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27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作为中国新闻界的顶级奖项,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
这些作品在新闻传媒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那么,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进行浅析。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独特的视角。
优秀的评论作品往往是基于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这种独特的视角通常是基于作者对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能够对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准确的事实依据和客观的立场。
一篇优秀的评论作品首先要有准确的事实依据,不能生搬硬套或者虚构事实,必须以真实的事件和数据为支撑。
评论作品要以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和评论,不能带有太多主观情绪和个人偏见,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事件进行观察和解读。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精准的语言和生动的表达。
评论作品的语言要精准准确,表达要生动具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优秀的评论作品通常能够以简练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表达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评论作品不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评论,更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引导舆论、塑造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分析和思考,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的评论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启发读者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社会认可。
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评论作品往往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这些作品往往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对社会舆论和公众思潮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独特的视角、准确的事实依据和客观的立场、精准的语言和生动的表达、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广泛的影响和社会认可等特点。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军事新闻类获奖作品评忻•特别策划PSPFCIAI. P1.ANNIN V_T 讲好卫国戍边故事抒发忠诚爱国情怀—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评析■张诚摘要: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作品《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讲述河尾滩边防连官兵的戍边故事,讴歌伟大的戍边精神•本文从其主题表达、文本架构、语言特色三个方面予以评析,旨在为军事新闻工作者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道;卫国戍边故事2019年春节期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春走军营”融媒体采访分队,奔赴全国驻地海拔最高的边防连—河尾滩边防哨所和被授予“喀 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的神仙湾边防连队采访,采写通讯《屹立在喀喇昆仑之®》(作者:夏洪青蔡鹏程李蕾许必成,编辑:蔡鹏程王通化陈小菁),并于农历新年第一天,刊登于《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各大 网络平台相继转发,引起强烈反响,最终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为军队媒体和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成功样本。
一、主题为魂:结合时代背景,挖掘精神内核中国边防军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同样主题重大、立意深远的同类题材作品中,该篇通讯能脱颖而出,与它主题表达和立意的方式密切相关。
巧选时机,背景铺衬凸显重要性。
开篇引子直接交代边防哨所的生存环境和地理位置等背景—氧气稀 薄,是“生命禁区的禁区”,地势险 峻,高达5418米。
苦寒中自有梅花香,环境愈高愈险,采写得来的故事才愈动人可贵;隐于文本背后的深层时代背景更为作品增添了深意和厚度—我国西南边陲与多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邻,边境形势错综复杂,戍边任务异常繁重,边防官兵在守护国土、捍卫主权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奉献,这篇作品采写于这个特殊地域且正值春节期间,表达了对全国边防军人的深深敬意。
文章最后,“不断发展前进中的伟大祖国”“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关注关心关怀的目光”,更是点明了当下的发展,且未来值得期待。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和评选标准,旨在表彰和推荐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优秀作品。
在新闻评论作品方面,中国新闻奖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思想深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思想深度。
新闻评论作品要求对社会、政治、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
在表述问题时,要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分析。
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价值感。
二、观点独特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还要求作品在观点独特方面有所突破。
不能一味的重复传统观点或者简单地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在对待问题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应盲从或道听途说。
观点独特是新闻评论作品的精髓之一,仅有独特的思想和观点才能让作品站得住脚、有说服力。
三、语言准确新闻评论作品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存在语病或用词不当。
评论作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因此对于描述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使用准确的文字和术语。
在用词上不仅要准确,还要丰富多样、富有艺术美感,在表现作者立场和态度的同时,还要将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文风优美新闻评论作品的文风必须要优美,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调抑扬顿挫、修辞手法等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文风的优美是文章达到艺术高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写作风格要流畅自然、感人肺腑,使人愉悦地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同时,文风也要与作品的主旨相适应,既不能过于文雅,也不能低俗庸俗。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
评论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才华和专业水准,真正成为优秀的作品。
第二十二届 xx 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 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 3~4 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 年 12 月 19 日~ 22 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 6 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 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新中国成立 62 周年、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 7·动23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 3 周年 ,, 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 5 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首先,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一是立足于基本事实。
新闻评论
作品是在对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因此作品必
须以基本事实为依据。
在评选过程中,作品的事实性和客观性是评委们考
量的重要指标。
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会对事件的过程、背景、影响等进行
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确保评论观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其次,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二是言之有物。
新闻评论作品是
以评论者的主观观点为基础,因此注重个人对事件的分析和看法。
但同时,好的评论作品也需要注重事实和逻辑的支持,避免空泛、主观的评论。
优
秀的评论作品会通过丰富的事实和数据、清晰的逻辑和推理,以及准确的
论证手法等来支撑观点,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并在其中得到一定的启
示和体会。
最后,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四是思想深入。
新闻评论作品不
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描述和评论,更要在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对事
件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可以是对事件发生根本原因的分析,也可以是对
事件背后道德、社会或文化层面的探讨。
优秀的评论作品因思想深入而引
发读者的共鸣,并为读者提供独特的思考视角和观点。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立足于基本事实、言之有物、立场明
确和思想深入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新闻评论作品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和启发思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也要求评论者具备扎实的专
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作品才能
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脱颖而出。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是新闻评论领域的精品之作。
这些评论作品既有犀利的观点,又有深刻的洞察力,常常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旨在通过对时事事件的客观分析和评论,揭示问题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方向。
这些作品既能够反映时事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又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逻辑和影响,为社会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引导。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字数:210】1.2 意义和重要性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犀利评论,评论作品能够揭露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评论作品还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水平。
优秀的评论作品能够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使新闻更加客观公正,增强其说服力和权威性,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评论作品还能够激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评论作品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共鸣和讨论,促进社会各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包括体裁多样性、内容丰富多元、针砭时弊和传播力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体裁上呈现出多样性。
评论作品不仅包括社论、专栏等传统形式,还涵盖了博客、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形式。
不同的体裁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传播平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210媒介观察作者简介:蔡德强(1968—),男,山东海阳人,记者(中级),海阳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
评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之新闻角度蔡德强(海阳广播电视台,山东 海阳 265100)摘 要: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充分展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是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侧重点。
选择报道角度与确立主题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它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
关键词:新闻角度;中国新闻奖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7-0210-01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
2015年,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系列作品中,报道角度各有千秋,但尚有规律可循,现总结如下。
一、围绕重大题材找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讲政治。
现阶段,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去寻找和调准新闻角度,往往能体现重要的时代特色。
新闻敏感度高的记者可从中找出新闻角度,这样的报道立足点高,权威性强。
2015年,获第25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解放军报、新华社通讯《生命线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闪耀——习近平主席、中央军委领导和推进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纪实》主题重大、气势恢宏,深刻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建军治军的重要思想。
中央电视台《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今晚报《反腐是一种国家使命》、黑龙江广播电台《“藏粮于土”箭在弦上》等作品实时反映了社会在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看得出主流媒体对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更深一层的思考和观察,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报道视角大、立意高,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报道效果。
二、围绕激发社会正能量找角度讲述身边故事,汇聚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这是今后较长时间内媒体重要的宣传方向。
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新春走基层 家风是什么》是获得特别奖的作品,这个作品中摄制组采访了4000位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国祖传的家规家训一直在代代相传,展示了中国人对祖先遗留的家规家训的继承和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激起人们对传统的家教、家规和“本国情怀”的关注和思想共鸣。
第二十二届xx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3周年……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5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对比分析——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新老媒体不断碰撞与融合之时,报纸的竞争力便主要凸显在内容上面。
现如今,人们已进入看报看题时代,一篇文章、一条新闻,能不能打动读者,吸引读者去看,标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条好标题常常会为一篇新闻增辉添色,所以“题好文一半”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一个共识。
那么,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又有何区别,笔者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在对比分析中找出两者标题的异同,同时又探究了目前报纸标题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消息标题;通讯标题;中国新闻奖;区别AbstractIn the new media, new technologies continue to emerge,old and new media at the time of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ewspaper will be the main highlights in the content of the above. Now, it has entered the era of newspapers see title,An article, a news,can not move the reader, to attract readers to see, the title plays a big role. Often a good title for a news color, it is "a good text, half title," has become a consensus among the press. Well, the news headline and communication.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tle and author to the China News Award winning entries as an example,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headings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methods of the newspaper headlines.KeywordsNews headline; communications title; China News Award;differenc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界定 (1)(一)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界定 (1)(二)消息标题的定义及制作 (1)(三)通讯标题的制作 (2)二、20 世纪中国新闻标题的演进与意义 (2)三、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对比分析——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2)(一)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不同点 (2)1、结合新闻奖获奖作品从标题的内容选择上分析两者不同点 (2)2、结合新闻奖获奖作品从包含的新闻要素上分析两者不同点 (3)3、结合新闻奖获奖作品从辅题的使用上分析两者不同点 (3)4、结合新闻奖获奖作品从时态上分析两者不同点 (4)5、结合新闻奖获奖作品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两者不同 (4)(二)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相同点 (4)1、均以修辞手法增强标题表现力 (4)2、标题版面编排讲求形式美 (5)四、新闻标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5)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结构到事例,都被前人广泛地研究过。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和奖励新闻作品中的优秀报道、评论和新闻写作。
评论作品作为新闻奖评选的重要一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进行浅析。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深入犀利的观点。
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评论作品往往需要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做出深入犀利的观点分析,其观点需要具有独立性和前瞻性,在评论中展现出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这种观点的深入犀利,不仅需要评论作者对所评论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阅历作为支撑。
在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评论作者对不同事件和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分析,展现出观点的深刻和犀利。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二是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
评论作品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它更注重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立场,因此在写作风格上更加灵活多变,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
在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不乏一些以幽默风趣的方式点评时事,或是以文学性的笔法展现观点。
这种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给评论作品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魅力,使得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打动。
在评选中国新闻奖的过程中,这种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也往往能够吸引评委的眼球,从而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三是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
评论作品作为新闻奖评选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评论,引导公众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上有着突出的特点。
评论作品需要深入报道的事件和问题,为社会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而这种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也往往能够成为评选中国新闻奖的重要评价标准,评论作者需要通过自己深入的观点分析和把握,提出对社会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方案,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一篇: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
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
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
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
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
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
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
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
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
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评析
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新闻业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和奖励在中国新闻报道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作品和新闻人才。
新闻奖评选工作通常包括收集作品、评审作品和评选出获奖作品三个阶段。
首先,评选工作开始时,协会会向广大新闻工作者公开征集作品。
征集范围包括新闻报道、评论、调查、特写等各类报道形式。
其次,评审作品阶段是新闻奖评选的关键环节。
评审阶段通常由一批具有资历和专业知识的评委组成,评委会根据评选标准和评选规则对作品进行评审和打分。
评审标准一般包括报道的新闻价值、新闻事实的准确性、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独立性、表达方式的独到性和针对性等方面。
最后,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各个奖项,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优秀作品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宣传和推广,展示了新闻界的创新力和责任感。
总体来说,中国新闻奖评选严格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通过评审机制来保证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不仅展示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也推动了新闻界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