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穴位按摩法
- 格式:doc
- 大小:162.00 KB
- 文档页数:23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颈推病:按揉悬钟穴
颈椎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长时间在办公桌或电脑前坐着,保持固定姿势,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筋脉阻滞,筋失所养,风寒湿邪一旦入侵,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如头晕、肢体麻木等,从而影响到工作学习,直至生活不能自理。
胆经上的悬钟穴(位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1寸处)是人体骨髓汇集的地方,所以脊椎疼痛的时候,按摩悬钟穴可以很好地疏通身体上的筋脉,筋脉打通了,痛点也就自然消失了。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发力按揉悬钟穴,其余4个指把住小腿,一天按摩3次,一次15分钟,1周以后症状会消失。
平时坚持做“永”字操。
方法:身站立挺直,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以颈为腕,以头为笔,按“永”字笔画顺序写楷书,每写完一字算一次,一回可做20~30次(渐渐增加次数),用上述站立姿势再做耸肩运动,每回做30次,或经常用双手拍打项部肌肉,边拍打边活动颈椎,长期坚持可起到改善头颈部血液循环,舒筋养骨通络活络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
悬钟穴还是缓解疼痛的穴位,对头痛、头部酸胀、腰椎病、关节炎等一些和骨头相关的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人体穴位全图附加: 人体12个重要穴位(从上到下)1、合谷穴。
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
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
属于手太阴肺经。
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
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
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
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
按手腕一个地方,搞定十大疾病!几秒钟学会,一按就灵这个地方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顾名思义,是安定心神的门户。
神门穴位于人体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神门穴是于少阴心经的原穴,具有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作用,临床验证以下10种疾病或症状,按压神门穴就能轻松搞定,太神奇了!一定要学会~心痛、心悸,就按神门穴神门穴能调节心脏功能,治疗心脏相关疾病如:心痛、心烦、心悸等。
按压神门穴,就能缓解心痛、心悸等症状。
焦虑、心神不宁,刮拭神门穴神门穴具有安神、定志的效果,按压、刮拭神门穴,能够即刻缓解心神不宁的问题。
防晕车,按揉神门穴中医认为,肠胃功能弱的人容易出现晕车,这是因为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消化,浊气上头导致的。
如果出现晕车症状,不妨按按神门穴,它可以帮助将过多血液补到肠胃:肠胃安定,气血充足,晕车症状也就自然消失了。
睡不着、失眠,按按神门穴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侯中伟建议,晚上经常睡不好,容易失眠的人,不妨试试睡前点按“神门穴”。
按摩此穴有泄心火、和脾胃,可以增加困意,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
用指腹轻轻按揉,感觉有酸胀感为好,约5~6分钟。
今晚就试试消化不良、便秘,按神门!神门是心经的原穴,心属火,脾胃属土,火生土,所以按神门可以让心脏的血液供应给脾胃,促进消化,缓解便秘。
具体方法为:在神门穴上做按掐,一掐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替进行。
胸闷,也要按压神门穴神门是心神出入之门,体表和体内的心经气血在此交会,按压神门穴有助于保护人的神气,因此也能保护心脏。
更年期,神门穴是救星!更年期常有心悸、失眠、手掌发热、焦虑等问题,透过按摩神门穴有助于改善。
另外像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痴呆、癫狂痫、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症状,通过按压神门穴也能不同程度的改善。
多按神门穴,预防老年痴呆50岁以后可以多按神门穴预防老年痴呆。
因为心主神志,聪不聪明就要看心的功能,多按神门穴可以大补心气,心气足了,老年痴呆的机会也就少了。
手上穴位养胃护胃在日常生活中,每逢吃大餐之前,很多平日里胃肠不佳的朋友都会早早备上一些健胃消食的药物,以防胃部不适。
其实,与其通过吃药来养胃护胃,不如在吃大餐前多活动一下双手,几个简单的动作之后,您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手上就有神奇的“养胃药”。
“养胃药”之一:劳宫穴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在五行中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养胃药”之二:大陵穴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
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养胃药”之三:内关穴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此穴对治疗胃痛、恶心、呕吐等症有不错的疗效。
在此,特别介绍一套小动作,将其称为“摩拳、擦掌、叩手腕”。
具体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将一个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从而刺激到大陵穴。
只要这三个穴位一发热,心包经的功能就会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这样好胃口来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强了。
止咳的穴位及指压法咳嗽是想咳出喉咙、气管、支气管内的异物,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若有异物进入气管之内,则在咳痰之时也会一并咳出。
总之,咳嗽的产生是因痰或空气中灰尘、汽车废气、瓦斯、烟味等刺激气管所产生。
如果是喉头炎、支气管炎的话,因它直接刺激气管所以才会咳嗽,支气管炎咳嗽时会连及胸部。
其他如胸膜、食道、肝脏、心脏有病之时,也会产生反射性咳嗽。
咳嗽是因身体受到刺激的防御作用,如果一味吃药,想抑制咳痰的话,会使痰积累在气管,得到反效果,这点必须加以注意。
暴饮暴食、疲劳过度等等都会对咳嗽有害,平常必须加以注意,在咳嗽初期,就应医治。
喉头炎会使声音嘶哑,因此在咳嗽时,先用热毛巾将颈部烫温之后再用穴道指压法治疗,就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常用穴位按摩手法揉法指揉法[作用]祛风散寒,理气消食,舒筋活络,活血止痛,调和阴阳。
[主治与应用] 主治感冒头痛、腹胀、腹痛、腹泻、呕吐、颈项痛,以及胸背、四肢部等全身各部位疼痛与麻木不仁等病症。
指揉法多用于点状穴,如揉肺腧、揉二扇门等。
大鱼际揉法[作用]理气行滞,消食化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与应用]主治脘腹胀满疼痛、便秘、腹泻、头痛、头晕及外伤所致的红肿疼痛等病症。
大鱼际揉法多用于面状部位,如大鱼际揉前额等。
掌根揉法[作用]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放松肌肉,解除疲劳,缓解痉挛。
[主治与应用] 主治腰背痛、肩痛、四肢酸痛、肢体麻木不仁等症。
掌根揉法多用于肌肉丰厚之处,如腰背及下肢部等。
揉法揉法是常见的按摩手法之一,分为六种:1单指揉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吸附于施术部位上做回旋动作,常规操作1~3分钟,此法适于狭小部位2多指揉法操作方法:合并食指和中指,以两指指腹吸附于施术部位上做回旋动作,常规操作1~3分钟,此法适于全身各个部位的穴位3大鱼际揉法操作方法:用大鱼际着力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以前臂为支点,前臂带动腕部做柔和缓慢的回旋动作,常规操作1~3分钟,此法多用于面部4掌根揉法操作方法:以掌根部吸附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肘部带动腕部做回旋转动的动作,常规操作1~3分钟,此法多用于面部、腰骶部和大腿部5掌揉法操作方法:全掌紧贴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带动腕部做柔和缓慢的回旋动作,常规操作1~3分钟,此法多用于背部、腰骶部和腹部6肘揉法操作方法:用肘部为着力点,吸附于施术部位上,以肩为支点,上臂带动前臂做回旋动作,常规操作1~3分钟,此法多用于肩背部和大腿部。
【手法要领讲解】轻按于治疗部位上,带动该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作用及适用病症】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极导滞、调和脾胃、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缓解疲劳等作用。
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久泻、便秘、脘腹胀满、胸闷胁痛以及颈肩腰腿痛、伤筋和软组织损伤。
46种常见疾病穴位按摩方法与图解(促进荷尔蒙的分泌的都有)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
指压时先深吸一口气,一面强压一面吐气,6秒钟后将离开,恢复自然呼吸,如此重复5-10次(请人代劳时,采用同样的呼吸法)。
3.治疗出汗的穴位与指压法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
所以,称为“阴谷”即在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与称为“肾俞”即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处的穴位,对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
阴谷能够缓和冲击肉体性、精神性的变化,更是有助于回复的穴位,肾俞穴是对因泌尿系统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穴道。
4.治疗低血压的穴位与指压法在感到头重、头昏脑胀时,稍微强力的指压叫“百会”的穴位。
“百会”在头的最上部之中心,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为良好。
另外,当全身慵懒、手脚冰泠、目眩、站着时头发晕时,在脚踝附近有两个穴位,可以达到效果。
此穴位是在脚踝的正后面。
用大拇指及食指抓住这两个点,以与前面同样的要领强力按压6秒钟,反复做20次。
5.治疗风湿疼痛的穴位及指压法治疗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
“外关”位于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
“ 内关”位于“外关”的反面。
治疗下半身疼痛以指压“百里”最有效。
指压上述穴位时,必须左右交替,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天操作数次。
如果患处肿胀、发炎的话,不可压患处,而只在患处附近缓缓的压即可。
6.治疗感冒的穴位及指压法穴位是在颈后侧称为“大椎”之处。
挺直身体、颈部向前倾,在颈根处有块隆起的骨。
在此隆起骨中,最接近颈部上面的骨称为第7颈椎、其下降之骨(第一胸椎)间凹洼的中心,即是称为“大椎”的穴位。
40个常见病穴位按摩大全(收藏版)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保健按摩;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之功效。
人体的穴位有409个,每个穴位有它独特的功能,生活上常出现的头痛、牙痛、肩部疼痛、腰椎酸痛等,都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进行缓解。
1.扁桃腺疼痛——合谷穴“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指压“合谷”对于缓解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还对于缓解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2.消除失眠症——摩擦涌泉“涌泉穴”在脚心斜走处,用手摩擦脚也可以。
但是使用脚心相互摩擦,能同时刺激双脚的“涌泉穴”是比较合理的。
如此反复做三十六回,不久就会安稳入睡了。
3.自汗、盗汗——阴谷、肾俞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
所以,在膝盖关节内侧的“阴谷”与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处的“肾俞”,对多汗症非常有效。
4.低血压——百会穴“百会”在头的最上部之中心,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为良好。
在感到头重、头昏脑胀时,稍微强力的指压叫“百会”的穴位,会觉得很舒服。
5.风湿疼痛——内关、外关、百里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
“外关”位于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
“内关”位于“外关”的反面。
下半身疼痛,以指压“百里”最有效。
指压上述穴位时,必须左右交替,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天操作数次。
如果患处肿胀、发炎的话,不可按压患处,在患处附近缓缓的压即可。
6.感冒、发烧——大椎挺直身体、颈部向前倾,在颈根处有块隆起的骨头。
在此隆起骨中,最接近颈部上面的骨称为第7颈椎、其下降之骨(第一胸椎)间凹洼的中心,即是称为“大椎”的穴位。
强力按压此穴位,能帮助退烧、快速缓解感冒的各种症状。
7.高血压——“高血压点”在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心慌、心跳过速、恐惧——按摩
肺经上的侠白穴
忧愁和悲伤都会使肺气消耗,肺气虚时,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产生悲观、自卑、心理负担重等情绪。
而人肺气盛时,自卑的心理就会减少,做起事来也就更加自信,遇大事时也会沉着镇定胆子大。
侠白穴(侠白穴中的“侠”,是指艺高胆大之人),就是给肺补充力量的穴位,可帮人克服恐惧。
肺气足了,你就会感到劲头饱满,应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胆子自然也就大起来了。
侠白穴位于臂内侧,肘横纹上5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
古人找这个穴位的方法,将将墨染于乳头后,抱臂双手夹之,手臂染上墨点的地方就是这个穴位。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住侠白穴用力下压或按揉2~3分钟之间,以有酸、胀感觉为佳。
此外,这个穴对心跳过速也有很好的功效。
很多人在面试或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总会感到紧张,心跳得很快,这也是由肺气不足所致。
此时可以按按侠白穴,动作虽小,效果却很好。
所以,下次如果你再感到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时,就用力按揉侠白穴,很快就可以找回从容镇定的感觉了。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皮肤病1)长痘痘。
揉太冲和行间两穴,以补足心血,这样新鲜血液才能上达头面,也才会把痘痘运走。
一周后,脸上痘痘已经十去六七,脸也显得白晰了许多。
2)扁平疣、青春痘——按摩支正穴、丰隆穴、阴陵泉穴。
扁平疣和青春痘非常有碍观瞻,它会导致色素沉着,摧毁人们的自信心,还极容易传染。
长扁平疣的原因是什么呢?人身体上的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
人体内有了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就会形成这些赘生物。
支正穴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心脏和小肠也是相表里的,而连通心脏和小肠的一个络穴就是支正穴。
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就是说心脏和小肠全靠它来联络。
支正穴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地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也就是说支正穴化解掉了体内痰湿的赘生物。
扁平疣主要是体内湿浊过多、脾虚水湿运化不利所致。
按摩支正穴、丰隆穴、阴陵泉穴,半月即可有显效。
小肠经上的支正穴、在手臂的背面,从手掌根往上5寸、也就是6个手指的距离,这个穴位在肉和骨头的中间,骨缝里的痛点处。
按摩支正穴可采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适中,当支正穴出现酸痛感的时候就可以了。
每次按大约100下。
在按摩小肠经里的支正穴以后,再和按摩胃经里的丰隆穴、脾经的阴陵泉穴结合起来,可以算得上锦上添花了。
对这几条经络坚持疏通按摩,不仅可以去除扁平疣,还有很好地防衰老的效果。
操作方法:可采取揉、按、掐的手法按摩支正穴,力度要适中,出现酸痛感就可以。
每次按大约100下。
3)荨麻疹——按摩肝经上的期门穴,主治症状为: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等。
4)瘙痒:取大枣20枚、绿豆100克、猪油一匙、冰糖适量,加水共煮至绿豆开花即可服用,每天服一剂,分次服下,一般服药3天即可减轻5)大蒜可治瘊子、牛皮癣把大蒜放些盐捣烂如泥,敷在患处,用纱布盖好并用胶布固定,每天换新蒜泥一次。
手上穴位养胃护胃在日常生活中,每逢吃大餐之前,很多平日里胃肠不佳的朋友都会早早备上一些健胃消食的药物,以防胃部不适。
其实,与其通过吃药来养胃护胃,不如在吃大餐前多活动一下双手,几个简单的动作之后,您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手上就有神奇的“养胃药”。
“养胃药”之一:劳宫穴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在五行中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养胃药”之二:大陵穴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
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养胃药”之三:内关穴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此穴对治疗胃痛、恶心、呕吐等症有不错的疗效。
在此,特别介绍一套小动作,将其称为“摩拳、擦掌、叩手腕”。
具体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将一个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从而刺激到大陵穴。
只要这三个穴位一发热,心包经的功能就会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这样好胃口来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强了。
止咳的穴位及指压法咳嗽是想咳出喉咙、气管、支气管内的异物,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若有异物进入气管之内,则在咳痰之时也会一并咳出。
总之,咳嗽的产生是因痰或空气中灰尘、汽车废气、瓦斯、烟味等刺激气管所产生。
如果是喉头炎、支气管炎的话,因它直接刺激气管所以才会咳嗽,支气管炎咳嗽时会连及胸部。
其他如胸膜、食道、肝脏、心脏有病之时,也会产生反射性咳嗽。
咳嗽是因身体受到刺激的防御作用,如果一味吃药,想抑制咳痰的话,会使痰积累在气管,得到反效果,这点必须加以注意。
暴饮暴食、疲劳过度等等都会对咳嗽有害,平常必须加以注意,在咳嗽初期,就应医治。
喉头炎会使声音嘶哑,因此在咳嗽时,先用热毛巾将颈部烫温之后再用穴道指压法治疗,就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如果颈部附近感到凉冷可能会继续恶化。
如果是气喘吐痰的话,大都是支气管炎。
此时在胸部和背部用温湿布使它保持温暖的话,颇具特效。
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身体变冷,这点必须多加注意。
咳嗽严重的话,时常引起肋间或腹筋疼痛,这是因为咳嗽牵动筋肉而痛,不必过分担心。
在第五胸椎上部左右2厘米是“厥阴俞”穴,只要在此处用力压6秒钟,不论是急性咳嗽或喉咙有异物存在,会立即止咳。
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边吐气边进行,只要重复三次就能见效。
另一种方法是在锁骨中间“天突”穴采用相同指压方法,止咳效果也非常显著。
如果小孩的话,不妨减轻压力,增加次数,也会收到相同的止咳功效。
治疗喉咙痛、鼻塞的穴位及指压法感冒时,会引起喉咙痛、流鼻涕、鼻塞等症状。
感冒如果没有治疗会呛嗓子、嗓子刺痛、鼻子抽抽嗒嗒地感到非常不适。
会给人不愉快感,以及肮脏感。
喉咙痛也是一件讨厌之事,不但食物无法经喉咙咽下,严重时连咽唾液都感到痛苦,甚至说话也会感到疼痛。
如果随意治疗的话,将会更加恶化。
当恶化时不论打针、吃药也不得不由嘴代劳,对味道没有感觉,对食物也引不起兴趣。
尤其是晚上睡觉时鼻塞或早上醒来时鼻塞,更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相信你也有过外表没有任何病痛,但是人却感到非常痛苦的经历,如果有的话,不妨试试穴道指压健康法。
指压“尺泽”和“上尺泽”两处穴道。
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就是“尺泽”。
“尺泽”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指压时放松并将手腕伸直,然后一面深吸一口气一面用食指和中指置于“尺泽”之上,再缓缓地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
其次再以同样要领指压“上尺泽”。
如此交替重复10次,才换手指压,每天各做2次。
由于这种穴道指压法,可使“气”通于经脉,喉咙痛能立即消除。
指压“迎香”时,对去除流鼻水、鼻塞和关于鼻子的一切不适之感都很有效果,能治愈鼻病。
“迎香”位于鼻翼左右1厘米处,指压时左右同时进行,先深吸一口气,将食指置于其上,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压6秒钟。
其次一面吸气一面卸除指力,如此重复10次就能治好鼻塞、流鼻水。
刺激此穴道也能使嗅觉复活,使你能辨别各种香味激起食欲。
神庭穴【标准定位】仰靠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神庭穴。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特异性】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功用】宁神醒脑、降逆平喘【主治病症】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别名]天庭。
[穴名解]神庭者,额之上乃人神所游之所,而此穴乃其庭也。
[位置]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取穴。
[功用]清利头目,通窍宁神。
[主治]头晕目眩,鼻渊,鼻衄,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证,惊悸等。
[刺灸法]刺0.1-0.2寸;可灸。
[配穴举例]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主治雀目,目翳;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主治鼻鼽清涕出。
[现代研究]近代有实验证明针灸神庭穴均能使中风病人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上星穴【标准定位】仰靠坐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功用】熄风清热、宁神通鼻【主治病症】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人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别名]明堂,神堂,鬼堂。
[穴名解]此穴在额之最高处陷中如豆大,如星以悬于天者然,故曰上星。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9(图8-2-4)[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正坐位或仰臣L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用中指同身寸或拇指1横指处取穴。
(图8-2-7)[功用]散风清热,宁心通窍。
[主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等。
[刺灸法]刺0.2-0.3寸;可灸。
[配穴举例]上星配肝俞,主治目泪出;上星配合谷、足三里,主治鼻渊,眩晕。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头痛,眩晕,鼻炎等症的治疗。
迎香穴[别名]鼻通。
[位置]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粘膜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图9-1-7)[简易取法]鼻侧,鼻唇沟上端尽处。
[解剖]有上唇方肌;有面动、静脉分支;分布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及滑车下神经。
[功用]清热散风,明目通鼻。
[主治]目赤肿痛,鼻疾,头额痛。
[刺灸法]沿鼻唇沟上端向下斜刺0.3—0.8寸;不灸。
[配穴举例]配天府、肝俞,主治久流冷泪;配印堂、合谷、肺俞,主治鼻塞、鼻渊。
耳根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1.上耳根定位:在耳根最上处。
(图10-9)功能:清热凉血,熄风止痛。
主治:鼻衄,中风偏瘫,各种疼痛。
2.耳迷根定位: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功能:疏肝利胆。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头痛,鼻塞,心动过速。
3.下耳根定位:在耳根最下处。
功能:补肾益气。
主治:低血压,内分泌紊乱。
耳背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1.耳背心定位: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区。
功能:宁心安神。
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耳背肺定位: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
功能:宣肺平喘利气。
主治: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皮肤病。
3.耳背脾定位: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
功能:健脾和胃。
主治:腹胀,消化不良,胃脘痛,食欲不振,腹泻。
4.耳背肝定位: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
功能:疏肝利胆,清头明目。
主治:肝炎,胁肋痛,胆囊炎,胆石症,头痛,眩晕,目疾。
5.耳背肾定位: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
功能:滋阴降火。
主治:因阴虚阳亢引起的失眠,眩晕,多梦,头痛,五心烦热。
6.耳背沟定位: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
功能:平肝熄风。
主治:高血压病,神经血管性头痛,眩晕。
小药箱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小药箱”,所谓人体自带的小药箱,就是人身体中某些特殊的穴位,通过不同的刺激方法能激发其生理功能,起到类似药物的治疗作用。
这个人体药箱是生命和免疫系统自有的,若能掌握开启它的方法,就可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小腿内侧的复溜穴(六味地黄丸)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
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要治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足跟痛等症状。
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后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不良反应。
刺激小腿内侧的复溜穴,具有滋阴补肾的效果。
每次揉按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天揉按3~5次,即可相当于服用一天六味地黄丸的效果。
食指桡侧的商阳穴(开塞露)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要治疗:便秘。
长期使用开塞露会产生依赖性,并使治疗效果下降。
食指桡侧的商阳穴是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
每次排便前揉按该穴位3~5分钟,即相当于使用一次开塞露。
拇指指甲根的少商穴(润喉片)主要治疗:急性咽炎所致的咽喉肿痛、干燥灼热、声音嘶哑。
长期服用润喉片会导致腹泻,加重炎症等不良反应。
刺激大拇指指甲根的少商穴,对治疗嗓子疼痛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若只是咽喉轻微疼痛,可用指甲掐揉2分钟,每天5次。
手腕内侧的大陵穴(吗丁啉)取穴: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要治疗:消化功能减退、饱胀、烧心、嗳气,口臭等。
长期服用吗丁啉可出现哮喘发作、大便失禁等副作用。
手腕内侧有大陵穴,揉此处可起到加强胃动力的作用。
每天饭后半小时揉按3~5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脚趾的内庭穴(牛黄解毒丸)取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要治疗:头晕目赤、咽干咳嗽、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火热内盛所致,应以清热去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