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 格式:docx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19
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岁末年初,哈尔滨凭借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成功“火出圈”。夏日的雾凇(雪的一种,由冰晶在温度低于冰点以下的物体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粒状结构沉积物。)又为其增添了无限魅力,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图为一记者抓拍的游客打卡瞬间,完成下面小题。
1. 照片中游客的朝向最有可能是( )
A. 偏南 B. 偏北 C. 偏东 D. 偏西
2. 下列光照图中与此刻画接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形成雾凇的条件较苛刻,需要低温和充足的水汽;雾凇见光容易融化,因此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清晨,此时气温较低,水汽凝结较为明显,光照弱。冬季太阳日出东南,根据游客影子方向可判断游客朝向偏东,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哈尔滨位于东半球,此时接近日出,位于晨线附近,排除B,D;根据上题解析可知,此时为白昼;由于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A选项由夜晚进入白昼,A正确;C选项由白昼进入夜晚,C错误,故选A。
【点睛】雾凇的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雾凇多形成在河湖边上,尤其是未冻结的水面或者流动性较强的河面,蒸发产生大量的水汽,这些水汽是凝结为雾凇的基础。②足够低的气温。一般来说,当气温达到零下15摄氏度以下时,雾凇就很容易形成,尤其是在晴天,昼夜温差大,地面温度降低快,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这种极冷的环境下,水汽遇到树枝、电线等物体便会凝结在表面,就形成了雾凇奇景。③稳定的大气环境。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长江中下游地区流传着一句气象谚语:“五月南风要下雨,六月南风海也枯”。很好地总结了区域降水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诗句所描写的地理现象,其蕴含的地理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五月南风要下雨”的是( )
A. 岭东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B.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 禽会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 悬丝梅子熟时雨,簇簇桃花开雨深
4. 下列天气形势图中,能够反映“六月南风海也枯”的是( )
A. B.
C. D.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谚语一般说的是农历。农历五月,北方的冷空气虽然减弱但是仍控制影响一些地区,而此时源源不断的南风吹来,南风携带暖湿空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大面积降雨,所以这个季节在长江流域总是会发生长时间的“梅雨”天气,D正确;“岭东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的是二月,A错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写的是对流天气,B错误;“禽会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描写的是天气,与大气环流关系不大,不能体现蕴含的地理原理,D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农历6月,雨带北移,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B选项高压脊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梅雨,亦称“霉雨”,指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因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而得名,此时段被称作梅雨季节。
冰间湖是指在冬季当外界环境达到结冰条件时,仍在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者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在北极地区,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湖冰厚度较厚的浮冰层,出现的位置较为固定,其形成与高原风密切相关,并存在周期性发展和消失的特点。图为白令海峡周边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四个地点中,最可能形成持久性冰间湖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冰间湖的研究是极地科研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因为冰间湖( )
A. 增加海气候变化 B. 减缓高低纬洋流循环 C. 缩小北极航道宽度 D. 危害生物栖息地环境 7. 夏季冰间湖的开阔水面增加,会导致冰间湖进一步扩张,其原因正确的是( )
A. 海面更易散逸热量,使得太阳辐射量增大 B. 海水蒸发量增大,使更多水热进入大气层
C. 冰层减少使水温升高,洋流增温效应显著 D. 大气中水分增加,水汽凝结吸收热量增多
【答案】5. C 6. A 7. B
【解析】
【5题详解】
通常情况下,海水水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极地地区有时降温幅度大,大气温度极低,使得表层海水温度骤降,形成海冰。而离岸风会促使深层暖水上涌,阻碍结冰。北极圈刚好经过白令海峡,该区域盛行风是极地东风,只有③处受离岸风影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冰间湖内海冰的隔绝和反射率作用较弱,冰间湖水汽和热量向大气散失强烈,增加了海气热量交换,大气受冰间湖散失热量的影响而出现变暖升温,会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冰间湖周期性发展和消失,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因此,冰间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A正确。冰间湖对高低纬洋流循环的影响并不明显。洋流循环主要由地球自转、地形、海水温度和盐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冰间湖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现象,B排除;冰间湖的存在与北极航道的宽度没有直接联系。北极航道的宽度主要受到海冰厚度、洋流、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C排除;冰间湖可能对某些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冰间湖研究的主要方向,冰间湖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其对气候、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D排除,故选A。
【7题详解】
太阳辐射量本身不会变化,影响的是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表的能量;海面散逸热量,会使水温降低,而与太阳辐射量多少无关,A排除;冰间湖扩张,开湖水面增加,海水蒸发量增加,潜热输送增多,使更多水热进入大气层,大气受冰间湖散失热量的影响而出现变暖升温,导致冰间湖进一步扩张,B正确;冰层减少,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一定程度上能使水温升高,但当地洋流为寒流降温,C错误;水汽凝结放热,D错误;故选B。 【点睛】冰间湖内海-气作用:冰间湖内海冰的隔绝和反射率作用较弱,冰间湖内的海一气热交换比周围冰盖覆盖区域强;冰间湖水汽和热量向大气散失强烈,大气受冰间湖散失热量的影响而出现变暖升温,会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太阳辐射通过冰间湖进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层,使海水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冰间湖周期性发展和消失,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
鸳鸯泉位于广西河池凤山县凤城镇,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由两个泉水组成,也称合母塘。分母塘和母塘均为营养泉,其位置大约只相距不到40米,但两泉的泉水颜色不同,研究发现鸳鸯泉的源头为布里村落水洞补给的外源水,图为鸳鸯泉周边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不属于影响鸳鸯泉水色差异因素的是( )
A. 光照条件 B. 泉潭深度 C. 泉水成分 D. 泉底水草
9. 鸳鸯泉为常年泉的有利条件是( )
①气候湿润,降水丰富②断层发育,易于蓄水③地处向斜,容易汇水④地质较老,含水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0. 落水洞形成过程( )
A. 地壳抬升一堆积作用一流水侵蚀一挤压作用 B. 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变质作用一流水侵蚀
C 堆积作用一变质作用一流水侵蚀一流水堆积 D. 堆积作用一挤压作用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
【答案】8. C 9. C 10. D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鸳鸯泉的补给源头均为年里村落水洞补给的外源水,且两地距离很近,矿物质成分差异小,其泉水成分近似,不是影响鸳鸯泉水色差异的因素,C正确;
鸳鸯泉不同位置光照条件、泉潭深度、泉底水草差异较大,会影响鸳鸯泉水色差异,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鸳鸯泉位于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多地形雨,气候湿润,降水丰富,①正确;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判断鸳鸯泉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处向斜,容易汇水,③正确;断裂发育,不易存水,②错误;地层新老与含水多少无关,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当地首先受堆积作用形成岩层;后受挤压作用,岩层变形形成褶皱;挤压过程中由于岩石承受不住压力,岩层断裂导致地壳抬升,受降水影响,岩层垂直裂隙经水溶蚀扩大,后塌陷形成落水洞。综上所述,落水洞的形成过程为堆积作用一挤压作用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紫金山森林曾遭遇严重破坏,后在20世纪40年代初受到了很好的保护。逐渐形成我国典型的北亚热带森林植被,为进一步明晰我国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演替动态,研究人员以紫金山南麓近70米生的落叶阔叶林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测量并记录胸径(DBH)≥5cm树木的种名、路径等指标。图为紫金山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胸径分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 下列分析结果正确的是( )
A. 山胡椒种群属于衰退种群 B. 糙叶树种群属于进展种群
C. 种群进一步向阔叶林演替 D. 栓皮栎属于强喜阴的树种
12. 研究发现,山胡椒和朴树的聚集程度比较高,其原因可能是( ) ①树木胸径较小,种子传播扩散有限 ②地形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宜的环境
③属于主要外来树种,适应能力较弱 ④知名风景区游客众多,人类干扰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一般来说,胸径越小,树龄越小,0-7.5cm胸径山胡椒数量最多,不是衰退种群,A错误;糙叶树0-7.5cm胸径数量小于7.5-22.5cm胸径数量,因此不是进展种群,B错误;材料“逐渐形成典型北亚热带森林”说明种群适应性强,进一步向阔叶林演替,C正确;该地位于紫金山南麓,光照较强,且栓皮栎大胸径株数多,说明其并不是强喜阴,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山胡椒和朴树集聚于0-22.5cm胸径,可能是因为其胸径较小,种子传播扩散有限,集群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宜的环境,①②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是否是外来树种,③排除;游客众多,人类干扰强不利于其集聚生长,④排除,故选A。
【点睛】自然带对应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带—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带—苔原。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承载地。传统城市群流入人口按照功能区分布。省内总部和省部3类,可以视作城市群流入人口的流动范围的差异和变化。图为2000-2010年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及其变动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