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把一切都赠给了时代,而得到的却是凋零
- 格式:doc
- 大小:16.07 KB
- 文档页数:5
《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带※要求熟练掌握)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主题思想作品饱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表现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作品知识点梳理1第一次创作高峰: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主要作品诗歌意象2 另一个创作高峰:1978年以后3艺术特色4 阅读指导(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2)品味诗歌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
(4)体味诗歌的情感。
(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专题探究专题一:探讨诗歌的意象注:学生可根据对名著内容的了解,自己总结其他意象。
专题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角度:①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②具有忧郁的诗绪;③散文化的诗情律动;④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
专题三:举办诗歌朗诵会素养提升一填空题。
1 艾青原名,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五岁前被寄养在一个贫苦农家。
后去法国留学,两年后回国。
本册书我们学过他的诗作《》。
2艾青的成名作《》发表于1933年,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一笔名。
3 在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和“”,他也因此被称为“”的歌手。
4 艾青擅长绘画,他的诗歌创作中还表现出“”的特点。
5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诗人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他善于通过、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
6 《黎明的通知》《火把》等诗歌是诗的代表,表现出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对话、等,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7 《鱼化石》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8 “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这是哲理小诗《》中的诗句,它通过来反观人生,饶有兴味。
9社会正义。
要区别。
期待。
12 同学们共同阅读《艾青诗选》,然后根据兴趣选择专题。
千淘万漉,沙尽得金——最强作文素材之刘禹锡(一)素材积累1.诗文俱佳,执著改革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1岁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永贞革新”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政治事变。
在仅有数月的“永贞革新”中,永贞党人厉己竭节、铲革弊政、简放冗人、节制国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社稷得幸,百姓欢呼,刘禹锡便是这场政治革新的的领袖人物与中坚力量,刀口起舞,出生入死。
刘禹锡的人生由于参与革新和朝局变幻,充满了英雄气概和传奇色彩。
后永贞革新失败,虽宦海沉浮,仍不改初心。
他诗文俱佳,所写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适用话题:胸怀梦想不忘初心社会责任感2、留下墨宝,保护桃花源刘禹锡被贬到武陵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风景优美、景象开阔的桃花源散心。
平时很多人求他的墨宝,他都回绝。
有一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问了看山老人,得知树木和石头被附近有钱有势的人掠走了。
刘禹锡听了,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那些人都知道了司马大人要保护桃花源,也就不来搞破坏了。
桃花源就是这样被保护下来了。
后人感激刘禹锡,便把这块碑叫做“镇山碑。
”适用话题:大公无私胸怀他人3、身居陋室,成千古铭文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
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
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又不送礼奉承,便多方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高考议论文素材:屈原高中作文都偏向议论性散文,渐渐成主流,写此类作文很重要的就是出彩的素材,屈原和李白一样,虽然已被写过千万遍,但切合角度运用得好,配上优美的文字,依然能够取得高分。
(一)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三)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
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
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
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
《艾青诗选》知识点整理【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吹芦笛的诗人”。
成名作是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了笔名“艾青”。
【作品主题】强烈的爱国主义,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写作特色】(1)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光明)和土地(2)具有深沉的忧郁和悲哀(身世和经历)(3)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学习美术专业)(4)艾青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另外,艾青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到诗文的最后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作者生平】【作品分析】【诗歌题型】【习题精选】(一)黎明的通知(选段)①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④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⑥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用文中原话回答。
“黎明”的任务是: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诗人的任务是: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时间,“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方位地点,“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遭受过贬谪的命运,然而其中一些诗人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以下是一些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保持乐观的典故: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写诗自娱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消沉沮丧,而是以诗歌自娱,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情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如《竹枝词》、《浪淘沙》等作品,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2.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苏轼是宋代文学界的巨匠,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而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诗歌、散文、词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作品,展现了他博学多才的才华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3.杜甫:在贬谪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仍然关心国家大事。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庄子:在贬谪期间逍遥自在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放弃仕途,过着隐居生活。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而沮丧,而是逍遥自在,追求自由和真理。
他的著作《庄子》中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诗人在遭受贬谪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或其他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诗人的经历和作品也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测试题及答案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艾青(1910-1996),原名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成名作《__________________》,发表于1933 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作《___________》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和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和“________”的歌手。
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3. 艾青于1910 年阴历 2 月17 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
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_________ 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4.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 /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出自艾青《___________________》5. 艾青的《_______》歌颂了毛主席。
6.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这段诗节选自艾青的________。
二、选择题。
1. 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后的是( )A.《我爱这土地》B.《太阳的话》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D.《光的赞歌》2. 1978 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A. 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 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
C. 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D. 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叶芝·随时间而来的智慧那时候,喜欢在QQ和几个好朋友讨论诗词,后来朋友都散了,我心里的悲哀却始终不能消散。
月前看以前译《浮士德》的帖子,看到自己写道:操琴欲赋为谁听,当日知交俱凋零曾不离兮竟暌违,漫相和兮长寂默----觉人生聚散无定,当真一语成谶,心灰意冷,厌翻诗卷。
五月,在落雨的树林里漫步,看到白桦的绿叶新发,慢慢觉得四季往复,老病之外,一切都有余地----与其消沉下去,莫如做好自己,才能对朋友有助益,才有待得朋友回来的希望。
因此决定继续在此地读诗写字,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点事情,发出点声音。
若能通过诗歌给予大家一点美的感受,或是一点哲思,能让读到的人在现实的熙攘或沉重中获得一点小小的休憩或喘息,那便是有意义的了。
The Coming of Wisdom With TimeThough leaves are many, the root is oneThrough all the lying days of my youthI swayed my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sun;Now I may wither into the truth.---- William Butler Yeats (1916)这首诗,我在网上看到的通译如下:随时间而来的智慧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沈睿译)我自己以为,这个翻译非常差,一点没译出原诗的节奏和哲学意味。
因此和一位朋友讨论做个新的译本。
在我看来,这诗第一句所想表达的,就是老子说得这句话:”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在这里,所谓root其实就是truth,是叶芝最后所领悟到的“道”或终极真理。
叶花之繁复,是“万象”,万象都是虚幻,是“Lying”,这和佛家、道家的认知是一样的。
swayed the leaves and flowers,就是去除了所有修饰和虚妄,直面了最后的真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练习题,期末复习看看!《艾青诗选》导读练习及读后感练习题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的诗歌,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我爱这土地》等)“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等)2、艾青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谁?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大堰河是作者的乳母。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4、“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鱼化石》。
这里诗人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答案:由艾青出生封建家庭以及这句“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对革命的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5、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伟大诗人海涅的故事关于伟大诗人海涅的故事导语:海涅,一个伟大的德语诗人,一个不朽的精灵,就在1856年2月17日被一只蝴蝶引去,他去了另一个世界,去寻找那永恒的夜莺,留下了他的肉体在蒙马特尔公墓安息。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谢谢!【人物介绍】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
海涅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
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代表作有《诗歌集》、《罗曼采罗》等。
【海涅讽刺伯父】海涅是德国伟大的诗人,他年轻时,父亲希望他挣钱养家,便把他送到汉堡一个富有的伯父家里学经商。
这位百万富翁是个银行家,也是个吝啬鬼,他不仅不把海涅当侄儿对待,除了给海涅干仆役的工作外,而且对海涅学写诗极为不满,时常出言侮辱。
海涅忍无可忍,决定教训一下这个犹太佬。
一天,在许多人聚会的宴会上,当着他伯父的面,对人说道:“胎教是很重要的,我母亲怀孕时阅读高雅的文艺作品,所以我便要成为诗人;而我伯父的母亲怀他时阅读强盗小说,所以我的伯父便成了银行家。
”因为这句话,海涅被他伯父赶走了,但他并不后悔,因此他发现自己具有讽刺的才能,后来他竟成为一个伟大的讽刺诗人。
【海涅名言】1.你们可以相信:世人的谦逊总有他们善良的原由的。
亲爱的上帝常常使他的臣仆易于表现谦逊以及诸如此类的美德。
例如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假如一时没有什么妙计可以伤害他们的话。
又如不引诱妇女是容易的,假如上帝赐给他的是一副过于丑陋的相貌。
2.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结起来。
3.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
4.谁若想在假面具和脂粉的遮掩下把真理介绍给一个人,那么他可能是情愿当真理的媒人,而决不是当真理的爱人。
名著|九上名著《艾青诗选》中考真题梳理,能为我们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方向。
【2021年浙江杭州中考题】【答案】①示例:称呼阿长,从“回忆中的我”视角,叫她“阿长”,表达对她的厌烦;从“写作时的我”视角,称呼她为“长妈妈”,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怀念。
②示例:贝多芬,在经历失聪的打击、爱情的缺失、经济的窘迫之后,仍能创作出《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一系列不朽的杰作,反映了他直面苦难、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③示例:诗人创造了“太阳”“火把”“光”等明朗、热烈的意象,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基本内容把握基础上的小说叙述视角、人物精神品质、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探究。
【2019年浙江杭州中考题】名著阅读。
(1)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哭……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
——茅盾B.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
——唐弢C.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
——郑振铎D.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
——孙光萱(2)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他常用“太阳”的意象,表达对光明、自由、胜利的不懈追求。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江姐(《红岩》)、贝多芬(《名人传》)都能体现这种追求。
请选择一位,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1)C(2)示例一:我选保尔·柯察金。
他追求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人类的解放。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
即使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也没有放弃。
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把一切都赠给了时代,而得到的却是
凋零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但我们可曾知道,在这万丈光芒的背后,却是无尽的泪水和生活的黑暗。
那时,杜甫的生存状况遭到了社会的集体漠视,以致无助的诗人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凄凉去世。
现在就让我们回望大唐,去感怀大诗人一生的艰辛与悲怆。
感怀杜甫:穷苦漂泊泪满襟一长安到处潜悲辛746年,35岁的杜甫带着追求功名的一腔热血来到了长安,第二年在长安参加了“制举”考试,但奸相李林甫却向唐玄宗宣称“野无遗贤”,炮制了历史上“零录取率”的一场科考。
功名无望,让杜甫心灰意冷,紧接着父亲去世,又让他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无奈的杜甫只好在长安一带流浪,为了维持生活,杜甫一边充当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一边采撷一些草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一边领着朝廷
的救济粮,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754年,杜甫生计日益艰难,遂携家居于奉先。
直到755年,杜甫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但还是
无法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还不时受到人们的讥笑。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但觉高歌
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些诗句,就是杜甫在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
(图)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带领一家人开始了流亡生活,自奉先到白水,再奔鄜州羌村。
一路之上,以野果充饥,在树下寄宿。
后杜甫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又落入叛军之手。
757年,衣袖残破、脚穿麻鞋的杜甫逃往凤翔,拜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但杜甫壮志未酬,便于第二年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了令他伤心的长安。
二万方多难伤客心759年,因为安史之乱、仕途失意、生活无靠,48岁的杜甫走投无路,遂放弃在华州的职务,赴四川谋生。
入蜀之路何其艰难,杜甫先到秦州,无依无靠,十一月,又携家人一路颠簸,流落同谷(甘肃成县)。
处于穷愁绝境之时的杜甫,不禁仰天长叹,倾诉血泪,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几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沦落到终日拾橡粟为生,有时甚至到山里挖掘草本植物黄精充饥,家中儿女饿得经常啼哭。
(图)杜工部相无奈之下,杜甫只好继续南下,年终到达成都。
初到四川,杜甫一家人的吃穿竟然只能用乞讨来解决。
杜甫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饥
饿仍是摆在全家人面前最大的问题。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孩子饿得实在受不住了,怒吼着叫杜甫赶快去乞讨食物。
唐人冯贽在《云仙杂记》引《浣花旅地志》也记载说:“杜甫寓蜀,每蚕熟,即与儿躬行而乞曰:‘如或相悯,惠我一丝两丝。
’”天无绝人之路,幸好杜甫与剑南节度使严武是世交,后来得到严武接济,在溪边盖了草堂,严武还授杜甫为工部员外郎。
饶是如此,杜甫在四川的生活依旧艰难。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吟唱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生活的艰难与人生的失意,让四处漂泊的杜甫愁思满腹,登楼望远,黯然心伤,发出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长叹。
严武去世后,杜甫又无所依靠,只好去夔州居住。
诗人本来身体多病,56岁时,左耳始聋,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叹息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孤舟漂泊涕泗流768年正月,57岁的杜甫离开四川,沿长江至湖北江陵,秋末移居湖南公安,年末又至湖南岳阳。
诗人年老多病,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
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血泪之情,如实写在了《登岳阳楼》一诗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当他得知故人韦之晋任衡州刺史时,便于769年去投奔。
正月,自岳州溯湘江至南岳衡山,三月,经
潭州,到达衡州。
但韦之晋又调任潭州刺史,杜甫随即又奔潭州。
但到达潭州时,韦之晋却忽然病卒,杜甫无所依靠,只好孤舟漂泊。
(图)杜甫的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770年,贫病交加的杜甫在孤舟中凄凉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关于杜甫去世的原因,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
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新、旧唐书都采用此说,意即杜甫因吃肉喝酒过多而亡。
但元稹所撰的杜甫墓志铭却说杜甫是病逝:“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
”此说在杜甫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可得到印证:“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此长诗写完,杜甫随即溘然长逝。
四诗圣千古泪不干忧国忧民、慷慨悲歌、光耀千古的诗圣就这样含恨走了,“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大诗人就这样离去了,但就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杜甫留下了“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图)杜甫造像杜甫的颠沛流离,见证了大唐盛世的衰败没落;杜甫的穷困潦倒,成就了永世不朽的宏伟诗篇。
不过让人感到悲凉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当他用他的如椽之笔照亮大唐诗坛的星空时,他正衣衫褴褛,受饥挨饿,甚至沿街乞讨。
当一个社会缺少对文化的最基本的尊重时,对文化创造者采取漠然轻视的态
度时,它离衰败已经不远了。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在现实的生存面前,一代诗圣竟然发出这样的自嘲,读来令人凄婉。
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他把那么多的美丽馈赠给历史,而他的实际人生却基本无助。
”那个时代,亏欠了杜甫许多许多,杜甫临死前的老泪纵横,一声长叹,让我们永远沉重而心酸。
历史大学堂专栏作家丨李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