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
”(丹纳《艺术哲学》)在世界古典园林类型中,有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平地园、英国的牧园、日本的水石庭,育化在中华文化的肥壤沃土中的中国园林则是以“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园为基本类型。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明·张潮《幽梦影》)“文人园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
”(汪菊渊《中国园林》)中国人这种深沉的山水自然意识,使中国园林成为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自然山水园中国的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与美学意念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纯任自然与天地共融的世界观的反映。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天”的认识并不一致,殷周时代的“天”有时指超自然的至上神(人格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天”,已经由至上神过渡到自然之天,即自然界的苍苍天空。
宋明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以“气”讲天,指物质世界之总体;唯心主义思想家以“理”讲天,指最高原理、最高理念。
对“天人合一”的内容所指也不同,如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含牵强附会内容;宋·张载的“天人合一”,主要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天地犹如父母,天地与人都是气所构成,天地的本性与我的本性也是统一的,人民都是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
“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体现[论文关键词]天人合一;吉祥图案;题材美;意境美[论文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观的主导思想,渗透到传统吉祥图案设计的多方位、多层次中,它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鸳鸯戏水”、“吉祥如意”、“鹤寿延年”、“年年有余”等,充分展示了传统吉祥图案回归自然的题材美、意境美、造型关,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关,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即视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演变为“天人感应”论,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的是宋代哲学家张载,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同样强调天人以类相合。
张载提出“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惑,所谓性即天道也。
”中国先贤们多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合一观点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充分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第二,自然界有其普遍的规律,人类应当服从这一规律;第三,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相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即是天人协调和有机统一。
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与协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审美层面上来讲,它启示与人的至真、至善、至美,追求人与自然相互渗透、融合、完美合一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幸福美满,专门为营造吉祥氛围而创造的装饰造型艺术;它源于远古图腾,始于商周,发展完善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以求生、趋利、避害为主题,表达了人们驱除邪恶、灾害,追求吉祥、幸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愿望,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
略论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艺术母体,体现在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人类作为连接天地的关键,需要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心,才能切实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精华所在。
古往今来,人们都怀着这种赤诚之心,去践行着“天人合一” 思想。
一、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美学在西方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由一系列美学观点和看法组成。
而就中国古典美学来说,却没有条理清晰的代表人物和具体观点,因为先人对于美学的感知,都零散地存在于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把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这足以证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人的价值在于上承天、下接地,以一种顶天立地的身姿屹立于天地之间。
“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善和谐,强调以自我对世界的感悟来寻求自然之道,做到自然与人能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士子身体力行的处事原则,自然影响了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各方面的体现(一)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大抵所有的士子都是怀有经世济国的雄心,想要建功立业。
但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常常不如他们所愿,所以很多仁人志士在见证了官场人情和世间百态后,最终选择回归自然山水。
他们不在乎世俗的评价标准,而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徜徉于山水间,与天地齐一。
这样,他们开阔了自我的眼界,用豪迈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生死和自我的得失,形成一种逍遥处世的人生观。
(二)处世态度方面相对于天空、大海、荒漠这些大自然的奇观来说,人类渺小如尘埃。
但是,我们的心灵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自由地穿梭在宇宙的任何一处角落。
只要心里装着整个世界,我们便可以与天地融为一体。
只要有“诗意的生活”的态度,我们就能超越自我,摆脱生活的枷锁,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三)古代建筑方面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也暗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2010/3・文艺争鸣・艺术史《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作为《周礼》中的一篇而保存下来的,它上承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之作。
从它的内容来看,此书根基于多门学科,记述和分析“百工”之事,虽然文字只有7000字左右,但篇章明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论述得当。
除总论外,分攻木之工(治木)、攻金之工(青铜铸造)、攻皮之工(靴皮制革)、设色之工(调色、绘画、染羽)、刮摩之工(治玉、石)、传埴之工(制陶器)六大部分,又详分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分别对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皮革、染色、建筑等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规范化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记录,《考工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和设计原则,特别是对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阐发,使《考工记》不仅在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理论价值,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顺应天时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
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有二: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有分。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于是天人难免各据一端,交争交胜。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源于孟子。
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
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
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
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
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
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
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换句话说,人与自然虽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则是一体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广泛,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凝聚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对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的追求。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观念、文化艺术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思想观念1. 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秉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一种哲学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是密切相连的,人类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追求内心的平衡和生活的幸福。
2. 中庸之道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主张“一切事物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即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认为过度和极端都不可取,追求一种平衡和稳定的生活方式,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3. 仁爱和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同时,传统文化中倡导仁爱之心,对他人要有关爱之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文化艺术1. 书法与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与绘画被视为独特、卓越的艺术形式。
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艺术,它追求笔墨的神韵和意境的表达。
绘画则以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为主,注重表达出自然界的美景和情感。
2. 音乐与舞蹈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以琴、瑟、筝等乐器演奏为主,旋律悠扬、细腻动人。
舞蹈以古典舞为代表,通过舞姿、手势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故事。
3. 建筑与园林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设计而闻名。
传统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借景利用,同时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
传统园林则强调塑造空间的美,通过布局、景物等手法,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感觉。
三、社会道德1. 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师长和遵循道德规范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尊敬老师和长者,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学生要竭尽全力向老师学习,并且对老师和他人保持尊敬和感恩的心态。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多样而独具魅力的。
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艺术的多样性,还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对自然的崇敬。
以下将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中国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师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他们试图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传统皇家建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故宫。
这些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其次,中国建筑中的传统元素也是其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和瓦片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这种结构在中国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中国的传统屋顶常常呈拱形,以避免积水,并有双坡屋顶设计,使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和庄重。
中国建筑的材料和形式也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敬使得他们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中国的园林建筑尤其突出了这一特征。
中国的园林以山水和植物为主题,强调自然景观的平衡和和谐。
建筑物和园林的设计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空间的变化,使得整个空间流动而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另外,中国建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中国人民对家庭、社区和社会的重视影响着他们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
例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结构就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完美结合。
这种结构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团结,使家庭成为社会关系的核心。
最后,中国建筑还表现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了许多古代建筑。
例如,中国的长城和陵墓都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和先祖的崇敬。
这些建筑物的存在不仅为后来的建筑提供了灵感,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历史传承性的特征。
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其建筑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
1. 天人合一:圆明园的建筑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设计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
园中的山水、湖泊、建筑物等元素都被精心布置,使人们能够与自然亲近,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2. 人文情怀:圆明园的建筑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
园内建筑的设计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艺术,融入了大量的文化符号和意象。
建筑物的形式、装饰、雕刻等细节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3. 皇家尊严:圆明园是清朝皇室的皇家园林,其建筑体现了皇家尊严和权威。
园中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
筑风格庄重典雅,展示了皇室的统治地位和权力。
建筑物的位置、形式和装饰都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荣耀。
4. 融合中西:圆明园的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园内的建筑物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和欧洲巴洛克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总的来说,圆明园的建筑核心理念融合了天人合一、人文情怀、皇家尊严和融合中西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哲学和美学观念。
这些理念使得圆明园成为一座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园林建筑,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浅谈北京天坛建筑中体现的天人观念摘要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北京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
走近天坛,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天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通过对天坛建筑和祭祀文化的解读,浅谈天坛中蕴含的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观念。
关键词:天坛,天人合一,回音建筑,天坛建筑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历经明清两代近500 年的不断完善,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它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国家的存亡兴旺和上天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一定的场所、以一定的形式寻求上苍的庇佑,以实现江山永固和风调雨顺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天坛便是承载这一形式、完成这一目的的场所。
通过对天坛的解读,可以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天与人之间的种种微妙关系。
一、天坛与祭祀文化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 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
1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 米,宽30 米,长360 米的“丹陛桥”连通。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
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音圆通圆),祭地坛为“方泽”。
明清祭天时的供品“苍壁”也依天圆之意,苍通青,为天的颜色; 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
敬献“苍壁”为祭天时必备的礼仪,象征将人们创造的财富呈报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礼也称作“苍壁礼天”。
通过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影响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力度,从而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天人合一”思想概述“天人合一”是中国的独特思想产物,其最初诞生于政治理论当中,逐渐影响到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与生产,并成为基本的审美标准。
“天人合一”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天”泛指自然、世界以及社会,“合”字表达了“天”与“人”之间的结合,即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或共同性可以互相结合,互相影响。
这一观点不仅反映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密切性。
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在“天人合一”思想诞生之前,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完善的文化体系,而“天人合一”思想则因为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人生追求的方向而深受古代人的信赖。
与其他国家的古代文化相比,“天人合一”即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与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传承不同,“天人合一”思想的诞生初期阶段尚且处于社会发达程度较低的时代,一种思想的流传需要借助一种特殊的途径,而器物这一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则成为了最佳的依托,这一观点在《周易》中得到了体现。
随着时间转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独特的治国理念、人文风情造成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不同的学说流派对这一思想观点进行了分别阐述,且认识程度和观点角度也不尽相同。
这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成为了诠释“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者。
儒家对于这一思想观点的认识程度较深,并充分认证了“人”存在的价值,并推动其从“人”过渡到了“仁”,一字之差提高了整个思想观点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礼”,从追求外在美,转变为了追求精神美、追求内在美。
从荀子时代开始,儒家学派对于“人”的价值肯定达到了高峰期,其甚至将“美”也规划成了人的功劳。
此外,从道家学派的角度来看,“老庄”二人从“道”的角度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注解,“道法自然”则是思想境界的最高代表。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把人与自然、天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导致万物和谐共生的。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并在后来的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总结。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文化诞生和发展了许多伟大的文化遗产。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无不表现出人与天地相通、相互依存的思想。
如《诗经》中的《关雎》、《卫风》等篇目,通过自然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相互依赖。
《楚辞》中的《离骚》、《九歌》等篇目,则将人类的悲欢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达了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其次,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领域,天人合一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融合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思想。
如《清明上河图》等一些传世绘画,通过画家的笔触,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和谐。
又如著名的琴曲《广陵散》中,旋律、节奏、音韵都展现了一种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情感体验。
在古代舞蹈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优美地展示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宇宙的和谐。
除了文学艺术,天人合一思想还在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
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园林,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以自然、人工环境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追寻和追求。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哲学思想,它把人与自然、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强调宇宙万物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成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发挥着它的独特魅力,不断激励着人们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者:宋翠萍樊孟唯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5期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但是此命题最早见于张载的《正蒙•乾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①庄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因之一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天下无道、暴政横行的社会背景下寻不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依靠,二是因为道家本身就崇尚原始社会的生活,第三个方面是道家的宇宙生成论,道家认为道是创生天地的基本动力,天地万物皆是道的体现,一道观之,万物为一。
但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的真正发展者是儒家学说的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
董仲舒对天的含义的阐述可见于《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创造者,其本质依然是“仁”,他在这一点上继承了孔子的看法。
二、受“天人合一”影响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始终,它将宇宙中存在的天与人、天与物、人与物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互相融合的角度上来看待,同生同存,相辅相成,最终形成的世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
首先“人”在这里指的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动者,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群体的人,所以人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行动,也包括群体的行动。
而“天”则指的是自然和环境,“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与环境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
从设计审美观念来看,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追求审美中的物我同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自然环境中寻找灵感,将精神融入自然,提炼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形态作为自己的创作元素,例如以玉比德、以水寓意、以松竹为友、以花为媒等等的比喻和寓意,将感情寄托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元素当中,把人的精神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并把自然看成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尊重自然规律,提倡孔子的“仁爱”之说,爱护自然,爱护生命,“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内容摘要】中国古书《尚书》中的“天工人其代之”推广到设计就是指人的设计行为。
文章运用历史学、图像学、情景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影响,思考了关于当今“天人合一”设计思想的一些设计现象。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象征性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思想观念上的一个特征。
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
原始陶器、战国秦汉的漆器、宋代的瓷器、明式家具等,都是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作品。
一、“天人合一”设计思想之源流及演变
设计古已有之。
关于设计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人的思考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设计具有不同的方向。
王家树先生根据工艺美术自身本质特征把工艺美术发展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把隋唐以后工艺领域称作“天人合一”时期。
中国古代对自然,即对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简而言之,是从对自然的崇拜、神化到主张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即天人合一。
(一)对自然的崇拜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农业生产。
①李泽厚先生认为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决定了这一观念形成,并不断发展。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昼夜交替。
人从大自然中看到难以解释的伟大力量,深感自身的渺小并且感激自然的恩赐。
例如,在史前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型花纹具有特色,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
(二)儒家自然的人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是将自然人化。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肯定了人的价值,并把“天人合一”思想看成儒家思想的中心。
②《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其中包括设计要适应自然材料的性能特点等。
(三)道家自然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与儒家的自然的人化相比,则主张人的自然化。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道家思想是以效法自然、无为作为其思想核心。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主张,强调了对自然的崇敬。
二、“天人合一”设计思想的象征性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以彼此同化的形式表现,就必须借助象征,从而形成上层社会,其表现是以帝王的祭服、礼服
等来象征天的特点。
一方面是天子、诸侯的形象尽量与天道相应;另一方面是祭天器物尽可能表现出天“尚质”的本性。
明代皇帝服装的“礼服”继承传统样式。
“常服”用“乌纱折上巾”和“龙袍”,“乌纱折上斤”的圆领高领后双角向上竖起,袍为黄色绫罗制作,盘领窄袖,襟间绣团龙纹,袖绣翟纹,裙左右绣十二章纹。
从另一方面看,“天人合一”还表现为朴素的形式,原因是天的本性是“尚质”。
质就是质朴无华,保持本性不加装饰。
《礼记・效特性》“郊之祭也,扫地而祭,於其质也;器用陶匏,以像天地之性也。
”敬畏天神,并使自己与天相暗暗吻合,祭天的器物和祭品的朴实与天子的天之服的精美暗暗相合。
三、“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影响是具体的。
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产品,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化载体。
在中国古代工艺品设计中,工匠们将自然物质的性质与人的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自然赋予了原材料自然物性。
比如屏风,古时建筑物内部的一种家具,具有古朴雅致的情趣。
屏风经过发展,从宫廷普及到民间。
屏风起到分隔、美化等作用。
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和谐,是天工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产物。
又如,砚亦称
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是古人书案上不可缺少之文具。
自然是设计的“巧思”之源,探究中国砚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研磨器,研的材料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也有不同。
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浓缩了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信息。
四、“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设计中的发展
绿色设计、生态设计是“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的拓展。
对于具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而言,过度的工业化会给城市带来很多压力。
在笔者看来,“设计”作为连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桥梁,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理想的社会环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在现代和未来将走向民众,它必将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
结语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主张的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富有东方特色的设计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②赵克理.顺天造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54.
参考文献:
[1]高丰.美的造物 [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