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张力
- 格式:pdf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2
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一、引言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城市文化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及其社会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影响。
二、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特点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形式。
公共艺术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展示平台,与传统美术馆和画廊不同,公共艺术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次,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所创作和展示的,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再次,公共艺术往往借助于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
三、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1.城市美化与环境改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品味。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装饰和布置,可以让城市更加有活力和韵味,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2.社会凝聚与文化传承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和展示的形式,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展示,可以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3.思想启迪与精神慰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和展示的形式,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解读,可以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
4.教育与文化普及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和文化普及的手段,能够向市民传递艺术知识和文化信息,促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公共艺术项目的开展和推广,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艺术享受,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四、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共艺术项目也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方面,城市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公共艺术的支持和投入,推动了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机构参与到公共艺术项目中,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文化亮点和创意空间。
试论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以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为例作者:王婷来源:《文物世界》 2018年第6期摘要:艺术博物馆是博物馆类型中一个重要类型,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大都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而我国艺术博物馆这一类型还比较薄弱。
本文以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为例分析了艺术博物馆的定位,有助于在今后实现较高的陈列展览的效果,以此达到艺术博物馆研究、保护、展示文物艺术品的艺术与美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艺术博物馆定位艺术与美学价值近代学者认为:博物馆类之托始,盖发于人爱美好奇之本能。
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的“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神。
可以说收藏展示艺术作品是早期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馆从她的诞生之时,就承载了人类对于美的强烈追求。
一、艺术博物馆的概念博物馆的概念,根据1989年9月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2条再次修改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
那么什么是艺术博物馆?从字面来分析,艺术博物馆由西方语言art museum翻译而来。
目前,国际上通常以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划分博物馆类型,艺术博物馆是博物馆类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可知的世界上重要的博物馆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像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这类展示世界文明的综合性博物馆中,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构成了其展示的基础,它们所陈列的各个文明类型的代表作品也被认为是这些文明中伟大的艺术作品。
现代世界艺术博物馆,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留下的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现代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博物馆——亦即通常所说的一般的或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旨在表述和阐明所有人类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在我国,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摘要] 公共艺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经历了约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过了出现之初,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旨之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公共性一、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就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设计行为。
公共艺术正是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它要求体现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作品与公众审美情趣的沟通关系、作品现代性与民族性及历史承袭性的关系、也要注重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载体,即传达意义所需要的手段与形式;还需考虑到如何协调好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二、公共艺术的沿革现代公共艺术的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从20世纪公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公共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理念。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实质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其中也包括艺术行业,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迈入了由政府大力度赞助公共艺术的最初时代。
其在客观上于全社会大大推动了艺术的普及和深化。
使艺术家和艺术走近了大众,使艺术成为公众生活关注的对象。
公共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公共艺术大规模的实施及其基本概念的形成,以1965年美国国家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的。
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
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艺术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与各种新兴的艺术与设计风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即改变了公共艺术的创作途径,也反过来,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观点与意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如视听艺术、行为艺术等纷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艺术的“公共性”在社会学的意义上,18 世纪启蒙主义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使更多的市民向古老的权威和贵族特权提出挑战,这个时期“公共性”“公共领域”的概念为公共艺术将来的出现做了思想上的铺垫,但是在这个时期,艺术的中心课题是建立独立的、审美的艺术体系和规范;它所考虑的问题是划清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边界,它的中心任务是强调艺术的独立,强调艺术不同于生活的特殊性;强调专业的艺术家与公众的区别。
而公共艺术要解决的问题恰好相反,它是艺术向生活的回归,艺术家向公众的回归。
因此,这个时期不可能出现公共艺术。
而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才直接催生出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但是,在我国,人们对“公共艺术”的概念的理解是多层面的;有的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即公民权利和公众意识的尊重与表达,认为它不是那种被简单理解的“公共场所的艺术品”,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公共精神”的物化形式。
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在观念、形式、价值取向上的多样性根植于多元的大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意识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
有的在强调它是公共环境中现代形态的艺术构造,它本身就面对公众人群,不一定非要以大众生活或大众口味来赢得大众,而对载体的研究可能比概念讨论更有意义等。
在笔者看来,“公共性”是实现公共艺术与人文价值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尺。
“公共性”既是对艺术品物质存在的开放性以及设置空间公共性的描述,同时也界定了公共艺术的服务对象,即面对大众、服务大众。
审美的权利和主体是广大市民。
公共艺术与大众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它必须尊重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所持有和认同的文化形态,包括文化观念和审美态度;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城市化、商品化的发展而崛起的大众文化。
因此,在当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更加致力于融合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审美理想,以期得到最广泛的、多层次的认同,充分体现其“公共性”。
museums of fine art and their public解析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中,博物馆扮演着促进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角色。
作为一个容纳丰富艺术品和文化遗产的场所,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去欣赏、学习和探索各种艺术形式。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博物馆艺术品及其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品对公众教育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探究博物馆艺术品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将介绍博物馆的定义和作用,务求为读者提供对博物馆背景和目标的基础认识。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讨论艺术品对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并探究博物馆如何通过提供教育服务来满足公众需求。
第四部分将专注于导览和解读服务在公众参观体验中的重要性,并阐述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论点和观点,并提出一些建议,展望博物馆艺术品及其公众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博物馆艺术品及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艺术品对公众教育的作用。
通过分析博物馆提供的教育服务和导览解读服务,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和实践案例,以促进公众更好地参与博物馆活动,并为博物馆发展和公众参与提供一些建议。
2. 博物馆艺术品及其公众2.1 博物馆的定义和作用博物馆是一种具有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艺术品和文化遗产的机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给公众一个学习、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空间。
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品,博物馆能够扮演着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角色。
2.2 艺术品在博物馆中的展示方式博物馆将艺术品按照不同主题、时期或风格进行分类展示。
这种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每件艺术品的背景与内涵。
此外,博物馆还会使用不同形式的陈列手段,如灯光效果、布局设计等来增加观赏者对作品的感官体验。
2.3 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且紧密联系的关系。
博物馆需要公众参观与支持,而公众则通过博物馆获取知识、文化与美感享受。
艺术张力名词解释艺术张力是指介于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它不仅仅是作品内部的表现形式,而且由作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竞争冲突、彼此推拉和谐而形成。
它产生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无形压力,而这种压力包括来自政府、文化和其他社会组织等,这些外部因素都影响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题、表现形式等的选择和表现手法。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外部文化和政治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形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受到不同的社会控制和文化规范的约束。
比如,某个时期的艺术家在表达主题时受到政治方面的压力,他们可能会尝试以某种令人钦佩的方式表达,或者以极端的方式来反抗现状。
这种不同的控制和文化规范给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也催生了艺术张力,这一张力则在艺术家表现出来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艺术张力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品上,而且也体现在艺术家自己身上。
艺术家在自身创作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心理上的矛盾,他们可能会纠结于自己所表达的主题是否会受到抨击,我们可以将这种矛盾称之为“艺术性张力”,即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会遭受一种抑制自我表达的心理负荷,这种负担又会限制他们得出的结论,因此产生了“艺术张力”。
艺术张力与社会张力密不可分,它们都对艺术家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艺术家想要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必须要认识到这种张力的存在,做到在自身矛盾中找出平衡,使之成为一种助力而不是一种阻碍。
社会上涌现出一系列的文化变革,而这些变革也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的方向,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会感受到艺术张力的影响,这也正是艺术正在发展的原因之一。
综上,“艺术张力”是一种影响艺术家创作过程的重要因素,是一种介于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张力,而它不仅表现在艺术品上,也体现在艺术家自身身上,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无形压力。
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会给艺术创作带来不同的压力,但也赋予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空间,发挥自身的创作潜能,最终创造出更加传神的艺术作品。
有关公共艺术设计论文公共艺术设计作为构建当今城市面貌的文化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且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对公众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艺术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公共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一: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摘要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公共大众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
“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
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
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
公共艺术概论论文(2)公共艺术概论论文篇2浅析公共艺术的概念摘要:从字面来理解,“公共艺术”,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公”、“共”、“公共”、“艺术”这四个词你。
本文探讨了公共艺术特征分别为艺术的思想性、艺术的社会性、艺术的公共性、艺术的互动性与参与性、艺术多元性。
公共艺术可以简单归纳为:在市民社会中,处在公共空间里,以诉诸公众为艺术创作目的的艺术品。
关键词:公共艺术;艺术思想性;艺术社会性;艺术多元性公共艺术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城市空间和媒体中,并且日益受到重视。
公共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狭义的理解为城市雕塑的代名词。
其实,公共艺术是一个外来词,英文是public art,从直译上看它应是一个全称词,即公众共同介入的,在公开场合下展示的艺术。
广义的看来,它包含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壁画、书法、摄影、建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还包括听觉艺术,如戏剧、电影、舞蹈、演唱等,甚至还包括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一些前卫艺术。
然而公共艺术的边界至今天仍是一个还具有争议的话题,到底给公共艺术什么样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定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它的内涵和外延。
一、“公共艺术”名词解释我们从字面来理解,“公共艺术”,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公”、“共”、“公共”、“艺术”这四个词。
“公”就是:1、属于国家或者集体的(跟私相对);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3、属于国际间的;4、使公开;5、公平、公正;6、公事,公务。
“共”就是:1、相同的,共同具有的;2、共同具有或承受;3、在一起,一齐;4、一共,总计;5、共产党的简称。
而“公共”的意思是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
它是以一个没有差异、等级、民主的社会为基础。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才存在“公共”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把“公共”理解为:1、作为行为主体的人,人民大众,全体公民;2、作为行为客体的物,为全体公民所共同拥有的物质。
3、作为承载行为的空间,为全体公民所共同拥有和可以自由出入和参与活动的空间。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当我们提及世界著名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文明与艺术瑰宝的大门。
在这些神圣的殿堂里,无数的艺术经典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和人类无尽的创造力。
卢浮宫,这座位于法国巴黎的艺术殿堂,无疑是世界博物馆中的璀璨明珠。
它拥有着丰富的藏品,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
《蒙娜丽莎》无疑是卢浮宫最具代表性的藏品之一。
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在与你交流。
达芬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技法,将蒙娜丽莎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的微笑,既温柔又略带神秘,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和探究。
除了《蒙娜丽莎》,卢浮宫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艺术珍品。
比如,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她那残缺的美,却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雅和端庄。
还有《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那迎风展翅欲飞的姿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胜利的喜悦和荣耀。
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则是另一个汇聚了世界各地文明精华的地方。
它的藏品涵盖了古埃及的木乃伊、罗塞塔石碑,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雕塑等等。
罗塞塔石碑对于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块石碑上刻有同一段内容的三种不同文字,使得学者们能够逐步破解古埃及文字的奥秘,从而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古埃及文明的新窗口。
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同样闻名遐迩。
这里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杰作,包括欧洲绘画、美国现代艺术、亚洲艺术等等。
在欧洲绘画展区,我们可以欣赏到众多大师的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等。
这些作品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印象派绘画的魅力。
在亚洲艺术展区,中国的古代书画、陶瓷、佛教造像等艺术品琳琅满目。
其中,一幅宋代的山水画,以其简洁而深远的构图,细腻的笔墨,传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拥有着丰富而珍贵的艺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