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40.05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关于孔子的故事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但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

人生的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

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多

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

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

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

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

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

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

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

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

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个次,

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和庄子的故事

孟子和庄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要求积极入世的,所以孟子不辞辛苦、疲于奔命地宣扬自己的“仁政”,但是总是不能被接受,孟子不惜在朝堂之上与人发生激烈的辩论。

道家是消极出世的,庄子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把世间万事都看的虚无缥缈的,都认为那不是真实的,因为万事都会消亡的,所以与其积极要求做官,实现所谓的理想抱负,不如把自己隐藏起来,做一个内心自由自在的人,所以当楚国的大王派人来请庄子做楚国的丞相的时候,面对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庄子却轻易放弃了,而且是再三推辞,因为他认为这样就会让他失去身心自由,凡是不能让他自由自在活着的东西,哪怕是高官厚禄也是不算什么的。

孟子强调仁义,强调要提升自身修养,要实施“仁政”,要与人为善,缓和社会关系,但是这个套在庄子看来根本就是伪命题,道家是讲究虚无的,他们巴不得社会回到原始社会小国寡民的状态,是老实不相往来,这样就不会有矛盾了,社会上也就不会有战争了。但是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儒家和道家,或者说孟子与庄子走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积极的“进”,另一个是消极的“退”,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不过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主张,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孟子和孔伋的故事

孔伋的门人是孟子的老师,孔伋是孔仲尼的孙子。孟子和孔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差了四代。

通过史书证实,孟子出生的时候,孔伋已经逝世30余年了,但孟子还是受到了孔伋的影响。

孟子受教于孔子的门人,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做了孔伋门人的邻居。孔伋门人就这样成为了孟子的老师。

孟子后来与他的门人一起写了一本书,书名和他名字一样。它也是四书之一,与孔伋的中庸并列。

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其实孟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不显,直至宋朝。后世称呼孟子为亚圣,他是儒学中除孔子外的第一人。

因为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两者有一些共通之处,就被合并称为思孟学派。因为典籍的缺失,思孟学派也产生持续的争议。即使两个学派相互独立,在有一段时间里,两者是共存的。但子思学派在缺少重要人物孔伋后,逐渐墨守陈规,没有提出新的学说。孟子学派却持续提出新的论点,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孟子学派真正发扬了子思思想。

孟子能够成为儒派的楷模,跟孟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孟母承诺给孟子吃猪肉,为了不失信自己的儿子,即使家里的钱不多,但还是实现了自己对儿子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