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跳绳》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69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跳绳》教学设计第一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跳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重点掌握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途中,有一天,天气很热,可是他们一点水也没有了,于是师傅让猪八戒去找一些解渴的东西,猪八戒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于是他迫不及待把西瓜分成了几块. (出示图片:猪八戒吃西瓜1)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说一说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并请你想一想,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你的想象,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生1: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吃了1块,还剩几块? 生2: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块也没吃,还剩几块? 生3: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全都给吃了,还剩几块?2.教师:那么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出示图片:猪八戒吃西瓜2)教师提问:看图请你说出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1)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口气吃了5块,现在还剩几块?(2)猪八戒把大西瓜分成了8块,它一口气吃了几块,现在还剩3块,它吃了几块?(3)猪八戒一口气吃了5块,现在还剩3块,原来有几块? 3.学生自选解答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图提出了三个数学问题,请你任选其中的一题或几题解答出来.4.小组内部互相交流教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5.全班交流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二:解决学生开始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开始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还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们小组任选你们喜欢的几种情况列出算式并解答.比比哪组同学在相同时间内解答的题又多又正确,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三、活动三:归纳总结,发现规律.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列式解答的结果,老师有意有序的排列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竖排列便于观察)8-0=8 8-1=7 8-2=6 8-3=5 8-4=48-5=3 8-6=2 8-7=1 8-8=0教师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吗?2.小组讨论规律:被减数都是8,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少1.四、活动四: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1.教师:冬天到了,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操场有许多同学在练习跳绳,我们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跳绳)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全班交流(1)同学们跳绳,摇绳的有2人,跳绳的有6人,一共有几人?(2)同学们跳绳,戴帽子的有1人,不戴帽子的有7人,一共有几人? (3)同学们跳绳,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4人,一共有几人? (4)同学们跳绳,穿裙子的有3人,穿裤子的有5人,一共有几人? 4.列式解答. 5.学生汇报解题过程.五、活动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一)小组合作,让学生边在方格里涂色,边列出和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 1.出示图片:大象画画 2.学生独立列式. 1+8=9 2+7=9 3+6=9 4+5=9 8+1=9 7+2=9 6+3=9 5+4=9 9-1=8 9-2=7 9-3=6 9-4=5 9-8=1 9-7=2 9-6=3 9-5=4六、活动六:小比赛:谁和谁连一连凑成9 1.出示图片:凑数 2.学生比赛教案点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跳绳
主题:跳绳
班级:小学一年级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跳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掌握跳绳的基本计数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跳绳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教学内容:
1. 跳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跳绳的计数方法;
3. 练习跳绳和游戏。
教学准备:
1. 跳绳;
2. 计数器;
3. 奖励小礼物。
教学过程:
1. 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跳绳的好处和重要性。
2.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跳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如单脚跳、交叉跳、转身跳等。
3. 演示:教师示范跳绳的正确姿势和动作,让学生模仿跟随。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跳绳练习,老师逐个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5. 游戏: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或跳绳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 总结: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老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跳绳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跳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还提高了他们的协调能力和体质。
在未来的课程中,可以继续加强跳绳的训练,让学生更加熟练和自信地进行跳绳活动。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精选9篇)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北师大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2.锻炼学生的观察比较、口头表达、交流参与和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计算方法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算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喜欢。
)那么我们请同学说说自己一次跳绳能跳多少下吗?生1:我平时一次能跳70多下,没人超过我。
生2:我肯定比小红多。
小红:那不一定,我肯定比你跳得多。
(学生七嘴八舌……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跳得多。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跃跃欲试,想显示一下自己比别人强。
)(二)探索新知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跳绳的本领,都很棒,下面请同学们看小东、小红、小亮他们三人各跳了多少下?教师边听边有选择地板书几名学生的跳绳数。
小东32小红40小亮28师:谁跳的最多?谁跳的最少?请一位同学说说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生:小红比小亮多……?(吱吱唔唔,摸着头说不出来,很多学生都在说多……互相议论后有学生站起来。
)生1:小红比小亮多12下。
师:你算得真快,能说说算法吗?生1:我用小棒。
(教师鼓掌,学生跟着鼓掌。
)生2:我也算出来了,是12下。
师:你能说说算法吗?生2:我是在28的基础上数的,数一下打一点共12点,即12下。
师: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3:这种方法太呆板,假如遇到几百几千的数,既费时又易出错。
师: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生3:(不好意思地笑一笑)还没有。
生4:我也是数出来的,但不是一个一个地数。
我是用计器算的。
也有人是这样的:40-20=20(下),20-8=12(下)。
师:这种数法不错,运用了“凑十法”。
(教师边表扬边板书。
)生5:跟前面一样列竖式计算。
师:好,列列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跳绳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跳绳活动,理解数学中的“次数”概念,并能用数字进行表示。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 通过跳绳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体育素质。
教学内容1. 跳绳的基本技巧和规则。
2. 跳绳次数的计数方法。
3. 跳绳次数的数学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跳绳次数的计数和数学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次数”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字进行准确表示。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跳绳、计数器。
2. 学具:数学书、笔记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跳绳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跳绳的基本技巧和规则,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跳绳活动。
3. 实践:让学生进行跳绳实践,亲身体验跳绳的乐趣。
4. 计数: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跳绳次数的计数,让学生了解“次数”的概念。
5. 数学表示:教授学生如何用数字表示跳绳的次数,让学生理解数学在跳绳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跳绳次数的计数和数学表示方法。
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跳绳2. 板书内容:跳绳的基本技巧和规则、跳绳次数的计数方法、跳绳次数的数学表示方法。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进行跳绳活动,记录下自己的跳绳次数,并尝试用数字进行表示。
2.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跳绳的乐趣,并分享他们的跳绳经验。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跳绳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跳绳的乐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次数”的概念。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可能对数学表示方法的理解有困难,因此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次数’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字进行准确表示”。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6 跳绳|北师大版 (7)教学内容课程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跳绳方法;2.能够按照要求跳出规定的步数;3.能够在跳绳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教学重点1.跳绳的基本技能和动作;2.遵守跳绳规则。
教学难点如何保持好的平衡,不会摔倒。
教学准备跳绳、音响设备。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利用音乐欣赏的方式来进行导入,首先播放一首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做适当的身体运动,增强身体热量,为跳绳做好准备。
2. 热身(5分钟)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基础动作练习,例如:双脚跳、单脚跳、交叉跳等,从而引导学生对跳绳技巧的体验和感知。
3. 跳绳指导(10分钟)介绍跳绳的基本技能和动作,让学生了解如何拿绳子、如何互相交流、如何在跳跃中保持平衡,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基础跳绳动作的练习。
4. 跳绳练习(15分钟)由老师设置跳绳的难易程度,设置固定的要求,并观察每位学生的跳绳技巧和动作,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跳绳。
5. 总结(5分钟)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让学生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途径。
同时,引导学生复盘和分析的方法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教学后记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跳绳技能,通过互相观察和思考的方式,创造充满活力和变化的跳绳教学环境。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技能,提高自身协调能力,更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同时,由于跳绳对身体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并注意体育运动的安全事项。
只有在安全和有序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跳绳教学当中。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6 跳绳|北师大版 (7)一、活动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跳绳这个活动,我首先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活动前热身在开始跳绳之前,需要进行适当的热身,以减少学生活动时的受伤几率。
我们可以在教室内进行简单的拉筋、舞蹈等热身活动,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带有跳绳动作的操练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跳绳教学状态。
2.准备跳绳用具在活动前,我们需要准备好跳绳用具,这包括跳绳、计数器等。
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我们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现场管理,防止学生出现跳绳用具向外飞出等意外情况。
3.掌握教学内容在进行跳绳教学前,老师需要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跳绳的技巧和规则。
二、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在学校体育课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同学们在做一个动作,就是在跳绳,你们知道这叫什么吗?”学生一般会回答“跳绳”。
接下来,我会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跳绳的技巧和规则,并在实践中掌握跳绳的基本方法。
”2.学习跳绳技巧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握住跳绳、调节跳绳长度,并介绍跳绳技巧和规则,如单人跳、双人跳等,并让学生一起模仿我跳绳,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技巧。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一些练习建议,例如可以先在原地跳绳,然后尝试进行移动跳绳等,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跳绳技巧。
3.小结最后,我会向学生介绍跳绳的益处,例如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协调性等,并强调跳绳要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相对简单,但是主要通过让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和规则,以增强其体育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目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和现场管理,以防止不必要的意外情况的发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相信学生已经掌握了跳绳的基本技巧,同时也对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健康成长。
《跳绳》教案(最新8篇)跳绳体育教案篇一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敢于动脑,大胆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复习:花样跳绳的各种跳法。
尝试:双飞、创编花样跳绳绳操。
教材分析: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
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较好的内容。
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
同时还可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胃肠功能。
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喜欢学习别人的运动技巧。
自信心强,但有时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还存在着任性,娇气、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
他们团体意识逐渐加深,除对个人的竞争有兴趣外,对团体竞争也发生浓厚兴趣。
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
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的安排多样的跳法练习,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氛围,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天地,让学生在学习和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
多表扬,少批评和指责。
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益于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给学生带来以下心理体验: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
目标分析:运动参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运动,善于运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6 跳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能够连续跳绳10次以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练习和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跳绳的基本技巧:包括手腕摇绳、脚尖跳跃、身体协调等。
2. 跳绳的练习方法:分组练习、单人连续跳绳、双人跳绳等。
3. 跳绳比赛规则:计时赛、计数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能够连续跳绳10次以上。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跳绳的稳定性和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跳绳若干、计时器、计数器、音乐播放器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跳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跳绳基本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并示范跳绳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跟随练习。
3. 分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跳绳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比赛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跳绳水平。
5.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3.6 跳绳2. 教学内容:跳绳基本技巧、练习方法、比赛规则3. 教学重点:连续跳绳10次以上4. 教学难点: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七、作业设计1. 家长监督孩子每天跳绳10分钟,记录跳绳次数。
2. 家长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争取优异成绩。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针对不同学生的跳绳水平,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跳绳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4.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2课时跳绳(1)一、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跳绳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字唱歌,并且通过唱歌来完成跳绳。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基本跳绳技巧来完成更复杂的跳绳动作。
4.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并且学会在跳绳过程中互相帮助。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领会跳绳在生活中的基本应用。
2.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跳绳,并且掌握新的数字唱歌技巧。
3.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和练习,更加熟练地完成跳绳动作。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数字唱歌与跳绳动作的关系。
2.学生能够恰当地协作完成跳绳动作。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有跳绳的白色布包。
老师会让孩子们猜猜里面是什么。
然后,将跳绳取出,并且跳上几次。
(2)让学生观察一下老师跳绳的场景:老师手持跳绳,双脚轻微跳跃。
当绳子在地面时,双脚同时着地,绳子运动时则双脚轮流和绳子落地。
这个场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可参考的动作模型。
2. 新知讲解(1)介绍数字唱歌和跳绳技巧的关系。
为了让孩子们比较顺利地掌握跳绳的每一个步骤,老师会将数字唱歌的一个数字与跳绳跳动的节奏相结合。
例如:一、两、三、四→ 单脚跳;五、六、七、八→ 双脚跳;九、十、十一、十二→ 跳两下。
(2)演示跑跳绳技巧。
举例将各动作只演示一下:单个跳,两连跳,加速跳,成直形,成三角形等。
3. 教学实践(1)课上通过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初步分别跳绳的实践。
每组以学生们身高的高低、跳跃的能力、个人爱好等因素综合考虑自行结成小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某一小组同学跳跃的优点给全班展示,让同学们学习彼此的优点,互帮互学。
(2)课堂上还可以加入游戏环节,例如倒计时比赛等,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更快地掌握跳绳的技巧,增强自信心。
4.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世界杯跳绳方案(如:跳跃画像、跳跃图谱等),带到第二天交上来。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推出了小组分跳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身高和个人能力来进行组合的,效果不错。
小学一年级跳绳教案教案名称:小学一年级跳绳教学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
2.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3.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跳绳的基本技巧。
2.协调性和节奏感的培养。
教学难点:1.跳绳的节奏感掌握。
2.学生对跳绳技巧的熟练运用。
教学准备:1.跳绳若干。
2.音乐播放设备。
3.教学场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跳绳运动,让学生了解跳绳的好处。
2.引导学生讨论跳绳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技巧教学(10分钟)1.教师示范跳绳的基本技巧,包括握绳、摇绳、起跳、落地等动作。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教师逐一指导学生的动作。
三、协调性和节奏感培养(10分钟)1.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跳绳。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跳绳的节奏感,让学生在跳绳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节奏。
四、团队合作游戏(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如“跳绳接力”、“多人跳绳”等。
2.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跳绳技巧,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跳绳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跳绳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
2.学生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跳绳。
3.学生在团队合作游戏中能够积极参与,展现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跳绳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跳绳技巧。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跳绳的花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注意事项: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安全,避免学生受伤。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和分享。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基本技巧教学”。
这个环节是整个跳绳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跳绳技巧,学生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发展协调性和节奏感,以及享受跳绳带来的乐趣。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跳绳1》教学设计
府谷四小付利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我最棒
5+2= 6+1= 4+3= 7+0=
7-5= 7-1= 7-4= 7-0=
二、导入
课间的时候老师发现咱们班有好多同学在玩跳绳,老师也非常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跳绳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跳绳(8的加减法)。
三、互动探究
1、(出示情境图)瞧,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淘气和他们的小伙伴正在操场上跳绳,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三、练习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