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15.39 KB
- 文档页数:2
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心理及防控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自贡市,643100当艾滋病患者感染上艾滋病之后,对患者的心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艾滋病患者可能会产生抑郁、恐惧焦虑、自卑自责的心理,严重的会做出报复和自杀的举动。
刚被确诊感染艾滋病后,患者会担心未来的生活以及对死亡产生恐惧感。
患者的心理较为敏感,他们害怕在孤独中死亡,自身的心理情绪会更加的低落,近而不愿与外界人群进行交流。
长期以来,会引发患者的抑郁心理,甚至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
很多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都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当患者明确自身的病情时,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担心艾滋病难以进行治疗,更害怕受到社会人群的歧视。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自身的恐惧焦虑心理会逐步加重,会对正常的生活与家庭的和睦带来一定影响。
恐惧焦虑心理具体表现行为是患者与感染者的脾气会越发暴躁,且自身心理十分敏感,更会带来失眠。
当艾滋病患者长期处在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之下,会更加容易加重病情。
艾滋病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疾病,对感染上艾滋病的人群,很大部分人都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患者。
在如此状况之下,疾病与心理所带来的双重压力,会极大地影响患者自身的心理,患者极易产生自卑自责的心理,且对艾滋病更加的抵触。
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自身所承受的痛苦与压力,使得自责自卑的心理会更加的严重,甚至对家庭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患者可能会对艾滋病的传播者产生极大的厌恶心理,如果这种心理逐步加强,那么患者可能会对传播者采取报复。
许多艾滋病患者是无辜的受害者,自身所承受的痛苦与压力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不满心理,患者可能会对无辜的群众采取报复行为,以平衡自身的心理。
此外,艾滋病患者与感染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十分脆弱,伴随着经常性失眠与孤独感,缺乏他人关心,会容易产生自杀心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极易受到影响,当受到他人的歧视时,更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
因此,需要对艾滋病患者以及感染者的心理进行正确疏导,让患者与感染者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以乐观积极的思想去面对生活。
HIV AIDS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摘要】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主要侵犯和破坏部分人体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明显受损,最终并发严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1]。
从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到2004年底,已累计报告HIV感染者68546例,AIDS患者4975,死亡2159例。
专家估计,至2004年,我国实际HIV感染者已超过120万[1]。
艾滋病流行在我国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可以预见我国将出现大量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1 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疾控中心发现HIV/AIDS患者124例,其中男103例,女21例;年龄20~82岁,平均34岁。
职业:干部或知识分子12例,工人27例,农民33例,无业人员52例。
患者文化层次不同,以无业人员多。
结果:分派到指定医院治疗84例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好转出院,6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4例死亡。
2 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2.1 否认否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任何人都不愿承认,也不愿相信自己被HIV病毒感染。
这不仅是因为该病的无法治愈性,更主要的是因其特殊的感染途径而受到歧视,甚至失业,并连累家人。
典型病例:男,29岁,未婚,工人(流动性野外作业工种),有多个性伴史。
因扁桃腺炎住院查出HIV阳性转本科,由专业人员告之。
继而出现否认、震惊、愤怒、内疚、沮丧,他不愿将实情告诉家人,并说要去天涯海角流浪。
与他交谈多次,从多个角度帮他分析了告之家人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介绍了一名AIDS患者与他认识,让患者给他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到父母的关爱与帮助才能真正有信心接受抗病毒治疗。
通过多次心与心的交流,终于使他感动,放弃了去流浪的想法,现属追踪观察患者,待CD4细胞下降至300/mm3以下时再进行抗病毒治疗。
2.2 内疚、自责一旦被确诊感染HIV或AIDS会令患者检讨以往的生活习惯。
曾经涉及“偏离正轨”的活动,如吸毒、滥交、卖淫、同性恋等,会使患者感到内疚和自责;有的人会认为感染艾滋病是上天对自己不良行为的惩罚;有的会因为自己将HIV传染给伴侣或子女而羞愧,感觉对不起家庭,思想上产生沉重包袱;害怕连累家人,拒绝家人及朋友的探视和照顾;害怕病情被公开,希望在不被人知道的情况下在家服药治疗。
艾滋病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与预防艾滋病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更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沉重的打击。
艾滋病感染者面临着社会歧视、孤立和焦虑等问题,因此,保护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和提供心理支持变得尤为重要。
一、艾滋病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艾滋病病感染者往往会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歧视和孤立:由于缺乏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和对感染途径的错误理解,很多人对艾滋病病感染者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
这使得患者在社会中面临孤立、排斥和歧视,导致他们感到无助和自卑。
2. 心理压力和焦虑:艾滋病病感染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药物控制,不仅经济负担重,同时也需要面对疾病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担忧,这种心理压力和焦虑不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干扰。
3. 抑郁和情绪波动:面对疾病的威胁和不确定性,艾滋病病感染者常常陷入抑郁情绪,对生活失去乐趣,表现出情绪波动明显的特点。
4. 自我认同和自尊心问题:由于社会的偏见和歧视,艾滋病病感染者往往对自己产生否定和负面的认知,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影响。
二、艾滋病病感染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艾滋病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他们个人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稳定和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1. 提高治疗遵从性: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艾滋病病感染者的治疗遵从性,进而影响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
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至关重要。
2. 减少社会歧视和孤立:重视艾滋病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能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自尊,提高社会融入度,减少社会歧视和孤立,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善的社会环境。
3. 促进身心健康:艾滋病病感染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照顾,不仅有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焦虑,还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更好地与社会互动。
三、艾滋病病感染者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针对艾滋病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怀:1. 提供科学的信息教育:通过全面和正面的艾滋病知识传播,减少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歧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病感染者的理解和支持。
心理健康与艾滋病精神健康对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性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它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在艾滋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有效的医疗干预外,心理健康与艾滋病患者的精神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和艾滋病精神健康对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性,并且阐述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一、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艾滋病的诊断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面临终身性疾病的威胁,患者常常感到恐惧、焦虑和无助。
背负双重重负的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失眠、自卑、自我怀疑、社交障碍等。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艾滋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健康对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性1. 促进治疗依从性艾滋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使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并定期接受监测和诊断。
而压力大、情绪低落的患者容易出现治疗依从性的问题,导致疾病的进展和恶化。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对治疗的信心,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增强免疫力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时,其免疫系统功能显著下降。
这意味着压力和焦虑状态可能影响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使其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3. 改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滋病患者面临着社会歧视、家庭关系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通过心理干预和支持,艾滋病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增加社会支持和积极情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三、艾滋病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除了心理健康外,艾滋病患者的精神健康同样需要关注和护理。
1. 解决社会歧视问题艾滋病已经成为社会议题,但仍然存在许多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R473.5B1672-5085(2011)48-0280-01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有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
HIV特异性侵犯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并使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受损,造成抵抗力下降,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疾病[1]。
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
近年来我院艾滋病患者的住院例数明显上升,我院在积极做好职业防护、采取抗病毒、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积极探讨适应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效果显著。
通过对150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时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艾滋病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50例,其中男113例,女37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63岁,平均(31.54±7.5)岁;感染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8例,血液传播118例,性接触传播24例。
在积极完善职业防护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143例患者病情好转,7例死亡。
2心理特点2.1恐惧否认期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此期患者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相信、承认自己所患疾病的事实,企图幻想是化验错误。
2.2愤怒绝望期随着不适症状的逐渐加重和诊断结论的逐渐被证实,患者常表现为挑剔、烦躁、愤世嫉俗、摔东西、骂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自行拔除输液针头拒绝治疗,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头撞墙等异常行为。
2.3妥协焦虑期此期患者情绪渐趋平静,开始变得礼貌、友善,开始诉说自己的不适症状并愿意配合治疗,渴望多途径得到更多的有关疾病的信息,渴望医务人员的关心、帮助和交谈,渴望延续生命。
2.4抑郁失望期由于疾病的进展,患者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机体的一步步衰竭,经常独自流泪,极度伤感,睡眠障碍,渴望亲人陪伴,朋友探视,感激医护人员。
艾滋病的特征与护理方法知多少有关研究表明,仅2020年前8个月国感染艾滋病的患者人数就有39000多例,其中有11500多例患者死亡,2019年全年我国共有感染病例数71000多例,死亡21000多例,不论是从感染人数来看还是从死亡人数来看,这一数据都是相当惊人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艾滋病的发病特征,亦不清楚发病后如何处理,本文便详细阐述了艾滋病的特征及护理方法,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普及艾滋病病毒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与艾滋病治疗知识,并做好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
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根据现阶段的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传播途径有三种: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十三五”期间,95%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由于性传播所致,母婴传播率将至历史最低水平,我国艾滋病经输血感染病例接近零报告。
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不断增多,从2009年的57.4%上升至2020年的95%,特别是同性性行为感染数量在持续增加,从2009年的9.1%上升至23.3%,这也意味着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群体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5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22%,上升到2020年的44%,十年间增涨了一倍;青年学生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2020年全国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感染者近3000例,性传播占98.6%,青年学生感染者中,男性同性传播占81.7%,异性传播占16.9%。
而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途径,随着我国对血液制品的规范管理、贩毒吸毒的严厉打击,以及母婴阻断工作的不断加强与规范,血液与母婴两个传播途径得到很好的遏制。
这就意味着,性传播途径是目前需要重点防控的途径,而50岁以上的人群和青年学生是重点宣传干预的人群。
2.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也被称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慢性传染疾病。
在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细胞将受到攻击,导致免疫力下降,最终使得免疫系统失去作用,人体无法承受霉菌,病毒等病菌的攻击。
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处理对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HIV感染引起T淋巴细胞损害,导致持续性免疫缺陷,多器官机会性感染及罕见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1]。
目前尚无可治疗的药物和有效的疫苗预防。
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
女性艾滋病患者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妊娠和分娩等问题,她们的心理特征各有不同。
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HIV病毒感染孕产妇51例。
现就她们的心理特征做出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HIV病毒感染孕产妇51例,年龄在19~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岁,孕周7+6周-40周。
有20例系院外分娩后转入我院。
病人来源于农村40例,市区11例。
有吸毒史25例。
文化程度为文盲30例,初中以上文化16例。
1.2 方法对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进行一对一专科保密性咨询及健康教育,并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宣传资料,咨询、指导过程鼓励患者丈夫参与,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医疗护理措施,使每位患者都能正确予以对待。
1.3 妊娠结局21例足月妊娠选择剖宫产,24例足月顺产(15例系院外分娩后转入我院),20例行人工流产。
2. 结果大多数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缺乏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怕病、怕死、怕子女无人照顾,对国家“四免一关怀” 政策不了解,对自己的疾病过于紧张、恐惧、忧虑。
2.1 怀疑否认期患者一旦得知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表现为惊讶,否认,不能接受事实,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甚至反问医护人员“是不是弄错了”、“不可能得这种病”,并去不同医院就诊,要求确诊单位再次复核,希望误诊被证实。
2.2 情绪波动期育龄妇女肩负繁育后代重任,整个家庭对她们寄予厚望,大多数患者度过了否认期,情绪波动很大,常会怨恨自己或丈夫,表现为猜疑、愤怒、恐惧、焦虑、委屈、烦躁不安及悲观失望的情绪,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社会、家庭的压力,害怕从此受社会、家庭歧视,遭人唾弃,害怕离婚、失去丈夫、孩子和家庭,另一方面,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对孩子将来健康的影响,而产生自责的心理,这些情绪都会消耗战胜疾病与对待正常生活的信心。
艾滋病病人心理健康问题与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新进展摘要:艾滋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而艾滋病人不仅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接受长期的治疗,还会因疾病感染以及治疗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对其临床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医学研究人员不仅需要关注艾滋病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同时还应总结影响患者心理的问题,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消极情绪,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改善其治疗效率以及预后情况。
本文将总结分析艾滋病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针对患者心理护理措施的临床研究进行论述。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健康;护理干预;护理措施;研究进展引言部分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导致,该病毒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失效,使得人体被各种基础疾病所侵染,诱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2]。
艾滋病患者感染之后需要接受长期治疗,维持病情的稳定性,在治疗期间,患者不仅需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同时还会因艾滋病的传染性特性受到社会以及他人的区别对待,这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很多患者在确诊之后出现了极度恐惧、焦虑、悲伤、紧张、自卑等负面情绪。
而不良情绪则会影响患者接受和配合治疗的意愿,因此医疗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针对其心理问题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治疗环境,促进患者的治愈。
一、艾滋病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经过调查能够知道,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绝望、自卑等心理障碍,再加上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有的患者会因自己患病而出现耻辱感与孤独感,这样的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
受到疾病传染性特征以及不恰当社会言论的影响,大约有3.28%的患者存在强烈的罪恶感和自责感,且几乎所有艾滋病患者都体现出孤独感。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群体中大概50%~80%的患者都存在焦虑与抑郁的趋势,而20%~30%的患者则符合焦虑与抑郁的诊断标准[3]。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为艾滋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对10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
结果,艾滋病住院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孤独感、恐惧、愤怒、自愧等。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结论,对艾滋病患者采取以心理护理为重点的全方位、个体化护理,对艾滋病人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前言: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全身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一系列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它主要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3种接触方式传播,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它不仅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巨大伤害,同时也在心理上、精神上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创伤。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艾滋病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以青壮年为主。
所以护理人员要掌握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护理,使艾滋病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况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其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17 -29岁30例,30一39岁40例,40一49岁20例,50一64岁10例;血液传播50例,性传播40例,针刺10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1.2方法通过护士与病人进行而对而的口头询问方式交流,观察病人的而部表情、言语表达、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分析AIDS病人的心理状态。
通过自行设计表格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造成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100例住院艾滋病患者进行自评。
发放艾滋病住院患者存在心理问题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处理,护理前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才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心理特征本组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紧张:没心理准备,不知所措,本组30例患者都有紧张心理;当第1次被确诊艾滋病时,患者不敢面对疾病,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厌世轻生现象,不仅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影响治疗效果。
老年艾滋病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胡敏华摘要:分析61例老年艾滋病病人的心理状态,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使病人树立治疗的信心,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关键词:艾滋病;老年病人;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02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A-0033-02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的传染病,传播迅速,病死率极高,且被大众认为是一种不光彩的疾病,人们对其产生莫名的恐惧与排斥[1]。
目前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传播仍在继续,近几年老年艾滋病病人在不断增多。
对我院治疗的老年艾滋病病人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行为干预措施,使病人树立治疗信心。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艾滋病病区从2003年8月收治第1例艾滋病病人以来,已有196例艾滋病病人在门诊、住院治疗,其中老年艾滋病病人(60岁以上)61例,男43例,女18例;年龄60岁~86岁(66.88岁±6.80岁);文化程度普遍低下,文盲12例;均经性接触而感染。
2 老年艾滋病病人的心理状态2.1 恐惧 老年艾滋病病人一般都会恐惧社会的孤立和歧视,害怕家人受感染,恐惧长期受疾病折磨,极度衰弱、痛苦,害怕死亡,特别是死时孤单一人,为人鄙弃;恐惧因艾滋病而失去一生所拥有的东西,包括健康、伴侣、家庭、收入和独立能力等,加上文化程度有限、心理素质不高而产生一种强迫性恐惧症。
2.2 困惑 老年艾滋病病人常常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理解,感到空虚和失去自尊,自我照顾能力也减退,疏离社群,表现为痛苦、孤单、悔恨、悲观、消极等。
2.3 逃避 多数病人害怕隐私泄露而拒绝寻求治疗。
逃避是心理上的一种应付问题的机制,可让病人以此继续跟周围环境配合和适应,从而保持尊严和自控,表现为持续滥交行为,拒绝告知性伴侣或进行较安全的性行为等,长期隐匿于社会人群中,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研究研究方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研究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巨大的负担。
在治疗上,药物是关键,但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同样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的现状,并提供新的观点和方法,以改善现有护理干预方案,使之更加全面有效。
一、研究目标:1. 调查艾滋病患者追求心理护理的需求程度和方式。
2. 研究社会支持在艾滋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3. 分析现有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4. 提出新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模式,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检索相关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的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设计一份结构化问卷,包括艾滋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心理护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向艾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他们对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的需求和评价。
3. 访谈调研:选择一些愿意参与研究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访谈的内容包括心理护理需求、心理状况评估、对社会支持的感受等方面。
通过访谈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个人经验。
4. 数据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获取整体的统计特征,并对访谈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整理出共性和个体差异。
5. 研究结果: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结果,比较不同群体(如年龄、性别)之间的差异,总结归纳共性需求和社会支持。
进一步发现和分析需求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三、方案实施:1. 选取研究样本:在艾滋病防治机构或医院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
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2. 问卷设计和调查:根据研究目标设计问卷,并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查。
3. 访谈调研:与一部分研究样本进行访谈,将访谈内容录音或逐字记录,便于后期分析。
4.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