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0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应该说已经到了战略反攻的时候。
在根据地作战,虽然有人民的后勤支持,但是破坏、打烂的是根据地的经济,敌我吃的是根据地的粮食。
战略反攻,破坏、打烂的是蒋统区的经济,敌我吃的是蒋统区的粮食。
根据回忆,当时已经到了根据地经济山穷水尽的地步,战略反攻已经不可避免。
当然,怎么战略反攻更好,我不是军事家不好说。
刘邓大军其实是突围,否则的话部队很有可能遭受更大损失。
8月下旬,解放军进入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一把锋利的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腹之处。
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统一解放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国民党经过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已经没有力量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双方处于了战略相持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也是为了打破对我中央苏区的封锁,于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就是命令刘邓率部南渡黄河以大别山为目标,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象刀一样将敌人的封锁线一分为二,并有力的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进而为全面反攻创造更加有利的形式。
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的需求,势在必行,不过损失一定很大,风险也很大。
当时毛泽东对这次行动做了三种估计,一是刘邓大军全部被歼,残余部队留在原地开展游记战争。
二是损失巨大,但能到达大别山区,在局部创立根据地,也可牵制住敌人一部分兵力。
三是达到作战目标,成功创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并将敌人主力完全牵制。
从结果来看,应属于第三种,所以此战略正确。
国民党在军事上屡吃败仗,国共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多万,降为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降为150万。
整个战场上能机动的兵力只有40个旅左右,即除南线的顾祝同系统、胡宗南系统尚有兵力可以作战役进攻外,南线的程潜系统,北线的孙连仲、阎锡山、傅作义和东北系统,大体均取守势。
在后方担任守备的只剩25个旅,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等13个省的广大地区。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
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
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
《羊山集战斗》的感受和体会很幸运自己有机会,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济宁市金乡县羊山古镇,感受革命先辈们为我们这些后辈打下一片天的不容易。
由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浅薄,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事件,直到济宁市金乡县是大蒜之乡但从未晓得鲁西南战役是在这里打响,刘邓大军能够取得以后的胜利,与这次鲁西南战役密切相关,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己的家乡离济宁也很近,但如此著名的战役自己并不知晓,自己深感羞愧,但也很感激老师给与这次机会让自己补上这一课。
周六上午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羊山脚下,此时的山。
虽因开采不再如此高耸,但山上的树木苍翠茂密,尽显生机。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羊山革命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司令员的雕塑,以及十三名浴血奋战的战士,他们的动作各异但是他们的眼神都朝向一个方向—前方,坚决果敢,栩栩如生。
似乎在我们面前重现了先辈们不怕牺牲执着拼搏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勇往直前,让我们肃然起敬,没有了喧嚣,用沉默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向右转,我们走在排列整齐的松柏之间,他们高耸挺立,像一个个保护者,保卫着牺牲在这次战役中的革命烈士-铁血英雄,让他们在这里,不被打扰,安息长眠。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草坪群的无名烈士墓,墓上刻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庄严肃穆。
在这里,在老师的主持下,我们排成数行,脱帽,鞠躬向这群无名英雄表示我们最真切的哀悼和感激,战乱的年代他们流血牺牲,却给我们带来安康,他们不求回报,却无私奉献了自己,没有姓名,只有默默奉献,一群“可爱的人”没有名字,却永远驻扎在中华华夏儿女的心中,人民永远的榜样——英雄。
当我们迈入纪念碑亭之前,我看到了一位五六十岁的伯伯在为每一块墓碑清理尘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只是觉得心里暖暖的,那些墓碑被修建,工作没有结束。
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他们真的是一尘不染的,英雄为我们牺牲了,我们的怀念从未停止。
出入纪念碑我们看到了“挺进长江”“威震鲁豫”“壮志凌云”“豪气凌霄"等有参加过鲁西南战役的老将军、老战士和书画界名人题词的碑廊。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千里挺进大别山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
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
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
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乐兀?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
”“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二、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为调动和吸引敌军重兵集团,毛泽东决定千里跃进、三军经略中原,但适得其反,南线我军遭受重挫1、毛泽东为解陕北、山东危局,决定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对战略进攻这个问题,经历过长时期的思考。
全面战争爆发后,他曾三次比较明确地表述了准备在适当时机将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以实行战略进攻的基本设想。
第一次:如前所述是在1946年11月21日的中共中央会议上,他指出: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消灭敌军70~80个旅,就可以使国共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
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再向长江以南。
毛泽东的这个分析,不但提出了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而且提出了进攻的主要方向,就是鄂、豫、皖和甘肃。
第二次是1947年7月10日毛泽东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高岗的一份很长的指定“科长译”、“阅后付火”的绝密电报。
这份电报,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蓝图作了更全面的描绘。
电报首先分析了过去一年作战的主要结果及当前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状况,指出:第一年我共歼敌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歼伪军、保安部队等杂部34万人,共歼敌112万人。
接着,电报提出了全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指出:“我第二年作战应争取歼敌一百个正规旅及大量杂部,使敌由数量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我则变为优势。
”为此决定:“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
西北方面力求占领陕、甘、宁大部。
北线我军力求占领中长、北宁、平承、平石、平绥、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领沈阳则更好,其中极重要的是占领平绥路,打通东北与华北联系。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133~134页)。
第三次:1947年9月1日。
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刚两个月,毛泽东向各区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指示,全面地阐述了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构思,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大别山战役的过程大别山位于鄂皖交界,扼江汉、江淮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期间,第五战区第21集团军在这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屡次切断长江航道,对武汉、合肥、南京等日军占领区形成了巨大威胁。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大别山战役的过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大别山战役的过程太湖、潜山方向12月19日,日军11军68师团由蕲春经黄梅、宿松进犯太湖,13军116师团一部由安庆攻击潜山,数日之内连陷潜山、太湖等县。
25日,敌68师团攻占弥陀寺,找到了冢田攻的尸体。
这时,48军军长苏祖馨发现集团军总部对战局处置不当,随即改变本军部署,决心以阻击摧毁进犯之敌为目的,以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将其击灭。
27日拂晓,138师、176师猛烈反攻太湖、潜山,数度冲杀,敌死伤枕籍。
28日,176师528团攻击高河埠,突入市街与敌混战,毙伤敌百余人;526团在陈家铺战斗又歼敌180余人。
30日,弥陀寺之敌在花凉亭、龙山宫附近遭138师412团伏击,伤亡百余人,马20余匹。
31日,412团、413团于龙山宫河滩歼敌百余,至17时,太湖方向敌伤亡共达500余人。
立煌失陷12月28日,日军分三路向立煌方向开进:东路走英山东界岭被48军一部击退,经增援后进至漫水河,并在中界岭破坏了48军粮库;西路走麻城木子店,过长岭关,出吴家店;中路第3师团主力,由罗田县城出发,经大河岸、肖家坳,直扑上堡。
这时,张义纯已经意识到日军有可能突袭立煌,大为惊恐,急令84军驰援立煌,并调第21集团军警2团、警3团、立煌自卫大队和保4团接防立煌的第二道防线——松子关。
但完全出乎张的预料,日军并未走松子关。
12月30日,中路日军第3师团主力攻占滕家堡后,以一部向北越对界岭向商城方向前进,牵制84军和173师;另由68联队为主组成卢田支队,突然东进,猛攻瓮门关。
瓮门关守军保9团一个营奋起抵抗,与敌激战四个小时直到阵地被毁方才撤出。
1月1日,西路日军也抵达长岭关。
鲁西南羊山集战役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被歼记“羊山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我县羊山集的一次战役;这是鲁西南战役的最后一仗,也是鲁西南战役中最艰苦、最激烈的一仗。
战役自1947年7月13日开始,到7月28日结束,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战斗,全歼羊山守敌国民党整编六十六师师部及十三旅、一八五旅、一九九旅共1.9万人,生俘敌中将师长宋瑞珂、少将参谋长郭雨林、副参谋长王开石、一八五旅少将旅长涂焕陶、一九九旅少将旅长王士翘等敌军宫。
“羊山战役”的结束,标志看“鲁西南战役”的全胜,这打开了人民解放军战备进攻、挺进长江的前门和通道,实现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意图。
鲁西南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7在7月在山东西南部的菏泽、郓城、巨野、金乡、定陶、曹县地区所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军四个整编师师部和九个半旅,共5.6万人。
当时我任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参加反革命方面的作战。
现将我所知道的关于这一战役的情况,蒋介石的指示以及蒋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和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的张皇失措,第四兵团司令王仲廉的畏缩不前等等,就记忆所及追述如下:作战前的双方态势一、蒋军方面1、菏泽驻有第四绥靖区司令刘汝明所部整编六十八师(师长刘汝珍)驻菏泽附近,派有一个团驻在鄄城;整编五十五师(师长曹福林)驻郓城,担任黄河河防。
2、整编七十师(师长陈颐鼎),1947年7月1日以前的兵力部署是:师部驻金乡,一三九旅(旅长唐化南)旅部驻单县,二七七团在单县、成武,二七八团在曹县、定陶;一四0旅(旅长谢清华)驻嘉祥附近。
该师归驻在徐州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直接指挥。
二、解放军方面:晋冀鲁豫野战军(当时简称刘邓大军),于1947年3月23日起在豫北发起攻势,边克延津、阳武、濮阳、封丘后,向北扩大张战果,于4月17日在浚县以西之大小胡营歼灭国民党军第一快速纵队,活提纵队司令李守正、副司令蒋铁雄。
继又歼灭的盘踞在汤阴的孙殿英纵队,攻克浚县、滑县淇县等城。
勇往直前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真勇敢,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好比一把利剑,插在蒋介石心尖上。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将军:“我打过不少仗,研究了一辈子军事,我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
”一、挺进大别山——历史的抉择(一)打出外线的必然选择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展开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
进攻一开始,毛泽东就想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在外线和敌人打,然而,内战初期国共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我军在外线还无法和蒋军抗衡,结合实际情况,我军实施了在根据地内线作战或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内线战略,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虽然这一阶段我军取得了歼敌112万之巨的辉煌胜利,但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的内线作战已经使得解放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济源已经出现了老百姓逃亡现象,这已经是根据地经济崩溃的一个信号,刘帅在谈到严重性时指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在鲁中和敌军相抗,身后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粟裕在谈到当时山东的局面时曾说“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而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
在胡宗南军队的大举进攻中,陕北几乎所有的县城都遭到蹂躏。
由于战争的破坏,1947年,陕北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军队和老百姓一同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
毛泽东电告刘邓:“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到陕北将不能支持。
”此时反攻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已经成了必然选择。
(二)师出大别山打出外线是中央得既定战略方针,究竟出师何处,其实一开始中央也没有谱。
破局之妙的例子在解放战争中,1947年是特殊的一年。
在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集团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之后的这半年里,我党我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在东北、华北、中原等各个区域,各个野战军和国民党军队开展了数场战役,以抵挡国民党的攻势。
但此时国民党军队依靠着美国援助和抗日战争中积蓄的实力,一时之间占据了主动,我党在全国各处的根据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但此时由于中原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我军取得了反攻作战的胜利,使得国民党八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未收到预期效果。
1947年年初,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在胡宗南的指挥下向当时党中央所在的延安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一举歼灭中央机关和西北野战军。
就在这危急关头,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审时度势,命令刘伯承、邓小平所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一举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局势。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要选择刘邓大军作为挺进大别山的主力,挺进大别山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且听本文为你娓娓道来。
毛主席的战略考量在胡宗南大军压境,山东六十万大军直扑根据地的情况下,解放军面临的压力非常之大。
尤其是毛主席率领的党中央,被迫在陕北地区和胡宗南率领的二十万大军进行机动。
而要想解决延安和山东地区解放军和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就必须想办法突破国民党军的围堵,打断蒋介石的"重点攻势"。
但是一时间从何处开始着手呢?这是毛主席要思考的问题。
东北地区解放军此时仍然在和国民党拉锯,一时间难以抽身,况且从西北到东北,远水解不了近渴。
江南仍然是国民党的势力范围;而西北地区,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实力不足,装备和给养都是问题,很难在西北地区和胡宗南发动正面决战。
摆在毛主席眼前的,是一个几乎无子可下的棋局。
但毛主席不这么想,他将目光放在了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由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此时在反击国民党进攻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实力在几个野战军当中也数一数二。
假如能够让刘邓大军向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进发,"打到外线去",就能向南扼住南京的咽喉,向西逼近武汉,直接对国民党统治地区的腹地造成威胁。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3篇《挺进大别山》读后感篇1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
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
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
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
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其中有几个情节镜头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镜头一: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踏着结冰的河面过河。
很难想象,在那么冷的冬天,他们就那样赤着双脚踩着结有冰块的河面行走,双脚都冻紫了。
换做是我们,在那么冷的冬天穿上厚厚的袜子鞋子都觉得冷,跟别说赤脚踩冰块了。
可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吭声,而是那样坦然地在结有冰块的水中趟过。
镜头二:战士们边打仗边洗澡。
影片中战士们因为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疥疮,在泡澡治疥疮的时候他们还要防止敌人的进攻。
洗澡的时候一队人洗,另一对的人就拿枪在旁边打敌人,然后换班。
当看到战士们在水中嬉戏,玩闹,脸上露出的那种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了。
那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啊,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懂得享受那片刻的快乐。
镜头三: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南下,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
在那种战争形势下,要南下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意味着一路上会接连不断的遇到危险。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签: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是“神来之笔”还是“一着臭棋”,这既是近年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能否正确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意义的关键所在。
其实,学界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早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①然而,近年,有学者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及其意义产生了质疑。
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战略决策提出的相关背景及其主要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并在驳斥相关错误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以此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战略决策1.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无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时隔70年后的今天,都有人對其心存质疑,并认为这个决策做得有点早。
其实,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
③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
④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⑤,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⑥。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千里跃进大别山》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
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
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
“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
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五、总结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
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
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
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
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
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
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
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
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
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陈诚是北伐军筹备处主任,他很赏识宋瑞珂的精明和热忱,说:“把他留在我这里。
”从此,宋瑞珂便一直追随陈诚,成了“土木系”的中坚骨干,极受恩宠。
1944年8月,年仅36岁的宋瑞珂就因抗战有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属国民革命军少壮派里的佼佼者,前程无量。
抗战胜利后,第六十六军改编为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继续任整编六十六师师长。
该师系蒋校长的黄埔嫡系精锐,配置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比起来,除编制配额略少外,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
蒋介石在1946年6月撕毁“双十停战协定”,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宋瑞珂积极追随蒋介石的内战路线,多次率部进攻解放区。
在鲁西南战场,宋瑞珂屡屡同刘邓大军“过招”,虽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但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
他眼见刘邓大军越战越勇,“兄弟”部队接连被“报销”,清楚自己孤掌难鸣,只好退守羊山。
随后,刘邓大军对羊山形成了合围。
羊山是山东金乡城西北30华里处的一座海拔约400多米的小山,山脚下是羊山集,有居民千余户。
羊山有三个突出山峰,远处望去,犹如一只绵羊卧在那里,羊山由此而得名。
居民称东峰为“羊头”,中峰为“羊身”,西峰为“羊尾”,羊身高于羊头和羊尾,能瞰制整个羊山和羊山集。
鲁西南地处平原,险要之地不多,羊山却是个例外。
羊山自有战争开始,便是屯兵据守之地。
羊山的周围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明末时期的寨墙,寨墙外面,东、南、西三面有丈余深的水壕,这是侵华日军、汉奸队盘踞时留下的。
整编第六十六师开进羊山集后,又在寨墙、水壕之间加筑了一道坚固的鹿寨。
宋瑞珂是个有战术眼光的人,他巧妙地利用羊山的羊身、羊头制高点,与山下集镇的民房构成核心阵地,隐蔽工事一层又一层,像个铁筒,易守难攻。
此时,第二兵团司令长官王敬久见自己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全军覆没,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又被刘邓大军围在羊山,他清楚该师是蒋介石和陈诚的“心肝宝贝”,唯恐有个闪失无法向蒋介石和陈诚交待,便命令宋瑞珂突围。
宋瑞珂没有理会他,他在“羊背”一座居高而又隐蔽的石屋里拿着望远镜四下眺望,很冷静地对部下说:“共军善打运动战,说不定已在突围路上给我们设好了‘口袋’,我们不上这个当。
我们据险而守,以静制动,也许还有几分胜算!再说,有我们‘钉’在这里,刘伯承就不敢南窜!”强攻三次均失利1947年7月13日,刘邓大军扫除了羊山外围阵地后,当天就组织重兵攻打羊山。
刘伯承和邓小平非常清楚,宋瑞珂是国民党军队中一流的军事人才,他和整编六十六师又经过抗战的“洗礼”,曾多次重创日寇,因此一开始就没敢掉以轻心,决定拿出陈再道的二纵和陈锡联的三纵两支精锐主力作为主攻部队,二纵攻“羊尾”,三纵攻“羊头”,东西两路同时向羊山发起攻击,其余纵队作为打援和预备部队部署在羊山周围。
攻山战斗打响后,二纵和三纵的战士们勇猛地往上冲,然而,整编六十六师部署在“羊头”、“羊背”、“羊尾”和羊山集制高点的守军配合得相当好,首尾相应,火力从四面八方一齐压过来。
攻山部队前进受阻,在付出重大伤亡后,仍然无法往前突破半步,于7月14日拂晓被迫撤出战斗。
刘邓大军首次进攻受挫,宋瑞珂变得有些得意洋洋,发电向南京“表功”,蒋介石十分高兴,给宋瑞珂发来祝捷电报。
电报称,“屹立羊山集的是宋将军,稳住鲁西南局势的也只有宋将军”。
紧接着,二纵和三纵对兵力火力重新做了调整和部署,于17日晚再次发起攻击。
三纵八旅二十二团主攻“羊头”,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发动人海战术,终于攻上“羊头”,但“羊头”石坚土少,一时无法构筑工事,天一亮,全团兵力便暴露在山上守军的火力之下,伤亡很大,无法立足,只好又撤出战斗。
二纵的十九团主攻“羊尾”,情况与三纵相似,虽然攻上了“羊尾”,但天亮后遭到整编六十六师居高临下的炮火轰击,伤亡太大,也不得不撤出战斗。
7月19日,刘邓大军投入了三个纵队的兵力,第三次向羊山压过来。
由于自14日开始连下大雨,羊山脚下已成了一片沼泽地,水壕水深超过两米,攻山的道路很滑,再加上整编六十六师阻击的枪炮密集得像一堵墙。
攻山部队再次受挫,有十几个旅团干部负了伤。
7月20日天亮前,刘伯承命令部队再次撤出战斗。
羊山这座小山头上的恶战,同时牵动着国共两个最高统帅部的心。
自羊山战役打响之后,蒋介石就不断催促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调集重兵驰援羊山。
然而,由于国民党此时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再加上各路援军唯恐钻进刘邓大军围点打援的“口袋”,大多行动迟缓,个别不睁眼的“急先锋”一到羊山脚下就被刘邓大军的打援部队消灭。
7 月19日,心急火燎的蒋介石飞临河南开封,亲自督促部队驰援羊山。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也在日夜关注着羊山的战局。
7 月23日,毛泽东再次从陕北发来电报。
电报说:“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直出大别山……”同时,毛泽东为了策应刘邓大军,还要求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集团配合刘邓大军向中原推进,共同实施战略进攻的任务,并规定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后归刘邓指挥。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使蒋介石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大大减轻了刘邓大军攻克羊山的压力。
正处于鏖战中的刘伯承、邓小平对毛主席的战略意图自然心领神会,但是他们也深深感到,攻不下羊山,要走好下一步棋也不容易。
他们认为,各路援敌尚在行进途中,完全有迅速消灭羊山守敌的把握。
这次如果不把整编六十六师歼灭,“打蛇不死,必被蛇咬”,我军随后的南进一定会遭到该部的疯狂追击,其他人并不足虑,该敌才是“心腹大患”。
权衡再三,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按原计划行事。
邓小平坚定地说:“攻羊山的部队不能后撤!”刘伯承鼓励将士们说:“蒋介石送上来的肥肉,我们不能放下筷子!”“别看有蒋介石在开封亲自坐镇,我们也一定会啃下这块硬骨头。
”接着,刘邓调整了作战部署,加强炮火,并使兵力上达到了10∶3 的优势。
“欣看子弟夺城关”部署完毕后,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亲临羊山集前线,向指战员传达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并指示陈锡联、陈再道:“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急躁。
”命令他们要亲自到前沿查看地形,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攻不下来,并与指战员一起研究新的打法,尽快把整编六十六师消灭。
二纵司令员陈再道总结了前三次攻山的得失后,向刘邓建议,二纵和三纵最好能统一指挥。
刘邓商量了一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将三纵也交予陈再道临时指挥。
陈再道当场立下军令状:下次如果不能活捉宋瑞珂,我就解甲归田。
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7月26日对羊山发动总攻。
没想到7月25日夜里又下起大雨,直到26日天明还没有停歇的意思,壕沟里灌满了雨水,掩体工事被冲垮,这天的总攻计划无法实施,只好推迟到27日。
7月27日天一破晓,满天云霞,斑斓似锦,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将数日的阴霾一驱而尽。
下午6时30分,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刘邓大军的炮兵阵地首先“发言”了,一颗颗炮弹飞向羊山。
炮击进行了40分钟后,刘邓大军的攻山部队突破了整编六十六师的一道道强固防线,如海啸般从四面八方向羊山山顶涌来。
整编六十六师拼命顽抗,攻山战士一排排倒下,后面的又一批批冲上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27日晚12时,“羊腰”等制高点被刘邓大军占领,宋瑞珂仍在作垂死挣扎,多次进行反扑,妄想夺回“羊腰”,但均被打退。
刘邓大军在山峰上居高临下,火力网控制了山坡和羊山集,把整编六十六师分割包围。
但整编六十六师仍然十分顽强,双方短兵相接,互不相让,反复争夺,激烈到白热化程度。
整整一夜,山上山下处处战火通明,枪炮声喊杀声震天。
宋瑞珂之所以坚持固守,希望正是在援军。
在这之前几个小时,蒋介石还派飞机投来他的亲笔信。
信中写道:“羊山苦战,中正闻之忧心如焚。
望吾弟转告部下官兵暨诸同志,目前虽处于危机之时,亦应固守到底,援军日驰夜骋,不时即到,希弟信赖上帝庇佑,争取最后五分钟之胜利。
”宋瑞珂对援军望眼欲穿,而援军大都在隔岸观火。
王仲廉部7月25日明明已经到了距羊山仅仅100多里的定陶县冉固集,但他怕钻进刘伯承的“口袋阵”,部队跬步行进,每天只走10华里,直到羊山快失守了还没有见到他们的影儿。
援军王敬久部也近在咫尺,但除了一次次欺骗的电告,并不肯接近羊山一步。
宋瑞珂哀叹道:“战不胜,守不固,非吾之罪也。
”到28日中午,羊山的所有制高点都已被突破,宋瑞珂知道大势已去,清楚这仗如果继续打下去,无疑徒遭更多的伤亡,便下令放弃抵抗。
至此,羊山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整编六十六师2万多人被全歼,宋瑞珂也做了俘虏。
然而,刘邓大军也付出了牺牲8500人的沉重代价,陈再道将军后来曾感慨万端地说:“羊山集这一仗,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当时,刘邓大军的很多指战员都对宋瑞珂憋了一肚子火,当宋瑞珂被从羊山押下来的时候,被二纵的一个干部发现,他发疯似地抓住宋瑞珂的衣领喊叫:“宋瑞珂,你就是宋瑞珂……”然后扬手给了他重重一耳光,接着准备掏枪将其击毙,幸亏被押送宋瑞珂的战士牢牢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