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的艺术特征

“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听”。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赠花卿》中两句名句。与此相类似的,列宁在听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后,也曾激动地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好听的音乐,确实是具有极大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生活。劳动生产、婚丧嫁娶、婴儿睡觉、行军打仗、国家大典、人们生活中举行的各种仪式活动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活动等等,都有音乐在其中发挥作用,都少不了音乐这门艺术。可见音乐艺术的普遍社会意义。

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是较普遍的,但是,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了解却很不普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现象。一般而言许多人对于音乐的了解,总有一种奇妙的说不出来的神秘感,好象音乐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有人说:“音乐是上帝的语言”。音乐给人的印象如此神秘,主要是因为音乐本身的特征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其实,音乐并不那么神秘不可知,只要我们对音乐的特征有所了解,音乐艺术的魂也就被我们抓住了。

那么音乐艺术又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呢?归纳一下,有如下几点: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听觉为对象的声音的艺术,或叫听觉艺术。

音乐离不开声音,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声音的感觉器官,只能是耳朵,所以人们把音乐一方面称之为声音的艺术,另一方面又叫它为听觉艺术。

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又不等于凡声音就都是一种音乐,如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生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来的一种乐音,而且这种乐音,又不是一个单个独立的音,这种乐音是由一系列根据不同音高排列有序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整体,即音乐学中所讲的乐音体系。在这个乐音体系中,它又有它们自己律动美的法则,如旋律法、和声对位法,还有调式、调性、节奏等规则。这些美的律动的法则,就象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语法规定一样,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因此,音乐艺术之所以是音乐,而不是其它什么,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运用的是一种符合美的律动原则,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要求的悦耳之音作为它的艺术语言,作为物质表现手段所致。

从以上的规定看来,不是悦耳之音,不符合审美心理要求的声音,是不能构成音乐的。有一种“噪音音乐”的艺术主张,这个流派的代表人之一,就是未来派艺术家卢索洛(Russolo),他在1913年写了一篇为未来派艺术鸣锣开道宣言,在宣言中他说:“古代的生活是寂静的。在十九世纪随着机器的发明,噪音诞生了。”“我们必须跳出纯粹乐音这一狭小的圈子,而征服噪音这一无限变化的王国……。”他还提出了一个未来派乐队的配器原则,介绍了六种噪音,如隆隆声、哨子、气笛声;低语声;尖锐剌耳的摩擦声;敲击声;人和动物的声音。这些声音,作为一种音乐艺术语言的物质材料,显然是对传统音乐美学原则的反动。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发展,而是一种扭曲、畸形,音乐的自我消亡。

二、音乐主要是在时间中运动的一种时间艺术。

由于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这一特点,又赋予了音乐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即音乐旋律的运动的时间性。它不似造型艺术那样,可以较长时间地保存在那里供人欣赏。如陕西秦始皇墓出土的兵马俑,在地下宫殿中长眠了几千年,至今发掘出来,仍然栩栩如生,闪耀着灿烂的古代文明。音乐就不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是这样描写音乐演奏结束的:“曲终收拨

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西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一旦演奏、演唱结束,就不复存在了。如我们听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8分钟左右;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一小时左右。这些音乐表演,时间到了,音乐也就完了。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由于音乐的这一特征,所以就要求人们欣赏音乐,必须具备有良好的听觉和听觉记忆,听不清楚,记不住,音乐过去了,就等于你没有欣赏。它不似文学、绘画等可以反复观赏,翻过来,倒过去,仔细地玩味(当然,现代有了录音机,克服了音乐这一缺陷)。从作曲来看,作曲家为了加深人们对音乐旋律的记忆,在乐句、乐段中常常使用重复、反复、变奏、回旋等手段,这些都是因为音乐有较强的时间性这一特点所致。

由于音乐时间性的特性,又由于古代没有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音响设备,所以今人就无法欣赏到古人的音乐表演艺术。就我国而言,古代音乐家的逝去,又由于乐谱大量的失存,中国古代的灿烂音乐文化也就荡然无存了。1987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文物中,有一套惊人的编钟,其钟由8组65音组成,音色优美,音域也广,可以奏出一些现代乐曲,可见当时音乐文化的发达。编钟的发掘,被称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高度水平。但是,它终究只能是一种象征。因为它只是一件乐器,乐器离开了人的演奏,离开了乐谱,就无法反映出当时的音乐文化的全貌。湖北省歌舞团演出的《编钟乐舞》,其中音乐的演奏、演唱,都只能是一种拟古的设想,并不能说明是当时的音乐文化。所以说,音乐较强的时间性,既是音乐的特点,又是它的局限。

三、音乐艺术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表现功能与其它姐妹艺术相比,以抒情见长,所以,人们又常称音乐艺术为表情的艺术。

造型艺术是以直接再现外部现实生活为基本特征,而音乐艺术恰恰相反,音乐所擅长的是内心的表现,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二胡曲《二泉映月》、歌曲《歌唱祖国》、贝多芬的钢琴曲《热情奏鸣曲》、柴柯夫斯基的第六响曲《悲怆》等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等等。

音乐艺术为什么以抒情见长?为什么能直接抒发内心中的感情?原因就是因为声音与人的感情直接相关。特别是人声,可以说人声是人的感情最主要的直接现实。《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所以声音最有传达人的情感的功能。当然,人的面部表情也是情感的直接现实,“察颜观色”,也可以窥探人的内心情感的秘密,但和声音相比,就不如声音传达情感那么具体,那么动人。人们常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仔细地感受声音的变化,最能具体地感受人的情感的变化,最能引起人情感的共鸣,特别是欣赏音乐就更是如此。如你听《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就能激发你的悲壮、义愤之情;听《大刀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就能激发你的勇敢战斗的豪情;听《歌唱祖国》,你就能感到庄严和自豪;听《咱们工人有力量》,你就会感到力量无穷。一首好的战歌,可以长久地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号角。

其次,为什么音乐还能通过间接地描绘社会生活、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呢?换言之,音乐艺术既然是表情艺术,不善于描写现实生活现象、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类作品,如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为什么作者要限定这样的标题,音乐作品是如何去描写这一标题?我们听众又是如何来理解、欣赏音乐作品的春江花月夜这样一些自然的场景画面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另一方面的问题。

是的,音乐不善于直接再现现实生活场景,它缺少为视觉提供空间造型的能力,但是音乐艺术利用音乐语言巧妙地描绘,确能达到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原因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