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7
简述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行为和体验。
它探索了旅游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旅游中产生的情绪、态度、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旅游者的心理特征:研究不同个体在旅游中的心理差异,包括性格特征、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
比如,有些人喜欢冒险刺激的旅游活动,而有些人更喜欢安静舒适的度假方式。
这些心理特征对个体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
2. 旅游目的地的心理影响:研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心理的影响。
不同的目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对旅游者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一些历史名胜古迹可以唤起人们的敬畏和故事情结,而自然风光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美感和探索欲望。
3. 旅游体验与满意度:研究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满意度。
旅游体验是指个体在旅游活动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感觉和认知等方面的体验。
通过研究旅游者的体验和满意度,可以了解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4. 旅游者的行为和决策:研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
旅游者的行为包括选择旅游目的地、预订交通和住宿、参加旅游活动等方面,而决策则涉及到旅游者在面对不同选择时所做出的决策过程。
研究这些行为和决策可以帮助旅游从业者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5. 旅游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旅游心理的各种因素。
旅游心理受到个体的内在因素(如性格、态度和动机)和外在因素(如目的地环境、社会文化和旅游服务)的共同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从业者更好地设计和推广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心理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旅游目的地的心理影响、旅游体验与满意度、旅游者的行为和决策,以及旅游心理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旅游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心理学的分类号引言旅游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旅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行为和体验的学科。
它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对旅游者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选择旅行的动机、目的以及他们在旅途中所经历的情感变化。
旅游心理学的分类旅游心理学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和主题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1. 旅游动机分类根据人们选择旅行的动机,可以将旅游者分为以下几类: - 探险型:这类人喜欢追求新奇刺激,他们选择旅行是为了探索未知的地方和体验新鲜事物。
- 放松型:这类人选择旅行是为了摆脱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寻找放松和休闲。
- 学习型:这类人希望通过旅行增长知识,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
- 社交型:这类人喜欢结交新朋友,通过与其他旅行者互动来丰富旅行体验。
2. 旅游体验分类根据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和体验,可以将旅游体验分为以下几类: - 惊喜与兴奋:当旅游者遇到美丽的景色、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或者有趣的文化活动时,会感到惊喜和兴奋。
- 放松与安静:当旅游者远离喧嚣的城市,来到宁静的自然环境中时,会感到放松和安静。
- 感受与学习:当旅游者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方式了解新的文化和历史时,会感到愉悦和满足。
- 探索与冒险:当旅游者踏上未知的领域,勇敢地探索陌生地方时,会感到刺激和满足。
3. 旅游心理阶段分类根据人们在旅行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可以将旅行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计划和准备旅行,制定旅行目标和行程安排。
- 出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离开家乡,开始旅行。
他们可能会感到兴奋和期待。
- 旅行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适应旅行的环境,并开始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风景。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有时感到疲惫或者孤独。
- 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准备结束旅行并返回家乡。
他们可能会回忆起旅行中的美好时光,并感到一定的失落。
第一章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侠义:只研究旅游者即旅游行为主体的心理。
广义:不仅研究旅游者的心理,而且研究旅游业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心理依据。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个案研究、实验法、评价法第二章1.感觉与知觉辨析2.感觉是人脑对直3.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2.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3.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外因(规模、运动、强度、对比、重复、新颖)内因(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情绪、经验)4.旅游知觉的类型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即对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知觉。
5.旅游者的知觉过程接触——选择性注意——理解——选择性保持6.常见知觉的心理定势(误区)7.(1)第一印象8.(2)晕轮效应(指由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作用的现象)(3)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4)刻板印象(指对某类事物或某类人所持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印象)(5)期望效应(6)假定相似性偏见(指人们在其他人身上看见自身特性的倾向)第三章1.旅游者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1面部表情:通过眼部、面部、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2姿态表情:借全身姿态和四肢活动表达情感。
姿态表情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
3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指情感发生时个体在语言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特征。
2.旅游者情绪与情感概念辨析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脑的神经活动过程,通常有较明显的生理唤醒;而情感则主要指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经常用来描述那些稳定、深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真理的热爱、对美的欣赏等。
3.影响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因素1.客观条件是否优越2.旅游者需要是否满足3.旅游活动是否顺利4.团体及人际关系5.旅游者身体是否良好4.情绪情感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对旅游者动机的影响对认知的影响对旅游活动效率的影响对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的影响5.如何调控旅游者的消极情绪,激发旅游者积极情绪?调控消极情绪:补偿法、转移注意法、分析法激发积极情绪: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供细致入微的旅游服务、传递准确有效的旅游信息第四章1.学习的概念是指由经验产生的相对持续不断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旅游心理学知识点旅游心理学知识点旅游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的一门新型学科。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费心理倾向。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旅游心理学知识点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个案研究、实验法、评价法影响行为的因素:知觉、个性、动机、学习行动的决策过程:生活环境、需要、意识、动机、决定、行为从人们的行为发生看都与人的心理紧密相连。
因此,心理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决策方法:常规决策、扩展性决策、瞬时决策(冲动性决策)决策过程:问题出现、信息的收集、选择的评估、购买、买后的评估感觉的原理:适应性(指人的感官在某一刺激物的连接作用下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相互作用(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官先后不同的感觉相互作用);联觉(一种感觉中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感觉与知觉的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
感觉是由事物的物理特征所决定的,知觉是以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系统相关联的;感觉只是单一的感觉器官相关联,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
情绪的特点:兴奋性、敏感性、易变性、多虑性、即时性。
情绪的状态:心境、激情、应激三种状态。
旅游者的情绪情感特征:解放感和紧张感、易变性和波动性、敏感性和多疑性。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社会性、周期性、差异性、发展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动机具有的功能:激活性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A.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及闲暇时间;职业;教育过程;社会阶层;心理因素;B.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交通运输水平;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政治法律因素;旅游动机的激发措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设施的供应功能;加强旅游企业的组织接待能力;加大旅游宣传了力度;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态度的特性:对象性、持续性与不稳定性、社会性、价值性;态度的形成阶段:服从阶段(表面顺从)、同化阶段(出于自觉或自愿)、内化阶段(态度的彻底改变)。
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谢彦君〕旅游者在这个世界中的作为,主要是一种身心的体验,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愉悦〔谢彦君,2004〕。
经历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那么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可以把经历看作是行为的叠加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的积累,而体验一定是融汇到过程当中并且与外物到达契合的内心世界的直接感受和顿悟。
通常,每当谈及体验,人们很自然的会把这个范畴与心理学联系起来。
总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生命存在,只要这个生命面临着些许的变化、新奇、危险或者挑战,他都会在心灵上留下刻痕,并从而影响到他的今后的社会行为方式。
“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体验的过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驾驭的——推动它,组织它,引导它,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使这一过程按我们的理想到达使个性成长与完善的目标,至少是不要转向病态的或社会所不容许的道路〞。
“体验——这是克制某些生存的裂痕、这是某种修复工作,就像是实现生命的轴线。
体验过程与生命的实现相对,也就是与活动相对,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某种神秘的超生命的过程:按照自身的心理生理成分——这正是那些生命和活动过程,但按照自己心理意义和使命——这是指向生命本身的过程,只想保证实现生命的心理可能性的过程。
〞从上面的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到,历史上的大多数先哲,都强调体验这种心理现象在终极价值上是对平庸的超越,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人性的回归。
也就是说,体验具有一个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
实际上,体验是一个心理过程甚至思想过程,是一个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意义的建构和解构过程。
“一种由原初的疑惑感或空虚感而转换成的某种信念或超越,这种转换借助的一个对直接的、第一手的资料的领悟过程〞。
早在20世纪60年代,布斯汀〔Boostin,1964〕就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是群众旅游那种做作的、刻板的体验。
探析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与行为特征旅游可以说是一项古老而又现代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也随之涌现。
探析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与行为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自然探索型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与行为特征。
自然探索型旅游者是指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接触自然环境和体验自然奇观的一类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他们喜欢通过旅行来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宁静和激动。
他们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选择去自然风景区旅游,参加户外探险活动,喜欢进行徒步、露营等与自然亲近的活动。
其次,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化体验型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与行为特征。
文化体验型旅游者是指喜欢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风俗习惯的一类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主要包括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他们喜欢通过旅行来感受不同的文化底蕴,尝试当地的风味美食,参与民俗活动等。
他们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选择去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旅游,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文化景点,喜欢与当地居民交流和体验当地生活。
再次,我们来研究一下刺激冒险型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与行为特征。
刺激冒险型旅游者是指寻求刺激和冒险的一类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主要包括对刺激的渴求和对冒险的追求。
他们喜欢通过旅行来寻找刺激和挑战,体验一些极限运动和冒险项目。
他们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选择去山区、沙漠等具有挑战性的地方旅游,参加滑翔、攀岩、潜水等冒险活动,追求身心的极限体验。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休闲度假型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与行为特征。
休闲度假型旅游者是指寻求放松、休闲的一类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的心理成因主要包括对舒适的需求和对缓解压力的期待。
他们喜欢通过旅行来放松身心,远离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他们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选择去度假村、温泉等休闲场所旅游,享受沐浴、按摩、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追求享受生活的愉悦感。
旅游心理学的含义、对象与特点旅游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旅行和旅游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它涉及到旅游者的动力、决策、态度、满意度等方面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这些心理特征的分析,揭示人们旅游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需求。
旅游心理学不仅对旅游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
旅游者是进行旅行和旅游活动的个体,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对旅行体验和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是负责旅游服务的人员,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对旅游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旅游者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同时也可以为旅游行业提供科学的管理和发展建议。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旅游领域的各个方面,需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旅游心理学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与解释。
其次,旅游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关注旅游者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还关注如何应用这些心理特征来改进旅游服务和管理。
例如,通过研究旅游者的动机和满意度,可以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提供更满意的旅游体验。
再次,旅游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需要依靠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理论和假设。
通过实证研究,旅游心理学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证据来支持决策和实践。
此外,旅游心理学是一门跨文化的学科。
旅游活动和心理特征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因此,旅游心理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差异。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旅游从业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对旅游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既研究在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又研究在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对开展相关的人性化服务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旅游者的心理分析旅游者心理活动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旅游刺激物的反映活动,是人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复杂的活动方式。
旅游者的心理因素从始至终影响着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它成为了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旅游心理学对旅游者的分析主要是通过旅游者的知觉、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的态度、旅游者个性等方面,探索心理因素对旅游行为产生、选择的影响。
(一)旅游者的知觉近半个世纪的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旅游业的发展实践表明,旅游者在旅游决策阶段对酒店的印象、需求、动机和旅游消费行为过程以及旅游行为的效果评价等,都与旅游者知觉过程中接收的信息及其知觉者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知觉是理解旅游者心理和旅游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设施设计时,大堂副理若能全面综合考虑不同材料的特性,巧妙地运用材质的特征,会丰富旅游者的知觉。
大堂副理还应注意旅游设施、环境等给旅游者所造成的味觉、触觉、嗅觉诸方面的心理感受的研究。
旅游设施在设计、建设等各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者的各种感知,使旅游者有一个好的知觉效果。
(二)旅游者的需要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座座现代化酒店、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但是仅仅凭先进的硬件设施,是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只有在了解旅游者的需要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作为一名酒店的大堂副理,要善于学会分析旅游者的需要,从而让旅游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旅游心理学中,需要分为单一性和复杂性,对于单一性的游客,大堂副理要加倍小心地避免可能出现的不一性或非单一性,而对于那些复杂性的游客,大堂副理可以针对性的为她们提供一些新奇的服务,从而提高旅游者对酒店的满意程度。
旅游学的学科视角
旅游学作为一门学科,整体而言,内涵涉及社会科学的多个学科内容,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行业的专业科学知识,而是将各类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企业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交叉结合,以及实践中运用相关科学知识来研究和解决旅游事务的中心思想。
政府政策方面:涉及与旅游有关的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研究政府对旅游行业的控制手段,以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的地理空间及其可变性的影响。
旅游管理:研究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有关旅游产业及服务运营等问题。
旅游景观审计:探讨旅游业发展中景观服务安全和可持续性问题等。
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行业的经济状况,探讨旅游业的发展和贡献以及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以及旅游消费的趋势。
市场营销:探讨旅游相关产品及服务营销策略,包括旅游活动的宣传和促销。
游客行为研究:研究游客行为和影响游客行为的因素,探讨游客个人行为历程。
旅游产品设计:重点研究如何根据游客需求设计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
;。
旅游业的旅游心理学洞察旅游客户的心理和行为旅游业是当今社会中蓬勃发展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客户,了解旅游客户的心理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旅游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心理活动、态度、行为以及满意度等方面,为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和战略决策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旅游心理学对于洞察旅游客户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性,并讨论研究方法以及实践应用。
一、心理层面的洞察在旅游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层面的洞察是一个关键因素。
了解旅游客户的需求、期望、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例如,某些人选择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而另一些人则是出于寻求冒险和刺激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客户进行心理分析,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心理层面的洞察还能帮助我们预测和解决旅游客户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压力、焦虑和适应困难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来解决。
比如,提供更加详细的旅游信息、提前安排好行程、引导客户进行适应训练等,都能有效减轻旅游者的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
二、行为层面的洞察除了心理层面的洞察,旅游心理学还关注旅游客户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
通过对旅游客户消费行为、决策过程以及行为动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购买行为和偏好,从而进行营销策略的优化。
例如,在旅游行业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来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如果一个人更倾向于文化考察和历史遗迹,我们可以为他推荐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和旅游线路;如果一个人喜欢探险和刺激,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冒险旅游项目和体验。
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的行为特征和偏好,旅游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
此外,在旅游行为的研究中,了解旅游客户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和满意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客户的满意度和口碑影响着旅游业的形象和声誉。
通过对客户满意度的测量和分析,旅游业可以发现问题、改进服务,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彭建 王剑 2012-10-10 17:00:46 来源:《旅游科学》(沪)2012年2期
【英文标题】A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Tourism Research
【作者简介】彭建(1975-),男,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北京100081);王剑(1975-),女,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北京101101)。
【内容提要】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从其他学科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自身的成熟与发展。旅游感知、态度和行为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过去数十年间,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相对剥夺理论是一种二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和疏导机制研究方面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通过对旅游研究中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对剥夺的内涵和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进而比较了相对剥夺理论与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成因、疏导机制和定量测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As a relatively new academic research field, tourism research needs to borrow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from other relevant disciplines to promote its progress. Tourism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important fields for researches, and are significan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some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such a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tourism research and have provided strong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for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issues. Social deprivation theory is one type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born after the World War Ⅱ, which is a powerful analytical tool for th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of social disadvantaged group. After examining the exis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research, the authors mak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and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phenomen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n analyze its uniqu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 exis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is a type of new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ourism research and has particular values and potentials in the status quo, casual analysis, counseling, and quantitative measuring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issues in given tourism destinations.
【关 键 词】相对剥夺理论/旅游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征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tourism research/social psychological/social exchange theory/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研究,很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投入到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是较早介入旅游研究的先锋学科(Jafari, 1981),至20世纪80年代末,将旅游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增至15个(Jafari, 1988)。9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的多学科属性进一步加强,参与旅游研究的学科累计多达26个(Cheng, et al., 2009)。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纳入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作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能为旅游活动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理论分析视角。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被成功应用于解释和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研究的理论水平。然而,旅游引发的社会心理现象十分复杂,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需要借助于更加多样化的理论分析工具。相对剥夺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已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旅游研究方面的应用还十分薄弱。本文在阐述旅游研究中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相对剥夺理论在研究旅游社会心理问题方面理论视角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其与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互补性,以期为相关旅游问题的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
1旅游研究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 1.1社会交换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后来,Blau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而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吕萍,1996)。现实生活中社会交换行为十分常见,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如送礼物、婚姻及亲戚关系、组织行为与管理、市场、参与休闲活动及捐赠行为等。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一个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力图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多的报酬(李有根,等,1997)。对交换的利弊权衡以及交换结果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理感受。一般来说,当交换结果利大于弊时,人们会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当弊大于利时,人们就会对这种交换行为产生消极的态度。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后,在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早在1967年,Sutton就指出“交换是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的基本特征”(Ap, 1992)。20世纪80年代初,Bryant和Napier较早地应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户外游憩设施的满意度问题(Bryant, Napier, 1981)。后来,Perdue等(1987)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美国科罗拉多5个乡村社区参与户外游憩活动对当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影响。进入90年代后,Ap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他指出,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问题的有限的解释性研究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缺乏理论支撑,进而提出了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模型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Ap, 1992)。随后,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时将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分析的视角。例如,Lee和Back(2003)研究了韩国一些地区发展博彩业前后居民感知的动态变化;Jurowski和Gursoy(2004)研究了距离因素在社区居民旅游态度形成中的影响;Andereck等(2005)研究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
我国旅游学者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关注和应用始于90年代中后期。李有根等(1997)首先将社会交换理论引入中国旅游学界,并阐述了该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随后,刘赵平(1998)以河北涞水野三坡为例,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社会交换理论比阶段理论和涵化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近年来,社会交换理论已成为我国旅游学界分析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的主要依托理论,不少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作为分析居民态度形成的理论依据(章锦河,2003;宣国富,等,2002)。一般而言,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旅游主体对交换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收益的比较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旅游业的态度。换言之,对旅游者而言,如果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质量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他对旅游地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服务者的态度将是积极的,否则就是负面的;对当地居民来说,如果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成本,那么他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反之则会持消极抵制的态度(Ap, 1992;章锦河,2003)。
1.2社会表征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体主义倾向的泛滥,北美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人们强调实验室研究,忽视了自然情境下的真实问题,忽略和遗忘了人类思想中社会的、集体意义的特性,许多学者意识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整合“社会”的成分(张敏,聂长久,2007;管健,乐国安,2007)。针对这些问题,法国社会学家Moscovici在Durkheim集体表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理论,他认为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在历史的、文化的宏观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和研究。Moscovici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形象和价值所组成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社会表征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象、社会知识和社会共识,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或系统(管健,乐国安,2007)。社会表征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出版物和电子媒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