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土地退化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25
荒漠化土地分级和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主要规定了荒漠化土地的分类,以及各种荒漠化类型的分级指标和方法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需要开展荒漠化土地分级的相关研究与业务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377-2003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T 20483-2006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GB/T 21141-2007防沙治沙技术规范GB/T 24255-2009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T 28419-2012风沙源区草原沙化遥感监测技术导则GB/T 15163-2018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LY/T 2092-2013 干旱、半干旱区荒漠(沙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2997-2018 高寒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标准NY/T 1233-2006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T 2768-2015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技术规定(2023年修订)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单位面积土地生物生产力(或经济生产力)和多样性降低或丧失。
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长期丧失等。
荒漠化土地分级gradation of desertified land反映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及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难易状况,一般分为四级,即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根据湿润指数,即年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发之比,湿润指数为0.05~0.20的区域为干旱区,0.20~0.50的区域为半干旱区,0.50~0.65的区域为亚湿润干旱区。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各种图文和视频等资料,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危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
2.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形成过程及其实质。
3.掌握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区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能够区分荒漠化与沙漠化、荒漠化与荒漠等易混概念。
2.结合实例,分析和说明我国荒漠化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干旱地区的荒漠》,以大致了解干旱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探索荒漠地区的兴趣,并经过教师的引导,引出生态脆弱区和荒漠化的概念,以此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我国的领土地域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你知道吗?我国有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极易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地区统称为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性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你知道我国生态脆弱区有哪些主要类型吗?在众多的生态脆弱区中,荒漠化生态脆弱区是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类型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重点学习和探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板书)第二章区域发展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学生进行课前探究:分析巴丹吉林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
阅读教材P61探究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查阅文献,了解上述争议内容,谈一谈,你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的看法。
生:(可能的答案)1.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观点:(1)多因素成因说:该观点认为高大沙山形成发育受沙源、风况、基底和植被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受环境演变的影响较大。
受西风环流的影响,沙山下伏地形的起伏不仅能够改变近地表风的运行方式,而且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
气候湿润期(间冰期)沙丘主要通过钙胶结层固定在沙丘表面,气候干冷期(冰期)在钙胶结层又发育次一级沙丘。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生态脆弱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简述其危害,并说明区域防治荒漠化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生态脆弱区也称① 生态交错区 ,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② 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③ 自我修复能力低、④ 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我国荒漠化地区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出现各种环境问题,是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1.概念(1)荒漠化:指由于⑤ 气候变化和⑥ 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⑦ 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⑧ 生产能力下降。
2.荒漠化的类型(1)风蚀、水蚀和冻融等⑨ 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⑩ 滥垦滥牧导致的⑪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概念辨析沙漠化不同于荒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
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气候,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存在。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1.危害范围大荒漠化是⑫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⑬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⑭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