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少卫生学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群体,在此基础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这些群体合计占我国总人口的1/3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cephalo-caudal pattern)。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可见小儿的头颅发育早于躯干,躯干早于四肢,以保证神经系统优先发展,保障言语和运动的加快发育。从动作发育来看,儿童会走路前必然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centripetal pattern)。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cm,占正常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

以身高为例说明生长发育:

①从胎儿到成人,可分为四个时期,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

第一生长突增期:胎儿期,婴儿期(自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

身长:胎儿中期4-6月

体重:胎儿后期7-9(高峰期)

第二生长突增期:青春期女:9-11岁至13-15岁男:11-13岁至15-17岁

②身高体重随年龄的增长中水平曲线男、女出现两次交叉

---第一次交叉:出现于10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期已开始,男生还未开始

---第二次交叉:出现于14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开始下降,男生突增开始

③生长渐止期突增后身高的生长速度再次减慢,女17-18岁,男19-20岁左右停止增长。

④PHV 身高突增高峰:是身高增长突增最大值。女:11-13岁,男:13-15,常作为一种标志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同意协调性

(1)一般系统型:包括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特点:两次生长突增(胎-婴儿期和青春期)

(2)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特点:只有一次生长突增,先快后稳其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神经系统优先发育,对提高小儿的生存能力、保障其他器官、系统的有序发育有特殊重大意义。神经系统是中枢,发育最早,起协调作用。

(3)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和间质性淋巴组织。特点:一次生长突增,有升有降

(4)生殖系统型:对个体最为重要的系统,最后发展

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 phenomenon):由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潜力及各系统发育的顺序受到遗传基因的控制,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的发育过程通常稳定,呈鲜明的轨迹性。关键生长期(critical growth period):某些机能或技能的获得也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适宜的刺激或训练即可获得该机能或技能,否则无法获得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小队幼稚的矛盾

2.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3.情感激荡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

矮身材(short stature):系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性早熟(sexual precocity):是一种以性成

熟提前出线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真性性

早熟,身高体重据超过同龄儿童,骨龄明

显提前,骨骺闭合较早,最终身高较矮。

第二章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种族影响(遗传)对个体的体型、去干和

四肢长度的比例等作用较大。

遗传度(hereditary)是人体性状或者疾病

由基因决定程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一

个性状的表现是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

决定的。遗传度说明了两者作用的相对大

小,即从变异的角变,将遗传作用与环境

作用的相对重要性给以定量化。遗传度越

接近1,提示遗传的影响作用越大;越接近

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睡眠是各种能量物质的储备过程,生长激

素的脉冲性分泌高峰阶段。

“生长长期变化”(secular growth change):

真实反映了世界各国不同人群的生长发育

水平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所经历的系列性变

化,不单纯反映在体格大小上,同时也表

现在生理功能、体型、心理、行为、性成

熟等诸多方面。变化有明确的方向性,即

当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营养状

况得到明显改善是,表现为正向增长;当

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生活水平下降时,

表现为停滞甚至下降。生长长期变化首先

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

第三章生长发育调查和评价

对6岁以下(尤其3岁以下)小儿测量头

围。

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是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

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对某

几项指标进行一次大样本的调查。

目的:制定该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

水平标准;与其他地区、人群的结果进行

比较,制定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了

解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趋势

缺点:不能看到发育的连续过程和变化

的关键期

追踪性调查(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时

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动态。

目的: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了解生长

发育的规律性;探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因

优点:反映发育规律准确,可观察生长

速度

缺点:费时长,人员和对象都容易流失

年龄计算:根据测试时的年月日和出生年

月日之差计算年龄。如:满8岁到差一天

满9岁一律记为8岁。

BMI指数(体重kg/身高cm2 *104)又称体

重指数。不仅能较敏感地反映身体的充实

度和体形胖瘦,且受身高的影响比Rohrer

指数小,与皮脂厚度、上臂围等反映体脂

累积指标的相关性高。指数均值在儿童期

和青春早期随年龄增大而上升,青春中后

期和成年期趋向稳定。18岁时该指数≥24

和≥28,可分别筛查为超重和肥胖。

Rohrer指数(体重kg/身高cm3 *107)引入

比重概念,通过肌肉、骨骼、脂肪、内脏

器官发育综合反映人体单位体积的充实程

度,可作为营养指数。均值曲线呈“V”字形,

7岁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能较敏感反映体

型,在营养评价中应用广泛,缺点是瘦身

材高矮的影响较大。

曲线图法优点:a 方法简单,结果直观,

使用方便

b 能描述儿童的发育水平等级

c 能追踪观察儿童某项指标的发育趋

势和速度

d 能比较个体和群体儿童的发育水平

缺点:不同性别的每一项指标都要做

一张图,也不能同时评价几项指标、分析

比较发育的匀称度

骨骼年龄(skeletal age):简称骨龄,是根

据儿童少年的骨骼发育(钙化)程度同骨

发育标准进行比较求得的发育年龄。

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也称“身

高标准体重”。优点:使用方便,所评价的

营养水平较准确、灵敏和客观。用于小儿

的参考值课男女共用;但对3岁以上者应

使用分性别标准。以“标准体重”为100%;

90%-110%“标准体重”为正常;<90%“标准

体重”为轻度营养不良;<80%“标准体重”

为中度营养不良;<70%“标准体重”为重度

营养不良;>110%“标准体重”为超

重;>120%“标准体重”为肥胖。

第四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儿少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个性的稳健和健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儿童多

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

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

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

行为异常症候群。

心理咨询的原则:1.保密原则 2.限时原则

3.自愿原则

4.情感自限原则

5.延期决定原

则6.伦理规范

第五章儿童少年检测与常见病预防

学生健康监测(students’ health

surveillance),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

定的检测点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

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儿少患病率特点: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

并和集体生活、学习条件密切相关。

调节紧张性近视:儿童习惯于近距离的读

写方式而得不到纠正,加之学习持续时间

过长、光照条件不良等因素,可使眼经常

处在高度的调节紧张状态,以致晶状体凸

度增大,屈折力过强,使来自远处物体的

影像落在视网膜前,使物体的形象模糊不

清,形成近视。这种因过度近视工作而形

成的近视,称调节紧张性近视

近视矫治的原则:安全、可靠、简便、易

弱视(amblyopia):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

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

≤0.8,且通过屈光矫正仍达不到正常的视

力不良,称为弱视。

肥胖的易感阶段:①孕后期②婴儿期(尤

其生后9个月内)③青春早期④青春后期

加强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是预防肥胖发

生的最主要措施。

第六章教育过程卫生

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①循序渐

进②全面锻炼③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④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征及其卫生意义

(1)优势法则: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

少量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大

脑皮层的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

(2)始动调节:工作开始时,工作能力

较低,以后逐渐提高。始动调节在学日、

学周、学年开始时均可见到。

(3)动力定型:当儿童身体内外的条件

刺激按一定顺序多次重复后,在大脑皮层

上的兴奋、抑制过程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

路即相固定下来,形成动力定型。

(4)镶嵌式活动:学习中的大脑皮层表

现为一种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

区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

(5)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

其功能限度时,反馈性地进入抑制状态。

简述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

(1)学日变化:第I型表现为学日开始

后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约两小时后达到高

峰,然后逐渐下降;午休后回升,随后又

逐渐下降;学习日末时下降到学日开市水

平。第II型的表现与第一种类似,不同的

是在学习日末时,由于对即将到来的休息

性活动引起的前驱性兴奋增高,使工作能

力略有回升,称“终末激发”。第III型表

现为工作能力从学习日开始兴奋性持续性

升高;第IV型表现为兴奋性很早就迅速下

降。第Ⅰ、Ⅱ型符合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

特征,学习末工作能力吧无严重下降,短

时休息后即可恢复,是理想的神经类型。

Ⅲ、Ⅳ型都属不良情况

(2)学周变化:开始因始动调节需要,

星期一工作能力一般,星期二才逐渐升高,

至星期三、星期四达到并维持于高峰;星

期五工作能力下降或出现终末爆发;周末

经休息后工作能力逐渐恢复。

(3)学期变化:第一学期开始时脑力工

作能力较低,中段工作能力出现高峰并维

持较高水平,期末工作能力下降或出现终

末激发;第二学期工作能力也出现高峰,

但比第一学期相对低;第二学期末的工作

能力为全学年最低。

如何区分疲劳疲倦过劳:疲劳是在过强、

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长

时间的作用下,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

耗超过限度,所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疲劳

是一种生理现象,出现早期疲劳是学习生

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指标。疲倦与疲劳

不同,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疲劳是客观

的生理现象,可直接测定;疲倦是人的主

观感觉。两者的生理机制均与皮层的保护

性抑制有关。因此,疲劳时常感觉疲倦,

而疲倦时也常伴有疲劳指征。过劳是过度

疲劳的简称,指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引起

的慢性疲劳。它是一种病例状况,短时间

休息后仍不能恢复,故不能作为学习负荷

卫生标准的依据。

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最常用计量作业

试验和语言强化运动条件反射法

生活制度:中学生每节课45分钟,大学生

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

第七章儿童青少年伤害与健康危害行为

健康促进行为(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s)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

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是对

环境适应的表现。

青少年健康危害星期的干预措施

(一)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

2.同伴教育

3.生活技能教育

(二)家庭与社区的参与

(三)综合干预体系的形成

第八章学校建筑和设备卫生

教室前排桌(前缘)至黑板应有2m或以

上距离

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教学辅助房

和教室办公室的允许噪声级应小于50dB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满足采光标准,

课桌面和黑板上有足够照度;照度分布均

匀;单侧采光的光线应自学生座位左侧射

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设在左侧;

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常遭遇快、舒

适的学习环境。

窗透光面积与地面积之比(玻地面积比)

不应低于1:6

综合评价教室的采光状况,可用室内某一

工作面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开阔天空

散射光的水平照度比值(即采光系数,或

自然照度系数)为指标表示。

中小学教室各桌面采光系数的最低值应为

1.5%

教室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150lx

桌椅高差为桌近缘高与椅高之差。在课桌

与课椅的配合上,桌椅高差是最重要因素,

对就座姿势影响最大。

第九章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生活技能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心理社会能力

2.增强青少年自我意识

3.预防健康危险行为

4.促进青少年终身健康的有效途径

第十章学校卫生监督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我国学校卫生工

作的第一部正式法规,也是开展学校卫生

监督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