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监测技术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0.86 KB
- 文档页数:2
价值工程0引言数字卫星电视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将数字编码压缩的电视信号传输到用户端的一种广播电视形式。
由于我校属于远郊办学,所以我们采取了卫星电视这一解决方案。
我校的卫星接收系统主要由卫星接收设备、卫星电视频道解码设备组成。
1卫星接收系统主要装置卫星接收系统是由:抛物面天线、馈源、高频头、卫星接收机组成。
1.1抛物面天线:抛物面天线是把来自空中的卫星信号能量反射聚成一点。
是把电磁场能变为高频电能或反之的装置。
常用卫星电视接收的天线有:抛物面天线又分前馈型和后馈型几种。
前馈方式又分为正馈和偏馈,一般偏馈天线的效率稍高于正馈天线。
目前多采用垂直或水平极化的馈源,对于偏馈多使用一体化馈源高频头,安装调试时方便一些,但各有利弊。
1.2馈源:是在抛物面天线的焦点处设置一个收集卫星信号的喇叭,称为馈源,又称波纹喇叭。
主要功能有俩个:一是将天线接收的电磁波信号收集起来,变换成信号电压,供给高频头。
二是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极化。
1.3高频头:(LNB 亦称降频器)是将馈源送来的卫星信号进行降频和信号放大然后传送至卫星接收机。
一般可分为C 波段频率LNB (3.7GHz -4.2GHz 、18-21V)和Ku 波段频率LNB (10.7GHz -12.75GHz 、12-14V)。
LNB 的工作流程就是先将卫星高频讯号放大至数十万倍后再利用本地振荡电路将高频讯号转换至中频950MHz-2050MHz ,以利于同轴电缆的传输及卫星接收机的解调和工作。
在高频头部位上都会有频率范围标识。
———————————————————————作者简介:乔文增(1977-),男,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工程师,本科,主任,主要从事数字媒体技术、媒体制作、网站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浅谈我校卫星电视接收系统Satellite TV Receiving System i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乔文增Qiao Wenzeng(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 )摘要:我校的卫星接收系统处于数字电视的前端,采集鑫诺一号卫星的6套节目作为信源,并与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结合输出有线电视,和校园电视台系统结合实现卫星节目内容的采、编、审、播、存业务管理。
卫星信号接收器篇一:卫星电视信号接收的技术常识卫星电视信号接收的技术常识卫星简单介绍一般来说,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不管是数字信号,还是模拟信号,都有地面,有线,和卫星三种传输方式。
地面就是地面微波方式,大家原来用电视上自带的拉杆天线或者在外面架设的鱼骨天线就是这种传输方式,这种传输方式需要广电部门架设的铁塔天线,或者微波天线,有一定的覆盖半径,就像移动的通讯基站一样。
有线就是我们大家最常见的了,电视信号通过主光缆主干网加上同轴电缆而分配给各家各户的方式。
卫星电视,其实,它是广播电视三大传输方式之一,只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普通民众不能自由接收卫星电视信号,所以它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出来。
在这三种传输方式中,各有优劣,但是卫星传输相比较其他两种方式,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一种标准。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卫星电视接收的信号从那里来的。
我们接收的电视信号是从直接从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上的卫星上发射下来的。
这种卫星在距离地球约三万六千公里的赤道上空,环绕在距离地面赤道正上空三万六千公里大圆周轨道上。
这种卫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使它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传周期是严格相同的,并且轨道固定在赤道上空。
也就是说,这种卫星相对地球是静止的,简单点说,也就是在地球上人看来,这种卫星在天上是恒定不动的。
在这个轨道上大概每隔2到3度就有一颗卫星。
轨道的分配都是国际电信联盟依据各个地区区域和各个国家诸多因素等等所分配的。
地球同步轨道上大约有180颗卫星带在运行。
相关数据大家可查询,不一定准确。
所以大家在看到卫星位置参数的时候,只看到卫星的经度值,比如东经多少度(exxx),或者西经多少度(wxxx),就是因为卫星的位置只固定在赤道的正上空,纬度值永远是0度。
只用经度值,就可以标出它的位置。
不同的卫星所转播的节目不同,覆盖的区域也不相同。
其次,卫星上的信号是那里来的呢?卫星本身并不产生电视信号。
卫星上的电视信号是地面上的广电卫星上行站向卫星上发射的电视信号,经过卫星接收后,利用其携带的太阳能电池产生的能量把电视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后,再向地球上转发的信号,卫星只是起到一个信号中转的作用。
IPTV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及应用特点探讨发布时间:2022-08-29T09:55:59.96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2期1月作者:陈柄锜[导读] 宽带技术发展迅速,与此同时陈柄锜海南省广播电视互联网监察监测中心单位邮编:570100摘要:宽带技术发展迅速,与此同时,IPTV监测系统技术水平也显著提升,并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IPTV监测系统的操作方式便捷,逐渐替代传统的通讯方式,对此,本文首先对IPTV监测系统进行介绍,然后对IPTV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应用特征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IPTV监测系统;技术指标;应用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IPTV也发展成为十分重要的网络多媒体业务。
在IPTV监测系统中,可将互联网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应用接收终端,即可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类型以及多媒体业务,IPTV监测系统的接收端为计算机、数字电视,可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以及丰富体验。
因此,对IPTV监测系统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IPTV简介对于IPTV,又被称为交互式网络电视,在IPTV的实际应用中,需将宽带网作为基础,终端设备一般为电视机或者计算机,IPTV融合多种高新技术,根据互联网协议(IP),即可为用户提供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
IPTV具体指的是IP机顶盒的终端设备,可通过电视机显示画面,而输入设备则为遥控器。
通过对IPTV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其与传统的有线电视以及数字电视均有所不同。
IPTV用户所享受的数字媒体服务质量比较高,同时,用户可选择范围广泛,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宽带IP网中各个网站所提供的多种视频节目,另外,在媒体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可通过IPTV进行互动。
IPTV的应用优势显著,具有互动性特征,能够直接接收广播信号,同时还可与用户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另外,在IPTV的实际应用中,需使用TCP/IP协议,可将电视服务、电子邮件收发、商务功能、娱乐功能等进行有效结合,因此,IPTV是由传统的电视业务和新兴电信业务所组成的,因此具备二者的优势特性。
[浅谈数字地面电视移动接收技术]地面波数字天线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播送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
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
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播送的重要应用。
数字电视地面播送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
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播送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
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2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
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
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
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
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预场,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
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
从根本原理考虑,模拟播送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
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播送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
对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监测技术的研究 实验研究・ 闫晓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七六三台,吉林桦甸 132400) 摘 要:加强对网络信息时代下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监测与管理的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发展历史和现状,推动卫星数字电视与网 络信息时代的挂钩,推进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造福现代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与进 关键词:网络信息;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监测;管理
1现代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监测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基础 上,我国现代卫星数字电视事业也逐渐发展壮大,不但在普及 范围上逐渐扩大,而且科技创新在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上更加 突出,逐步覆盖了城镇以及乡村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 网络信息系统,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伴随 着各种互联网业务的增值和网络信息化的全面管理,各种网络 信息服务、有线系统管理开发等功能逐步展开,一方面满足了广 大现代居民对于信息视野的要求,扩大了现代居民对于信息的 需求,加强与网络信息的联系紧密程度,另一方面提高了网络信 息的普及程度和范围,降低了城乡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经营成 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此同时,随着网络信 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各种智能网 络电视设备的诞生,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宗种困难 和考验,传统的卫星数字电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 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面临新科技的不断挑战下,现代 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管理也要随着科技创新也发展,来适应新 形势下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发展性的卫星数字电 视管理系统,发展不同条件下对于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管理手 段,创新管理模式,是网络信息时代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科学管 理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 2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监测技术分析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技术监测要按照具体的指标来 进行,充分考虑到监测指标的可实施性和便捷性,监测系统硬 件仪器的有效运行,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指标来进行数据的监测 与分析。 (1)射频指标:节目参数、接收信号频谱、电平、载噪比以及 裕度和BER等指标的监测。 (2)图像层面指标,具体包含:Ts流、接收的电视图像质量, 具体有:误码率、PRC、帧同步、TR10290等监测指标。 根据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的监测指标参数来分析,不但可以 快速地判断卫星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问题, 以便于快速解决,最大限度地避免卫星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风 险性,实现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的最佳效果。 3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程序,提高信息水平 在现代卫星数字电视逐渐普及的发展现状下,制定关于现 代卫星数字电视管理的制度是必要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 圆”,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时代下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制 度是做好信息服务和管理的前提,实现制度化的规范程序进行 稳健地操作,贯彻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网络管理执行制度,及 时地对问题进行检讨与修正。规范信息管理制度,优化网络服
务,提高信息网络水平,树立员工的责任与服务意识。 一方面,由于现代很多地域分布上不具备城市的集中性, 很多接收地域都分散在偏远乡村或城市边缘地区,因此,要求 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管理系统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服务性,在分 散的地域上灵活的控制着现代网络电视系统的管理与服务,通 过建立有效地外线内线管理机制,灵活机动,服务到位,互相支 援,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来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卫 星数字电视网络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预先维护工作,提高工 作管理效率,真正为现代居民服务。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确保广大现代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信 息等节目的优质接受,提高网络运营管理机构的网络服务质 量,维护广大现代居民合法权益,运营机构不但要按照国家特 制定的关于卫星数字电视规范的标准进行服务,及时地解决用 户对于有线网络电视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制定关 于网络故障的处理办法,当卫星数字电视网络光缆干线出现故 障时,修复的时限应该控制在24到48小时之内,要保持维修服 务系统与广大客户的及时沟通,充分保障现代用户的权益,同 时,网络信息管理机构要积极开拓新网络业务,不断拓宽卫星 数字电视网络的生存能力,实行高品质的网络管理与服务,满 足广大现代居民的信息要求。 3.2优化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管理成本,规范标准收费 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运作程序,让员工参与管 理,树立员工成本意识,让每位员工,对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 能衡量,尽量减少网络以外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到网络发 展上。建立方便快捷,能监控的收费程序。城乡联网的,可由市 (县)公司统一用控制用户收视和收费。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用 户收费要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工作人员不能有任何特权,特别 是管理人员,不能干涉收费工作,随意更改用户档案,用户台 账、档案,财务报表等统一格式,凭正式收据入账。在资产管理 方面,建立资产档案,对财产编号标识,明确责任人,实行网络 材料每月小盘点,每年大盘点。 3.3完善人事制度,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 要不断地完善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管理的人才制度,一方 面,要健全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管理者的管理技术,作为管理者 应有的管理素质和技术,强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培养具有精湛 的网络维修的技术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 人员的责任感和服务交际能力,重点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打造 城乡综合性的管理服务系统;另一方面,促进现代卫星数字电 视网络管理人员的团队合作,发展合作交流的精神,建立一个 公平、全面、合理的服务团队,并且逐步完善管理机构的员工激 励制度,设立工资、奖金等考核制度,实行绩效管理制度,进行 量化考核的目标。此外,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性要求,不断利 (下转第157页) 日圜臼圆1 33 绿色科技・ 黄木桥村 黄木桥河 黄木桥村 II1 峨嵋山村 孔洼水库 峨嵋山村 II 河南村 内滁河 河南村 III 马头山村 八百河 马头山村 III 程 桂花村 王四洼水库 王四洼水库 III 金山村 八百河 金山村 m 桥 羊山村 撇洪河 羊山村 III 长山村 八百河 长山村 III 街 唐楼村 傅湾水库 傅湾水库 Ⅱ 新光社区 沈桥河 新光社区 Ill 道 古墩村 杨营大坝 杨营大坝 II 双墩村 黄山水库 黄山水库 II 荷花村 黄云河 荷花村 ⅡI 瓜娄村 南阳水库 南阳水库 II 河北村 外滁河 河北村 III 四合墩社区 南埂大塘 南埂大塘(渔业) III 姚徐村 新禹河 姚徐村 ⅡI 东旺社区 川桥水库 川桥水库(渔业) II 光明村 新禹河 光明村 III 冶 老山村 姚墩大塘 姚墩大塘(渔业) III
横 方山村 新禹河 方山村 lII 山 梁 山东村 灵岩河 山东村 m 镇 岗陈村 赵桥水库 赵桥水库 III
新街村 山槽水库 山槽水库 Ⅲ 街 横梁村 杨桥河 横梁村 Ill 青龙村 青龙水库 青龙水库 Ill 道 石庙村 灵岩河 石庙村 Ill 平庄村 下坝大塘 下坝大塘(渔业) III 王子村 王子大塘 王子大塘(渔业) III 石柱林村 唐公山水库 唐公山水库 III 黄中村 河南河 黄中村 Ⅲ
水库和塘坝)。在河流的中泓水面下0.5米处采表层水(水深不 足0.5米时,在水深1/2处采水)。湖库的点位设置参照河流的点 位布设。 1.3监测项目 农村地表水检测项目为5项,包括pH值、溶解氧(DO)、高锰 酸盐指数(cODMn)、化学需氧量(COBcr)、氨氮。 1.4评价标准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B-2o02)“ 2结果与评价 2.1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 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滁河闸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 1。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4月滁河闸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GB3838_2o02)Ⅲ类标准,符合功能区划要求。 2.2街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 街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2,采用《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评价。可以看出, 2012年4月街镇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 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 2.3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断面 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断面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3,采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o02)Ⅳ类标准评价。有特 殊要求(如饮用水源地、渔业用水等)的按地表水Ⅲ类评价标 准。 监测结果表明,除东沟镇蔡庄社区后湖塘干涸外,140个 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点中,137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到或 优于Ⅳ类标准,占97.9%;113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到或优于 Ⅲ类标准,占80.7%;30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tUII类标准,占 21.4%。流经雄州街道农虎营村的主要河流为昶丰河,水质为V 类;流经雄州街道山西村、骁营村的主要河流为骁营河,水质为 劣V类,超标项目主要是氨氮,原因是水质受生活和农业面源 污染的影响。14个饮用水源地全部达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渔 业用水的监测点位中除6个点位水质为Ⅳ类标准外,其余点位均 达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 3结论 由此可见,六合区农村地表水功能区、街镇及行政村河流 除少数监测断面水质较差外,其余断面水质状况基本良好。表 明我区的农村地表水水质未受到严重污染,农村水生生态环境 未被严重破坏。 4对策建议
为使我区的农村水环境质量不会进一步恶化,建议:各街 镇污水处理厂要加强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并确保 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控制养殖业规模,推广循环经济在生态 农业中的应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对街镇工业园 区的管理,严禁企业偷排、漏排行为。加强垃圾收集和处理,采 取科学方法,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强化畜禽 养殖管理。严禁乱坎乱伐,保护森林资源。严禁矿产资源的无 序开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上接第133页) 用科技创新来充实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信息内容,更新管理部 门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在网络信息时代的 长远发展做好准备,开拓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总之,在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下,伴随着网络信息时 代的多元技术变革,致力于规范现代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的监测 程序,规范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发展以数字电视为主,传 统卫星数字电视和新兴网络电视为辅的多层次管理格局,提高 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逐步建 立内夕 层管理的网络模式,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管理人员应该 有的服务理念。不断更新科技,创造便捷服务,让卫星数字电 视真正成为老百姓享受到较低成本与更高质量的网络信息服 务,让现代居民的业务文化生活不断充实,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宝全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维护探讨[.1].新闻天地,2011.6. [2]李海波 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维护和发展[J】.广播电视信息, 2011. [3]朱理森,张守连.计算机网络时代下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管理的应用技 术咖.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时代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管理模式探究(第4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