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188.67 KB
- 文档页数:6
六、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1、我国的民族关系: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①含义:各民族一律平等②表现:各民族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选举权等)、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
注:平等地享有权利 ≠ 权利完全相同;平等地享有权利 ≠ 消除民族差异(此说法错误)(2)民族团结原则①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圆局面。
②地位: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②原因: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三原则的关系: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3、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地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自治的基础与前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②自治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③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④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行使自治权。
(注:不包括当地的法院和检察院)⑤自治权: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第十八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一、选择题1.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消灭了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③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④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①是我国在民族问题上体现出来的历史特点,不选;②错误,我国当前干部群众中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民族偏见仍然存在;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 D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的核心内容是主权B.它的前提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C.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D.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的党委和政府解析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B错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土完整;D错误,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答案 C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成就的一个缩影。
据此回答3~4题。
3.60多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充分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
A.让少数民族人民行使自治权B.领土完整、国家统一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国家的统一,故B正确。
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4.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下列关于西藏自治区自治权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西藏自治区可以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独立司法②西藏自治区可以使用藏语教学和广播③国务院的决议、指标不适合西藏实际情况的,西藏自治区可以报经国务院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④西藏自治区可以拥有独立的外交权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对西藏自治区自治权的理解。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处理民放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总体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⑵懂得我们伟大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⑶明确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⑷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⑸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⑹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
⑺了解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
⑻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⑼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⒉能力目标⑴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政策,都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合国情。
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本课教材涉及一些学生已学过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我们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使学生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现在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⑵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⑶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一、教材分析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这也是和国家密切相连的两个重要问题,国家都是由一定民族构成的,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民族问题解决的最好的国家之一,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效的使各民族和睦的生活于一个安定的国家之中,它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宗教是现实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它与民族问题密切相关,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
宗教,就其思想来说,是一种崇拜超自然力量,相信有神论的意识形态;就组织上来说,宗教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不同的性质的国家会采取不同宗教的政策。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任务,对宗教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团结、国际间的交往。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对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的作用。
新时期宗教工作还要依法加强对宗教工作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主要概念及知识点 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和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4、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尤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5、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7、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三、重难点分析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民族平等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族人民群众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历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
②马克思主义认为,古往今来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各民族的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世界上各个民族虽然有大小、强弱、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并无优劣或贵贱之别。
③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在我国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与汉族享有平等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消灭了剥削制度,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并且贯彻到了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中。
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落后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并不是有没有平等权的问题,而是行使平等权利充分不充分的问题。
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我们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就要对少数民族给予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2)民族团结原则。
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在要求。
它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互相合作、联合奋斗。
①在我国,由于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
因此,各民族能够团结在祖国统一的大家庭里。
这是我国实现民族团结的原因。
②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安定、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③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这是因为,妨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仍然存在。
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与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进行斗争,要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
(3)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①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消灭民族压迫,而且要消灭各民族之间的任何隔离状态;不只是要使各民族互相接近,而且是要使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获得高度的繁荣和发展。
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比较先进,民族素质提高较快,有的民族则和先进民族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坚持共同繁荣原则才能最终达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途径。
首先,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
同时,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和帮助;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宪法规定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其类型 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主要是应该理解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一方面,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的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自治权。
应该在自治机关的干部中,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员,力求自治机关干部的民族化。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如西藏、凉山彝族自治州;一种是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同时又包括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其他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再一种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海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等。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然性 我国之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第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曾出现过民族隔阂、纷争甚至暂时的割据和分裂现象。
但总的来说,各民族的交往从未间断,国家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命运。
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的命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结成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第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交错居住的状况。
汉族人口不仅在全国,而且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占多数。
各少数民族大都有一个或几个比较集中的聚居地区,但即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往往居住着许多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这使一个民族很难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更难以离开其他兄弟民族的帮助而独立发展。
因此,中国各民族宜合不宜分,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第三、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第四、各民族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共同防御外敌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详见课本81—83页) 3、正确理解和贯彻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及其实质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包括既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别人的信仰自由,都是极端错误和绝对不能容许的。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正因为这样,一定要坚持宗教同政权、司法和教育分离的原则,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
(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即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范围内,教徒表达宗教感情,参加宗教节日等行为和活动等都是允许的。
超出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的活动,就是非法活动。
要把正常的宗教活动同在宗教掩盖下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地区别开来。
保障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就意味着必须打击一切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对披着宗教外衣的犯罪分子,要依法给予严厉的制裁。
同时,还必须把正常的宗教活动同封建迷信活动、邪教活动严格区别开。
凡从事迷信活动、邪教活动的,一律严加取缔,并且绳之以法。
我们打击一切在宗教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取缔一切封建迷信活动,恰恰是为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3)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宗教界的对外联系日益发展,宗教团体一定要坚持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决拒绝任何外国教会和宗教界人士插手干预我国宗教事务,更不允许外国宗教组织用任何方式来我国传教,或者散发宗教宣传材料,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问题。
我国宗教界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可以使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健康和顺畅地发展,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4、加强党和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宪法规定的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为了贯彻这一基本政策,我国1994年初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以便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这是我们国家依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管理的具体表现。
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致的。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正是为了全面地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
5、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我们坚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说要求宗教教徒放弃宗教信仰和有神论思想,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把爱教与爱国结合起来,做到宗教活动有利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我们能够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从政治方面看。
在社会主义的政治领域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是同广大信教群众的政治利益是一致的,这就是国家的独立和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
第二,从经济方面看。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文明,这同广大教徒的切身物质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从伦理方面的协调性看。
宗教道德是抽象的道德观,正因为它的这种抽象性,就能够在历史和现实中为各个不同的阶级所利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因而不存在剥削阶级利用宗教道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