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目害虫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鳞翅目害虫的防控措施鳞翅目害虫是一类对农业和林业产生严重危害的昆虫,它们以植物的叶片、茎干和果实为食,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鳞翅目害虫防控措施,希望能为您在农林业生产中提供一些参考。
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寄生虫或微生物等天然生物制剂对害虫进行控制的方法。
它具有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林业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1. 天敌引进: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捕食害虫,或者引进可供寄生虫寄生的害虫。
2. 发布昆虫性信息素:某些害虫具有性信息素,可以通过合成和释放这些信息素来干扰害虫的交配和繁殖,从而控制害虫数量的增长。
3. 使用微生物制剂: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线虫等,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这些微生物可通过杀死害虫或干扰其生理功能来发挥作用。
二、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一种利用物理性因素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的方法。
它包括以下措施:1. 陷阱和粘板:设置适量的陷阱和粘板来吸引和捕捉害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例如,利用黄色板片吸引和捕杀害虫。
2. 网罩和隔离网:利用网罩和隔离网将害虫与植物隔离开,阻止害虫侵入并危害植物。
这对于保护果树和蔬菜作物尤为有效。
3. 高温处理:某些害虫对高温敏感,通过提高环境温度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例如,利用高温对霉菌和害虫进行热处理。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利用化学农药对害虫进行控制的方法,它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大面积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然而,化学防治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化学防治的注意事项:1. 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对目标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非目标生物影响较小。
2.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式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施药。
【鳞翅目害虫】丽绿剌蛾(刺蛾科)丽绿剌蛾图片,丽绿剌蛾长怎么样?丽绿剌蛾怎么防治,丽绿剌蛾用什么药最有效?丽绿剌蛾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丽绿剌蛾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丽绿剌蛾二、别名:绿刺蛾三、学名:Parasalepida (Cramer)四、分部地区:分布于中国境内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起国境线,西自陕西、甘肃折入四川。
五、危害作物:茶、梨、柿、枣、桑、油茶、油桐、苹果、芒果、核桃、咖啡、刺槐等。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幼虫食害叶片,低龄幼虫取食表皮或叶肉,致叶片呈半透明枯黄色斑块。
大龄幼虫食叶呈较平直缺刻,严重的把叶片吃至只剩叶脉,甚至叶脉全无。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0-17mm,翅展35-40mm,头顶、胸背绿色。
胸背中央具1条褐色纵纹向后延伸至腹背,腹部背面黄褐色。
雌蛾触角基部丝状,雄蛾双栉齿状。
雌、雄蛾触角上部均为短单相齿状,前翅绿色,肩角处有1块深褐色尖刀形基斑,外缘具深棕色宽带;后翅浅黄色,外缘带褐色。
前足基部生一绿色圆斑。
2、卵:扁平光滑,椭圆形,浅黄绿色。
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5mm,粉绿色,背面稍白,背中央具紫色或暗绿色带3条,亚背区、亚侧区上各具一列带短刺的瘤,前面和后面的瘤红色。
4、蛹:椭圆形。
茧棕色,较扁平,椭圆或纺锤形。
九、发生规律:年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
翌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并产卵。
一代幼虫为害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
成虫有趋光性,雌蛾喜欢晚上把卵产在叶背上,十多粒或数十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上覆一层浅黄色胶状物。
每雌产卵期2-3天,产卵量100-200粒。
低龄幼虫群集性强,3-4龄开始分散,共8-9龄。
老熟幼虫在茶树中下部枝干上结茧化蛹。
天敌有爪哇刺蛾寄蝇。
十、防治方法:1、结合营林措施,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
【鳞翅目害虫】红天蛾(夜蛾科)红天蛾图片,红天蛾长怎么样?红天蛾怎么防治,红天蛾用什么药最有效?红天蛾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红天蛾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红天蛾二、别名:红夕天蛾、暗红天蛾、葡萄小天蛾、累氏红天蛾三、学名:Deilephilaelpenor四、分部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甘肃、山西、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五、危害作物:凤仙花、柳兰、忍冬、秋兰、茜草科、柳叶菜科、草花类、葡萄等。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幼虫的形式取食叶片,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33-40毫米,翅展55-70毫米。
翅、体为红色,有黄绿色闪光。
头部两侧及背部有2条纵行红色带,腹部的背线及两侧为红色。
前翅豆绿色,后翅近基部的一半为黑褐色,靠外缘的一半红色。
2、幼虫:体长75-80毫米,头和前胸较小,后胸膨大,体上密布网纹,胸部淡褐色,鳞片状。
胸足黄褐色,第一至第二腹节背面有1对深褐色眼状纹。
纹中间有月牙形、淡褐色斑。
斑周围有白色。
各节背面有浅色横线,体侧有浅色斜线,腹部腹面为黑褐色尾脚,约5毫米。
3、蛹:为纺锤形,长42-45毫米,灰褐色,有暗褐色斑。
九、发生规律:该虫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在翌年4-5月羽化成虫,开始活动为害,成虫有趋光性。
一般将卵散产在寄主嫩梢上及叶端部,第二代成虫在7月出现,幼虫在6-10月食害叶片。
幼虫老熟后吐丝粘土作茧,在浅土层内化蛹。
十、防治方法:1、冬季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蛹。
幼虫为害期可进行人工捕杀。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根据其具有趋光性,可进行黑光灯诱杀。
4、在幼虫发生期可喷布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
【鳞翅目害虫】梨小食心虫(卷蛾科)梨小食心虫图片,梨小食心虫长怎么样?梨小食心虫怎么防治,梨小食心虫用什么药最有效?梨小食心虫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梨小食心虫二、别名:东方蛀果蛾、梨食卷叶蛾、梨姬食心虫、东方果蠢蛾、梨小蛀果蛾、、桃折梢虫、小食心虫三、学名:Grapholithamolesta Busck四、分部地区:在我国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布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各桃、梨等果产区发生最普遍;在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为世界性害虫。
五、危害作物:①危害桃、苹果、李、杏、海棠、樱桃、杨梅等寄主的新梢;②危害梨、苹果、李、梅、杏、枣、木瓜、樱桃、山楂、揾桴、枇杷等寄主的果实;③危害枇杷等寄主的幼苗或嫩枝的枝干。
尤以梨、桃混植果园此虫发生更为严重。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桃、杏、苹果等寄主的新梢和梨、桃、苹果等寄主的果实。
危害新梢时,以初孵幼虫从梢端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并向下食害髓部,蛀孔处不久边向蛀孔外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被害梢先端凋萎,继而数叶下垂,最后新梢变黑枯死,危害果实时,幼虫多从果实两端或两果相接处蛀入,被害蛀人孔较小,入果后直达果心,并食害种子,但不纵横串食。
虫道内有丝线,脱果孔粗大,孔口有虫粪和丝网,受害早的梨果,蛀孔变为青绿色,稍凹陷;受害晚的则无此症状,但孔外有虫粪,数曰后蛀入孔或脱果孔周围由于菌类侵入或遇雨季而引起变黑腐烂(故有“黑膏药”之称)。
桃果被害时,幼虫多从梗洼处蛀人,向果心食害,蛀道内有虫粪。
梨小食心虫危害苹果的症状与桃蛀果蛾危害的症状相似,但从幼虫有无臀栉来区别,即前者有,后者则无。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4.6~6.0mm,翅展10.6~15.0mm。
全体灰褐色,无光泽。
前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苹小食心虫全体带紫色光泽)。
鳞翅目蛾类防治方法鳞翅目蛾类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昆虫,它们对农田、果园和森林等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为了保护农作物和生态平衡,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来控制鳞翅目蛾类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我们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鳞翅目蛾类。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蛾类的数量。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天敌昆虫,如寄生蜂、蝗螨等,它们可以捕食蛾类的幼虫或卵,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有效的生物杀虫剂,如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等,来控制蛾类的繁殖和生长。
我们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的方法来控制鳞翅目蛾类。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或利用一些物理手段来阻止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在果园中可以设置黄色粘板、灯光陷阱等,吸引并捕杀蛾类,防止其对果实造成危害。
此外,还可以利用光线、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通过调节环境条件来控制蛾类的数量。
化学防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来控制鳞翅目蛾类。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杀虫剂来消灭害虫。
在选择化学杀虫剂时,应根据蛾类的种类、数量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防治效果。
同时,使用化学杀虫剂时应注意剂量和施药时间,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还可以采取农艺防治的方法来控制鳞翅目蛾类。
农艺防治主要是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来减少害虫的危害。
例如,在农田中可以采用轮作、间作和混作等措施,增加作物的多样性,减少害虫的滋生和扩散。
我们还可以采取社会防治的方法来控制鳞翅目蛾类。
社会防治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等手段,提高公众对鳞翅目蛾类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例如,可以开展害虫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和果农的防治技能和水平。
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化学杀虫剂的管理和监督,避免乱用和滥用的现象。
鳞翅目蛾类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农艺防治和社会防治等多种方法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防治效果,保护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鳞翅目害虫鳞翅目是昆虫纲中第二大目。
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桃小食心虫、苹果小卷叶蛾、棉铃虫、菜粉蝶、小菜蛾以及许多鳞翅目仓虫,如印度谷螟等。
此外,著名的家蚕、柞蚕也属于本目昆虫。
1.轭翅亚目包括低等蛾类。
触角不呈棒状;上颚发达;前后翅连接为翅轭式;前后翅的脉序相似。
蝙蝠蛾科:体小到大型,粗壮多毛;口器退化,喙短;触角短,丝状,雄虫呈梳状;幼虫体粗壮,有皱纹和毛疣,腹足5对,趾钩全环式。
生活在树木茎干中或植物根间。
常见种类如蝙蝠蛾,中药中的冬虫夏草就是真菌虫草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等幼虫体上生成的.2.缰翅亚目包括大多数夜间活动的蛾类。
触角线状、栉状或羽状,极少呈棒状;上颚不发达;前后翅连接翅缰式;前后翅脉序不同。
麦蛾科:体型小,颜色暗淡;触角第一节上有刺毛排列呈梳状;下唇须向上弯曲伸过头顶,末节尖细;前翅狭长,端部尖;后翅外缘凹入或倾斜,顶角突出,后缘有长毛;幼虫圆柱形,白色或红色,趾钩环式或二横带式双序。
主要害虫有麦蛾、棉红铃虫、马铃薯块茎蛾和甘薯麦蛾等。
卷蛾科:体小到中型,多为褐色或棕色;前翅多数呈长四边形,少数呈狭长形,静止时保持屋脊状,似钟罩;幼虫圆柱型,体色变化大,前胸气门前的骨片上有3根毛,肛门上方多有臀栉。
有卷叶、缀叶、蛀果或蛀食种子的习性,多为果树害虫,如棉褐带卷蛾、大豆食心虫等。
螟蛾科:体小到中型,柔弱,腹部末端尖削;鳞片细密紧贴,体显得比较光滑;下唇须长,伸出头的前方;翅三角形,后翅臀区发达,臀脉3条;幼虫体细长,光滑,毛稀少,趾钩2序,很少3序或单序,排成缺环式,只少数排成全环,前胸气门前毛2根。
幼虫喜欢隐蔽,食性基本分为卷叶作苞、钻蛀茎杆、蠹食果实种子、取食贮藏物,夜盗性的。
如梨大食心虫、玉米螟等。
尺蛾科:体小到大型,细长;翅薄而宽大,外缘有的凸凹不齐,后翅第一条脉纹的基部分叉,臀脉只一条;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幼虫只有腹足2对,着生于第六和十节上,行动时身体一曲一伸,“尺蠖”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简介马铃薯块茎蛾与防治
马铃薯块茎蛾,为鳞翅目害虫,又称马铃薯蛀虫、串皮虫。
成虫是10毫米的灰褐色小蛾子,幼虫是12毫米左右的白色小虫,有的身上带有绿色或横色条纹。
多在温暖、干旱地区发生,在我国的甘肃、四川、云南、广西、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有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东南沿海等地没有发生,该害虫是我国国内的检疫对象。
【危害与习性】块茎蛾以幼虫危害,它可以蛀食马铃薯的茎、叶和块茎,幼虫进入叶片只食上下表皮中间的叶肉,在叶中出现一条虫道,随着幼虫长大,虫道变宽,慢慢连成一片,呈半透明状,时叶片受损,失去作用,虫粪排在虫道一边。
幼虫会吐丝下坠,借风力转移相邻植株为害,还能用丝把两个受害叶片连在一起。
成虫卵多产在块茎芽眼、破皮和裂缝处。
卵孵化后,幼虫吐丝结网蛀入块茎内部,形成隧道,可见洞口处有虫粪。
严重时块茎被蛀空、表皮皱缩,或引起腐烂。
【防治方法】
(1)在疫区要消灭虫源,防治成虫产卵种薯库熏蒸:在种薯入库前每立方米用敌敌畏1毫升或二硫化碳7.5克,或溴甲烷35克,熏蒸三小时,杀死库中成虫。
田间厚培土,不让块茎露出地面,及时浇水,不让土壤出现裂缝,组织成虫往块茎上产卵。
收获后不使块茎田间过夜,防治夜间成虫往块茎上产卵。
(2)药剂防治在成虫盛发时,结合防治蚜虫,使用对鳞翅目有
杀灭作用的农药。
如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667�O用20~40毫升,溴氰菊酯20~30毫升,5%氟虫腈悬乳剂20~60毫升,任选其一,系时候喷施。
(编辑小张)。
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方法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鳞翅目害虫那档子事儿!这鳞翅目害虫啊,就像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在咱的生活里时不时地蹦跶出来捣乱。
你想想看,那些菜叶子上被啃得七零八落的,可不就是它们的“杰作”嘛!就好像有人在那好好的画作上乱涂乱画一样,多让人心疼呀!它们还特别能生,一不留神,就呼呼啦啦地变出一大群来,真是让人头疼得很呐!
那怎么防治这些小坏蛋呢?首先咱得保持环境清洁呀!别给它们留下啥能藏身的脏地方,这就好比咱自己家里干净整洁了,那些小虫子也不好意思来瞎捣乱了不是?把那些枯枝烂叶啥的及时清理掉,它们就少了些能躲起来偷偷使坏的地儿。
还有啊,咱可以利用它们的天敌来对付它们。
这就跟咱人找帮手一样,让厉害的角色来收拾这些小淘气。
有些鸟儿呀、益虫呀,可喜欢吃这些鳞翅目害虫啦,让它们来帮忙,那效果可不一般呐!
咱也可以使用一些物理防治方法呀。
比如说挂个黄板,那些小虫子就傻乎乎地往上撞,这不就自投罗网了嘛!就好像是给它们设了个小陷阱,让它们自己乖乖往里跳。
要是这些办法还不够,那咱就得用点化学药剂啦。
不过可得注意,要按照说明书来使用哦,可别乱用一气,不然没把虫子弄死,倒把咱自个儿给害了。
这就跟吃药一样,得听医生的话,不能瞎吃呀!
当然啦,咱平时种东西的时候,也得注意选些抗虫的品种。
这就好
比咱找朋友,得找个身体好、不容易生病的,这样相处起来也省心呀!
总之呢,防治鳞翅目害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只要咱多上心,多试试各种办法,总能把这些小恶魔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咱可不能
让它们在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呀!咱得把咱的花草蔬菜保护好,让它
们长得健健康康的,那才叫一个美呢!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鳞翅目害虫】缀叶丛螟(螟蛾科)缀叶丛螟图片,缀叶丛螟长怎么样?缀叶丛螟怎么防治,缀叶丛螟用什么药最有效?缀叶丛螟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缀叶丛螟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缀叶丛螟二、别名:核桃缀叶螟、核桃毛虫、木橑粘虫、缀叶丛螟三、学名:Locastramuscosalis Walker四、分部地区:在我国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江西、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地。
五、危害作物:核桃、黄连木等多种植物。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幼虫危害寄主叶片,初孵幼虫群集危害,有吐丝结网缀叶危害习性,被害叶片呈筒形,幼虫常于筒形卷叶内危害,并将粪便排于其中。
随虫体长大后即开始能转移分散危害,最初卷食复叶,常将2~4个复叶缠缀一起,成团状。
发生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4~20mm,翅展30~50mm。
全体黄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褐色。
或头、胸、腹部红褐色。
前翅色深略带浅红褐色,有明显的黑褐色内横线及曲折的外横线,横线两侧靠近前缘处各具一个黑褐色小斑点,外缘翅脉间各具黑褐色小斑点一个,前缘中部有1黄褐色斑点。
后翅暗褐色,外横线不明显。
2、卵:球形,常百余粒密集排列成鱼鳞状。
3、幼虫:老熟体长20~45mm,头黑褐色有光泽。
前胸背板黑色,前缘具6个黄白色斑点。
背中线宽,杏黄色。
亚背线气门上线黑色,体侧各节具黄白色斑点。
腹部腹面黄褐色。
全体疏生短毛。
4、蛹:体长约16mm,深褐至黑褐色。
苗深褐色,扁椭圆形,质地坚硬,大小不一。
九、发生规律:此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于根茎部及距树干100厘米范围内的土中结茧越冬,入土深度约10cm。
翌年6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7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8月上旬为末期,蛹期平均15天左右,6月下旬始见成虫,成虫羽化盛期为7月中旬,8月中下旬为末期。
稻飞虱属不属于鳞翅目害虫,能不能用甲维
盐防治?
稻飞虱与蚜虫、叶蝉等属于同翅目害虫,体型较大的蝉等昆虫也属于这类害虫。
稻飞虱的体态与蝉大致相同,只是体型较小。
同翅目昆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虫态主要有三种,即卵、若虫、成虫,若虫与成虫身体形态相似,只是没有翅。
鳞翅目害虫因成虫翅上有鳞片状物而得名,这类害虫为完全变态昆虫,有四种虫态,即卵、幼虫、蛹、成虫。
幼虫与成虫在体态上有很大差别。
常见的家蚕就属于鳞翅目昆虫。
常见的鳞翅目害虫很多,主要有玉米螟、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斜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毒刺蛾等,其成虫即常见的蛾、蝶等。
据有关资料介绍,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优良的高效广谱杀虫杀螨剂,对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虫和螨类均有较高活性,目前主要登记用于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黏虫、苹果小卷蛾等害虫,不专门用于防治稻飞虱。
防治稻飞虱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用毒死蜱、敌敌畏、吡蚜酮、噻嗪酮(扑虱灵)、锐劲特等药剂。
- 1 -。
【鳞翅目害虫】苹眉夜蛾(夜蛾科)苹眉夜蛾图片,苹眉夜蛾长怎么样?苹眉夜蛾怎么防治,苹眉夜蛾用什么药最有效?苹眉夜蛾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苹眉夜蛾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苹眉夜蛾二、别名:苹粗尖夜蛾、樱桃紫褐夜蛾、苹果褄切厚羽三、学名:Pangraptaobscurata Butler四、分部地区:在我国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云南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等地。
五、危害作物:苹果、梨、樱桃等果林植物。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此幼虫取食寄主叶片,被害叶呈缺刻与孔洞,危害时常吐少量丝将叶两缘卷缀,幼虫于其中危害。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5~26mm。
体褐色,腹部微灰,前翅灰褐色,微带紫色,内横线褐色,外弯,外侧衬灰白色,外横线褐色,自前缘外斜至M1,折角内斜,微衬灰白色,前缘区有一块三角形斑,亚缘线波浪形,衬灰白色,缘毛黑褐色。
后翅外缘略呈锯齿形,翅上具3条暗色横线,外线外有灰色细点,亚端线波状,两侧有灰点。
后翅反面褐色杂有灰白色点。
前翅反面前、后缘密布灰白色点,形成不清晰的带。
2、卵:扁圆形,顶端具一红褐色点,其周缘具一红晕圈。
3、幼虫:老熟体长约25mm,头部略扁平,黄绿色、正面有八字形暗色纹,胴部翠绿色,背线暗绿色,有的个体微红;亚背线与气门线较明显暗绿色;气门上线为断续的暗色线,胸足3对,端部淡黄线,腹足4对,臀足细长后伸。
4、蛹:长约12mm,赭色,胸部与翅芽微带绿色。
茧长椭圆形,质地疏松。
九、发生规律:此虫1年发生2代,以蛹于寄主枝干缝隙、根际附近的疏松土壤中、地表枯枝落叶、地被物等处越冬。
翌年5~6月陆续羽化,8月发生第1代成虫。
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产卵,卵主要产于叶片上。
第1代幼虫于6~7月发生,第2代幼虫于8~9月发生。
幼虫危害至老熟,沿树枝爬至树皮缝隙、树洞、地表土中结茧化蛹,以蛹越冬。
鳞翅目是昆虫纲中第二大目。
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桃小食心虫、苹果小卷叶蛾、棉铃虫、菜粉蝶、小菜蛾以及许多鳞翅目仓虫,如印度谷螟等。
此外,著名的家蚕、柞蚕也属于本目昆虫。
1.轭翅亚目包括低等蛾类。
触角不呈棒状;上颚发达;前后翅连接为翅轭式;前后翅的脉序相似。
蝙蝠蛾科:体小到大型,粗壮多毛;口器退化,喙短;触角短,丝状,雄虫呈梳状;幼虫体粗壮,有皱纹和毛疣,腹足5对,趾钩全环式。
生活在树木茎干中或植物根间。
常见种类如蝙蝠蛾,中药中的冬虫夏草就是真菌虫草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等幼虫体上生成的.
2.缰翅亚目包括大多数夜间活动的蛾类。
触角线状、栉状或羽状,极少呈棒状;上颚不发达;前后翅连接翅缰式;前后翅脉序不同。
麦蛾科:体型小,颜色暗淡;触角第一节上有刺毛排列呈梳状;下唇须向上弯曲伸过头顶,末节尖细;前翅狭长,端部尖;后翅外缘凹入或倾斜,顶角突出,后缘有长毛;幼虫圆柱形,白色或红色,趾钩环式或二横带式双序。
主要害虫有麦蛾、棉红铃虫、马铃薯块茎蛾和甘薯麦蛾等。
卷蛾科:体小到中型,多为褐色或棕色;前翅多数呈长四边形,少数呈狭长形,静止时保持屋脊状,似钟罩;幼虫圆柱型,体色变化大,前胸气门前的骨片上有3根毛,肛门上方多有臀栉。
有卷叶、缀叶、蛀果或蛀食种子的习性,多为果树害虫,如棉褐带卷蛾、大豆食心虫等。
螟蛾科:体小到中型,柔弱,腹部末端尖削;鳞片细密紧贴,体显得
比较光滑;下唇须长,伸出头的前方;翅三角形,后翅臀区发达,臀脉3条;幼虫体细长,光滑,毛稀少,趾钩2序,很少3序或单序,排成缺环式,只少数排成全环,前胸气门前毛2根。
幼虫喜欢隐蔽,食性基本分为卷叶作苞、钻蛀茎杆、蠹食果实种子、取食贮藏物,夜盗性的。
如梨大食心虫、玉米螟等。
尺蛾科:体小到大型,细长;翅薄而宽大,外缘有的凸凹不齐,后翅第一条脉纹的基部分叉,臀脉只一条;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幼虫只有腹足2对,着生于第六和十节上,行动时身体一曲一伸,“尺蠖”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如为害林木的大造桥虫等。
夜蛾科:鳞翅目中最大的科。
体中到大型,色多深暗,体粗壮,毛蓬松;前翅三角形,密被鳞片,形成色斑,后翅较前翅阔;触角丝状、栉状或羽状;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体色较深,腹足通常5对,少数3对或4对,趾钩中列式单序,前胸气门前毛片上有2根毛。
植食性,白天卷曲潜伏土中,夜间出来活动,故有“地老虎”、“夜盗虫”之称,如大、小、黄地老虎;少数在植物表面活动取食,或钻蛀茎杆或果实,如棉铃虫等。
毒蛾科:体中型,粗壮,鳞毛蓬松;体色多为白、黄、褐等色;触角多为栉状或羽状;休息时多毛的前足常伸向前方;多种种类雌虫腹末有毛丛;幼虫体被长短不一的鲜艳簇毛,毛有毒;腹部第六、七节背面中央各具一翻缩腺,趾钩单序中列式。
多为害林木,如舞毒蛾等。
舟蛾科:又名天社蛾。
中至大型,体灰褐或浅黄色;触角丝状或锯齿状;幼虫大多颜色鲜艳,腹足4对,臀足退化或特化成枝状,休息时
一般只靠腹足固着,头、尾翘起,其状如舟,故有“舟形虫”之称,如舟形毛虫。
灯蛾科:体中型,粗壮且较鲜艳;腹部多为黄或红色,常有黑点;翅多为白、黄或灰色,翅面常有条纹或斑点;触角羽状或丝状;幼虫体上有突起,上生浓密的毛丛,毛长短较一致;背面无分泌腺。
如黄腹灯蛾、红腹灯蛾为害林木,美国白蛾为国内外重要检疫害虫。
天蛾科:体大型,粗壮,纺锤形,末端尖削;触角中部加粗,末端弯曲成钩状;前翅大而狭,顶端尖而外缘倾斜,后翅较小;幼虫粗大,胴部每节分为6~8个小节;第八腹节有一尾状突起叫尾角。
如葡萄天蛾等。
蚕蛾科:体中型,粗壮;触角羽状;翅宽阔;幼虫有尾角,身体每节最多分为2~3小节。
如家蚕,是有名的产丝益虫。
天蚕蛾科:体型特别大,色多绚丽;翅上一般有透明的斑,某些种类后翅有长的尾角;幼虫粗壮,体多枝刺,趾钩中列式,二序。
如樗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