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健康教案】大班心理健康我不怕困难
- 格式:docx
- 大小:38.60 KB
- 文档页数:5
【大班健康教案】大班心理健康我不怕困难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培养自信,勇于挑战》的第一节《我不怕困难》。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困难的概念,学会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技巧,培养自信心和勇气,通过实践情景、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帮助幼儿认识到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积极应对。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困难的概念,知道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勇于面对困难。
2. 培养幼儿自信、勇敢的品质,遇到困难时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3. 教会幼儿一些应对困难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积极应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自信、勇敢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故事书、卡片、贴纸。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老师展示一幅画,讲述画中主人公小兔子遇到困难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困难。
2. 例题讲解(10分钟) 老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小兔子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引导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
老师给出几个关于困难的情景,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应对,然后分享答案。
4. 小组活动(15分钟)
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困难主题,用画笔、彩纸等学具制作海报,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1. 课程主题:我不怕困难
2. 主要内容:
困难的概念
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技巧
自信心和勇气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请你回忆一下,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答案示例:我记得有一次搭积木时,总是搭不好。我没有放弃,而是换了一种方法,成功搭好了。
2. 作业要求: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鼓励幼儿用画笔、文字等方式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积极应对。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表达和思考的机会。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创设更多挑战性任务,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勇气。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呈现
二、例题讲解的针对性与深入程度
三、随堂练习的互动性与参与度
四、作业设计的实用性与亲子互动
五、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指导
一、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呈现
实践情景的选取要贴近幼儿生活,易于他们理解。呈现方式应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述小兔子遇到困难的故事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困难,激发他们学习应对困难的兴趣。
二、例题讲解的针对性与深入程度
例题讲解要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困难的概念和应对方法。同时,要注意深入挖掘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困难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例如,讲解小兔子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引导幼儿探讨小兔子是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寻求帮助和尝试不同方法的。 三、随堂练习的互动性与参与度
随堂练习要注重幼儿的互动与参与。教师可以设置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应对困难,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作业设计的实用性与亲子互动
作业设计要注重实用性,让幼儿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同时,鼓励家长参与,促进亲子互动。例如,让幼儿回忆自己遇到的困难,并引导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这样可以增进家长对幼儿学习情况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指导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语调富有变化,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讲解困难概念时,用简单明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幼儿易于理解。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确保情景生动有趣,迅速吸引幼儿注意力。
2. 例题讲解:10分钟,注重针对性、深入程度,让幼儿充分理解困难及应对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充分互动,提高幼儿参与度。
4. 小组活动:15分钟,给予幼儿足够时间进行讨论、制作和分享。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具有启发性、开放性,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 2. 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给予他们合适的提问机会,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实践情景,使幼儿产生共鸣。
2.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增强情景导入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兴趣。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能否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3. 语言语调、课堂提问等方面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4.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进行调整。
5. 作业设计和课后拓展延伸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否真正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