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46.00 KB
- 文档页数:22
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点《2024 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点》说起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从地球的自转公转,到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再到复杂的地形地貌,每一个都让人又爱又恨。
就拿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来说吧,这可是基础中的基础。
地球自个儿绕着轴不停地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一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你想想,要是地球突然不转了,那可就乱套啦!一半永远是白天,另一半永远是黑夜,估计大家都得疯掉。
而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呢,这一转就是一年,四季的变化就这么来的。
夏天热得要死,冬天冷得要命,全是因为地球公转时和太阳的距离在不断变化。
气候类型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趣的部分。
热带雨林气候,那地方常年高温多雨,树木长得密密麻麻,像个巨大的绿色迷宫。
走进去,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感觉空气都能拧出水来。
还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住在那里的人估计都不怎么需要担心干旱的问题,雨伞估计是出门必备品。
再说说地形地貌。
山脉那可是大地的脊梁,雄伟壮观。
像喜马拉雅山,高耸入云,山顶上白雪皑皑,仿佛戴着一顶巨大的白色帽子。
山脚下呢,可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再往下也许就是奔腾的河流。
而平原就像是大地的肚皮,平坦开阔,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种植。
想象一下一大片金黄的麦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场面多壮观啊!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实地考察。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小山丘。
老师指着山丘的岩层说:“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典型的沉积岩。
”我们凑近了仔细瞧,那一层层的岩石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记录着地球的过往。
老师接着说:“这些岩层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地质运动。
”我当时就在想,这小小的山丘居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我们沿着小路往上爬,路边的野花野草随风摇曳,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老师又停下来,指着一棵歪脖子树说:“这棵树的生长方向受到了风向的影响,你们看它往一边倾斜,说明这边经常刮大风。
大学地理常见易考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广泛涉及各个层面的学科,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地理常见易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学地理常见易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备考。
一、宇宙与地球宇宙与地球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解宇宙与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对于掌握地理学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易考知识点:1. 日地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而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2.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不同层次组成。
理解地球结构对于理解地球的地貌和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3. 纬度和经度:纬度和经度是衡量地球上位置的重要指标。
纬度指北半球或南半球位置的距离赤道的角度,经度指东半球或西半球位置的距离本初子午线的角度。
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其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易考知识点:1.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时间的天气状况统计,气象则是短时间的天气状况观测和预测。
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和气象现象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
了解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以及地下水对于理解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 地理生物学:地理生物学研究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物种和生态位对于理解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易考知识点: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等问题。
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口政策对于理解人口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等问题。
了解城市化进程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地理学科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科目之一,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了解地理学科的主要考点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下面是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与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了解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方式,了解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气候与气候区划:掌握气候的成因、要素,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熟悉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3.水资源与水环境: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熟悉水循环和水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
4.地球环境演变:了解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大气等环境的演变过程,熟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城市:掌握人口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了解人口数量、结构和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2.农业与工业:了解农业的发展和改革,熟悉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问题,了解工业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地区的工业布局。
3.区域差异与交通运输: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熟悉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文化与旅游: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熟悉旅游业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三、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点1.地图与地理信息:掌握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地图投影、比例尺和图例的使用,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2.卫星遥感与导航定位:了解卫星遥感的原理和应用,熟悉导航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使用。
3.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熟悉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获取和管理方法。
四、地理实践与调研知识点1.调查与调研:了解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包括观察、调查、实地考察等。
2.地理论证与实践:熟悉地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了解地理论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地理工具与资源利用:了解地理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熟悉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以上是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4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2024年浙江省地理选考的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理学基本知识1.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学科特点。
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3.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等研究方法。
4.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地理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自然地理知识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测定方法,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
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及其运动方式。
3.内外力对地壳的作用:地壳构造、地面隆起和下沉、地震和火山活动等自然现象。
4.地理环境的要素: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
5.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三、人文地理知识1.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城市规划。
2.经济与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工业化对城市的影响。
4.区域发展规律和区域合作:区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和效果。
四、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人地关系的紧密性、复杂性、动态性。
2.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污染治理。
3.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途径和现实意义。
4.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5.地球村与地球委员会: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地球村理念的价值。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关系,掌握地理环境要素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认识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与实际生活和社会情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贡献。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知识点:1. 地球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等。
2. 自然地理:包括天气与气候、地表水资源、土地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
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交通与通讯、工业与经济地理、农业与农村、文化与发展等。
4. 区域地理:包括国际关系、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地理教材插图解读等。
5.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具体的知识点如下:1. 地球基本知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直径约为12742公里。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公转轨道为椭圆形。
-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网格系统,用于定位地球上的位置。
2. 自然地理:- 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状态的变化,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情况。
- 地表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
- 土地利用:包括城市建设、农田、森林、草原等。
- 自然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防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环境污染。
3.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分布、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等。
- 交通与通讯:包括陆路交通、航空、水路交通和通讯网络等。
- 工业与经济地理:包括工业发展和产业布局。
- 农业与农村:包括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和农村经济等。
- 文化与发展:包括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等。
4. 区域地理:- 国际关系: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合作等。
-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地理区划、地势地貌、气候特点、人口分布等。
-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包括各国的地理位置、地理特点和主要城市等。
- 地理教材插图解读:对地图、图表和示意图等进行解读和分析。
5.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高中学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 经纬网。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长度都相等。
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
赤道(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 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
例如,北京的经纬度约为(116°E,40°N)。
3. 地图三要素。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 方向:一般地图上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判断方向。
-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二、自然地理环境。
1. 宇宙中的地球。
- 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普通性: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质量、体积等方面与其他行星相比具有相似性。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原因包括: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内部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最弱。
- 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周期约11年)、耀斑(出现在色球层)等。
高中地理学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与地理坐标:地球的形状、地球的经纬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2. 地球与地形地貌: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运动和地震、地形和地貌等。
3. 气候与气象: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全球气候系统和区域气候环境等。
4. 水域与水资源:水圈的特点和分布、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河流和湖泊的地理特征、海洋与海洋资源等。
5.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征、生态链、生态平衡、生态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等。
6.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化、人口增长和控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等。
7. 经济地理: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城乡经济发展、工业和农业地域分布、交通与通信等经济地理问题。
8. 区域地理: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征、区域因素与地区发展、全球化与地方化、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等。
9. 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资源与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
以上是高中地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具体考试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结合课本和教师的指导进行复习。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1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28.24焦/cm分。
.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 1球和日冕三层(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对地球的影响: 2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太阳风冕磁日外暴、极光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内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自西向(北天极方自西向(北极上空看逆时针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2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2北半球右,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3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偏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o。
如23.5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1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地理学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一、地理学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方向。
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呈近似椭球形,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板块,板块运动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三、地球的气候与气候区划地球的气候受经纬度、海洋和大气循环等因素影响。
常见的气候区划有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四、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主要分为淡水和咸水。
淡水主要分布在冰川、大江大河、湖泊和地下水等地。
五、地球的居民与人口问题地球上的居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大洲。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等方面。
六、地球的经济与发展地球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七、地球上的资源与环境地球上的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
八、地球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和干旱等。
防灾减灾是减少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九、地球上的地理名胜与文化遗产地球上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地理名胜和文化遗产,如长城、金字塔和巴黎圣母院等。
十、地球上的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不同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资源争夺和经济合作等因素构成了地球上的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
十一、常考知识点1.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
2.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3. 气候带是指地球上按照气候特征划分的区域。
4. 地壳运动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5.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以上是对地理学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的概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36个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形态和结构: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其自转轴与公转轴不完全重合, 呈23.5度的倾斜。
地球内部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每天绕自身轴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 同时也绕太阳公转。
3. 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表面覆盖着大片陆地和海洋, 其中陆地占总面积的29%, 海洋占71%。
4. 陆地地貌:陆地地貌主要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形态。
5. 岛屿地貌:岛屿是地球表面陆地之外的地貌形态, 是由海水侵蚀或地壳运动形成的。
6. 地球的气候区划:地球气候主要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多种类型。
7. 世界自然地理环境: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洲、海洋、河流、湖泊、海岛和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
8. 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生物、水、土壤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9.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水资源。
10. 地球的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 以及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
11. 世界经济地理分布:世界经济地理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的西欧和北美地区, 以及工业新兴的东亚国家。
12. 世界政治地理分布:世界政治地理主要分布在美洲、亚洲和欧洲等地区, 各国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不同。
13. 世界文化地理分布:世界文化地理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各国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不同。
14. 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包括大陆地形、气候带区划、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等多个方面。
15. 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包括大陆地形、河流湖泊分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多个要素。
16. 中国的地球环境变化:中国地球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17. 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以及人口多、资源少和环境恶劣的地区。
18. 中国的经济地理分布:中国的经济地理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以及沿江沿海和人口密集的地区。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内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1.3 地球的运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一、 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 地球内部结构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地壳物质的循环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 外力作用与地貌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1洋流的分布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海洋生物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