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81.47 KB
- 文档页数:8
40—————————— 收稿日期:2010-12-23作者简介:林淑周(1968-),女,福建闽清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摘要:进入新世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倍受学术界和政府关注,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作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72(2011)01-0040-06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和农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学术界对农村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通过检索期刊网含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论文达到了750多篇,内容涉及: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本文试图将近年来学者们在上述问题上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现状综述(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研究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国内的论者们普遍认为现阶段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十分迫切。
论者们[1][2][3][4]一致认为:(1)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显得尤为迫切。
人口数量和老年人增加,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家庭养老的实际能力弱化,农村中的空巢家庭和独居高龄老人增多。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一种家庭之外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
(2)土地保障能力弱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土地的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化,加之农业比较利益低、土地承载负重,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相当突出,使土地很难起到真正的保障功能。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的制度成因及均等化路径的论文中国经济论文论文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
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经验为例,在分析该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基础上,从制度设计角度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化路径。
论文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制度成因优化路径相对全国乃至全省其他地区而言,浙江省宁波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
以义务教育为例,宁波市是全国范围较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乃至十二年免费教育(包括高中三年)以及率先尝试十五年免费教育(包括幼儿园三年)的地区。
宁波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71元提高到100元,参合农民370万人,参合率达96.5%。
宁波市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也颇有成效,2007年,宁波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障向全覆盖迈进,今后年满18周岁的宁波农民都可以参保,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成为重点参保对象。
宁波市目前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推进和延伸,江北是宁波大市范围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相对优先的区域。
本文通过分析宁波市江北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经验、问题、成因及对策,旨在挖掘其相应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最后说明沿海发达地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关键在于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宁波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一)社会保障事业日益完善宁波市江北区在继续扩大被征地养老保障覆盖面,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城镇职工或被征地农民两种形式养老保障的基础上,2008年对未参加社会性保障的具有江北区农业户籍且年满18周岁以上的人员,重点是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村居民,实行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并对不同类型的参保人员实施政府补贴。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全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论坛论文载于《广州残疾人研究》2010.6谈志林【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权利保障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可以为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理念变革,促进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政府、非营利组织与市场等多元服务主体合作协商的服务供给模式,并立足基层,大力发展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逐步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Abstract: Building a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peopl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abled.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provides useful inspira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people, for the values of people-oriented, the service concept of the supremacy of public interests, the service purpose of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service mode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t proposed. Considering current problems in China’s public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to build a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people, we must adhere to the mind of people-centered, gradually promote the concept reform of public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gradually construct demand-orient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people, and accelerat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or disabled persons. Meanwhile, we should develop the cooperative and consultative mode of service supply that participated by multi-service parts like the government, NGOs and the market, etc.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devolep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or the disabled at the grassroots level.【关键词】残疾人、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民主参与Key words: disabled people, public service, rights protection,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既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安排下,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
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则是指加强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是和领导的重要工作。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我国已经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教育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并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在医疗方面,我国实施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并且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健康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养老方面,我国实施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且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地区之间的差距。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配置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城乡之间的差距。
城市相对于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配置,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领导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其次是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
领导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持,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同时,领导加强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城市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
此外,领导还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等制度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途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供参考。
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城乡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了覆盖面广泛、质量不断提升的成果。
在义务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在医疗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也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然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明显差距。
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人才短缺等方面。
同时,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仍有待提高。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1. 资源配置不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享受的服务水平较低。
2. 财政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投入仍需加大。
3. 制度建设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仍需完善,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4. 人才短缺:农村地区和部分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四、解决路径1.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作者:王渺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4期摘要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小康是全面共享的小康,为实现人人都能享受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我国在着力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内部有限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非常突出。
本文通过探析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社会制度安排,试图寻找我国衣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平衡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本条件,提高民众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8,300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人有权享有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向全体公民大致均等的提供与其基本需求相适应的各种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差异化,而是强调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要素差异带来的收入及其他方面的差距。
我国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基本受教育权、基本健康权等权利的实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使每一个村民都活的更体面、更有尊严和获得感。
一、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改善,但村民间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不同群体享受本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现象突出。
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一)基础教育本文的基础教育主要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资源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必须规定义务教育资源即教师数量和质量,校舍教室,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权利享受这一均等的权利,获得相同待遇。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的评价与对策研究作者:姜鑫,罗佳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2年第4期姜鑫,罗佳(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仍旧存在社会保障的失衡。
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测算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均等化程度,客观反映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据此提出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平等接受社会保障服务的权利,实现我国社会公平。
[关键词]城乡差距;社会保障;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中图分类号] 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 2012 )04-0047-05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筹资渠道逐步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因此,必须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社会保障发展新局面。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仍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不仅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社会保障的失衡,而且同一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也存在比较突出的差异。
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不仅是民生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一、关于社会保障概念及其均等化的研究1935年8月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首次提出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这一概念,并创设了全国范围内大多数雇员必须参加的老年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