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变动汇总
- 格式:xlsx
- 大小:12.78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地区行政区划变化1949-2009解放初上海市共辖30个市辖区,其中20个市区,10个郊区,58年原江苏省10个县先后改隶上海市,面积从636平方公里扩大到今5910多平方公里市中心区(1949-1960,期间逐步归并,形成目前行政规划):1.黄浦区,2.老闸区,3.卢家湾区(简称卢湾区),4.邑庙区,5.水上区(1953年以黄浦江、苏州河及其68条支流水域设置。
因居民都是散居水上的船民,故名。
1956年年底因散居水上船民大部分都已在陆上定居而撤销),6.新成区,7.蓬莱区,8.嵩山区,9.徐家汇区(简称徐汇区),10.常熟区,11.长宁区,12.静安寺区(简称静安区.1956撤消建制,1960年复建),13.法华区,14.普陀区,15.闸北区,16.北站区,17.北四川路区,18.提篮桥区,19.虹口区,20.杨树浦区,(1949年改名杨浦区),21.榆林区撤并至今日情况(只针对以上区名,并不涉1970年后的更动):南市区(1956年6月水上区撤销,黄浦江和苏州河两水域的中线以西,以南归区境,1960年新成区东部及邑庙区、卢湾区的部分地区划归区内,后改动见备注1)卢湾区(1956年、1960年两次调整行政区划,先后将撤销的嵩山区和邑庙区部分地境并入,成今界。
)徐汇区(1956年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仍名徐汇区。
)长宁区(无撤并情况,但1980年后有多次括界成今界)静安区(1956年撤销静安区建制,以常德路、富民路为界,析为东、西两部,分别并入新成、长宁2区。
1960年初以江宁区全部、新成区西部及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地复置静安区。
)普陀区(1950年闸北、真如、新泾3区部分地段划入后,辖境扩展至苏州河以北,1956年后又多次划入真如、大场、西郊等区和宝山县部分地域。
)闸北区(1956年北站区并入。
1958年划入原北郊区中山北路至场中路地区。
1962年从虹口区划入罗浮路以西地区。
)虹口区(1956年划入北四川路区,1960年划入提篮桥区)杨浦区(1958年北郊区撤销,将走马塘以南划入。
最新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一、引言为进一步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布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制定了最新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本方案将从省级区划变动、市级单位整合、县级区划优化、跨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边界调整与界定、资源配置与共享以及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省级区划变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中,我们将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和战略需求,对部分省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具体方案将结合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调整后的省级行政区划更加合理、高效。
三、市级单位整合在市级层面,我们将推动相邻城市的整合,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城市群。
通过整合,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县级区划优化县级行政区划的优化是本次调整的重点之一。
我们将根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分布等因素,对县级行政区划进行合理调整,以提升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跨区域协同发展为推动跨区域的协同发展,我们将加强相邻地区间的合作与沟通,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六、城乡融合发展本次调整将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边界调整与界定在边界调整方面,我们将根据历史、地理和民族等因素,对存在争议的边界进行界定和调整。
同时,加强边界地区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边界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八、资源配置与共享本次调整将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九、社会管理与服务在社会管理与服务方面,我们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结语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旨在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布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表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演进,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朝代,在这个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以封建分封的制度为主。
国家统治者将国土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分封,分封给贵族地主作为封地,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邑,封邑再分封给更低一级的诸侯或土地所有者。
这些封邑和封地往往相对独立,治理权在贵族地主手中。
2.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始皇实施了统一中国的政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实施郡县制。
秦朝将国土分成36个郡,郡下设县,进一步划分行政区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朝:西汉时期,郡县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西汉设置了丞相、御史中丞、太仆、太尉等中央官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行政区划。
在行政区划上,西汉朝将全国分为13个郡,下设县,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东汉朝:东汉时期,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划分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行政区划的数量有所增加。
在东汉时期,将全国划分为23个州,下设郡、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分裂,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和变动。
在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多次更迭,行政区划多次分割和重组。
北朝时期,政权在被北方游牧民族所灭后,南朝各个政权相对稳定地设立了州、郡、县等行政区划。
6.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和完善的时期。
隋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后设立道、郡、县,全国共分为15个道,下设州、县,形成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统一。
唐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全国共分为10个道,11个都督府,下设州、县。
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了千年。
7.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行政区划也沿用了前代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1969年以来内蒙古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蒙古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英勇强悍、富有战斗精神的民族,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
自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来,内蒙古行政区划的调整很频繁,尤其是1969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影响,内蒙古行政区划的变迁十分明显,直到1979年才恢复了内蒙古原来的行政区划。
鉴于此,本文整理了内蒙古1969-2014年间的行政区划调整数据,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一、1969年以来内蒙古的行政区划调整内蒙古自1969年以来行政区划调整十分频繁。
1969-1978年期间内蒙古的行政区划数大致在55-57之间波动,1979年是一次调整高峰,全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个数达到了98个之多,此后行政区划的调整相对较少,原因是1969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影响,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内蒙古人民要求变更行政区划的呼声很高,到1979年7月1日恢复内蒙古原来的行政区划。
因此本文中将1979年作为分析的一个节点,分为1969-1980年和1980-2014年两个阶段进行研究。
二、实证分析本文整理了1969-2014年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指标:GDP、居民消费水平、工农业总产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地方财政总收入。
利用Eviews6.0对这些指标与行政区划的个数进行相关分析,最终选取相关系数大于等于60%以上的指标进行分析。
1、指标选取通过相关分析,对于1969-1980年这一阶段,GDP的相关系数为77.1%,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80.9%,工农业总产出的相关系数为70.4%,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50.3%,地方财政总收入的相关系数为25.9%,因此选取相关系数大于等于60%的GDP、居民消费水平和工农业总产出作为这一阶段研究的指标;对于1980-2014这一阶段,GDP的相关系数为66.4%,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71.1%,工农业总产出的相关系数为64.0%,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83.2%,地方财政总收入的相关系数为62.0%,因此选取这五个相关系数全部大于等于60%的指标作为这一阶段研究的指标。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正文:
----------------------------------------------------------------------------------------------------------------------------------------------------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柳政发〔2018〕2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有关委、办、局,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柳州市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桂政函〔2018〕78号)精神,现就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柳江区、鱼峰区行政区划,将柳江区的里雍镇、白沙镇划入鱼峰区管辖。
调整后,鱼峰区辖天马、驾鹤、荣军、箭盘山、五里亭、麒麟、白莲、阳和8个街道和雒容、洛埠、里雍、白沙4个镇;柳江区辖流山、洛满、成团、土博、里高、穿山、进德、百朋、三都、拉堡10个镇。
二、本次调整涉及鱼峰区、柳江区界线的勘定以原行政区域界线为基础,将原里雍镇与鱼峰区阳和街道的县级界线变更为乡级界线,将原里雍镇与穿山镇乡级界线变更为县级界线;白沙镇界线无需变动。
三、鱼峰区、柳江区人民政府及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本次区划调整涉及的各项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市民政局及相关部门要指导鱼峰区、柳江区人民政府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一年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调整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划交接工作和行政区域界线变更勘界工作。
柳州市人民政府
2018年5月25日——结束——。
中国最新省级行政区划分很久以来网上就传着祖国要对现行的行政区划开展大动作,将目前的30多个省级行政区划扩编为50个!原来仅仅限于部分网友自我陶醉阶段,可是2004年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某官员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将在两年内完成。
并认为,中国设立5 0个省级行政区比较合适。
这似乎进入了官方实质性运作阶段,时间已经过去两年,我们看到的还是34个省级行政区而不是他们所期望的50个!如果没有花眼,50似乎和美国的州数目有了惊人的一致,让我们想起了诸多领域的改革都要效仿大洋彼岸的那个曾经被我们骂得狗血喷头的国家,莫非连我们的行政区划也要效仿人家吗?当然这只是草民瞎猜。
根据某些官员和学者的公开表态,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各级政府减员增效,摆脱拖沓冗员的局面,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个人坚决不敢苟同这种所谓的高效行政区划划分体系,原因想想也能自圆其说,不知是否合理,也不知是否过于保守,毕竟咱还做不到高瞻远瞩。
个人认为不管什么改革,还是小平同志那句话,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政府改革尤其如此,目前行政体系的改革关键是要提高行政效率,求真务实,能够真正为百姓办事,为民谋利益,做到“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那么,这50个行政区划真的能实现改进中国的版图、实现提高行政效率的初衷吗?给县市以更大的自主权是否真的就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呢?这些只有实践来检验,下面就谈谈个人的反对意见。
其一,这种划分方法打乱了几千年来基本形成的地域文化圈范围,打破了几百年来基本形成的地域、家乡认同意识。
以河南省为例,假使某人原来属于河南商丘,这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历来属于中原文化圈,喜欢听豫剧,操中原官话方言,出门人家问哪里人,即使是商丘某县的,某人也会说我是商丘人,我是河南人。
可是现在呢,却要划归淮海省(网上数据,仅作参照物使用),成了沿海地区,当然还是这个未来省份的边缘内陆,而且从此要向徐州汇报工作,从此没有了一点中土大地的气息。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区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区划的发展趋势,本报告通过对历史区划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历史区划的发展规律,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历史区划数据来源于我国各级政府公开的行政区划资料,包括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名称、行政区划面积、行政区划人口等。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错误、重复和异常数据。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历史区划数据库。
(3)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三、历史区划数据分析1. 行政区划面积分析(1)总体趋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区划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中,1949年至1978年,行政区划面积增长较为缓慢;1978年至2000年,行政区划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至2019年,行政区划面积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行政区划面积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增长较慢。
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增长0.3%,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增长0.2%。
2. 行政区划人口分析(1)总体趋势:我国行政区划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
1949年至1978年,行政区划人口增长较为缓慢;1978年至2000年,行政区划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至2019年,行政区划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行政区划人口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增长较慢。
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增长1.2%,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增长0.9%。
3. 行政区划数量分析(1)总体趋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区划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1949年至1978年,行政区划数量变化不大;1978年至2000年,行政区划数量逐渐减少;2000年至2019年,行政区划数量减少速度逐渐放缓。
(2)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行政区划数量减少较快,西部地区减少较慢。
古代中国行政区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与发展:历史的脉络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其独特性和稳定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明清的精细化管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智慧。
先秦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以部落、封国和侯国为主。
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各自独立,有相对自主的行政权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列国纷争,封土制逐渐瓦解,出现了郡县制的萌芽,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郡县制为标志,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中央集权管理体系。
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全国被分为36郡,郡下设县,形成了“天子—郡守—县令”的三级行政体制。
这一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继承了秦制,但在郡县之上增设了州一级,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设立了刺史制度,监察郡县,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区划,为后来的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州县制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州的数量一度达到数十个,甚至出现州下辖县的情况,形成了“州—郡(或县)—乡—里”的四级制。
这一阶段的行政区划变化,反映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和中央集权的削弱。
隋唐时期,重新确立了州县制,同时实行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州的地位进一步降低,而道则主要作为监察机构存在。
唐代的“道”与宋代的“路”都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区域,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时期,行政区划制度更为细化,州进一步分化为府、军、监等,县以下设有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此外,宋朝还推行了转运使制度,将财政权收归中央,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明清两代,行政区划制度趋于稳定,明朝废除行省,恢复了元代的路、府、州、县四级制,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官署,加强了地方的行政管理和司法监督。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
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
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
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
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
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
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
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中国历史上,自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发生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对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地理区划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历史进程做出简要的梳理。
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建立了地理区域划分的制度,首次设立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改革也不断进行,至唐代,全国划分为十五道、334个州。
宋代则改为东、西、南、北四府、12路、47个路、198个州。
元代则改为13行省、66路、351州。
明清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最为重大的变化。
明初时期,中国设14省、5行辖地、2特别设区之行政区划,其中14省分别为:直隶,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随着时代的变动,明代晚期中国不断扩张领土,逐渐增设行政区划,直到明末清初时的1636年,中国共有18省,基本建立了现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样式。
清朝建立后,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行政区划,分别设立了15个省、2个直辖市、25个组织和管理牧场及边疆地区的盟、旗、州、廓尔喀等行政区划。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调整的幅度相对较小,主要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的调整。
从秦汉至明清,中国行政区划变化繁多,不仅从区域范围、行政级别、名称等方面发生变化,而且每一次变化对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地理区划,而且对于我们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和地理信息系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一、先秦及秦《尚书·禹贡》记载,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不过,九州在当时并非一个确定的行政区划,真正的行政区划设置,当从秦朝实行郡县制起始。
春秋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兼并不断,领土属地变化极快。
国君为了集中权利,在征战中夺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给属下,而设置县、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
直辖地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职位不得世袭。
到了战国后期,这种郡县制行政区划形态基本形成。
只有齐国例外,齐国将全国划分为五都,直至秦灭齐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才正式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
全国由最初分为36郡增加到后来的46郡。
二、两汉刘邦立汉(前206年--公元8年)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全国设置郡国6 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
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
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全国重新划分郡县,但仍分天下为13部,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裁去朔方刺史部,改十三州为十二州。
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十三州正式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政区。
此时全国设13州、105个郡国。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承袭东汉,仍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在全国设有12个州、91个郡国。
三、两晋、南北朝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一如前朝,只是州的数量增多,辖区变小,全国分为19州及西域长史府,工173郡、国,1132个县。
这一时期州郡设置激增,不少郡名重复。
最近两年省管县是一个热门话题,赞许声不少,其实这就是一个行政区划问题,如果弄不清我国的历史和行政区划史以及他们的经验教训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行政区划改革。
故在此抛砖引玉,交流思想以利国家。
行政区划的巨大影响: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到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的方国联盟,这种松散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36郡后到汉武帝年间增加到100多个郡,为了方便管理、监督郡就在郡上设立州作为监察区,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军东汉朝廷授予州刺史军事、财政、人事大权且改刺史为州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军阀混战,对南北朝造成了深远影响;后唐朝时期基本上完成州代替郡的历史任务,为了方便管理众多的州唐朝政府将天下划分十一道后增加至十五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动荡,金朝开行中书省(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到元朝的行省制度形成了:省——州府——县的局面,今天的地级市大部分都是和州府有直接的关系。
由此可见行政区划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统一。
为什么要简化?一、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
二、减少行政人数,降低行政成本。
三、合理调整有利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
四、使省级权利下放到市级,有利于简化行政层序。
五、使各省的权利不要太大,各省的综合势力差距太大,从而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六、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333个地级行政单位,2800多个县(含县级市和所有区)级行政单位 ,即一个省级行政单位辖10地级行政单位,一个地级行政单位辖8个多县级行政单位,管理极为不合理。
省管县的弊端:一、并未减少干部人数,也未降低成本。
二、未减层次,只要多一个层次在就有阻挡行政效率和政令的机构。
三、一个县(绝大部分)的人口,面积,经济都不可能建设成一个中等城市,不利于城市化。
四、一个县的人口,面积,经济不可能搞较高的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
五、一个县的人口,面积,经济的现状阻挡了地级市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袭与变革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行政管控各个地域的区域组织系统。
行政区划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前代旧制的沿袭和依据当代需要的变革。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经历了:郡县制、州制、道(路)制、省制。
我们今天行政区划就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延续。
关键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K23 C 1672-1578(2012)11-0114-01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控各个地域的区域组织系统。
主要包括行政管辖的区域、层级和政权组织等。
在我国古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各个地方的直接垂直管理。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使得行政区划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
秦以后各代的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对前代旧制的沿袭和依据当代需要的变革。
西周时,中央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对全部国土采取了“分邦建国”的统治方式,除了“宗周”(镐京地区)和“成周”(洛邑地区)属中央的直辖区外,其余全国其他地区分封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的行政、军事、财政都归各国国君自行管理。
中央在地方的行政区划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直接向国君负责的县、郡的建制。
据《左转》、《史记》记载,楚、秦两个大国最早在新兼并的土地上设县。
由国君派官直接统治。
在县制出现后又出现了郡制。
郡也由国君直辖。
多设在各国的边境地区,带有边防军事管辖的性质。
最初,郡和县并无从属关系。
战国后期,郡逐渐演变成了高于县的一级行政区。
县、郡的出现应该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因此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萌芽、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为中央实现对全国的行政直接垂直管理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正式确立郡县制作为全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
《汉书?地理志》曾记载:“秦京师为内史,(内史,领京畿诸县)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
这些郡管全国一千多个县。
其中小郡管十几个,大郡管二、三十个县。
郡的长官称为“守”,主管行政,“尉”主管军事,“监”是监察官。
关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之我见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划不大合理,改革之说由来已久,本人对地理、历史颇有爱好,喜欢钻研,对行政区划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根据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及民族分布,拟把全国划分为七个大行政区,即东北行政区、华北行政区、华东行政区、华中行政区、华南行政区、西南行政区、西北行政区,共45个省、7个直辖市及2个特别行政区。
分别介绍如下:一、东北行政区:由现东北三省变更为东北六省一市,即松江省、长白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省及哈尔滨直辖市。
1、松江省(简称“松”):现黑龙江省东部,包括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牡丹江市,以及哈尔滨的依兰、方正等县。
因位于松花江畔而得名,省会佳木斯。
2、长白省(简称“长”):现辽宁省东北部及吉林省东部,包括现辽宁省的丹东以及吉林省的通化、白山、延边等地。
因位于长白山麓而得名,省会通化。
3、内蒙古自治省(简称“蒙”):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以东地区,下辖赤峰、锡林浩特、二连浩特、根河等城市,省会通辽市(或呼伦贝尔市)。
乌兰察布市以西地区设河套省,归西北行政区。
4、黑龙江省(简称“黑”):现黑龙江省西部、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下辖大庆、伊春、黑河、漠河等城市,省会齐齐哈尔。
因齐齐哈尔拗口难念,结合省名和地方特色,可改为龙江市(齐齐哈尔市附近就有一县,名龙江)。
5、吉林省(简称“吉”):现吉林省中西部,下辖吉林、四平、白城、辽源等城市,省会长春。
6、辽宁省(简称“辽”):现辽宁省长白山以西、以南地区,下辖大连、营口、锦州、抚顺等城市,省会沈阳。
7、哈尔滨市:现哈尔滨市中西部,以及其西面、南面的肇东、肇州、肇源、扶余等地。
若哈尔滨简称取其首字“哈”,不雅不庄重,可根据哈尔滨的发音,改为达尔滨,简称“达”。
二、华北行政区:由华北三省二市变更为五省二市,即河北省、雁云省、燕海省、河东省、平原省(运西省)及北京直辖市、天津直辖市。
备注:根据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最新发布的行政区划代码表,部分省市地区区划名及代码有变
括吉林、江苏、黑龙江、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青海、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调整一一列示出,若有学生生源地涉及表格中地区,可参照做相应调整。
给老师工作增添麻烦还望海涵。
码有变动。
已与原上传的行政区划代码对比,江西省无变动,有增设、取消或改动的包海、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重庆17个地区。
为尽量避免大家重复工作,已将以上省份的作增添麻烦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