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34
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第1章总则1.0.1为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筑品质,推进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1.0.2本规则以国家和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规定,结合深圳的城市发展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建筑设计应根据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准的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相关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等)进行,并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1.0.4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建筑设计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2章名词解释2.1建筑分类名词2.1.1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1.2居住建筑以提供日常生活居住场所及配套设施为主要目的,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2.1.3住宅建筑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布局完整,建筑按套型设计,独门独户并设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1.4宿舍建筑为相应功能区配套建设,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的居住建筑。
2.1.5公共建筑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为主要目的,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1.6公共配套设施与区域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非独立选址的小型或辅助型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等。
2.1.7办公建筑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
2.1.8公寓式办公建筑为商务人士提供中短期商务与住宿服务的办公建筑,也称为商务公寓。
2.1.9商业建筑供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建筑。
2.1.10教育建筑供人们开展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建筑。
2.1.11城市综合体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馆(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多项进行组合,总建筑规模在10 万平方米以上,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的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建筑体。
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1. 引言随着深圳市的快速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增加,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档旨在总结并介绍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的一些技术要求和规定,帮助设计师和开发商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提升市民的居住体验。
2. 建筑规划和设计要求2.1 建筑功能布局深圳市民用建筑应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
建筑功能应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例如居住区应提供适当的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
2.2 绿色建筑设计深圳市鼓励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设计师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设计。
建筑应具备节能、环保、资源合理利用等特点,例如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采风,选择环保材料等。
2.3 安全设计要求建筑设计师应遵循相关的安全设计要求,确保建筑的结构安全可靠。
建筑应满足地震、风灾、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护要求,同时也应考虑居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3. 建筑外观设计要求3.1 建筑立面设计深圳市鼓励建筑立面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和创新性,建筑外墙材料应符合环保要求。
建筑的外墙颜色、比例、形式等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3.2 建筑高度、体量和比例建筑的高度、体量和比例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不得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建筑的高度与周边环境的高度差异应适度平衡,以保持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
4. 室内设计要求4.1 空间布局设计深圳市鼓励室内设计师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使用需求,在空间布局上合理分配功能区域。
室内空间设计应注重通风、采光、隔音等方面的要求,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4.2 室内装饰材料选择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环保要求,不得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建筑设计师和开发商应选用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避免使用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材料。
5. 建筑设备及施工管理要求5.1 建筑设备配置深圳市民用建筑应配置适当的建筑设备,例如消防设备、电梯、通风系统等。
建筑设备的配置应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市民的生活安全和便利。
第1章总则1、0、1为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得目标,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得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筑品质,推进建筑设计得标准化与规范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及其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1、0、2 本规则以国家与广东省、深圳市得有关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规定,结合深圳得城市发展目标要求与实际情况制定。
1、0、3 建筑设计应根据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得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相关得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等)进行,并遵循适用、经济、美观得原则,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与扩建项目得建筑设计工作,适用本规则。
1、0、4第2章名词解释2、1建筑分类名词2、1、1 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与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得建筑得总称。
2、1、2 居住建筑以提供日常生活居住场所及配套设施为主要目得,供人们居住使用得建筑。
2、1、3 住宅建筑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布局完整,建筑按套型设计,独门独户并设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供家庭居住使用得建筑。
2、1、4 宿舍建筑为相应功能区配套建设,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得居住建筑。
2、1、5 公共建筑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为主要目得,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得建筑。
2、1、6公共配套设施与区域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得,各类非独立选址得小型或辅助型公共设施、交通设施与市政设施等。
2、1、7 办公建筑供机关、团体与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与从事各类业务活动得建筑。
2、1、8 公寓式办公建筑为商务人士提供中短期商务与住宿服务得办公建筑,也称为商务公寓。
2、1、9 商业建筑供人们进行商业活动得建筑。
2、1、10 教育建筑供人们开展教学活动所使用得建筑.2、1、11 城市综合体将城市中得商业、办公、居住、旅馆(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与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得多项进行组合,总建筑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得能动关系,从而形成得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得综合建筑体。
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第1章总则1.0.1为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筑品质,推进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1.0.2本规则以国家和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规定,结合深圳的城市发展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建筑设计应根据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准的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相关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等)进行,并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1.0.4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建筑设计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2章名词解释2.1建筑分类名词2.1.1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1.2居住建筑以提供日常生活居住场所及配套设施为主要目的,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2.1.3住宅建筑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布局完整,建筑按套型设计,独门独户并设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1.4宿舍建筑为相应功能区配套建设,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的居住建筑。
2.1.5公共建筑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为主要目的,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1.6公共配套设施与区域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非独立选址的小型或辅助型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等。
2.1.7办公建筑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
2.1.8公寓式办公建筑为商务人士提供中短期商务与住宿服务的办公建筑,也称为商务公寓。
2.1.9商业建筑供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建筑。
2.1.10教育建筑供人们开展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建筑。
2.1.11城市综合体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馆(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多项进行组合,总建筑规模在 10 万平方米以上,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的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建筑体。
2024年5月《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应用历程•对建筑屋面构架、幕墙等高度按照主体高度24 米、150米、250米实施分级控制•加强工业建筑管理、地下空间层高限定•细化玻璃幕墙设计要求•重点应对面积管控、讲求公共利益,提升建筑品质,推进建筑设计标准化和规范化,取得了较好的管控效果•核增、核减建筑面积的引用,鼓励建筑方案设置架空绿化休闲空间,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控制偷面积•修改厂房层高限制表述•对半地下停车库上方,提供露天公共绿化活动场地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覆盖率和基底面积。
•将《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中涉及“公寓式办公”相关内容删除,同时删除第6.7“公寓式办公建筑”整个章节。
2015年11月2022年1月2024年5月2019年1月第二次修订(深规土〔2018〕1009号)全面检讨和修订2014年7月发行8月实施《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深规土【2014】402号第一次修订(深规土〔2015〕757号)第三次修订第三次修订修编目的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增加民生福祉、优化营商环境、繁荣建筑创作,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范标准要求,我局完成《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以下简称《设计规则》)修订,现予公布实施。
助力民生高质量发展,优化面积计算,提高市民获得感助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风貌,繁荣建筑创作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建筑设计标准,推动工业上楼本次修编内容的亮点及特色一、注重建筑设计精细化规划管理要求,删除与规划管理无关条款,简化规则内容,条款清晰明确、易操作,为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二、为了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优先保障公共利益,优化了城市公共通道、架空绿化/休闲等核增空间要求,增加了社区体育活动场地附属设施、防坠落设施等核增功能。
三、结合高密度、高容量发展下的城市建筑现状及设计创新,优化了绿化覆盖率、建筑覆盖率等计算方式。
四、随着建筑后期监管方式的完善,优化建筑面积管控方式,简化凹槽、室外透空等条款。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制定程序规定》的通知正文:----------------------------------------------------------------------------------------------------------------------------------------------------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制定程序规定》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规范我市工程建设技术规范的制定程序,保障工程建设技术规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深圳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我局制定了《深圳市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制定程序规定》,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6年12月2日深圳市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制定程序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市工程建设技术规范的制定程序,保障工程建设技术规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深圳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工程建设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技术目的,有关主体在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维护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技术标准或要求。
前款所称工程,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涉及公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落实国家安全工作需要的技术规范,可依法编制特区技术规范。
第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负责技术规范的立项、专家评审和报批发布等工作。
经信、规划国土、交通、教育、公安消防、建设、水务、城管等相关主管部门作为组织起草部门(以下简称组织起草部门),负责组织本行业技术规范的立项申报、起草和征求意见等工作。
深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法制办)按照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负责特区技术规范的法律审查工作。
深圳市建筑设计管理规定(试行)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2013年10月28日目录第1章总则第2章名词解释2.1 建筑容量名词2.2 建筑术语2.3 各类建筑名词第3章建筑技术经济指标计算3.1 建筑面积3.2 建筑基底面积3.3 容积率3.4 建筑高度3.5 建筑栋数3.6 建筑层数第4章总图设计4.1 总体要求4.2 建筑退线4.3 建筑间距与建筑日照4.4 建筑通风4.5 道路系统4.6 场地其它规定第5章建筑地下及外部空间设计5.1 建筑地下空间5.2 市政道路上方跨街建(构)筑物5.3 建筑立面设计5.4 建筑屋面设计第6章建筑分类设计6.1 通用规定6.2 住宅建筑6.3 宿舍建筑6.4 老年人居住建筑6.5 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6.6 办公建筑6.7 商务公寓(公寓式办公楼)6.8 商业建筑6.9 教育建筑6.10 城市综合体6.11 小型垃圾转运站6.12 公共厕所6.13 附设式停车库6.14 厂房6.15 研发用房(新型产业用房)6.16 仓库6.17 物流建筑第7章附则附录1 建筑工程设计各阶段报批图纸基本内容及要求附录2 建设场地环境设计基本内容及要求第1章总则1.1 为了提高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筑品质,规范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的标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
1.3 本规定中某些条款需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的相关条款配合执行。
1.4 本规定未尽之处应执行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1.5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中有特殊约定的,从其约定。
1.6 本规定解释权属深圳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第2章名词解释2.1 建筑容量名词2.1.1 用地面积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第1章总则1、0、1为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得目标,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得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筑品质,推进建筑设计得标准化与规范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及其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1、0、2 本规则以国家与广东省、深圳市得有关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规定,结合深圳得城市发展目标要求与实际情况制定。
1、0、3 建筑设计应根据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得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相关得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等)进行,并遵循适用、经济、美观得原则,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与扩建项目得建筑设计工作,适用本规则。
1、0、4第2章名词解释2、1建筑分类名词2、1、1 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与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得建筑得总称。
2、1、2 居住建筑以提供日常生活居住场所及配套设施为主要目得,供人们居住使用得建筑。
2、1、3 住宅建筑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布局完整,建筑按套型设计,独门独户并设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供家庭居住使用得建筑。
2、1、4 宿舍建筑为相应功能区配套建设,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得居住建筑。
2、1、5 公共建筑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为主要目得,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得建筑。
2、1、6公共配套设施与区域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得,各类非独立选址得小型或辅助型公共设施、交通设施与市政设施等。
2、1、7 办公建筑供机关、团体与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与从事各类业务活动得建筑。
2、1、8 公寓式办公建筑为商务人士提供中短期商务与住宿服务得办公建筑,也称为商务公寓。
2、1、9 商业建筑供人们进行商业活动得建筑。
2、1、10 教育建筑供人们开展教学活动所使用得建筑.2、1、11 城市综合体将城市中得商业、办公、居住、旅馆(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与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得多项进行组合,总建筑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得能动关系,从而形成得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得综合建筑体。
第1章总则`1.0.1 为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筑品质,实现建筑设计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制定本规定。
1.0.2本规定以国家和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规定,并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在深圳市行政区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并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规定。
1.0.4建筑设计应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环保、美观等基本要求,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应根据《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经批准的上层次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所确定的有关规划设计要求进行。
1.0.5本规定未尽之处应执行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和标准等。
1.0.6本规定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2章名词解释2.1 建筑分类2.1.1 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1.2 居住建筑以提供日常生活居住场所及其配套设施为主要目的,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2.1.3 住宅建筑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布局完整,建筑按套型设计,独门独户并设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阳台等空间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1.4 商住楼下部商业用房(不包含商业服务网点)与上部住宅组成的建筑。
2.1.5 宿舍建筑为相应功能区配套建设,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的居住建筑。
2.1.6 公共建筑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为主要目的,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1.7 社区级公共配套设施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非独立选址的小型、辅助型公共设施。
2.1.8 办公建筑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
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第1章总则1。
0.1 为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筑品质,推进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1。
0。
2 本规则以国家和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规定,结合深圳的城市发展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1.0.3 建筑设计应根据经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准的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相关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等)进行,并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1。
0.4 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建筑设计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2章名词解释2。
1 建筑分类名词2.1.1 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
1。
2 居住建筑以提供日常生活居住场所及配套设施为主要目的,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2。
1.3 住宅建筑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布局完整,建筑按套型设计,独门独户并设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1。
4 宿舍建筑为相应功能区配套建设,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的居住建筑.2。
1。
5 公共建筑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为主要目的,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2.1。
6 公共配套设施与区域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非独立选址的小型或辅助型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等。
2。
1。
7 办公建筑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2。
1。
8 公寓式办公建筑为商务人士提供中短期商务与住宿服务的办公建筑,也称为商务公寓。
2。
1。
9 商业建筑供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建筑。
2.1。
10 教育建筑供人们开展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建筑。
2。
1。
11 城市综合体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馆(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多项进行组合,总建筑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的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建筑体。
1、总则1.01为满足深圳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为使深圳市民用建筑符合深圳市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提高深圳市民用建筑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1.02深圳市的民用建筑均应按本规定执行。
对本规定未涉及的部分应执行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国外及国内其它省市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可作为设计的参考。
1.03 本规定解释权属深圳市规划主管部门。
2 .建筑2.1一般规定2.1.1建筑设计方案应对其环境设计、平面功能、空间造型、结构选型、技术经济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优选确定。
2.1.2 综合设计2.1.2.1建筑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建筑专业应满足设备专业提出的合理要求,并为各种设备机房提供合适的位置和面积.2.1.2.2 室外管道、支架等构筑物和室内公共空间的风口、灯具及消火栓等布置,应山建筑师协调设备工程师进行设计。
2.1.3.2建筑物退红线2.1.3.1地上建筑应按《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退足红线。
如无规定时,按(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第5.2条执行。
建筑退红线原则上按建筑外围投影线计算。
2.1.3.2地下室退红线距离前满足地下管线、市政设施、建筑物基础及基坑支护等方面的要求,且最小距离府不小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第5.2.2.4条的要求。
2.1.4建筑间距应满是(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第5.1条和有关消防规范的规定。
2.1.5 民用建筑的室外空间设计应按《深圳市建设场地环境设计标准与准则》的要求作出详细的环境设计。
2.1.6 总平面设计2.1.6.1总平面设计必须对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作深人观察了解,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观,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与周围建筑的环境、空间、场地、竖向标高等关系。
建筑设计未经审批之前不得改变原地形地貌。
2.1.6.2位于高压走廊、微波通道航空线路,文物建筑等管制范围内的建筑物,设计时应符合有关规定。
2.1,6.3位于低洼处的建筑物,其主人口及地下室应采取防洪措施。
与山体河道邻近的建筑物应设置截洪沟、防洪堤及防滑坡等设施。
2.1.7 可识别性设计2.1.7.1 民用建筑设计应突出场地的特性、功能的适用性以增强建筑和环境的可识别性,针对不同功能场地和空间制约,进行建筑构思和环境设计,以创造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建筑作品。
2.1.7.2住宅小区内各组团的建筑设计既要统一也要变化,应在人口、阳台、女儿墙等处以及体型和色调组合上加强可识别性设计。
2.1.8 无障碍设计2.1.8.1城市道路、重要公共建筑、住宅区、学校等应按国家《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O一B8)做好无障碍设计。
2.1.8.2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建筑物中应有供残疾人使用的相应设施,这些设施是指为公众设的道路、坡道、人口、楼梯、电梯、厕所、浴室等。
2.1.9建筑物的室外及室内公共空间(包括门厅、中庭、电梯厅等)的二次装修设计应体现和符合原建筑设计的构思、风格和特色。
2.1.10建筑设计应推广应用先迸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建筑物的科技含量。
建筑设计不得采用落后、淘汰的技术、材料、工艺和设备,不得套用落后或已作废的标准图。
2.2建筑设计2.2.1 住宅2.2.1.1总平面布局(1)住宅宜以组团形式布置,组团空间宜适度围合。
大部分住户均应有好朝向。
组团内应设绿化庭院和休闲活动、儿童游戏等场地。
(2)应采取人车分流和方便入户的措施。
停车库 (含自行车)应结合广场、绿化及活动场地合理布置。
地下停车库宜百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其人行出人口应与建筑及室外绿化、小品等有机结合。
2.2.1.2 平面布置(1)住宅的平面布置应动静分区明确、紧凑合理、交通路线简捷。
(2)住宅的公共出人口应有识别标志,并按户设置信报箱.高层住宅的公共出入口应设门厅.管理室及信报间。
(3)每户的入口处宜设过渡空间。
(4)客厅与餐厅宜分开或错位布置。
客厅宜设阳台并应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元阳台的厅宜设置大面积低窗台的观景凸窗。
客厅的开间不宜小于3.6m,深宽比不宜大于2。
应减少开向客厅的门洞,增加连续墙面。
(5)应妥善布置阳台,充分发挥阳台的多功能作用。
(6)户与户之间的客厅及卧室应避免视线干扰。
(7)应设置贮藏空间和晒衣设施。
(8)厨房、卫生间和洗衣间宜集中或靠近布置。
厨房宜靠近户门且与餐厅联系方便;卫生间宜靠近卧室区,门向厅的卫生间宜设前室;洗衣间宜单独设置或与洗手盆合设在卫生间的前室内。
高标准的住宅的"洗、浴、厕"宜分开设置。
不得设计暗厨。
多层住宅的厨房宜设共用烟道将油烟集中排放出屋顶。
(9)高层住宅的电梯、楼梯间宜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
(10)高容积率 (多层大于2.0,高层大于4.0,高层多层混建大于3.0)的住宅区,其底层应至少架空1/2面积,作为绿化或居民活动场地。
(11)宜在楼梯间平台和住户单元人口等处设置邻里交往空间。
(12)住宅不宜采用天井式平面布局,当确有困难而采用时,应符合表2.2.1.2的要求。
(13)平面有凹槽的高层住宅,其凹槽的开口宽度不应小于2.4m,凹槽的深宽比不应大于4。
天井开口宽度及短边尺寸表2.2.1.21.天井开口宽度内不得外挑阳台、楼梯平台等。
2.内天井应有外接通道和排水设施。
与天井相连的楼梯间不得封闭设置,应直接对外。
3.高层住宅的内天井宜从第九层起每隔1。
2层前后打通一个开间。
2.2.1 .3防水与隔热(1)住宅的外墙面、厨房、卫生间及屋面(含屋顶露台)均应做好防水设计。
(2)住宅的屋面应做隔热层,隔热层应构造简单、方便施工和有利防水。
(3)住宅的东西向外窗宜采取遮阳措施,东西向外墙宜采取隔热措施。
2.2.2 办公楼2.2.2.1多层办公楼不宜与住宅叠建在同一栋楼内,当叠建时,住宅应设单独出人口和安全疏散楼梯。
2.2.2.2单面布房的走道净宽应不小于1.5m,双面布房的走道净宽应不小于2m,走道净高应不小于2.2m。
2.2.2.3五层及五层以上的办公楼应设电梯。
2.2.2.4高层办公楼宜在适当位置设置空中花园。
2.2.2.5新建的办公楼宜考虑智能化设计。
2.2.2.6办公楼不宜采用窗式或分体式空调,以免影响立面美观。
2.2.3 中小学校2.2.3.1总平面(1)学校主要出人口不宜开向城镇干道,如必须开向干道时,应留出适当的缓冲空间。
(2)教学区宜采用整体式布局。
即将教室、实验室、活动室、办公室等做适当组合,辅以连廊贯通,组成若干绿化庭院。
绿化庭院可兼作地理园和植物园。
(3)食堂餐厅等辅助建筑应放在下风向处。
(4)教学区与运动区的设置,应考虑分隔的可能,以方便节假日运动区向居民开放。
2.2.3.2 教学楼(1)教学楼应采用外廊或单元组合式布置。
外廊的净宽度,小学不应小于2.2学不应小于2.4m(2)教室设计应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开放式教学和电化教育等的要求。
(3)每个教室宜设置放清洁卫生工具的小贮藏空间。
(4)普通教室内部各表面色彩宜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色调,其种类不应超过2-3种。
教室的前墙应做防眩光措施,并应降低黑板与墙面周围的亮度比。
(5)公共空间不得采用易伤人的粗糙材料装修墙面。
(6)每层应设饮水间和教师休息室。
(7)师生厕所宜分开设置。
(8)主要楼梯间的开间不应小于3.6m,并不得采用扇形踏步。
(9)教室靠走廊一侧近人尺度内的窗应采用推拉窗或固定窗,以防开窗时碰伤人。
2.2.3.3 休息交住空间(1)宜将教学楼的底层适当部分架空,并将走廊、楼梯平台、门廊、门厅等公共场所适当加宽,形成适合师生课余休息和进行各种交往活动的空间。
(2)应充分利用屋面作为休息活动场地。
2.2.3.4 运动场地(1)学校应有足够的运动场地。
应最少6个班设一个篮球或排球场,可根据条件确定设足球场或小足球场,应根据条件设200m~400m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当用地紧张时,至少应设置小学60m,中学100m 直线跑道。
(2)球场和田径场的长轴宜为南北向。
(3)应设风雨操场。
(4)有条件的学校宜设游泳池。
2.2.4 托儿所、幼儿园2.2.4.1基本要求(1)四个及四个班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用地。
三个及三个班以下的托儿所、幼儿园可附设在居住建筑三层以下的空间内,但应有独立的出人门和疏散楼梯,应有直通室外的活动场地,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噪声、防污染、防高空落物等的安全防护措施。
(2)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建时,托儿所生活部分应单独分区,并设单独的出人口。
(3) 应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活动场地,其面积不应小于60㎡;还应设置全园共用室外活动场地,其面积不应小于240㎡。
(4) 应有集中绿化用地,绿地内严禁种植有毒、带刺的植物,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树木伤人。
(5) 严禁将托儿所、幼儿园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2.4.2生活及服务用房(1) 幼儿园的活动室、卧室、卫生间应设计成每班独立使用的生活单元。
卫生间应临近活动室和卧室,厕所和盟洗间应分间或分隔,并应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
(2) 医务室和隔离室宜相邻布置,并应设给排水设施,隔离室应设独立厕所。
2.2.4.3托儿所和幼儿园建筑的立面造型、环境空间及室内设计应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2.4.4托儿所和幼儿园建筑的细部设计应符合幼儿尺度和安全要求。
(1)墙柱阳角及楼梯扶手应做成园弧形,所有构配件应避免尖角。
(2)栏杆不得设置易于攀登的花格或水平杆件,栏杆垂直杆件净间距不应大于0.11m,楼梯井宽度不应大于0.2m。
(3)疏散通道中不得使用推拉门、弹簧门和转门。
(4)卫生洁具尺度要适合幼儿使用。
(5)卧室的窗宜设下亮子,无外廊时须设防护栏杆。
(6)卧室的门应为双扇平开玻璃门,玻璃采用安全玻璃,离地1.0m,并应在离地0.7m处设儿童专用拉手。
(7)浪船、吊箱等摆动类活动器械的周围应设安全围护设施。
(8)卫生间和盟洗间地面应为易清洗的防滑地面,卧室和活动室地面宜采用木地板或塑料地板。
2.2.5商业建筑2.2.5.1 购物环境设计原则:(1)纳人城市系统--从配置、经营、形式、规模、形态各方面均与城市规划及交通体系相配合。
(2)综合多种功能--将购物与饮食、、娱乐、文化、健身、休憩等多种功能综合配置。
(3)优化步行交通步行分流,优化交通--按照保证购物的安全舒适原则处理车流与步行分流,优化步行空间的设计。
(4)组织环境景观--配置绿化、水、路面铺装、雕塑小品、盆栽、棚架,为城市添景。
(5)完善公用设施一一完善从安全、卫生、交通、休息、交谊等行为所需要的设施配置。
(6)提供信息交换提供商品交流信息,沟通消费与市场促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