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006.50 KB
- 文档页数:3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
20世纪初,中国各地起义爆发,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参与其中,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起义更是从未停息。
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统一全国,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成立后,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并推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
各少数民族应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全面平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并共同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自治原则:民族自治是具有完全的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的自治地方;•发展原则:国家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增强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我管理;•同化抗拒原则:政府同化民族的行为是被严禁的,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自主发展和推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管辖的范围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海南黎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差异,将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县划为自治县,并配备自治机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少数民族保障了权利,还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存在一些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充分、不完善的情况。
•面临的问题:一些民族自治地方成为了封闭的“福利地”和“专利地”,地方政府治理和资源配置效率偏低;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还不够公平,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定困难等。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考点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有哪些?3、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地位: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的民族政策。
理解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民族自治制度的内容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自治区省一级(5个)自治州设立区市的市一级(30个)自治县或旗县一级(120个)注意:建立自治地方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问题。
②自治机关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不包括司法机关)注意:自治机关的职权具有两重性: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思考: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这些民族乡也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吗?不是。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③自治权A、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B、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C、保障: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D、内容: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历史特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为了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利益,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采取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给予这些民族自治权利,使其能够自主管理和发展自己的事务,维护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自治、经济自治、文化自治三个方面。
1. 政治自治政治自治指的是在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利,可以自主决定和管理本民族地区的政治事务。
自治区设有自治机关,由各族人民自行选举产生,负责制定和实施地方自治的条例和决策,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职权。
自治机关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合作。
2. 经济自治经济自治是指在自治区内,少数民族拥有管理和开发本地资源的自主权利,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同时,自治区享有合理的财政自主权,可以自主收入、使用和分配一定的财政资金。
这样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繁荣,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加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发展。
3. 文化自治文化自治是指在自治区内,少数民族有权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
自治区可以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法规和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1. 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通过给予少数民族自治权利,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促进各民族的利益,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民族矛盾和纷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自治区内的各民族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
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地位(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民族特色1、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而且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例分配将依法给予适当的照顾。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配备。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1/2或以上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词解释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适用于全国除台湾省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自治州(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起来;3、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根据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新修订)4、4、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巩固祖国边防安全;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推动各民族间共同繁荣和进步。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都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
即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都必须充分体现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任何组织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5、5、在各省市级人大和政府都设立民族委员会。
6、目前已确定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均已成立了民族自治机构。
7、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最小的云南省仍未能完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9、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答案:因为中国的每一次巨大变迁,无论是哪一个阶段性成果,其背后都离不开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的奋斗牺牲!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保证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安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积极探索并实行这一制度,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立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优待、民族区域自主权等核心原则。
这些原则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稳定国家和地方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增进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强调了各级政府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合理结合。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依法享受,但同时也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决策。
这种结合既保证了民族自治地方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自主发展,又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整体利益。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力机构的设置、财政自治、语言文字使用、民族教育、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
在权力机构的设置方面,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都设有自治机关,由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组成。
这些机关负责行使有关本地区的自治权力,包括立法、政务、司法等职能。
财政自治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和财政管理权。
他们能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财政预算,独立管理本地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努力保障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语言文字使用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鼓励和保护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在民族自治地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作为行政、教育、审判等活动的工具,同时中央政府也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
民族教育是维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治地方在教育方面有相应的自主权,可以开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思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旨在满足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自治需求,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特点和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下面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内容和特点进行解释。
一、意义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激发各民族地区的活力和创造力。
根据各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适应当地发展需求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习俗。
各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实施自治制度,各民族地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促进多样性和平等性的文化交流。
二、内容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上,各民族地区享有自治权,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适合当地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政策,实行自治。
在经济上,各民族地区有权制定和执行经济发展政策,各地区之间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在文化上,各民族地区有权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包括各级自治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各级自治机关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组织和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各民族地区的内外事务,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
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工作,有助于各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发展。
三、特点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个民族地区,但又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实行具体的自治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