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行为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拖延症研究报告
【拖延症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拖延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现象,指的是个体对于完成任务或者决定去做某些事情有意识的推迟行动的行为。
拖延症对个体的学业、职业、个人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拖延症的特征、原因以及对个体的影响,为进一步解决拖延症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
1.参与者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一定数量的年轻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问卷设计:研究问卷包含了个体的拖延症程度、个体认为的拖延原因、影响拖延症行为的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果:
1.拖延症的特征:研究发现,拖延症表现为个体对任务完成的延迟、困难决策以及对自我控制的挑战。
2.拖延症的原因:研究显示,个体对任务的压力感、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体的时间管理能力都会对拖延症产生影响。
3.拖延症的影响:研究发现,拖延症会对个体的学业成绩、职
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拖延症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对个体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加强对拖延症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个体克服拖延症,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六、研究建议:
1.教育和培养个体时间管理的能力,提高个体对任务的自我约束能力。
2.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处理任务压力和焦虑情绪。
3.加强社会心理健康宣传,提高个体对拖延症的认识和重视。
以上是关于拖延症研究的报告,希望对理解和解决拖延症问题有所帮助。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一、引言拖延无疑是非常普遍的行为现象,几乎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拖延行为,有些人甚至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
在学生中也存在这一突出的现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作业,学生总要等到临近上课或收作业时才匆匆忙忙地完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学业拖延”。
当前学者们针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后果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有关学业拖延的研究进行简单综述。
二、学业拖延的概念拖延(procrstin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推至明天,现在被推迟开始或者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Senecl 认为学业拖延是指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完成限定的学业任务,虽然个体曾想试图完成任务。
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学生在学业任务中的延迟和拖延行为。
综合已有研究,各个概念都体现了如下内容: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学业拖延即在学习情境中对拖延现象进行研究。
三、学业拖延的影响(一)学业拖延的消极影响消极的学业拖延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能否完成。
研究者在关于拖延与健康模型的研究中发现,拖延会引起焦虑,进而导致身体状态的不健康。
Sirois等人的研究发现,拖延者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较少地参与锻炼,并且当身体状况不好时,他们也没有及时寻求干预,从而导致身体状况恶化。
拖延与焦虑,抑郁,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存在相关,拖延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学业任务,引起了学生不好的心态。
而不好的心态又会导致拖延。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将会严峻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拖延导致的压力会引发学生比不拖延者的更多的焦虑情绪,以至于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不够充分,这也会导致作业成绩质量的下降。
(二)学业拖延的积极积极影响近年来,也有不少的研究主题是针对学业拖延的积极方面,主要包括高峰体验和认知效能。
高峰体验是拖延积极方面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许多的因素可以增加高峰体验。
第1篇一、引言拖延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个人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深入了解拖延症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拖延症的专项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二、调查背景1. 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全面了解拖延症在各个领域的现状,分析拖延症产生的原因,为克服拖延症提供有效对策。
2.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面向我国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群,共计1000名受访者。
3.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拖延症现状(1)拖延症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10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有过拖延现象,其中50%的人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拖延症。
(2)拖延症在各领域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拖延症在职场、学习、生活、家庭等多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3)拖延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拖延症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 拖延症原因分析(1)心理因素:缺乏自律、恐惧失败、过度追求完美、拖延快感等心理因素是导致拖延症的主要原因。
(2)环境因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等环境因素会加剧拖延症的发生。
(3)个人因素: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等个人因素也会导致拖延症。
3. 拖延症对策建议(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增强自我驱动力,克服拖延症。
(2)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
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拖延。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会调整心态,克服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优化工作环境,减少干扰因素,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人际沟通。
加强与同事、朋友、家人的沟通,寻求支持和鼓励,共同克服拖延症。
四、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拖延症在我国各领域普遍存在,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克服拖延症,我们需要从心理、环境、个人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拖延症的关注,共同为克服拖延症、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
关于“拖延症”的文献综述0应用心理学2012级2班赵半仙儿0【前言】0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在字典中,动词“procraste”的释义是“推迟、延后、缓慢、延长”,由两个拉丁词合成,“pro”和“crastinus"。
“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推到明天”亦即“以后再做”的意思。
心理学家给“拖延”的定义是:当事人故意延迟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哪怕他明明知道这项任务最终是必须完成的,而且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
目前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
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拖延症的研究,比如刘文静的“关于拖延症的思考”[1],讲了拖延症的研究,有关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如何克服;岑文华的“和拖延症说再见”[2],讲述如何克服拖延症;顾琳珺的“拖延及其应对方式”[3],讲了关于拖延症的概念,原因,应对方式;孙萌的“对付拖延”[4]中,关于职场中的拖延现象,等等。
0【主题】0拖延症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常见,当然,在职场工作上也很常见。
我们应该了解拖延症的特点、拖延症人群的类型、引起拖延症的原因、拖延症的危害、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前因后果,才会对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找到解决的办法,战胜拖延症。
0一、拖延症的特点。
01、自信心不足。
每次完成任务都不能使自己感到满意,从而对自己失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就越来越低,下次再有任务,就拖着不想去做。
02、总是推脱自己太忙。
一直拖着没做是因为我太忙。
03、顽固。
你催我也没用,我得准备好了才能做。
04、喜欢操控他人。
别人急也没用,只有等我准备好了才可以进行。
05、抵制压力。
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时期一直被拖下来。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引言拖延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而大学生群体尤其容易受到拖延的影响。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期,学业、社交、家庭等方面的压力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拖延的行为。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为大学生解决拖延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一、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1.1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学业压力,包括作业、考试、科研等方面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对学习任务的拖延行为,临近deadline时才开始着手完成任务。
1.2 社交压力大学生是一个社交活跃的群体,他们需要面对和应对来自同学、朋友、社团等方面的社交压力。
这种社交压力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可能导致他们拖延完成学业任务。
1.3 缺乏时间管理技能大学生通常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他们可能没有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任务积压,产生拖延行为。
1.4 心理因素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因素,比如焦虑、抑郁等,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任务产生拖延的行为。
二、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2.1 学业受损拖延造成大学生完成学业任务的时间紧迫,可能导致他们质量不高或者无法完成任务,影响课程学习和成绩。
2.2 压力加重拖延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临近deadline时的压力和焦虑往往会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完成任务。
2.4 自我价值感下降拖延行为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2 建立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明确任务和截止日期,有助于大学生规范学习行为,减少拖延。
3.3 缓解心理压力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缓解来自学业和生活中的心理压力,避免拖延行为的产生。
3.4 提高自控能力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培养坚持和执行计划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四、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拖延行为的问题。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引言拖延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行为,它不仅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了更深入了解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大学生拖延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4份,有效回收率为82.8%。
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拖延行为的频率和原因、拖延行为的影响以及应对拖延的方式等内容。
调查结果1. 拖延行为的频率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8.3%的人表示自己经常有拖延行为,包括拖延学习任务、拖延作业、拖延个人事务等。
其中有48.5%的人称他们每天都会拖延一些事情,而有29.8%的人每周拖延一次或多次。
在拖延行为的原因方面,被调查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47.6%的人表示拖延是由于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能在最后时刻完成任务;41.2%的人认为拖延是因为任务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还有28.4%的人认为拖延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时间规划和管理能力。
拖延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被调查者中,有82.9%的人表示拖延行为导致他们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甚至会导致任务质量下降;还有67.4%的人表示拖延行为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感;还有28.9%的人表示拖延行为对他们的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应对拖延的方式在应对拖延的方式方面,被调查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有61.8%的人认为需要提高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计划;还有34.6%的人认为需要提高自我意识,及时发现和纠正拖延行为;还有22.7%的人认为需要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拖延问题。
文献综述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了关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相关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包括自我效能感不足、任务动机不明确、焦虑情绪和时间管理困难等。
与调查结果相一致的是,这些研究也指出拖延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包括课业成绩下降、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等。
企业员工拖延行为研究报告企业员工拖延行为研究报告引言:拖延行为是指在面对任务时,企业员工无法及时开始或完成任务,而是选择推迟或拖延。
这种行为对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员工拖延行为对企业管理和员工绩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向企业员工发放问卷,并回收和分析数据,了解员工拖延行为的现状,并分析引起拖延行为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研究结果:经过对100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 71%的员工表示自己存在拖延行为,其中27%的员工频繁地拖延任务,占比最高;2. 引起员工拖延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动力和目标(38%),任务过于繁重(32%),任务难度较大(16%),个人习惯问题(14%);3. 解决员工拖延行为的方法包括: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计划(54%),提供实质性的奖励和激励(22%),合理分配任务和提供培训和辅导(18%),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减少压力(6%)。
讨论:1. 员工拖延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这与现代社会中的工作压力和竞争环境有关。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培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2. 员工拖延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员工克服拖延行为。
3. 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目标达成奖励制度,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4. 合理分配任务和提供培训和辅导是解决员工拖延问题的有效手段,企业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工作负荷和工作能力,避免过分压力引发拖延行为。
结论:员工拖延行为对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企业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计划,提供奖励和激励,合理分配任务和提供培训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员工克服拖延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随着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负担的不断增加,拖延行为越来越常见。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
一、拖延行为的原因1.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有效地规划时间和任务,容易拖延。
2. 学习任务过于庞杂。
大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写作业、准备考试等,难免会感到压力和疲惫,而拖延成为缓解这些负面情绪的方式。
3. 立即性薄弱。
大学生普遍对远期的学习任务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选择和处理任务的时间上取决于任务的紧急程度,而非任务的重要性。
1. 影响学业成绩。
拖延会导致学习进度滞后,思维麻痹,任务完成质量下降,从而降低学业成绩。
2. 消耗精神能量。
拖延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增加压力和焦虑,消耗时间和精力,引发心理问题。
3. 影响未来发展。
拖延会使大学生失去处理机会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从而影响未来职业发展。
三、应对拖延行为的策略1. 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按照计划制定学习时间表,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2.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时间、调节情绪、掌握自我,避免拖延行为。
3. 认识拖延行为的危害。
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拖延行为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避免拖延行为的发生。
4. 寻求他人支持。
大学生可以跟朋友和家人沟通,寻求理解和支持,甚至可以找到专家求助。
总之,拖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大学生应该积极调适自己的情感和心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制定好计划,及时处理任务,以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业拖延及干预研究文献综述学业拖延研究小组1(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一、引言拖延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Ellis和Knous等人提出。
在我国,关于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是在近几年开始的【1】。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践跄。
”长期的被动学业拖延会妨碍学生学习能力,随着学习年限增长,学习懈怠易成为学习心理障碍【2】,从而导致学生的低学业表现;产生焦虑,烦躁、沮丧等情感情绪体验;产生无助,愧疚,自卑感,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从而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
鉴于学业拖延对学生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学习拖延问题,本文从学业拖延的含义、研究现状,类型、成因、影响以及干预等方面的综述,为探讨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来减缓学业拖延这一现象提供依据。
二、学业拖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一)国外起源与现状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Ellis 和Kanus等人便开始对学业拖延理论以及实证的研究,众多专家、学者便对此课题进行了诸如学业拖延的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以及干预等研究,对学业拖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Ellis&Kanus(1977)的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意推迟学业任务的完成,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学业拖延行为;Solomon & Rothblum (1984)对 342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46%在写论文, 27.6%在准备考试, 30.1%在完成每周的阅读任务时会拖延,另外,50%的大学生报告在学业任务中至少有一半时间会拖延,而35%大学生报告偶尔会拖延。
【11】Onwuegbuzie (2000)研究发现:41.7%的研究生报告他们总是或几乎总是在写论文中拖延, 39.3%的研究生在考试复习中拖延, 60%在完成每周的阅读任务上拖延。
【12】(二)国内起源与现状在清朝钱鹤滩的《明日歌》中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践跄。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拖延行为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指的是在面临任务或工作时产生的推迟或延迟行为。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拖延行为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拖延行为,且这种行为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关注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力图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大学生成绩和学习质量,还会对其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拖延行为可能导致焦虑、压力增加、自我感觉不良和心理健康问题等负面后果。
深入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探讨其定义、原因、表现形式及应对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改善学习效果和促进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调查研究,总结其表现特点和危害,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大学生拖延行为,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探讨其表现形式和危害,从而找到有效的方法应对这一问题。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拖延行为的预防和改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调查研究,可以促进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分析和总结调查结果,可以为未来研究方向的拓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正文2.1 定义大学生拖延行为大学生拖延行为是指大学生在面临任务或学习任务时,故意推迟或延迟开始或完成该任务的现象。
大学生拖延行为通常表现为拖延截止日期、拖延学习任务、拖延准备考试等。
这种行为常常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自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不足、任务重复、对任务的焦虑或对任务的兴趣不高等原因所导致。
大学生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生活品质。
学业拖延的综述研究1概念的界定1.1拖延的概念界定拖延的理论是由埃利斯(Ellis)等研究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领先提出,且进行了初步研究。
拖延(procrstin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译为推迟到第二天。
多数研究者将procrstintion 解释为拖延,也有学者翻译为拖沓。
kerlof在1991年认为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为。
而DeSimone却把拖延当作个体决策时一种精明的、有远见的行为。
从以上研究者对拖延的概念表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研究者对于拖延性质的界定是有差异的,多数研究者支持由于拖延造成了不良后果,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有积极意义的。
1.2学业拖延的概念界定学业拖延的概念首次在心理学的期刊上现身是在1984年,西方学者Rothblum和Solomon在《咨询心理学》上发表了《学习拖延:频率及其认知、行为相关因素》一文。
Solomon等认为学业拖延是不必要地推迟学业任务以至于主观上体验到不适感的行为。
他们研究学业拖延的过程中自己编制学业拖延的一些问卷,对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结论为:厌恶任务和失败恐惧是导致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两大主要因素,这给后人的研究指明了一种研究方向。
学业拖延的概念来源于“拖延”,关于学业拖延的含义,至今仍存在争议。
cdemic procrstintion 主要翻译为:学业拖延、学习拖延、学术拖延、学业拖沓,我们认为学业拖延这种译法更符合研究者的研究意图。
Steel等人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不良行为、非理性的,由此产生的拖延行为是消极的。
与此相反,Ferrri等人则把学业拖延当成一种理性行为,因为任务难度较高,个体有意识地推迟,可以有时间去获得更完整的资料,从而做出更深思熟虑的、更负责任的决定。
在20XX 年,Choi和Chu通过研究也认为存在主动拖延,主动拖延是一种积极性、适应性拖延,当个体感到环境中压力越大,时间越紧迫时,他们倾向于做出更恰当、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
拖延症调查报告(共8篇)第1篇:拖延症调查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调查说明(一)、调查题目关于当代大学生拖延症问题调查(二)、调查目的时代进步,而大学生中,却有绝大多数人都养成了拖延的坏习惯,我们称之为“拖延症”。
为了这次研究,我们开始在网络上广泛搜寻,发现拖延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我们因此展开了对拖延症的深入研究,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让大家对拖延症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尽力去克服它。
我们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大家的情况,结果发现有约一半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拖延,即使意识到的也往往是陷于其中的痛苦而不能找到好的方法。
于是我试着将有关文章进行有选择性的精读和总结,找到了我认为不错的几个方法,以期可以帮帮受拖延症影响的同学们。
(三)、调查时间2021—2021年第一学期(2021年9月28日) (四)、调查对象 a校学生在校50人 (五)、成员 aa学院 aaa专业 aaa班级成员 xxxxxxxxxxxx 二、引言拖延症,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
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不过“拖延症”正式成为病症,国外的研究不过才一二十年。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
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
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引言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行为,它可以表现为推迟完成任务、拖延拒绝行为或者拖延决策。
大学生拖延行为可能会导致诸多负面影响,如压力增加、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
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并不充分,大部分的研究仅限于个体层面,缺乏对大学生整体拖延行为的系统研究。
本文将对大学生拖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原因、对策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1. 特殊阶段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处于转变期,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都非常大。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他们常常感到心理压力巨大,产生拖延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减轻心理压力。
2. 时间管理能力不足大学生面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经常会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导致拖延行为。
他们可能会被各种娱乐活动或社交活动所分散,进而无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
3. 缺乏目标意识和自律能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缺乏对学习任务的自我驱动和自律能力,导致任务无法及时完成,产生拖延行为。
4. 行为习惯的形成久而久之,大学生形成了拖延的不良习惯,难以改变。
一旦形成了拖延的行为模式,将对学习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表现1. 时间管理混乱大学生可能会长时间玩游戏、刷手机、看电视等,而忽略了重要的学习任务,时间管理混乱,无法有效利用时间。
2. 对任务拖延大学生会出现拖延完成作业、复习考试、准备报告等现象,导致任务无法及时完成。
3. 决策拖延在面对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大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犹豫不决、消极拖延的行为,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后果1. 学业成绩下降由于拖延行为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及时完成,学业成绩将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压力加重拖延行为会导致学生在最后期限前面临大量的工作,增加了心理压力,造成紧张和焦虑。
3. 人际关系紧张由于拖延行为导致个人时间管理混乱,可能会影响到与他人的约定,难以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攻读高等教育。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拖延行为,这种行为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生拖延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以增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启发解决办法。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普遍程度、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以便为改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给大学生,上面包括了与拖延行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个人信息、拖延行为的表现、对拖延行为的看法以及应对策略等。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从不同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中抽取代表性样本。
三、调查结果1. 拖延行为的普遍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拖延行为。
约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有拖延行为,其中2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性拖延。
2. 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1)时间管理能力不足: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善于管理时间,导致拖延行为的发生。
(2)任务重要性评估不准确:许多受访者错误地估计了任务的重要性,导致了放松态度和拖延行为的出现。
(3)缺乏动力和兴趣:一些受访者表示因为缺乏动力和对任务不感兴趣而拖延。
3. 应对策略受访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分解任务: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步完成,以减少拖延的心理压力。
(2)制定明确的计划: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设定合理的时间表,有助于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3)提高自我激励:通过设定目标、奖励自己等方式,提高自我激励,减少拖延行为。
(4)寻求他人的监督和支持:告诉他人自己的学习计划,接受他们的监督和支持,可以有效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普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
在应对策略方面,我们提出了分解任务、制定明确的计划、提高自我激励以及寻求他人的监督和支持等建议。
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1、学术背景拖延(Pr(K~ra.Min&re)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术,由Ellis和Knaus 等人提出。
在我国,关于拖延的实证研究是近2、3年玎始的。
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 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 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
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
2、相关概念拖延是尽管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3、研究目的基于国内外关于拖延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日前人学生拖延的现状,分析在大学生中拖延的普遍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2、从大学生白我报告的13个拖延理由入手,通过因子分析探讨大学生拖延的土要原因以及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和学科等)对其原因的影响3、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以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二、主题1、学业拖延的特征1.1 学生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想法,但是没有与意向相符合的行为表现1.2 学习拖延容易产生不符合标准的学习结果(如潦草的家庭作业、不合格的论文、考试成绩低下)1.3学习拖延还往往伴随着焦虑不安、抑郁、失落等消极情绪体验。
2、学业拖延的成因2.1 内部因素2.1.1 学业拖延与人格特质用大三人格模型,MeCown发现拖延和外向性是线性关系,与神经质是曲线关系,低的和高的神经质都在拖延上得分较高。
国外有关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责任感与拖延行为之问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2.1.2 学业拖延与完美心理倾向完美心理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它代表一种核心为高标准的行为。
拖延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拖延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对我们生活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拖延?是什么导致了拖延?相关理论对于拖延做何解释?本文将要回顾近年来有关于此的文
献中一些研究结果,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拖延;影响因素;理论解释;学业拖延
一、拖延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于“拖延”的定义难以统一。
由于研究对象和情境的不同,研究人员对拖延定义的侧重点也不同。
认可度比较高的定义是: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对繁杂的生活事件时不能做出合理的安排,对计划要做的事不断拖延,在能够预料到拖延会导致恶果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拖延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1]。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
(一)年龄。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拖延行为会减少。
o’donoghue和rabin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减少拖延。
(二)责任心。
责任心高的人做事坚决果断、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责任心高的人目标导向明确、坚持完成任务;而高拖延者倾向于不能正确估计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延迟任务的完成以及缺乏目标导向的活动。
simon[2]研究发现,不论是在自我报告法
还是在观察法中,责任心与拖延之间的负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
(三)焦虑。
solomon & rothblum (1983)认为,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而为了减少这种焦虑,个体选择了拖延,因此拖延是减少焦虑的一种方式[3]。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在远离期限时,拖延可以让个体焦虑减少,但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拖延者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
(四)冲动。
焦虑是一种“行为抑止系统”,而冲动被认为是“行为激活系统”,冲动有时可以激励人们追求一些东西,但是过分活跃可能导致做决定太快、注意范围缩小的情况,这些将导致个体拖延行为。
由于冲动让人更多关注即时激励,而忽略长期责任,因而冲动的人们更可能拖延。
(五)抑郁和悲观。
抑郁和悲观与神经质、非理性信念等关系密切,即悲观者常有一些非理性信念,而抑郁却被认为源于非理性信念[4]。
抑郁者常常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快乐,容易缺乏能量并且不能集中精力,使抑郁者完成任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六)完美主义。
onwuegbuzie(2004)通过研究研究生的拖延和完美主义发现,指向自己或他人的完美主义与拖延不存在相关,而“尽力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的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者与学业拖延呈显著相关。
“拖延”这一行为模式常出现在完美主义者身上,表现出过度的准备,而迟迟无法开始执行。
(七)任务特征。
拖延包括自动从多种行为或任务中选择一种
行为或任务。
一般说来,对于个人越重要的任务越不会拖延;任务难度往往和任务复杂性相联系;任务难度也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多少,需要的知识技能越多,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令人乏味、产生挫败感和怨恨的任务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八)家庭教育方式。
已有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他们的学业拖延行为是相关的,专制的教育方式预示着孩子的拖延行为。
这与前面提到的学业拖延是对权威、控制的反抗是一致的。
三、拖延相关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拖延观。
从焦虑和自我防御的角度来看,个体一再拖延、逃避任务的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自我受到了威胁。
一旦内在或外在的事件往往会打破心理平衡,便会产生大量焦虑。
拖延可以看作是一种防御机制,是因为任务本身对自我构成的威胁而引起的逃避行为。
面临任务时,个体无意识的采用拖延的方式,掩盖、伪装了拖延的真正原因,否认任务所引起的焦虑、无助、挫败、自责和不满阻断了个体对自身内部的感知,进而支持自尊,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二)心理动力学观点。
心理动力学理论摈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僵化结构,但接受了它的关于人类行为动力模型的其它方面。
心理动力学家相信,早期童年经历对以后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某一时期的情感可能是通过各种方式象征性地得到表达,而不
是直接表达的。
拖延与一个人的早期童年经历(尤其是童年时的挫折经历)有关,是这种经历在成人后的一种象征性地表达。
(三)行为主义观点。
行为主义者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来思考拖延问题,认为拖延是一种习得的习惯,是从个体对愉快活动和短期奖赏的偏好发展而来的,这使得拖延者的记忆中比非拖延者有更多的成功“赶工”的事例。
拖延也能减少不愉快的刺激,形成负强化。
当任务越使人感到不愉快,个体拖延可能性越高;获得报酬的时间越长,人们越可能出现拖延。
当接近任务的最终期限时,拖延行为明显减少。
(四)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取向的学习拖延理论虽然出现的较晚,但其影响却更大。
ellis和knaus(1977)认为,拖延与不合理的担心和自我批判有关。
拖延者这种不合理恐惧的根源,在于他们对怎样才算是充分完成一项任务标准的不合理的认知。
在标准太高的情况下,失败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为使自己能在失败后心里好过些,拖延者就迟迟不动手完成任务,直到任务己无法按期完成。
拖延者的逃避行为为他们由这种行为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失败找到了一个最便宜的借口。
这样拖延者的任务完成不佳就可以归责于时间有限,甚至是懒惰,而不是能力不行。
四、不足与展望
在研究对象上,目前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样本和行为种类有限;在测量方法上,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
而实验法以
及纵向研究设计不足;特质拖延研究多,对状态拖延研究很少;个体拖延研究多,群体拖延研究少;少有跨文化的研究。
因此,关于拖延应加强这几个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广东:高校教育管理,2007(3):67-70.
[2]simon,m.m,&alfred,j.l.(2005).explor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a 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297-309.
[3]esther d rothblum. fear of failure . the psychodynamic,need achievement, fear of success and procrastination models[m].handbook of social and evaluation anxiety. ny:plenum press. 1990
[4]pierssteel.thenatureofprocrastination[eb/ol].http://www.haskayne.ucalgary.ca/research/workingpapers/researc h/media/hrod_working_papers/2003_0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