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内机构境外发债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保险机构境内外发债情况比较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金融机构评级部保险行业组一、我国保险机构境内外发行债券概况近年来,我国保险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增多,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国保险机构境内发债大幅减少,同时境外发债出现井喷,联合评级对此做了对比研究,资料显示,境外发债具有品种多样、期限灵活、利率较低等优势,因而越来越受到大型保险机构的青睐。
图1 我国保险机构境内外发行债券情况对比二、境内发债分析保险机构境内发债呈两波上涨回落趋势,已发行债券均为可补充资本的次级类债务,发债高峰与监管变化导致的偿付能力补足需求紧密相关我国保险机构目前在境内一般可发行三种行业特有的债券,一是2004年推出的次级定期债券(含次级定期债务,下同),2013年进一步放开了保险集团(或控股)公司发行次级债务;二是2012年推出的上市保险公司(含上市保险集团公司)次级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次级可转债”),可拓宽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三是2015年推出的资本补充债券,专门用于补充资本,且偿付顺序属于次级债务。
从实际发行情况来看,联合评级根据目前有公开披露的资料整理发现,我国保险机构最早从2005年开始在境内发行债券,整体呈两波上涨回落趋势。
境内保险机构早期的债券发行量一直不大,2008年保险业“偿一代”监管实施后,保险公司因补充资本需求其发债规模有所增加;2011年以来,保险行业进入转型期,大多数保险公司保费增速和利润增长出现双降,行业资本补血需求大大增加,导致2011年保险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增,2012年达到历史峰值,之后逐渐回落;至2015年,国内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同时保险业“偿二代”风险监管体系试运行导致保险公司的资本补充需求再次增加,加之同年资本补充债券推出,多重因素综合推动当年的保险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放量并形成第二波高峰,2016年再次开始回落,2017年以来境内利率持续上行、保险公司发债规模很少。
自2005年至2017年,我国保险机构在境内累计发行债券共114只,均以人民币计价,累计发行规模3,943.68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特点、问题及建议作者:孙境泽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9年第11期摘要: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境外发债的方式进行企业融资,所以我国企业境外发债的发展仍然需要完善。
本文首先浅谈了境外发债的概念以及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我国境外发债的特点;最后对我国企业境外发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改进措施。
以此供相关人士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境外发债;企业;发行一、境外发债的概念境外发债指的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通过在境外的分支企业或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国际投资公司在日本市场发行了一百亿元的日币债券,属于公司的私募债券,这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境外发债,也就是我国企业在境外发行债券的第一次,以及我国人民币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
从此之后,中国各企业开始调整自身的融资模式,开始向国际这一渠道进行融资,以及加入海外的债券市场。
二、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的重要意义(一)推动资金回流和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化发展,企业在境外发展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经济随着人民币向海外发展,呈现出了高度的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稳定的现象。
我国政府不断的对市场进行调整和开放,推动着我国金融市场向全球市场发展的进程,使得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快。
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使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成为全球来往的世界货币,具备了我国对外发展的国际货币职能。
境外发债对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
(二)离岸人民币我国企业通过境外发债,为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创造了条件。
离岸人民币指的是中国在境外存放的人民币,境外发债为离岸人民币在境外的投资提供了更多渠道。
企业的境外发债,使人民币在境外多处进行投资,推动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香港是我国离岸人民币业务最多的地区,因此具有较广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各类离岸人民币债券也出现在此,除此之外,我国的台湾和伦敦以及新加坡等地区,离岸人民币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人民币存款逐渐增长。
国债发行调研报告报告标题:国债发行调研报告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国债发行进行深入调研,探讨国债发行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
通过对相关政策、市场情况和投资者需求的调查分析,报告呈现了国债发行的一系列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结合实地考察和专业分析,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债发行机制、提升投资者参与度和增强投资者保护等建议,以期为国债发行提供改进方向。
一、引言国债是一种重要的政府债务融资工具,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债的发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运作和经济稳定发展。
然而,近年来,国债发行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投资者参与度不高、发行成本过高、投资者保护措施不完善等。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国债发行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数据分析法。
首先,我们阅读了相关文献、政策文件和市场研究报告,全面了解国债发行的背景和现状。
其次,我们对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国债发行的需求和看法。
最后,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后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三、国债发行现状分析1. 国债发行规模和频率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国债发行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同时,发行频率也较为密集,一般每季度举行一次发行,但具体发行日程不尽相同。
2. 投资者参与度投资者参与度方面,机构投资者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个人投资者参与度相对较低。
主要原因有:一是个人投资者对国债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有限;二是个人投资者面临较高的交易门槛和流动性限制。
3. 发行成本国债发行的成本较高,主要包括发行手续费、发行保荐费和发行利息等费用。
其中,发行手续费和发行保荐费占据较大比重,成为投资者购买国债的一大成本。
四、问题分析1. 投资者参与度低尽管国债具有相对低风险和稳定收益的优势,但个人投资者参与度仍然较低。
这主要与个人投资者对国债的了解程度不足、交易门槛较高和流动性限制有关。
BOND MARKET 025境内企业境外发债风险及建议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境内企业境外发债现状、成因及潜在风险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
文/王杏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境内 企业境外发债的需求和规模日益增长,已成 为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2019年,我国境内企业境外发债1975亿美元,达 历史高位,其中以美元债发行为主,占比达 91.68%。
以下对我国近年来境内企业境外发 债现状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境外发债概况1.受境内外宏观环境和汇率波动双重影响。
境内企业境外发债是指我国境内主体在离岸债券市场发行外币债券,具有融资主体本 土化、投资主体全球化、市场规则国际化的特 点,会受到境外汇率波动和境内外宏观环境的 双重影响。
例如,2015年人民币汇率进入贬 值周期,美元债发行成本上行。
同时,央行降 息、降准政策的实施带来境内流动性宽松,境内发债规模大幅上升。
2018年,从境内来 看,监管部门对部分行业和低资质主体境外发 债提出了更高要求,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 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并 要求企业提交资金用途承诺,境外发债监管有 所趋严。
从境外来看,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 摩擦不断升级,外资并购监管审查收紧,境 外融资环境恶化,境外发债规模有所下降。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元 融资成本急剧上升,发改委放缓境外发债审批进度,部分企业境外发债处于停滞状态,境外发债规模逐月下降。
2. 企业扩宽融资渠道的需求不断增加。
境外发债有助于企业提高国际知名度,对企业对外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有推动作用。
考虑到长远发展,企业势必会从供应链、原材 料、上下游、资金链等方面多元化发展,融资就是企业血液,增加融资渠道,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中美贸易摩檫不断升级的阶段,阿里巴巴选择在香港再次上市,在香港和纽约同时上市,股权融资渠道更加多元 化,可以有效防范融资风险。
3.境外发债融资成本低、发行条件宽松等优势凸显。
企业境外发债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境外发债的途径,以满足资金需求,拓展国际市场,降低融资成本等目的。
企业境外发债情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企业境外发债情况进行汇报和分析。
首先,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境外发债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境外发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纷纷选择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吸引了大量境外投资者的关注。
这些企业通过境外发债,不仅能够获得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信用评级,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境外发债的品种和结构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对境外融资需求的增加,境外发债的品种和结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美元债、欧元债之外,还出现了人民币债、绿色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新型境外债券品种,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融资选择。
同时,企业还通过利用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金融工具,灵活应对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再者,企业境外发债的风险管理和合规监管也备受关注。
境外发债涉及到跨国金融市场和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和合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需要加强对外部环境和政策法规的监测和分析,合理选择发债时机和品种,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对汇率、利率、流动性等风险的应对能力。
同时,企业还需严格遵守当地监管部门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最后,展望未来,我国企业境外发债仍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企业境外发债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同时也将面临着国际市场波动、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等多重挑战。
因此,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积极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灵活运用境外融资工具,谨慎选择发债时机和品种,确保境外融资的安全和稳健。
央企境外发债的调研报告央企境外发债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央企境外发债是指中国国有企业在国外融资,并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海外扩张,央企境外发债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
本报告旨在对央企境外发债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前景进行调研和分析。
二、央企境外发债现状央企境外发债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自2010年以来,央企境外发债的规模从10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4000亿美元。
这一趋势主要是由于央企寻求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央企境外发债的主要类型有外币债券和人民币债券。
其中,外币债券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
央企在国外发行外币债券,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外的低利率,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外币债券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三、影响因素分析1.国内经济环境:央企境外发债首先受到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如果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或金融市场不稳定,央企可能更愿意寻找更加稳定的国外融资渠道。
2.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也会对央企境外发债产生影响。
当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时,央企的境外发债可能会受到限制或遭遇高风险。
3.政策环境:央企境外发债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政府对于国内企业的外债和资本流动有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政策限制。
未来,政府政策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央企境外发债的规模和速度。
四、央企境外发债的优势与风险1.优势:- 央企境外发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稳定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 通过发行债券,央企可以向国际投资者传递企业形象并提高企业知名度。
- 境外发债可以帮助央企优化债务结构和丰富资本市场。
2.风险:- 央企境外发债面临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较高,特别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差异大时。
- 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央企的债务成本上升和融资渠道收紧。
- 央企境外发债还需要遵守国际债券市场的监管规定和法律法规,可能增加企业运营的风险。
中国企业境外发⾏债券全解读⽬录- - - - -1.境外债券发⾏简介2.境内机构境外发⾏债券的现状3.境内企业境外发债融资成本分析4.境内企业境外发⾏债券的⽅式5.境内企业境外发⾏债券的优点6.境外发⾏债券存在的问题7.完善境内企业境外发债的政策建议随着我国改⾰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励有实⼒的企业⾛出国门,国内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投融资“⾛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境外发⾏债券是企业⾛出去融资的重要途径,与境内发⾏债券、境内发⾏股票、境内贷款等融资⽅式相⽐,具有吸引外国投资、锁定汇率风险以及建⽴国际信誉等重要的作⽤。
2016年10⽉1⽇,⼈民币正式纳⼊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这是⼈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程碑。
随着⼈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及资本项⽬的开放,我们看到今年以来国内的跨境政策在资⾦“扩流⼊”⽅⾯已作出了⼀系列的重⼤突破,其中尤其对于境内企业借⽤外债政策⽅⾯的放宽来的最为重磅:⾸先是2015年9⽉14⽇国家发展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企业发⾏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的通知》(发改外资[2015]2044号),“松绑”企业海外发债的条件,⿎励境内企业发⾏外币债券,取消发⾏外债的额度审批,实⾏备案登记制管理。
其次是2016年5⽉⼈民银⾏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132号),统⼀了国内企业的本外币外债管理,将原先在⾃贸区试点的全⼝径跨境融资推⼴到全国范围内执⾏,现在所有的国内企业(房地产企业与政府融资平台除外)都可以通过“全⼝径”模式从境外融资。
以下为现⾏的外债监管原则:再者是外管局的“统⼀资本项⽬结汇管理”放开了外债资⾦的意愿结汇,并⼤幅放宽了资本项⽬资⾦的使⽤条件,不再区分资本⾦及外债资⾦的使⽤,对资本项⽬收⼊的使⽤实施统⼀的负⾯清单管理模式。
多年来,企业境外发债融资是我国引进外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段之⼀,也是推动⼈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经济⾏为,同时对于发债企业的⾃⾝发展意义重⼤。
我國境內機構境外發債研究2013年07月03日11:45 來源:金融界網站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李丹宿夏荻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我國境內機構到境外融資的需求也逐漸增加。
對中國企業而言,通過境外發債進行融資是順應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證券化及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債券化趨勢,利用外資的渠道之一。
發行國際債券進行融資具有拓寬融資渠道、對衝匯率風險、為其海外擴張和並購提供外匯儲備、建立國際信譽等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發行環境和發行程式複雜等特點。
目前,我國的境內機構,包括國家機關、中資機構(含金融機構)及境內其他企事業單位和外商投資企業等,在境外金融市場上發行的債券有兩類:一是以外幣表示的有價證券;二是以人民幣計價,期限在1年(含)以上的有價證券,該類債券主要在香港金融市場發行。
一、境內機構境外發行外幣債券概況我國早期的外幣債券主要以政府機構發行的主權債券、金融和信託投資機構發行的金融債券為主。
1982年1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率先在日本東京市場發行了100億日元的私募債;1984年11月,中國銀行(行情,資金,股吧,問診)在東京發行200億日元公募債,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債券市場。
1993年,隨著中國企業海外股權融資的實現,以海外上市公司作為窗口,國內企業在境外發行了企業債券及可轉換債券,境內機構境外發行外幣債券取得了一定突破。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同中國證監會及國家外匯管理局開始進行國有企業境外發行可轉換債券的試點工作,並逐漸放寬大型國有企業海外發行外幣債券的審批條件。
如2003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取消對境內中資機構中長期外債融資條件的審批,中資機構對外發行中長期外幣債券,不再要求到外匯局辦理融資條件審批手續,只需在簽訂借款合同後辦理外債逐筆登記手續。
儘管在政策上有一定程度的放寬,但我國對於境內機構發行外幣債券依然實行較為嚴格的審核批准制。
一是對發債資格的審核:境內機構(財政部除外)對外發債資格由國家發改委同人民銀行及有關主管部門,借鑒國際評級方法,對擬發債機構進行資格評審後報國務院批准,發債資格每兩年評審一次。
但對於已上市外資股公司對外發行可轉換債券,不實行資格審核批准制。
二是對債項的審核:境內機構(財政部除外)發行的外幣債券由國家發改委審核並會簽外匯管理局後報國務院批准。
發債審核的材料包括:發行人最近3年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及相關財務報表;發債所籌資金的投向、用途;國家有關部門批復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利用外資方案,以及納入國家利用外資計劃的證明文件;主管部門要求的其他文件。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披露的數據,截至2011年末,我國對外發行外幣債券總規模為92.64億美元,其中國務院部委機關(主要指財政部)對外發債26.61億美元,政策性銀行對外發債51.07億美元,中資非金融企業對外發債14.96億美元。
由於外幣債券作為國家外債結構的一部分,其規模大小會對資本流動和貨幣匯率變動產生影響,出於對宏觀調控的需要,我國監管機構在境內機構發行外幣債券融資方面較為謹慎。
從歷年的債券發行情況看,我國境內機構對外發行外幣債券以財政部發行的主權債券和政策性銀行發行的政策性金融債券為主,二者佔總發債規模的80%以上,中資企業對外發行外幣信用類債券佔比相對較少,其發債規模近五年均維持在15億美元左右,發展平緩。
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圖1 我國境內機構境外發行外幣債券情況(單位:億美元)近年來,發行外幣債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融資成本上。
影響外幣債券的融資成本有兩方面因素,一是發行成本;二是匯兌損益。
當前美國長期低利率的環境抑制了債券發行利率上行,有助於降低發行成本;在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背景下,人民幣貶值預期減弱,升值預期增強,進一步提振了匯兌收益預期。
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工信部等13個部委聯合發佈通知,強調拓展民營企業境外投資的融資渠道,支援重點企業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和外幣債券。
2012年11月,中國民營企業百度以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為主體在美國市場上公開發行15億美元的公司債券,創下了中國民營企業發行海外債券的最大單筆規模,其中5年期品種的融資金額為7.5億美元,票面利率僅為2.25%;10年期品種的融資金額為7.5億美元,票面利率為3.5%,融資成本遠低於國內。
在國際宏觀經濟和境內政策鼓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設立境外子公司、殼公司或控股公司作為發債主體,在海外發行外幣債券,規避了以境內企業作為發債主體須經國家監管部門審核的發債程式。
巴克萊銀行研究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企業在境外發行的以美元計價的債券總額已達260億美元(不包括金融機構所發債券),2011年僅為185億美元。
考慮到國內監管機構鼓勵境內企業更多以直接融資代替銀行間接融資、鼓勵商業銀行為企業海外發債提供擔保,在我國外債負債率相對於經濟規模依然偏低的背景下,未來可拓展的境外發債融資空間勢必將越來越大。
二、境內機構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基本情況和特點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是中國企業與歐美投資者之間的重要紐帶。
在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過程中,香港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007年,國家發改委同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准了中國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幣為面值計價的債券,此舉是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發展的開端,國家開發銀行成為首家發行此類債券的金融機構。
之後政策逐步放開,2008年,國家發改委批准了內地企業發行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協議備忘錄,將人民幣在香港的交易範圍從貿易用途擴展至一般用途,同時簡化了人民幣債券的發行流程。
目前,香港人民幣債券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傳統的人民幣債券,即以人民幣為面值計價和結算的債券,這是目前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
由於在先前階段,人民幣債券的單筆發行規模很小,所以此類債券又被稱為“點心債”。
另一種是2010年出現的,以人民幣計價但以美元結算的債券,又稱“合成型債券”。
此類債券融資美元並以人民幣償還,有利於發債企業鎖定借貸成本,避免匯率風險,同時還可吸引持有美元的國際投資者,滿足其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披露的數據,截至2013年5月,香港金融市場上存續人民幣債券共217期,總規模達2152.87億元。
其中,“點心債”共202期,規模合計1956.00億元;“合成債”共15期,規模合計196.87億元。
2013年1月至5月末,新發行香港人民幣債券共32期,均為“點心債”,發行規模合計263.17億元。
根據歷年的發行情況和目前的存量情況,香港人民幣債券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主要有四種債券類型,包括企業債、金融債、可轉債和國債。
近年,企業債的發行數量不斷增加,是推動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規模擴張的主要券種。
從近三年的發行情況看,企業債的發行規模約佔總發行規模的三分之一,發行期數佔總發行期數約60%。
第二,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以中短期債券為主,主要為2年期、3年期和5年期,其中3年期的債券最為常見,發行期數約佔債券發行總數的55%。
從歷年發行情況來看,長期債券逐漸出現。
2007年和2008年,香港人民幣債券的期限均為2年期和3年期;2009年,出現了5年期債券;2010年,出現10了年期債券;2012年,香港人民幣債券的期限更為多樣化,15年期和20年期的長期債券相繼發行。
第三,香港人民幣債券的平均發行利率相對境內偏低。
以期限為3年期的債券為例,其2010年~2012年的平均發行利率分別為2.90%、3.76%、4.20%,低於境內同時期的3年期中票平均發行利率水準3.92%、5.59%、5.41%。
第四,香港人民幣債券的發行主體逐漸多元化。
市場發展的最初階段,債券發行機構主要以境內金融機構為主。
在政策的推動下,目前市場上的發行主體既包括境內金融機構,也包括中資企業、港資企業、跨國企業、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組織等。
截至2013年5月,在存續的147家發行主體中,中資企業有50家,其中國企及中資銀行有16家,中資私企有30余家。
中資企業佔據一定的市場地位。
第五,香港人民幣債券的監管條件寬鬆,信用評級不是必備發行條件。
在存續債券中,僅有64期債券和26家發行主體分別進行了債項和主體信用評級,同時具有債項和主體信用級別的債券僅有14期。
從具有信用級別的債券來看,債券的信用級別介於BBB-~AAA區間內,主要集中在A(含)以上級別,佔56.25%;發行主體信用級別介於BBB+~AAA區間內,主要集中在AAA級別,佔46.15%。
三、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自2010年開始,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由先前的緩慢前行到快速發展,呈現出急劇擴容的態勢。
除了政策推動的因素外,主要還有以下幾點原因:1、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推動香港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的上升和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香港人民幣貿易結算量快速上升,在貿易結算和相關政策帶動下,香港人民幣存款額出現跨越式增長。
截至2012年末,香港人民幣存款達5710億元,約佔香港貨幣存款總量的8%。
基於香港人民幣存款量較大、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以及人民幣存款利率較低等因素,現階段香港市場對人民幣債券需求強烈。
儘管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增長迅速,但實際上持有人民幣存款的回報率是相當低的。
當前香港人民幣存款利率只有0.72%,遠低於內地3 %的1年期定存利率,規模龐大的離岸人民幣缺乏合適的投資渠道,而人民幣債券的出現則滿足了這部分資金的投資需求。
2、相較海外發行外幣債券,香港人民幣債券的發行較為便捷針對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發行香港人民幣債。
一是國內企業直接發行香港人民幣債券。
依據《境內金融機構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境內非金融機構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由國家發改委同中國人民銀行對國內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對擬發行香港人民幣債的發行人資格和發債規模進行核準。
其中對於債券發行人的資質要求包括,企業要有較強的盈利能力、資信情況良好、已發行的債券無違約現象,對金融機構還要求其最近3年連續盈利、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充足、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4%等條件。
並且對於非金融機構赴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監管機構還要求其募集資金投向應主要用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並符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政策。
在該發行模式下,所募集的人民幣資金參照外匯回流管理辦法,由外匯管理局對資金進行登記和統計監測,並核準債券的本息兌付。
二是國內企業間接發行香港人民幣債券。
具體是指通過在境外註冊子公司來實現債券發行。
依據《香港人民幣業務的監管原則及操作安排的詮釋》,任何註冊在中國大陸境外的實體都可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