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18.34 KB
- 文档页数: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 ____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2、简答题贯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3、多选题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_____。
A :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B :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C : 人们的教育思想D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E : 教育者的能力素质参考答案: ABC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BCD【解析】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填空题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教育家是____。
参考答案: 蔡元培5、填空题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___和____为重点的教育。
参考答案: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6、判断题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误【解析】 (1)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
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
(2)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7、多选题教育目的的功能有_____。
A : 导向功能B : 强制功能C : 激励功能D : 示范功能E : 评价功能参考答案: ACE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CE【解析】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8、单选题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_____A : 家庭教育中B : 社会教育中C : 一切教育中D : 学校教育中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略9、单选题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是_____A : 德育B : 智育C : 美育D : 体育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60题)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毛泽东思想C.论语D.学记【答案】 A2、儿童入学后必须以()为主导。
A.学习B.游戏C.体育D.文艺【答案】 A3、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教育制度是()。
A.单轨制B.双轨制C.分支型学制D.交叉型学制【答案】 B4、糖尿病的常见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不包括()A.糖化血红蛋白B.尿蛋白C.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D.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E.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答案】 B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
A.3、4 岁?11、12 岁B.5、6 岁?11、12 岁C.6、7 岁?11、12 岁D.5、6 岁?12、13 岁【答案】 B6、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理论是()。
A.外铄论B.内发论C.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交互作用论【答案】 B7、教育目的的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规定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要规定所要培养出人的()A.质量规格B.发展方向C.发展速度D.社会价值【答案】 D8、系统的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有关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 )。
A.教学计划B.教学设计C.教学评价D.教学过程【答案】 C9、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
A.维果茨基B.加里培林C.加里宁D.赞可夫【答案】 B10、游戏对幼儿心理的重要意义包括()。
A.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B.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C.游戏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D.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答案】 A11、关于人际沟通技巧的表述正确的是A.人际沟通技巧都与人的“传播器官”有关B.包括语言的、非语言的、借助网络媒体的方式方法C.一般用说、听、看、问、答、表情、动作等方式来表达D.是指在人际沟通活动中为有效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方法E.包括语言器官、听觉器官、视觉器官【答案】 A1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是( )。
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这种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这种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程度不同。
因此,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期待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个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以及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而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以课程为中介的。
因此课程也可以被理解为达到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手段。
把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进而用来指导课程编制工作,这是课程编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育目的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考点2.教育目的的地位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的核心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4.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考点3.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
3.调控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4.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5.评价功能: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考点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教育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3.(学科)课程目标4.(教师)教学目标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6.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5.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考点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培养自然人罗杰斯,马斯洛,康德,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2.社会本位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公民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巴格莱3.宗教本位论教育为宗教发展服务,培养宗教人士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4.生活本位论教育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生活服务,培养会生活的受教育者斯宾塞,杜威5.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6.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我国的教育目的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的全⾯发展说⼀、我国教育⽬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的是⼀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
⼀个国家、⼀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的时,除了要考虑⽣产⼒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代的⾝⼼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
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的。
社会主义教育⽬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的全⾯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的全⾯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1、⼈的全⾯发展的涵义2、⼈的⽚⾯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和私有制3、⼈的全⾯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全⾯发展是⼤⼯业⽣产的客观要求,同时⼤⼯业⽣产也为⼈的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实现⼈的全⾯发展的条件和⽅法(1)社会⽣产⼒的⾼度发展是⼈全⾯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合理的社会⽣产关系给⼈的全⾯发展创造条件,使⼈的全⾯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发展的⼈的途径和⽅法。
制定教育⽬的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的是建⽴在充分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的先驱者马克思、恩格斯全⾯研究了社会发展和⼈类⾃⾝发展的规律,建⽴了⼈的全⾯发展学说,论述了⼈的全⾯发展及其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的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的发展与社会物质⽣活条件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了由于社会分⼯产⽣脑⼒劳动和体⼒劳动的分离和对⽴,造成⼈的体⼒和智⼒⽚⾯发展的过程,论证了⼤⼯业⽣产的发展必然要求⼈的全⾯发展,阐明了实现⼈的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指出未来社会必将通过教育培养出全⾯发展的崭新的⼈。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全⾯发展的⼈,也就是智⼒和体⼒获得充分的⾃由发展的⼈,脑⼒劳动与体⼒劳动相结合的⼈。
这种⼈将摆脱旧的分⼯的奴役,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式”,“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的爱好,轮流地从⼀个⽣产部门转到另⼀个⽣产部门”。
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篇一1教育幼儿学会如何防雷电。
2锻炼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3通过表演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并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安全知识。
1材料打算:录音机磁带。
模拟大树一棵。
模拟电线杆一根电线一条。
模拟房子一座。
用银色的.包装纸剪成一条条细小的长带。
小兔子头饰(若干)。
篮子一个音乐[下雨了]。
自编儿歌一首[安全避雷电]。
2知识经验打算:熟悉情景表演中的小演员。
1导入,今天,某某朋友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做客,此刻我们出发吧。
2躲雷雨闪电的情景。
1)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传来一阵雷雨闪电的声音(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孩子们,下雨了,打雷啦,赶快躲",仔细观察孩子们躲在哪里。
2)雨停了,继续走,来到了某某家里坐下,他妈妈热情款待我们。
3环绕刚才躲雷雨闪电的情景进行提问:1)刚才我们在半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啦?4观看课件[如何防雷电]5环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
1)故事里的小可爱她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2)小哥哥又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3)小可爱小哥哥,谁做得对呢?4)教师小结。
a)不可以跑到大树下逃避雷雨闪电。
b)不可以躲在高危的地方。
c)不可以躲在电线杆下。
d)不可以逃避在潮湿的地方。
6教念儿歌[安全避雷电]7表演游戏[下雨啦]情景设计:播放音乐[下雨啦],兔妈妈和小兔们随着轻盈的音乐去采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了,兔妈妈和小兔们赶快躲雨。
雨停了,兔妈妈表扬躲得好躲得对的小兔。
8结束。
小兔们再次随兔妈妈出去采蘑菇。
附儿歌:千万不要慌乱跑!安全避雷有妙计:不能躲在大树下;不能躲在电线杆下;不能躲在潮湿处;不能躲在高危处;不慌不乱四处看;找到低处蹲下来,雷电没有再走动,定能安全回到家。
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篇二以全学程课外教育计划为纲,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知校爱校教育、适应高中生活教育、学业和专业指导思想、身心健康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法纪安全教育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正确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为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一定的
方法论指导。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内容如下: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自身赖以发展的基础。
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
由个人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过程中种种社会条件决定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
一致的,因此,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
(2)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
马克思、思格斯对人的片面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考察,认为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也逐渐形成了私有制,划分了阶级,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从而开
始了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
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
分离逐渐从社会活动的领域深入到生产过程的内部。
这种分工的结果,使物质生产过程的
智力只归少数人占有,并成为统治工人的力量,同从事劳动的工人相对立,体力劳动者终
生从事局部的某项简单操作,不仅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体力和劳动技艺也畸形化。
由于劳动成了一种毫无内容的机械运动,加之工人又被长期固定在某一操作上,因而
这种劳动不仅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同时也造成了工人身体的畸形。
工人是在用摧残生
命的方式来维持生命的。
劳动创造的产品越完美,工人就变得越畸形;劳动创造的对象越
文明工人就变得越野蛮;劳动创造了智慧,但却给工人带来了愚钝和痴呆。
“大工业的机械,又把工人从机器的地位转变成机器附属品的角色”,更加深了人的片
面发展。
大机器生产的这个特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指出过:
(3)现代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前提下,认为要解决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必须消灭旧的劳动分工而
代之以科学的合理分工。
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生
产打破了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生产的技术工艺不断更新,生产部门日新月异。
现代工
业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结合不断随生产技术基础的变革而变革,引起大量资本和大
量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入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现代大工业生产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
生产的普遍规律。
大工业生产特点,不仅向劳动者提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提供
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自然科学和工艺学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日益广泛,为生产
者掌握生产过程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实现劳动能力多方面的转换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大工业生产也必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创造条件,为劳动者提供
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使每个人有充分的时间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4)共产主义社会将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
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以及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制度的存在,劳动者的
全面发展不可能真正实现。
要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彻底消灭限制人
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者,成为自己自由时间的享
用者。
只有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真正实现。
人的发展从原
始的自然状态,经过片面、畸形的发展阶段,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5)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
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因此,教育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
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予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马克思指出要给予儿童良好的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并强调指出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制订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
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2、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教育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与以往社会的教育目的在
本质上区别开来。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
主人。
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培养脱
离劳动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要使青少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就必须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并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贡献力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真实本领。
由此表明教育为大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
要培养的人不是剥削者或统治者,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
3、我国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出的是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可以说是古中外教育育人
育才的普遍规律。
古希腊雅典设立文法学校、弦琴(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的格局及其连
续系统的相应教育,很鲜明地表现了重视德、智、体、美素质培养的价值取向。
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主张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和谐教育”。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
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按照范畴归属来讲,无疑也是
培养受教育者“德、美、体、智”素质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早期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个体素
质全面发展的这一追求,一直成为人类社会教育的普遍追求,成为古今中外教育的基本宗旨。
日本、美国等国的教育目的也不例外。
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6年4月23日发表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审议报告”。
报告分析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国际化、信
息化和社会成熟化),针对日本“教育荒废”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日本的教育目的。
具体内容为:学生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
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要对学
生进行身心两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自由、纪律与公共精神;世界之中的日本人。
要站在
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中,培养能够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
各个领域上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
而美国在小布什当政之初所确立的教育目标(2001)包括:第一、消除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差距;第二、通过“阅读第一”来提高识字率;第三、扩大灵活性,减少官僚主义;第四、奖
励成功和处罚失败;第五、促进获得信息的家长选择;第六、提高教师质量。
第七、加强
数学和科学教育,改进教学和课程;第八、为21世纪创设更安全的学校,教师将有权把
那些具有暴力行为或不断造成破坏的学生请出教室;第九、支持品格教育,增加对各州和
学区用于品格教育的拨款,以培训教师学会将各种品格养成课程和活动引入课堂。
古今中外的教育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对年轻一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年轻一代受教育者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没有任何教育所涉人员与机构,没有任何社会的国家及社会组织,希望或需要受教育成为德、智、体、美残缺不全的人才。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反映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必须反映人类社会教育育人的普遍规律,在培养社会个体素质结构方面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取向。
这就涉及到了近些年来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