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飞越版)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710.50 KB
- 文档页数:10
太和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检测(数学)试卷(超越班、飞越班)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函数及其表示、函数单调性 考试时间:120分 满分:150分命题人:洪末凤 审题人:靳传递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A 是由0,m ,m 2-3m +2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 ,则实数m 为 ( ) A .2 B .3 C .0或3 D .0,2,3均可 2.将集合{}125|),(⎩⎨⎧=-=+y x y x y x 表示成列举法,正确的是( )A .{2,3}B .{(2,3)}C .{x =2,y =3}D .(2,3) 3.函数312)(-+-=x x x f 的定义域是 ( ) A .[2,3) B .(3,+∞) C .[2,3)∪(3,+∞) D .(2,3)∪(3,+∞) 4.满足},,{}{c b a P a ⊆⊆的集合P 有几个( ) A.2 B .3 C .4D .55.已知函数)(x f 满足)()()(b f a f b a f +=⋅且,)3(,)2(q f p f ==则)36(f 等于( ) A. )(2q p + B. )(q p p + C. 22q p D. 22qp +6.函数⎪⎩⎪⎨⎧+∞∈+∈∈=),2[,1)2,1(,2]1,0[,2)(2x x x x x x f 的值域是( )A .RB .(0,2)∪(2,+∞)C .(0,+∞)D .[0,2]∪[3,+∞) 7.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区间,集合,则( ) A.B.C.D.8.集合A ={1,2,3},B ={3,4},从A 到B 的映射f 满足3)3(=f ,则这样的映射共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9.函数234)(x x x f -+=的一个单调增区间是( ) A.]23,(-∞ B. ]4,1[- C.]23,1[- D.]4,23[ 10.已知函数在区间上具有单调性,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C.D.11.若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值域为,则区间不可能为( ) A.B.C.D.12.设函数,若,,则关于的方程的解的个数为( )A. B.C.D.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第Ⅱ卷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14.已知}3|),{(,≤-=∈y ax y x A Z a 且A A ∉-∈)4,1(,)1,2(,则满足条件的a 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_. 15.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16.在上定义运算.则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其中17题10分,其余各题均12分,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10分)已知集合,,,,求的值.18.(本小题12分)(1)已知函数)(x f y =满足x xf x f +=)1(2)(,求)(x f 的解析式; (2)求函数的值域.19.(本小题12分)已知函数.(1)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5()32(),3,1()2(2的大小与试比较设+++--∈m f m m f m20.(本小题12分)已知集合.(1)求,;(2)若A B C ⊆)( ,求a 的取值范围.21.(本小题12分) 已知函数)(x f 对任意的R b a ∈,,都有)()()(b f a f b a f +=+,并且当0>x 时,.0)(>x f(1)求证:)(x f 是R 上的增函数;(2)若6)4(=f ,解关于m 的不等式3)23(2<--m m f .22.(本小题12分)已知二次函数满足.(1)求的解析式;(2)求在区间()上的最小值.太和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次检测(数学)试卷 (超越班、飞越班)参考答案二、填空题: 13.[-1,4] 14. {0,1,2} 15. [0,1] (或10≤≤a ) 16. ),2()4,(+∞--∞三、解答题:17(满分10分).解析:∵,∴集合,………………………4分∴,(另利用⎩⎨⎧=⨯-=+qp 5555也可)… … …… …… … ……8分解得……………………………………………………………………10分18.(满分12分)解析:(1)由x x f x f +=)1(2)(得xx f x f 1)(2)1(+=……………………………2分 联立上两式可求得)323)((32)(2xx x f x x x f --=+-=或…………………6分 (2)令,………………………………………………7分 则,∴,………………………………………………8分∴原函数可化为,………10分45,0≤∴≥y t 又………………………………………………………………………………11分 ∴函数的值域为.………………………………12分19. (满分12分)解:(1)法1:上是增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在),0(1),0(+∞-=+∞=xy x y …………………………………………………………………………4分上是增函数在),0(1)(+∞-=∴xx x f ………………………………………………………………………6分法2:设, 则,………3分,)()(21x f x f >∴………………………………………………………………………5分 ∴为单调增函数;………………………………………………6分 (2) )3,1(-∈m5544)1(32022≥+≤+--=++-<∴m m m m ,………………………………………………………………………8分53202+<++-<∴m m m………………………………………………………………………10分分)可参考相应标准进行给(另532其他方法比较他2+<++-<m m m又∵f(x)在(0,+∞)为单调增函数;.………………………12分20. (满分12分) 解析: (1)由集合,得到,;………………………………………………3分根据全集为,得到或;或;则或.)或(另}103|{)()()(≥<==x x x B A C B C A C R R R ………………6分A B C B C a ⊆=≤)(,,42 满足则)若(φ………………………8分74,)(,4≤<⊆>a A B C a 则若使若 ………………………10分}7|{7≤∴≤a a a a 的取值范围,综上:………………………12分21.(满分12分) (1)设,且,)(x f R b a ∈,对任意的)()()(b f a f b a f +=+都有)()()()()(])[()()(121112111212x x f x f x f x x f x f x x x f x f x f -=-+-=-+-=-∴………………………………………………………………………3分 ∵0>x 时,.0)(>x f0)()(,0)(0121212>->-∴>-x f x f x x f x x 即又 )()(12x f x f >∴………………………………………………………………………5分 ∴在上是增函数.………………………………………………6分)(2x f )(R b a ∈,对任意的)()()(b f a f b a f +=+都有 3)2(,6)2()2()4(=∴=+=∴f f f f………………………………………………………………………8分 上的增函数,是又R x f f m m f )(),2(3)23(2=<--∴ 2232<--∴m m………………………………………………………………………10分341<<-m 解得………………………………………………………………………11分}341|{<<-∴m m 不等式的解集为 ………………………………………………………………………12分22.(满分12分)解析:(1)令则,…………2分==…………………3分……………………………………4分(另待定系数法可同样类比上述步骤给分)(2)开口向上,对称轴为……………………………………5分当时, 在上为增函数所以时,有最小值为;…………………7分当,即时,在上先减后增,所以时,有最小值为…………………9分当,即时, 在上为减函数所以时,有最小值为;…………………11分综上所述:时,最小值为;时,最小值为;时,最小值为。
参考答案2.【答案】C秦朝时期礼仪与政治没有分离,故A项错误;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C项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D项错误。
3.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森严的信息,排除B;根据题干“一月古时本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是为了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皇位的继承制度,排除D。
4.C【解析】由图片看,由座到站再到跪,官员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君主的权威日益突出,故选择C项。
5.【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意思,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
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常常得到俸禄。
结合选项分析,践行了这种因读书而得到俸禄的,只有D.科举制。
故,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大选官制度·科举制6.【答案】B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故本题应该选择B。
7.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民必须是所在城邦的成年自由民男性,故选择D项。
8.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在希腊并不全体人民,而是有公民身份的男性成员,实际是奴隶主,他们行使统治权,他们要维护统治,必须要维护城邦,因而B项正确。
A项错,因希腊商业发达,氏族瓦解早,公民不是以血缘划分的。
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飞越班,含解析)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第一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自西周始,我国就有“同姓不婚”“异姓不养(收养异性养子有罪)”的习俗。
与此习俗相关的制度,最有可能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异姓不养”和“同姓不婚”,强调宗法姓氏关系。
中国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所以异姓代表异族,因此不能收养,故选A。
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世袭制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度,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2.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让中国人民“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那第一次巨变应当是______。
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新中国成立D. 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次巨变指的是“醒过来”,即中华民族的觉醒。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族的觉醒应该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故选B项;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不是中国人民醒过来的表现,故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是“站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富起来”,故排除C、D项。
3.毛泽东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讲到:“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
”材料意在说明A. 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B. 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C. 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D. 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说明人大和国务院分工明确,职责具体,故B项正确;A明显不符合中共实际;C民主集中制是人大组织原则,不是政府决定的;D也不符合事实。
太和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卓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古代政治制度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2.据考证下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甲骨。
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是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
该图反映出()A.商朝神权与王权结合B.天人感应的神权色彩C.商王严格控制诸侯国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3.2014年10月11日,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在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地—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举行,这种祭祀活动可追溯到()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郡县制4.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
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
这表明战国时期()A.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等级差异逐渐缩小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这个“制”指()A.禅让制B.宗法制C.中央集权制D.世袭制6.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职责的是()①负责管理军务②负责监察百官③执掌群臣奏章④下达皇帝诏令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秦朝时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而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
这其中共同反映的是()A.皇权专制B.重视人才C.尊崇自然D.关注文化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诗句与“此项制度”直接相关的是()A.“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太和一中2018—2019学年度(飞越、超越)第一次调研(历史)试卷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1—3)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出题人: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A. 商夏周B. 商周夏C. 夏商周D. 夏周商2.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
...............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 宗法制B. 王位世袭制C. 分封制D. 嫡长子继承制3.“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 王位继承制度B. 分封制度C. 三公九卿制度D. 郡县制度4.“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朝廷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
”下列诸侯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 世卿世禄B. 诸侯争霸C. 嫡长子继承制D. 随王出征5.《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礼乐制度6.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某些省区新生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预计至2020年全国将有两千多万人面临择偶难题。
从源头考虑,上述观念的形成当首推( )A. 中央集权制的存在B. 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C. 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D. 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7.“古者贵贱有章,衣服有别,无敢惑紊者。
羔裘豹袖者,望而知为大夫,褐宽博者,望而知为贱役。
”材料反映了古代服饰特点之一是A. 拘谨B. 呆板C. 等级森严D. 保守8.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严格的等级关系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9.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飞越班)考试范围: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
(LZKB)A.核外电子数B.核内质子数C.核内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2、已知碳有两种常见的同位素12C、13C;氧也有常见的三种同位素16O、17O、18O。
由这5种粒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其相对分子质量最多可能有( )。
(LZKSL)A.12种 B.11种 C.6种 D.10种3、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构成H m X 分子。
在a g H m 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LZKSL)A.aA(A-N) mol B.aA+m(A-N+m) mol C.aA+m(A-N) mol D.aA(A-N+m) mol4、两种微粒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这两种微粒可能是()(LZKSL)①两种不同的原子;②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③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④一种原子和一种离子;⑤两种不同分子;⑥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⑦两种不同阳离子;⑧两种不同阴离子;⑨一种阴离子和一种阳离子.A.①③⑤⑦⑧B.①③⑤⑥⑦⑧C.①③④⑤⑦ D. 全部都是 5、X 、Y 、Z 、W 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图所示。
若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LZKBGB )A.原子半径:W > Z > Y > XB.4种元素的氢化物中,Y 元素的氢化物最不稳定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 > W > XD.X 的最高价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与其气态氢化物发生反应,6、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在反应过程中,断裂1mol H-H 键消耗的能量为Q 1 kJ ,断裂1molO=O 键消耗的能量为Q 2 kJ,形成1molH-O 键释放的能量为Q 3 kJ 。
太和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卷(理科超越、飞越班)考试范围:细胞代谢和有丝分裂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1-10每题1分,11-30每题2分,共30题50分)1.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条件X下葡萄糖中能量的去向有三处B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O2和水C试剂甲为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D物质a产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2.将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均分为4份,分别置于甲、乙、丙、丁四种条件下培养,测得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除CO2外,还有乳酸B.乙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C.丙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最少D.丁条件下,产物中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3.下列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真核细胞有染色体,而原核细胞有染色质C.都含有核糖体,但原核细胞内不能合成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D.只有真核细胞才可以利用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4.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D.质量相同时,脂肪比糖原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多5.如图表示真核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①过程中产生的H2O中的氧全部来自O2B.人体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可以进行过程②C.过程①产生的CO2中的氧,一半来自C6H12O6,一半来自H2OD.消耗等质量的C6H12O6,通过①过程产生的ATP多于②和③,②和③释放的能量相等6.下列关于人体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只是有氧呼吸的产物B.葡萄糖只能作为有氧呼吸分解的底物C.还原氢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D.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也都能释放能量7.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以避免好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B.水稻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的毒害作用,而使根系变黑、腐烂C.利用酵母菌和醋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和醋酸,可以制酒和酿醋D.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会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8.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适宜温度条件下,氧气浓度变化对某植物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飞越班)第I 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已知数列{}n a 中,13n n a a +=,12a =,则4a 等于( ) A.18B.54C.36D.722.不等式220x x --<的解集为( )A.{|12}x x -<<B.RC.{|12}x x x <->或D.{|21}x x -<< 3.在ABC ∆中,b=19,c=20,60o B =,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有( ) A.0个B.1个C.2个D.3个4.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是231n na n =+,那么这个数列是( ) A.递增数列B.递减数列C.摆动数列D.常数列5. 已知ABC ∆中,三边与面积的关系为222S =,则cos C 的值为( )A.12B.2C.2D.0 6. 设一元二次不等式210ax bx ++>的解集为{|12}x x -<<,则ab 的值为( ) A.1 B.14-C.4D.12- 7.若,,,a b c d R ∈,且,a b c d >>那么( ) A.a c b d ->- B.ac bd > C.a bd c> D.a d b c ->- 8. 设等差数列{}n a 中,13a =-,且从第5项开始是正数,则公差d 的范围是( ) A.3(,1]4B.3(,1)4C.3(,)4+∞D.3(,)4-∞9.在数列{}n a 中,11a =,1121n n n a a a --=+,则12a 等于( )A.121 B.123 C.125D.12710.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平行地面上前进600m 后测仰角为原来的2倍,继续在平行地面上前进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原来的4倍,则该山峰的高度为( ) A.200mB.300mC.400mD.100m11. 在ABC ∆中,tan A 是以4-为第3项,4为第7项的等差数列的公差,tan B 是以13为第3项,9为第6项的等比数列的公比,则该三角形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12.定义:在数列{}n a 中,若满足211(,n n n na a d n N d a a ++++-=∈为常数),称{}n a 为“等差比数列”.已知在“等差比数列”{}n a 中,1231,3a a a ===,则20142012a a = ( ) A.2420121⨯-B.2420131⨯-C.2420141⨯-D.242013⨯第II 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在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已知222a b c +-=,则C ∠=__________.14.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31n n n a a a n +==+,则n a =_________. 15.若集合2{|10}A x ax ax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16.数列{}n a 的通项为(1)sin12nn n a n π=-⋅⋅+,前n 项和为n S ,则100S =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70分) 17.(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255,20a S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求使不等式n n S a >成立的n 的最小值.1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是锐角,2sin a B =. (1)求A ∠的度数;(2)若7,a ABC =∆的面积为22b c +的值.1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公差0d ≠,且35141350,,,S S a a a +=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nnb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20 .(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在ABC ∆中,ACB ∠为钝角,2,6AB BC A π===,D 为AC 延长线上一点,且1CD =.(1)求BCD ∠的大小. (2)求,BD AC 的长.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22()(1)()f x mx m x m m R =-++∈. (1)当2m =时,解关于x 的不等式()0f x ≤. (2)当0m >时,解关于x 的不等式()0f x >.22.(本小题满分12分)在数列{}n a 中,11a = ,点1(,)n n P a a +在直线20x y -+=上.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令11n n n b a a +=,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为n S . ①求n S .②是否存在整数(0)λλ≠使得不等式14(1)()2nnS n N λ++-<∈恒成立? 若存在,求出λ的取值所构成的集合;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太和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文科卓越班(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3.4π 14.23n (写23n a n=不扣分,n N +∈写或者不写均可以)15. 04a ≤≤ (答案写成[0,4]或者{|04}a a ≤≤均可以) 16. 150三.解答题:共70分 17.(本题10分)(1.4分(2..7分,…………………………………………….9分所以n 的最小值为15…………………………………………………………..10分 (其他方法可参考以上给分步骤给分)18.(本题12分) ,由正弦定理知:2分.4分的度数为.……………………………………………..6分8分.9分12分(其他方法可参考以上给分步骤给分)19.(本题12分)(12分,,成等比数列,即.4分.. …………5分(2..7分..9分由②①式得:.12分(其他方法可参考以上给分步骤给分)20.(本题12分)(1……………………………………………6分(2)………………………………………………………………….9分.12分(其他方法可参考以上给分步骤给分)21.(本题12分)(1..4分5分(2)当时,不等式可化为,即,则.6分8分10分12分(其他方法可参考以上给分步骤给分)22.(本题12分)(1),,公差为,3分(2)6分②若存在整数使得不等式,.7分(i)当为奇数时.9分(ii)当,11分又为整数,所以的取值构成的集合为...12分(其他方法可参考以上给分步骤给分)。
太和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物理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观察下图中烟囱冒出的烟和车上的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 .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 .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 .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2.某质点向东运动12m ,又向西运动20m ,又向北运动6m 。
则在上述过程中它运动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A .38m ,10mB .2m ,10mC .14m ,6mD .38m ,6m3.一辆汽车以速度v 匀速行驶了全程的一半,以0.5v 行驶了另一半,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 .v 2B .2v 3C .3v 2D .v 34.甲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甲所示,乙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关于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整个t=4 s时间内有往复运动,它通过的总路程为12 mB.甲在整个t=4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6 mC.乙在整个t=4 s时间内有往复运动,它通过的总路程为12 mD.乙在整个t=4 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6 m5.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很大,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能为零C.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D.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大6.一物体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5s内物体的位移为18m,则物体的加速度为( ) A.0.72m/s2B.18m/s2C.4.0m/s2D.3.6m/s28.一质点从A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运动,到达B点时速度为v,又以2a的加速度运动,到达C点时速度为2v,则AB∶BC等于()A.1∶3 B.2∶3 C.1∶4 D.3∶49.汽车由静止从O点开始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中经过P、Q两根电杆的时间间隔为6 s,已知P、Q电杆相距60 m,车经过电杆Q时的速率是15 m/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经过P杆时的速率是5 m/sB.O、P间距离是7.5 mC.车的加速度是1.5 m/s2D.车从出发到Q所用的时间是9 s10.质点从A点由静止出发沿直线AB运动,行程的第一部分是加速度大小为a1的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加速度大小为a2的匀减速运动,到达B点时恰好速度减为零.若AB间总长度为s ,则质点从A 到B 所用时间t 为( )A .s (a 1+a 2)a 1a 2B .a 1a 22s (a 1+a 2)C .2s (a 1+a 2)a 1a 2D .2s (a 1+a 2)a 1a 2二、填空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第11题4分,第12题12分,共16分。
太和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英语)试卷(超越、飞越班)考试范围:必修三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y is the play delayed?A. The director is stuck in a traffic Jam.B. The electricity has failed.C. The main actor hasn’t come.2. What is the woman trying to find?A. The church.B. The campus. C The garden.3. What is the woman doing now?A. Leaving for a holiday.B. Taking a vacation.C. Eating out.4. Where are the speakers?A. At a hotel.B. At an airport.C. At a hospital.5.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B. A novel. B. A TV play.C. A movie.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或独白前后,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8题6.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A. At Jack's homeB. At the man’s home.C. At the woman's home.7. Why will the woman have only a little cake?A. She is trying to lose weight.B. She dislikes the cake. C .She is full.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飞越版)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自西周始,我国就有“同姓不婚”“异姓不养(收养异性养子有罪)”的习俗。
与此习俗相关的制度,最有可能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察举制2.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让中国人民“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那第一次巨变应当是______。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中国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3.毛泽东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讲到:“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
”材料意在说明()A. 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B. 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C. 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D. 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4.历史学家曾这样形容新中国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时说:“第三世界国家像从帝国的灰烬中涅盘的凤凰一样,自由、和平、不结盟、勤奋……充满公共美德。
”这次会议()A. 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 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C. 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D. 促进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5.《新全球史》记载:“美国试图在亚洲各地建立反共产主义的堡垒。
援助前敌人日本进行重建,在韩国和台湾培植亲美势力……中苏之间的伙伴关系成熟,呈现出独特的形式,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社会主义中的绝对权威,以此来换得苏联在军事装备和经济上的援助。
”这段材料说明()A. 美苏两国当时处于敌对状态B. 中苏之间通过妥协实现国家利益互换C. 美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在亚洲D. 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国家利益6.197l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竞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绝不承认其任何效力。
”材料中所强调的“非法决议”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7.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可能也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反映出()A.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守霸权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 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8.下图是一幅反映20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的漫画。
“乒乓外交”在当时世界上引起巨大轰动,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
“小球”之所以能转动“大球”,其主要原因是( )A.美国霸权地位受到苏联的威胁 B.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C.中国和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推动9.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
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10.观察下面《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新中国成立之初,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发展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11.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
”这实质上说明(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C.美苏同盟结束 D.苏联比美国强大12.下图为老师讲授某国际组织时的板书设计。
其中▲处应是( )①创立时间:2001年②始创国:中俄③新型国家关系:____▲____A.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B.结伴而不结盟C.战略同盟 D.睦邻友好13.下表所示“柏林危机”一共有三次,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尽力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B.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C.柏林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14.下面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
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D.经互会的成立15.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
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
这意味着日本(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16.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
体现这一声音的国际舞台上的历史事件有( )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②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④欧共体的成立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7.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18.《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19.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汉代( )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20.2013年7月9日在南京展出的雍正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奶杯”,该奶杯口窄腹宽,还多了个把手,是根据西方顾客的要求专门订制的,因为中国瓷器里从来没有这种器形。
尽管造型很西方,但杯壁上却透出浓浓的“中国风”,上面的主题纹饰是中国传统图案——《雏燕凌云图》和《童子春牧图》,寓意“科举顺利、及第有望”。
材料信息( )A.说明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说明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C.反映了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表明青花瓷是外销的最主要瓷器2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明朝如果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旧管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
”如此造册的直接原因是( )A.赋税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严重C.户籍制度的完善 D.专制集权的强化2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吏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2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4.《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州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25.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
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宗族利益不同 B.治国思想不同 C.两国传统不同 D.直接目的不同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材料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弹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质。
——摘自1951年2月1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材料三1970年9月,尼克松接见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时明确表示:“如果说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
”——摘自《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材料四1971年4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决策,发出指示,正式邀请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周恩来在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小球推动大球”。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五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公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关两国双方同意,不论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摘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给我国带来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实行什么政策?(3分)目的是什么?(1分)(3)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中美双方为什么会在70年代调整外交关系?(4分)(4)依据材料三、四、五,结合所学分析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意义。
(6分)27. 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