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4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案基本信息《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掌握文中关键观点和论据。
3.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辩才与逻辑思维。
4. 学会如何针对反驳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答辩。
教学重点:1. 文中主要的论点与论据。
2. 作者的辩才与逻辑思维。
3. 反驳意见的技巧。
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2. 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 课文注释及译文。
3. 讨论问题列表。
教学过程:二、课文简介《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回复司马光反对变法的著名信件。
在这封信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阐述了自己实施新法的原因和目的,表现了他坚持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包括作者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身份,以及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了解这封信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圈点,教师巡视课堂给予解答。
3. 讲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解释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焦点,分析作者的辩才与逻辑思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反驳意见,示范如何针对这些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答辩,引导学生学会反驳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以及作者的辩才与逻辑思维。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
3. 结合课文内容,练习针对反驳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答辩。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反驳技巧,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4.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对作者政治观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以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分析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4. 观点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政治观点。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政治观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补充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氛围。
2. 通过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等反对派的意见及其理由。
3. 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
七、课堂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了解司马光及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3)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如何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改革与保守的矛盾和统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把握司马光的观点。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
(3)背诵全文。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司马光观点的深度理解和辩证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光及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司马光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生词和难句,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的背诵情况,要求熟练背诵。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总结。
3. 针对文中的观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司马光的观点以及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有所掌握。
2. 深入分析文中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改革与保守的矛盾和统一。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引导1、课前准备。
要求如下:(1)课前让学生翻阅历史课本中相关“王安石变法”的章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2)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二)活动流程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
2、文题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3、诵读感受(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缺乏。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理解并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分析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3)通过讨论,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认识到改革家的勇气和决心;(2)培养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分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掌握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以及作者的回应;3. 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
1. 导入:简介《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文中司马光指责和新法的要点,以及作者的回应;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爱国情怀;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2. 整理并总结文中使用的辩论手法和论证技巧;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2.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3. 学生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王安石在文中的观点和立场。
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掌握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准确翻译,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进行回应的一篇论文。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观点、论证方法等。
3.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2)分析作者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司马光的批评持何种态度。
重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论点,以及如何用事实和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学习论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举例、设问等手法进行论证。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明白如何用事实说话。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或论证方法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对话引入生1:我觉得文言文挺有意思的,就是有些字词的意思不好理解。
生2:我喜欢通过故事来学习文言文,感觉更有趣。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施行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展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理解到王安石施行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____空前锋利,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权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说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那么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答复司马光奉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对比分析法,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北宋时期的哪些政治改革?引出课题《答司马谏议书》。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曾任宰相,推行“王安石变法”。
o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保守。
o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王安石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论点与论证探讨o提问:王安石的论点是什么?他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论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2007-08-11 17:48:07| 分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时间:3月31日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窃以为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致天下怨谤举(推行)先王之政辟邪说,难壬人士大夫多以不恤(忧虑)国事盘庚之迁,胥(互相,可以当作偏指一方理解)怨者民也度义(合理)而后动以膏泽斯民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固守)前所为而已
2、重点句: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3、特殊句式: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二、品读研讨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
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
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
组织讨论:
1、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文中是怎么表达的?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对应语句,并作翻译。
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
提示:A“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C“为天下理财”;
D“辟邪说,难壬人”。
小结:这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而发出的义正辞严的驳斥。
2、王安石认为出现“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划出原句
提示:人(一般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皇帝) :“欲变此”
3、王安石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表明了怎样的态度、立场?(划出能表现王安石态度立场的句子)
明确: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三)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
2、翻译第3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受命于人主议法举先王之为天下辟邪说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政以兴利理财难壬人众—汹汹然
↑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矛盾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