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民营企业代理人选择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79.82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民营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与约束机制作者:周文利来源:《现代企业》2008年第06期民营企业在过去20多年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他们自身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中也取得了快速进步。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问题。
民营企业的管理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体制逐步向引入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制的转变。
职业经理人引入后,企业产生一种新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经营者个人利益与企业所有者利益存在潜在冲突,加上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经营者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会偏离所有者目标,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分析1.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问题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产生。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的必要性。
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过程当中,企业内部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关系,所有者将企业的经营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所有者享有其自身资产增值的权利。
委托-代理制的特点是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
民营企业所有者从社会经理人市场选择人才经营自己的企业。
家族掌握控股所必需的份额,但股权与经营权分开。
对聘来的经理人员,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给以职权。
企业经营管理重大决策由董事会作决定,家长或其他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对企业经营活动横加干涉,更不能越过董事会干扰总经理的管理工作。
企业聘来的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对家长或某一个家族成员负责。
民营企业引入专业化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由于企业经营权由经理人员掌握,经营者制定经营决策时,可能会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所有者利益;经营者不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经营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能力不能够达到企业经营需要等等。
这些都是委托-代理问题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表现。
委托代理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冲突以及不完全契约的存在。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探析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在组织内部,代理人(受委托人)为代表委托人(委托者)行使职权和决策的过程,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任职条件、约束代理人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在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中,应用委托―代理理论,探索有效的改革路径。
第一步,理顺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优化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权限与市场经营权的划分、权利的明确。
同时,建立一个透明、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保护股东权益,激发股东积极性,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
第二步,完善治理结构。
在本次改革中,要秉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拓宽投资领域,吸收社会资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同时,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等股东代表制机制,投资人与生产经营人分开,科学制定公司章程、规章制度。
第三步,优化管理制度。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从管理手段、管理流程到管理模式的创新。
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激发企业活力,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同时,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和评价体系,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步,完善市场机制。
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实现资本的有效管理和配置。
促进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提供知识、技术、管理等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委托―代理理论为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和手段。
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法制化改革、科技创新改革三位一体,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和考核,力求实现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如何选择合适的个人授权委托书代理人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亲自处理某些事务,这时候就需要委托他人代为办理。
而选择一个合适的个人授权委托书代理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代理人不仅能够高效地完成委托事务,还能让我们省心、放心。
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个人授权委托书代理人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代理人的职责和权限。
在选择代理人之前,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委托的事务范围和具体要求。
例如,是仅仅代为签署文件,还是需要参与谈判、决策等重要环节。
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在后续的选择中找到具备相应能力的代理人。
其次,要考虑代理人的诚信和可靠性。
这是选择代理人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诚实守信的代理人会严格按照您的意愿和要求办事,不会擅自作主或者做出有损您利益的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一个人的诚信度,比如了解他的过往经历、口碑,或者从与他熟悉的人那里获取相关信息。
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进行一些背景调查,以确保其没有不良信用记录或违法违规行为。
代理人的专业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的委托事务可能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比如,如果是处理法律相关的事务,那么选择具有法律背景和经验的代理人会更加稳妥;如果是涉及财务方面的问题,那么具有财务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可能更合适。
因此,在选择代理人时,要根据委托事务的性质,挑选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事务得到妥善处理。
沟通能力也是选择代理人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个优秀的代理人应当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您的需求和意图,并能够及时、有效地与您沟通委托事务的进展情况。
如果代理人在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影响事务的处理效果。
所以,在选择之前,可以通过交流来初步判断其沟通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此外,代理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需要考虑的。
确保代理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您委托的事务,不会因为自身事务繁忙而拖延或者敷衍了事。
如果代理人同时承担过多的工作,可能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您的委托中,从而影响事务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委托代理模型与激励机制分析委托代理模型分析的核心是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委托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
激励机制的设计原理是,委托人通过一种分配制度来奖励代理人提供更多的信息,以缩小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激励机制实质是对于不完全合同的有益补充,诱使代理人决策目标和委托人利益目标趋向一致。
一、委托代理模型的的基本假设代理人的生产函数:()ε+=a a y (1)式中:y (a )是可以观测的产出结果;a 是代理人的行动;ε是白噪声,()2,0~σεN 。
现在假定代理人的报酬()y w 是产出y 的线性函数:()y b s y w ⋅+= (2)式中,s 是代理人的固定报酬部分,如工资;b 是代理人的浮动报酬部分,如奖金率或利润留成率。
代理人获得的收益1p 为:()()a c y w p -=1 (3)式中,()a c 是代理人采取行动a 的成本,由定义可知,()00=c ,即代理人不采取任何行动时成本为0;这时,()[]()()00==+=εεE E a y E ,即E ().0=y ()a c 具有性质,()0>'a c ,()0>''a c 。
委托人获得的预期收益2p 为:()()y w a y p -=2 (4)委托人获得的经期收益)(2p E 为:()()()[]()[]()[]()()w E y E y w E a y E y w a y E p E -=-=-=2 (5)二、风险态度中立的最优激励机制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一个人都是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
这里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所以委托人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里具体为委托人获得收益1p 的最大化;而委托人和代理人获得最大收益的基础是企业可以创造财富P 的最大化,可以简化为21p p p +=的最大化,下面的分析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风险态度都是中立的,即他们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代理商的选择与管理在现代商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代理商合作来拓展市场份额。
代理商有着广泛的销售网络和经验,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新市场,提高销售业绩。
然而,正确选择和有效管理代理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代理商的选择与管理策略,为企业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
一、代理商的选择1. 知己知彼在选择代理商之前,企业需要对自身业务和市场进行充分了解,明确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目标市场。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需求,才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代理商。
同时,对潜在代理商的了解也同样重要,包括其销售实力、市场覆盖能力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等。
2. 专业能力代理商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企业需要评估代理商的销售团队的素质和专业性,包括团队的规模、组成和背景等。
此外,代理商的市场网络、分销渠道和售后服务能力也需要考虑进去。
选择具备专业能力的代理商,能够更好地达到企业的销售目标。
3. 信誉和口碑代理商的信誉和口碑是企业选择的重要指标。
通过调研和了解潜在代理商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可以判断代理商是否具备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与有良好信誉的代理商合作,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品牌认可度。
二、代理商的管理1. 建立合作机制与代理商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是管理的基础。
双方应该明确各自的权责,如销售目标、销售区域、市场支持和利益分配等。
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有助于维护合作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提供支持和培训代理商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需要双方的支持和培训。
企业应该向代理商提供充分的销售支持和市场推广材料,包括产品宣传资料、培训材料和市场调研报告等。
同时,定期组织培训会议和经验交流会,帮助代理商掌握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提高销售业绩。
3. 激励与监督为了激励代理商积极推销企业产品,并确保合作的有效实施,企业可以设立激励机制,如销售提成和奖励制度。
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并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代理商按照约定的销售目标和标准进行工作。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25卷第2期 Vo1.25 No.2 企业技术开发
TECHNOL0GICAL DEVELOPMENT 0F ENTERPRISE 2o06年2月
Feb.2oo6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民营企业代理人选择策略 黄文军。郑长娟。万松钱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文章主要从委托代理模型设计入手,分析了代理人在委托人解雇威胁确定可信与解雇非确定可信时,代 理人的最优策略选择,并总结了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民营企业委托代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委托代理;解雇威胁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o06)02-0051-03
Selection strategy of private enterprises’agent based on the model 0f principal—agent HUANG Wen-jun,ZHENG Chang-juan,WAN Song—qian (Business School,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 315100,China)
Abstract:From the model design of principal—agent,this paper analyzed two types of agent’S optimal strategy choice under the certain fire threatening and uncertain fire threatening of the client.And it sum。 marized the conclusions;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on principal ag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Keywords:private enterprises;principal-agent;fire threatening
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显示自己的活力。但民 营经济的活力不可能不受到企业体制与企业组织 形式的制约。如果企业体制存在着这种或那种缺 陷,企业组织形式依然墨守成规,那么民营企业的 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 突破传统的家庭型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委 托代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 当前委托代理机制问题的研究在理论界已经 很普遍,而且也得出了许多指导性的结论。国内对 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过去更多地集中于国有企 业,国有企业由于委托代理机制中委托人主体不明 确,造成所有者缺位,这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 本原因。民营企业的所有权是比较明晰的,然而在 实际委托代理机制的运用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如 职业经理人会在个人利益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多 地占有或占用企业委托人的资源,而选择尽最少的 努力来完成工作;代理人可能突然终止合约,跳槽 到委托人的竞争对手企业;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商 业信息自己创业等等,出现了种种所谓“代理人的 德败行为”。 走向委托代理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 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制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黄文军(1979一),男,山西忻州人,浙江万里学院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度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 本文主要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对民 营企业委托代理模型进行分析,给出了代理人在委 托人解聘的威胁可信与不可信两种条件下,代理人 努力程度的理性选择,并就分析的结果结合民营企 业的特点,给出了民营企业委托代理机制设计中的 几点建议,希望为民营企业建立合理的委托代理制 度提供参考。
1委托代理模型建立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博弈中,第一阶段委托人 可以选择委托和不委托,第二阶段在代理人接受委 托以后,可以选择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不努力工 作时,委托人可以选择解雇代理人或不解雇代理人。 如果委托人选择代理人管理企业,那么作为委 托人希望代理人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委托人 必须让代理人相信代理人不努力时,解雇的威胁是 可信的;同时让代理在努力工作时不会发生辞职的 现象,即让代理人辞职的收益小于其不辞职的收 益。本文基于这些假设,设计委托代理模型。 1.1企业的产出函数 假定企业的产出函数为: Y=f(a)+y0 (1) 其中a为代理人努力程度,y。为与代理人无关 的产出(即代理人不努力也会有这些产出),同时假 定f (a)->0即产出是代理人努力程度的非减函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2 企业技术开发 2oo6年2月 f”<0即代理人的努力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 1.2代理人的收益函数 假定代理人的工资为W,由两部分组成:一部 分为固定工资W。;一部分为业绩工资按产出的比例 给付,设为kyo,k∈(0,1)。此时代理人工资为: W=wo+kY (2)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假定,委托人只对超过y0 的部分进行奖励,则上式可转变为: W=wo+kf(a) (3) 代理人在工作时所付出的努力的成本为c(a), C (a)>O即代理人努力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那么 代理人收益为: Rl=wo+kf(a)一C(a) (4) 1.3委托人的收益函数 委托人的收益为企业的产出扣除给付的代理 人的工资,为: R2=' ̄-W=f(a)+yo-(wo+kf(a)) (5)
2解雇威胁确定可信时的模型分析 解雇威胁确定可信,即代理人只要不达到要求 就会被解雇,此时,假定代理人有一个保留收益 , 在收益小于此值时代理人就不接受委托或选择辞 职;与之相对,委托人也有保留收益础,当委托人收 益小于此值时就会解雇代理人。 2.1代理人的目标收益最大化 代理人的目标收益最大化,相当于以下问题的 最优解: MaxRl=wo+kf(a)-c(a) (6) R2:f(a)+yo_-(w0+kf(a)) R8 (7) Rl (8) 无限定条件(7)和(8)时代理人的最大化条件为:
:kf,( )--C p( ):0 (9) oa
此时假定最优努力水平为a’,如果a 满足条件
(7)、(8): 则最大化问题的最优解条件为(9)式: kf (a)=c (a) 即代理人的边际付出等于其边际收益。 如果(8)式得不到满足即: R2 J =f(a )+y (w0+kf(a ))sR8 这时代理人必须加大努力程度,设此时努力程 度a。 满足上式,但同时必须满足: Rl=wo+kf(al )-c(al ) 蹦 此时a, 为最优化问题的解。此时工资激励方面
其实已经失去了作用,而固定工资起到了挽留代理 人的作用。 2.2委托人目标收益的最大化 委托人目标收益的最大化相当于以下问题的 最优解: MaxR2=Y-W=f(a)+yo-(wo+kf(a)) (10) R1 蹦 (11) R2≥R (12) (10)式在无约束条件下可解得:a应该满足 f (a)=O (13) 即委托人让代理人无限制地工作直到其创造 不出效益为止。此时委托人的利益条件R 必 定得到了满足,否则他不会选择代理人。那么委托 人仅需设计代理条件使其满足(11),即: Rl=wo+kf(a)-c(a) 蹦 假定上式与(13)式解得的代理人的最大努力 程度为a2 ,那么a 是委托人期望代理人的选择,而 实际中代理人不可能无限制地将全部的尽力用在 工作上,因此代理人的选择还是会根据其所获收益 R。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最优解其实是由约束条 件R- 和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函数共同来决定 的。那么此时问题的最优解还是a 或a, 。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最优解选择 了a, 说明企业的激励机制设置的不合理,没有起到 激励的作用,这时要适当提高激励系数k。如果此时 k已经满足kf (a)=c (a),说明代理人的能力不足以 满足企业委托要求,此时企业应当选择解雇代理 人。因此合理的激励机制a 才应该是该问题的最优 级解。 因此在完全且完美信息博弈条件下,企业合理 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使激励系数k满足:
k={ (14) l a, 使激励系数k等于代理人努力的边际成本与 边际产出的比,同时设定固定工资使得其满足: Rl=wo+kf(a )一C(a )= (15)
3解雇威胁非确定可信时的模型分析 以上的分析是建立在解雇威胁确定可信的基 础上的,如果解雇威胁并非确定可信,即代理人如 果不努力工作,委托人需要衡量其得失才会对其进 行解雇与否的决策。 假定每个人在为企业创造利益和为自己谋求 利益之问有一个比例,这个比例由代理人的最大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2期 黄文军,等: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民营企业代理人选择策略 53 收益来决定。 假定代理人为企业的努力程度占个人努力的 比例为t,那么代理人工作时at为代理人为企业所 付出的努力,a(1-t)为代理人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努 力,同时假定代理人为自己谋求的利益是将企业的 利润分隔给了自己。 此时代理人的利益为企业所给付的报酬加上 自己谋求的收益: Rl=wo+kf(at)+'rr(a(1-t))一c(a) (16) 代理人的最大化利益相当于以下问题的最优解: Max Rl=wo+kf(at)+'rr(a(1't))一c(a) (17) R2=f(ta)+yo-(w0+kf(ta)) R ‘ (18) Rl R3 (19) 在代理人最大化其利益的条件下(19)式应该 得到满足,否则代理人不会接受委托。因此,在委托 产生的条件下以上问题的最优解相当于(17)和 (18)的最优解。通过拉格朗日乘数法,解得:
:0 (20) O"rr(a(1-t))一Oc(a) aa 一一一 aa
(2o)式可转化为: 0f(at)=0
(21)式可转化为: O'rr(a(1-t))一Oc(a) I:)a(1-t) Oa・(1-t)
(21) (22) (23) 以上分析表明:代理人的最大化收益应该使其 在企业努力的边际收益为0,即(22)式;或使其为自 己谋取的边际利益等于其为自己谋利所付出的成 本,即(23)式。如果该问题的最优解为(22),说明代 理人此时如果为自己谋利其成本一定大于其收益, 因此其剩余的精力均放在企业利益上自己的利益 才能最大化;如果该问题的最优解为(23)式,说明 代理人此时为自己谋利益所付出的成本不高于为 企业谋利益所付出的成本。
4结论 通过本文以上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在民营企业代理人选择过程中,如果委托人确 信代理人忠诚为企业创造利益,而不为自己谋取私 利,则民营企业委托人可以设计固定工资与激励工 资的比例,使激励系数等于其通过努力为企业创造 的边际收益与其边际成本的比例来确定,同时,使 固定工资与激励工资的总和等于或略大于代理人 期望底价。 ’ 如果委托人不能确定代理人是否为自己谋取 私利,民营企业在选择代理与制定代理人工资的时 候,应该尽量加大其为自己谋私利的成本,让其从 企业得到的利益时付出的成本大于其为个人谋利 所付出的代价。 确定代理人心理期望底价时,民营企业可以通 过代理人从前工作的经历,选择适当的专家组对其 能力进行评价,得出一个参考价位,在这个参考价 位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而获得。评价其努力程度 与企业利益时,民营企业可以选择一个独立的部 门,进行一个短时间的试用,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激励 系数。民营企业可以在合同中,加入关于代理人辞职 方面的严厉规定,加大代理人辞职的成本。同时,民 营企业应该对代理人的工作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制, 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代理人为自己谋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