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戈尔丁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蝇王每章节内容概括“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群英国学童在一座孤岛上的冒险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黑暗与权力的腐败。
下面将按照每章节的内容概括,为大家详细介绍这部经典之作。
第一章,在这一章中,一群英国学童在一次飞机失事后被抛到了一个孤岛上。
他们在岛上相互寻找,最终聚集在了一起。
这一章主要描写了学童们在失事后的混乱和恐慌。
第二章,在这一章中,学童们选出了一个领袖——拉尔夫,并且开始建立自己的秩序。
他们点燃了一堆篝火,希望能够引起救援。
然而,由于孩子们的不成熟和混乱,篝火失控,导致了一名学童的死亡。
第三章,在这一章中,学童们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分工合作。
他们选出了一个领袖团体,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法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秩序开始崩溃,权力开始腐败。
第四章,在这一章中,学童们开始出现了分裂,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
他们开始了内部的冲突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第五章,在这一章中,学童们的社会秩序彻底崩溃,他们陷入了一种原始的状态。
他们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六章,在这一章中,故事达到了高潮,学童们的内部冲突和对立达到了顶点。
最终,他们在一场激烈的斗争中,彻底失去了理智和秩序,陷入了一种无法挽回的混乱和恐慌之中。
第七章,在这一章中,故事走向了尾声。
学童们在一场激烈的冲突和斗争之后,最终被一支军队救出了孤岛。
然而,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却让他们的心灵和灵魂永远无法抹去。
通过对“蝇王”每章节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权力的腐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蝇王》中“火”的象征寓意戈尔丁;《蝇王》;象征;火;拉尔夫引言著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发表于1954 年,并很快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作者因此于198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88 年也因此封他为爵士。
小说讲述了一群英国小孩在一场假想的未来核战争中因飞机失事,“带着从文明世界获得的熏陶和教养” [1] ,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珊瑚孤岛上的故事。
来到孤岛后,孩子们最初想建立一个文明有序的小社会,然后等待外界的救援,但是不久便发生了冲突,分裂成“营救派”和“狩猎派”两个对立的阵营。
经过激烈的斗争,崇尚暴力、血腥、杀戮的“狩猎派”战胜了代表理智和民主的“营救派”。
象征权威和秩序的海螺被砸得粉碎,“营救派” 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追杀。
《蝇王》中的人物虽然是一群小孩,但小说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故事所展示的儿童世界完全可以说是成人世界的缩影。
小说以寓言体小说的形式表达了戈尔丁对人类文明和人性的悲观主义态度和无法改变世界状况的悲观情绪。
在小说中,戈尔丁用他敏锐的观察,挖掘了人类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DK] “科学地检视人类行为”。
[2]为了表达主题,戈尔丁在《蝇王》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如象征文明、科学、理性和智慧的海螺和猪崽子的眼镜,象征野蛮、杀戮的巨石、面具和野猪头等。
通过这些象征,戈尔丁为读者展现了这群小孩在野蛮状态下的情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篇小说就是一个系统的象征体系,戈尔丁本人也声称《蝇王》“实质上就是一本象征主义小说”。
[3] 189 塞缪尔?海恩斯甚至将该小说称作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象征小说之一”。
[4]99 关于《蝇王》的象征手法,国内外国文学界已有一些研究。
[5-8] 这些研究主要论及《蝇王》中的背景象征、人物象征和实物象征。
对“火”这一贯穿故事始终,随着故事的发展,涵义也发生变化的重要象征,这些研究虽有所提及,但大都一带而过,未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蝇王》:海岛文学实验与生态寓言李道全【摘要】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经典小说<蝇王>,重新阐释戈尔丁的海岛文学实验.有别于以往的海岛叙事,戈尔丁关注海岛的命运,传递了强烈的生态关怀.然而长期以来,小说中"在场"的海岛遭受忽略,或是被视为"荒岛",这无疑归咎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无意识"的作祟.借由海岛文学实验,小说<蝇王>以生态寓言的形式,清晰地呈现了澳视生态责任的危害,要求反思和重构人类自身的文化.【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8)001【总页数】5页(P129-133)【关键词】《蝇王》;威廉·戈尔丁;生态批评;海岛;环境无意识【作者】李道全【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W illiam Golding, 1911—1993)在1954年发表了小说《蝇王》(Lord of the Flies),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
阮炜认为这部小说“清楚地标示着英国小说未来发展的实验主义新方向”[1]。
的确,通过海岛文学实验戈尔丁展开想象,赋予小说《蝇王》丰富的潜能,让这部作品成为他的代表作。
然而,这部小说在中国却长期陷入了“人性恶”主题定式。
自陈焜在1981年的《读书》杂志发表《人性恶的忧虑:谈谈威廉·戈尔丁的〈蝇之王〉》以来,“人性恶”成为界定这部小说最为常用的标签语汇。
针对这一现象,张和龙指出,“从新时期之初一直到上世纪末,人们对《蝇王》的主题阐释与接受构成了一个突不破的人性恶的神话”[2]。
这一观点在王卫新《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中也得到呼应。
根据他的总结,小说《蝇王》的阐释主要有“人性恶的主题、叙事结构、神话原型解读、女性主义解读和滑稽模仿研究”几大研究趋势,认为“其他批评方法的应用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3]。
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无疑是一部强烈地触动读者内心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孩子为主角,描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堕落与童心的逐渐消亡。
通过描述人性的本质和文明的崩溃,戈尔丁让读者深思:在极端情况下,人们是否真的就无法抵制内心的黑暗,是否真的就无法保持童心?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场飞机失事后,一群男孩被困在一个荒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还努力维持秩序和文明,选出了一个领导人,建立了规则和纪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食物供应的短缺,孩子们的选择逐渐被野蛮和残忍所替代。
恐怖的是,正义和善良被无情和暴力所取代,人性的黑暗面被激发出来。
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人物之一是杰克,他原本是一位文明的合唱团领导者。
然而,在荒岛上,他却渐渐变得残暴和野蛮。
他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试图统治其他人,他消除了童年时代的想象,转而追求权力和统治。
这显示了人性中潜藏的野蛮本质,在逆境中,我们都可能面临诱惑,放弃善良。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是拉尔夫,他被选为领导者,试图维护文明和理性。
他坚守着童年时代的美好和纯真,努力遏制众人的堕落。
然而,面对人性的黑暗,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他最终输给了内心的恐惧和其他人的欲望,体现了人性的无力。
戈尔丁的小说通过架空的情节展示了人性本质的全面崩溃。
当文明的束缚消失,人们面临逆境时,他们内心黑暗的一面逐渐彰显。
看似纯真的孩子们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逐渐变得野蛮和残忍。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人性中既有善良和纯真,同时也存在着邪恶和黑暗。
文明只是一层薄薄的外衣,一旦这层外衣被撕去,人们的本性就会毫不掩饰地展露出来。
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读者或许会疑惑,我们究竟是否只能被内心的黑暗所驱使,无法保持童心?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并非一成不变,他们的心灵是能够改变的。
例如小说中的小男孩帕奇,他始终保持了善良和童心,他相信有人会来救他们,虽然几经折磨,但他从未放弃。
1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是英国小说lord of the flies主题是黑暗之后,光明必将普照大地,2下面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假设,在一场暴风雨过后,你所乘的船沉没了,而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去,你会变成什么样?你会不会想着钻木取火,然后打猎,围着篝火烧烤?似乎感觉很美好,但是你也可能变成这样?34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
5蝇王威廉戈尔丁6蝇王?苍蝇之王?感觉像是小孩子们的天真的调皮话?苍蝇也有王?7那么这部名字就看起来那么有童真的小说,是谁写的呢?就是这样?8 Sir 戈尔丁勋爵9作者简介:威廉·戈尔丁是一位英国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生平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
他自己曾回忆,童年时他喜爱文学,“象集邮或采鸟蛋那样搜集词汇”。
他熟读所有儿童文学,12岁时,戈尔丁开始动手尝试小说创作,可惜这部书没有完成。
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
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并在英国的一所教会学校任英文与哲学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戈尔丁的平静生活,1940年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
作为战舰的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战斗,他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
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战争结束后,戈尔丁于1945年退役,他重又回到该教会学校执教,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
经过战争,他对人类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以后他就开始了小说创作,从《蝇王》到《纸人》,展现了人的本质是罪恶的观念。
代表作品威廉戈尔丁可以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蝇王》是戈尔丁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寓言式小说,典型地呈现了戈尔丁“人性恶”的思想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就为他带来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可以用gifted来形容他。
《苍蝇王》读后感《苍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
通过描绘一群被困荒岛上的男孩们在没有成人监管的情况下逐渐堕落的过程,戈尔丁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权力的腐败。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思考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小说以一群英国学童在一次飞机失事后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为背景,展现了他们在缺乏成人监督的情况下逐渐沦为野蛮的过程。
最初,他们试图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食物短缺的压力,他们开始分裂成两个阵营:一个由拉尔夫领导,主张文明和秩序;另一个由杰克领导,主张野蛮和暴力。
随着故事的发展,杰克的阵营逐渐占据上风,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这个过程中,戈尔丁通过对男孩们行为和思想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黑暗。
在没有外部规则和约束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沉溺于权力的诱惑,失去理性和同情心。
杰克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野心勃勃、残忍无情的“苍蝇王”,他利用恐惧和暴力控制着其他男孩,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种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堕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人性的探讨,小说还通过对自然和文明的对比,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荒岛上,男孩们逐渐丧失了对文明的信仰,陷入了原始的野蛮状态。
他们忘记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只顾自己的欲望和利益。
这种对比让我不禁思考,现代社会的繁荣和文明是否只是表面的,一旦失去了外部的约束和规则,人们是否会重蹈苍蝇王的覆辙。
总的来说,《苍蝇王》是一部深刻而引人思考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探讨,戈尔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脆弱和黑暗,警示我们要警惕权力的腐化和自私的本性。
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深感震撼和反思,也让我更加珍惜社会秩序和文明的成果。
希望我们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文明的社会。
蝇王故事梗概《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英国学童为主角,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文学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一架撤离英国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遭遇了风暴,结果飞机坠毁在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孤岛上。
幸存的英国学童们在没有成人的监管下,开始了他们在孤岛上的生存之旅。
最初,他们还保持着一些秩序和规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和本能,人性的丑恶逐渐暴露出来。
在孤岛上,最受欢迎的领袖是拉尔夫和杰克。
拉尔夫是一个理智、善良的领袖,他试图维持秩序和规矩,希望维持一种文明的生活。
而杰克则是一个野蛮、残忍的领袖,他鼓吹狩猎和暴力,试图通过武力控制其他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逐渐分裂成两个阵营,一方支持拉尔夫,另一方则跟随杰克。
随着孩子们逐渐放纵自己的欲望和本能,他们开始忘记了文明和规矩,逐渐沦为了野蛮的动物。
他们放纵狩猎、燃烧树林、杀死猪和其他动物,甚至互相残杀。
在这个孤岛上,人性的丑恶得到了彻底的展现,道德和秩序完全崩溃。
最终,当一艘英国军舰发现了孤岛并救起了这些孩子时,他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一群无辜的孩子,而是一群被野蛮和欲望腐蚀的人类。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文明的深刻思考。
通过《蝇王》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脆弱和欲望的强大,以及文明和规矩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警示。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权力欲望探析作者:李诗琪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8期⊙李诗琪[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摘要:20世纪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蝇王》,描写了人类因自身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而陷入相互倾轧、残杀的可悲境地。
海螺、狩猎作为小说中最具权力意味的两大象征,分别是小说主人公拉尔夫、杰克获取权力的主要途径。
本文着重分析权力欲望的表现和实现方式,解读海螺之争与狩猎行为,探求导致小岛文明崩溃的原因。
关键词:戈尔丁《蝇王》权力欲望■一、海螺之争:权力欲望的表现(一)海螺:权力的象征《蝇王》中的意象大多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味。
海螺是最早出现的意象,它是文明、民主的代表,更是权力的象征。
海螺本是普通的自然物,但小说赋予它某种特殊的力量。
拉尔夫是最早发现海螺并吹响海螺的人,海螺声将原本散落在小岛各处的孩子召集起来,孩子们自发举行一场民主选举,拥有海螺的拉尔夫被推选为头领。
随着拉尔夫获得领袖地位,海螺被赋予某种隐性权力。
拉尔夫在成为领袖后,规定了海螺的权力——在集会上发言必须手持海螺。
海螺成为话语权的标志,原本具有特殊力量的海螺又被赋予某种社会性力量,附着于海螺的隐性权力被人为放大。
此后,岛上的秩序在海螺权力的规束下得以实现。
拉尔夫总是郑重地举起海螺,严肃而认真地发表个人意见。
其他孩子在其引领下也依次拿起海螺发言。
拉尔夫也总是试图用海螺维持秩序,他依靠海螺所赋予的领导权,对小岛的各项事务做出严格规定,如要求孩子们必须去小溪打水喝,禁止随地大小便等等。
凭借海螺的强大权力,拉尔夫建立起与人类社会文明相似的“小岛文明”。
(二)权力之争杰克与拉尔夫对海螺的争夺,是对海螺所象征的权力的争夺。
杰克在权欲的驱使下,逐步展开对海螺的争夺。
在民主选举中,他因没有海螺而错失良机,从此埋下对海螺的争夺之心。
杰克时刻表现出对海螺的艳羡之意,时常与以海螺为尊的猪崽子发生口角。
为了维护海螺权力,拉尔夫声援猪崽子却遭到杰克的挑衅。
《蝇王》与英国荒岛历险小说之变迁魏颖超(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摘 要: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理位置使其历史、文学不可避免地一开始就和航海、海盗、船舶、海上探险、海上征战、海外贸易、海外扩张和殖民等内容紧密相连。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虽属英国荒岛历险小说范畴,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及对人性截然不同的看法使其风格和主题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本文试图在分析英国荒岛历险小说与英国岛国地理位置、民族性格的关系的同时,分析探讨《蝇王》作为新时代英国荒岛历险小说的独特主题及魅力。
关键词:荒岛文学;岛国地势;海上探险;《蝇王》;人性中图分类号:H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4)06-0075-03 西方文学史上曾有过这样的作品,作者有意识地将主人公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然后以荒岛为背景加以描写,借以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然而,由于西方各国地理环境和国情各有特点,此种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学中并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倾向或潮流,只是偶尔出现,或只是构成作品情节的一部分而已。
荒岛文学只是一种历时性文学现象,因为取材相同,使它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点而聚于荒岛文学名下。
英国是一个岛国,其地理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文学、艺术等自始至终与岛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历史和国家的发展及斗争也与岛屿密切相关。
因此,从一开始荒岛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
从十六世纪末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十七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从十九世纪R・M・巴兰坦的《珊瑚岛》到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系列以荒岛历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英国坐落在浩瀚的海洋之中,碧波万顷的大海将她与欧洲大陆隔开。
大自然让不列颠的先民们在波涛汹涌的海岛上任其沉浮,锻造出英语民族的独特个性,也造成了英语民族在近代崛起的地理优势。
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理位置使其历史、文学不可避免地一开始就和航海、海盗、船舶、海上探险、海上征战、海外贸易、海外扩张和殖民等内容紧密相连,她的人民也因此以富于冒险、骁勇好战、勇于面对自然等性格而著称。
蝇王故事梗概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的一个孤岛上,一群被困的男孩们在没有成人的监管下,逐渐堕落成野蛮的狩猎者。
小说以其深刻的寓意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故事开始时,一架飞机在一场风暴中坠毁在了一个孤岛上,幸存的男孩们被困在了这个荒岛上。
他们试图自救,但很快面临着食物、水和住所等问题。
男孩们选出了一个叫拉尔夫的孩子作为领袖,他们建立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通过讨论和投票解决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的秩序逐渐崩溃。
一些男孩开始追求权力和个人利益,他们组成了一个狩猎团体,领袖是一个叫杰克的男孩。
杰克的团体开始追逐猎物,烧毁树林,甚至杀死其他男孩。
岛上的秩序彻底崩溃后,男孩们变得野蛮而残忍。
他们开始崇拜一个叫“蝇王”的野猪头,将其供奉为神灵。
在一场狂野的狩猎中,他们放火烧毁了整个岛屿,也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最后,一支海军部队来到了孤岛,救出了幸存的男孩们。
拉尔夫意识到了他们在孤岛上的野蛮行为,感到羞愧和悔恨。
他们被带回了文明社会,但对于他们在孤岛上的经历,却永远无法抹去。
蝇王通过孤岛上男孩们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在没有成人监管的情况下,男孩们逐渐丧失了理智和道德底线,变得残忍和野蛮。
小说通过对权力、野蛮和文明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蝇王故事梗概告诉我们,人性的黑暗面始终存在,当文明的外衣被撕去时,人们很容易陷入野蛮和残忍之中。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蝇王》:道德与暴力的腐败之旅引言《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一部小说,出版于1954年。
该小说通过描述在一个被遗弃的孤岛上,一群英国男孩们失去文明准则、逐渐陷入暴力和腐败的故事,探讨了道德败坏和人性本质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蝇王》中涉及到的道德和暴力问题进行分析。
道德败坏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小说中,男孩们最初尝试建立秩序和规则来维持文明社会,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追求权力,并放弃了之前以文明准则为基础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选举一个领导者时,杰克采取了独裁和残忍的手段取得胜利,这标志着道德准则被彻底颠覆。
道德沦丧者:杰克与他的部落杰克是一个堕落而野蛮的角色,他鼓励男孩们追随本能的欲望,堕入暴力和野蛮行为的深渊。
他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并诱使其他男孩们加入其中,进一步加剧了道德堕落的过程。
无法审判与逃避责任小说中没有成人监督和社会制度的存在,这使得男孩们无法被正义审判或承担责任。
因此,他们逐渐放纵自我,犯下各种罪行而不受约束。
暴力的腐败之旅暴力作为控制手段在小说中,暴力成为男孩们争夺权力和控制的主要手段。
他们利用武器、恶意攻击和威胁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暴力不仅导致个体间相互残杀,更引发了整个岛上无法掌控的波澜。
自我毁灭与对抗外部威胁随着岛上恶化情况愈演愈烈,小说进一步展示了暴力行为导致自我毁灭的结果。
最终,在试图对抗其它干涉者时,男孩们误杀了他们之中的一员,这对他们个人和集体的心理造成了巨大打击。
结论《蝇王》深入探讨了道德败坏与暴力的关系。
小说通过展示男孩们在无法正常社会约束下逐渐忘记和背叛道德准则,并以愈演愈烈的暴力行为导致自我毁灭。
它提醒我们人类对于道德规范和文明秩序的依赖,并引发关于人性本质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蝇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未曾察觉处潜藏着的暴力倾向。
蝇王:人性的寓言作者:龚志成来源:《青春期健康》2014年第08期1954年,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 -ding)以“蝇王”为主题写作出版了一部小说,名字就叫《蝇王》,颇获好评。
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把《蝇王》评作当年最佳小说;英国批评家泼列却特当时就称戈尔丁为“我们近年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独创性作者之一”。
尤其到了六十年代,《蝇王》一跃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在英、美学生中广泛流传,并曾搬上银幕。
现在,《蝇王》已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成为英美大中学校文学课的必读书。
《蝇王》情节介绍人们不禁要问:《蝇王》究竟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它又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如此的重视呢?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
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出希伯来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
小说命名,似取意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却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
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归根结蒂,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戈尔丁本人被西方评论家列为“寓言编撰家”,他的作品被称为“神话”或“寓言”,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就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这话不无道理。
就《蝇王》而言,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等各方面都具有某种象征性。
情节的发展是从拉尔夫和杰克这一对基本矛盾出发的。
拉尔夫是个金发少年,从小过着中产阶级的安宁生活,心地善良,不乏主见,象征着文明和理智(不完全的);与此对照的是杰克,红头发,瘦高个儿,教堂唱诗班的领队,象征着野蛮和专制(对基督教有所讽刺)。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蝇王》作者:李识予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3期【摘要】自从威廉·戈尔丁的著作《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问世之后,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人性恶,象征主义,寓言说等文学视角诠释这部小说。
文章旨在通过戈尔丁对荒岛原始景色的描述以及小说主人公们对待岛上自然生命的态度,分析作者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的端倪。
【关键词】《蝇王》;生态;自然;人性威廉·戈尔丁是二战后英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3年因其“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事技巧以及虚构的故事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状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能触及到人类生存的内里和根本,关心人类的生存境况。
尤其是二战的参战经历让他对人类的生存境况有了更成熟的认识,也促使他对是非善恶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说《蝇王》主要讲的是虚拟未来世界里,一群没有成人带领的儿童,在飞机失事后降落到一座荒岛上。
孤立无援中,他们试图模仿文明社会建立制度以自救,但内在的欲望和“人心的黑暗”终于让这群小“文明人”最终变成了嗜杀凶残的“野蛮人”。
进入到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生态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态思潮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存在危机这个大背景下形成并壮大的,是人类对防止和减轻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表现,是在具有社会和自然使命感的人文社科学者对拯救地球生态的强烈责任心驱使下出现的。
沃斯特在《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中倡导只有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解决问题,进而普及生态意识,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化和生存发展模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
生态主义作家积极响应生态学的思潮,目的在于以文学的形式唤醒人们对于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丰富我们文化系统的内涵。
而戈尔丁在《蝇王》中对生态环境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岛在人类涉足之前是一个处于原生态的岛屿,像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英国作家戈尔丁简介
人物概括
威廉·戈尔丁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
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
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
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1940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
的战争。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
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
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契·马
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
《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
方位)(1987)、《巧语》(1995)等。
生平事迹
威廉·戈尔丁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英格兰西南角康沃尔郡一个知识
分子家庭,7岁开始写作。父亲是当地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位学者,
痴迷于求知和探索。其父对政治有极大的热情,相信科学。母亲是位
主张女性有参政权的妇女。戈尔丁继承了父亲开明、理智的秉性,自
小爱好文学。在这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里,威廉·戈尔丁度过
了宁静而孤单的童年。由于外出时永远有父母或保姆相伴,戈尔丁在
上小学前没有结识过家庭成员之外的任何人。他很小就开始读书,却
不擅长数学。他熟读所有儿童文学,包括古希腊至现代的一切童话故
事。12岁时,戈尔丁开始动手尝试小说创作,计划写一部关于工会运
动史的长篇巨著,可惜这部书没有完成。戈尔丁的家庭后来搬到马尔
波罗,他就在马尔波罗的语言学校就学。在从父亲任教的马尔波罗中
学毕业后,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布拉西诺斯学院学习自然科学,
两年之后,戈尔丁终于发现理科不是他所喜爱的专业,转而攻读英国
文学——这两方面的影响在他后来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常有反映。他悉
心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的历史,这段学习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
响很大。1935年,戈尔丁大学毕业,获得英文学士学位和一份教学许
可证。1934年,在毕业的前一年,戈尔丁出版了处女作——一本题为
《诗集》的小册子,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被收入新星诗人丛书中(麦
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其中显示了他的写作才华。毕业后,他做了4
年社会工作,从事包括写作、表演,在一家小剧院当过临时演员、导
演和编剧等各种工作。1939年,他同安·布鲁克菲尔德结婚,并步父
辈的后尘,并在英国南部萨利斯布里的一所教会学校——霍兹霍斯主
教中学任英文与哲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戈尔丁的平
静生活,1940年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作
为战舰的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战斗,他参加了击沉德军
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争结束后,
戈尔丁于1945年退役,他重又回到该教会学校执教,教授英国文学,
并坚持业余写作。经过战争,他对人类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以后他就
开始了小说创作,从《蝇王》到《纸人》,展现了人的本质是罪恶的
观念。
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继承都》、《平彻·马丁》、《赢得自由》、《塔尖》、
《金字塔》等作品。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
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1962年退休之前,戈
尔丁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堆林斯学院做了一年客座教授。1970年获布赖
顿市萨西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就在旅游、演说、教书、写
作、拨弄乐器和航海中度过他的时光。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
者》(1955)、《品契·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
《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
《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
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
小说,并于1982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晚年的戈尔丁过着从容优裕的生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88
年赐予戈尔丁爵士荣誉。戈尔丁于1993年6月19日死于家乡康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