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3
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人注目,然而这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之路却带来严重的了环境和生态问题。
企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环境责任,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到环境绩效因素。
本文结合了以往的理论成果成果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现状,选取了五大类指标来作为研究企业环境绩效的工具,对评价指标理论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企业的环境绩效是企业持续改善其污染防治、资源利用和生态影响等方面的综合效率和积累效果,反映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其高低水平可以通过环境绩效指标加以体现。
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循环绿色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能够较为全面评价企业环境管理过程和实际效果的指标,它在不同侧面和层次上反映了企业环境绩效及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问题分析通过对我国目前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学习总结,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来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值得去完善弥补.本文总结出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三类:1.环境经营指标过少环境经营指标贯穿了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与其经营成果结合紧密,涉及的范围较广,也较为全面。
然而在目前的整个评价指标集合中,环境经营指标所占的比例较低;相反环境管理指标较多。
2.缺乏环境财务绩效指标目前的指标体系中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绩效给予的关注较少,这可能与我国尚未严格实行环境会计核算有较大关联,环境事项的相关内容还未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无法进行单独核算,导致了这方面信息的评价缺乏独立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3.评价指标的实际操作性不强是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是衡量一个评价指标好坏的重要方面,但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定性的规范性评价指标较多,缺乏实证性的定量研究成果。
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原则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它是企业完成对自身环境绩效评估的首要步骤,指标的选取结果和加工质量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述评共3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述评1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并且开展相应的实践探索。
本文就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做一些述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
简单来说,它是指企业对其营业资金的筹备、分配、调度和控制等全过程的管理。
一个合理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就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确保企业正常经营,满足风险控制的需要,确保企业的增长和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然后,我们需要探讨企业营运资金的来源。
企业提高收入和利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产生营运资金。
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内部来源包括固定资产、库存和应收账款等;而外部来源可以通过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销售账款等方式实现。
接下来,我们来重点分析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以便企业更好地评价自身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
评价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率定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监测企业的成本结构,以此评估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 系数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运用一定量的数据和指标,计算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以此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3. 经济价值增值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经济价值增长与企业营运资金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此评估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此外,为了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科学的预测方法:企业需要通过预测、估计和测算的方法,预测企业未来营运资金的需求和流动性,并及时调整资金的使用,以避免短期资金流动压力和长期资金压力。
2. 优化资金结构:企业需要优化自身的资金结构,避免债务过高或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同时要发挥固定资产等自有优势,提高长期投资的回报率。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综述及比较研究共3篇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综述及比较研究1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企业绩效评价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国际贸易竞争中,企业需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竞争力,因此,绩效评价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的角度进行综述和比较研究。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企业开始使用了“利润中心”等管理工具。
之后,评价模型逐渐演化为基于目标制定的方法,并特别关注了金融指标。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企业绩效评价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不仅包括财务指标,还包括非财务因素,如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员工满意度、创新能力等。
绩效管理工具也有所增加,如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等。
平衡计分卡是绩效评价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是基于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包括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
这使得企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评价企业的绩效,并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的运营。
绩效管理是对企业绩效情况进行长期监控的方法,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自身运营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解决。
关键绩效指标是企业绩效管理的一种方法,它重点关注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使企业能够精细化管理,并更加有效地制定决策。
当前国外企业绩效评价更加注重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通过制定各项指标并进行全面评价,使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运营情况,从而采取更加合理的经营决策并及时修改原有的经营方案。
当前国外企业绩效评价已经转向非财务指标为主,并注重企业绩效监控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时间较短。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企业对于评价自身绩效的需求开始加强。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内企业逐渐借鉴国外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并引入了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等评价方法。
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杜勇1,鄢波2,陈建英3(1.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2.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3。
西南大学财务处,重庆400715收稿日期:2013—12-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232004;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3C G L 050;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11Y J C 630243、12Y JC630010、13Y JC6300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 WU 1309116、S WU 1309202作者简介:杜勇(1977-,男,湖北麻城人,博士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鄢波(1978-,女,湖北宜昌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会计;陈建英(1980-,女,四川资阳人,中国注册会计师,西南大学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审计。
摘要:在对研发投入与企业业绩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2007-2012年进行研发投入的43家(共258个观测点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就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投入水平上处于中等水平,且投入强度正在逐年提高;总体上,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和企业获利能力具有同向增长关系;在企业成长能力方面,其与研发投入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关键词: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D O I :10.6049/kjjb yd c。
2013100342中图分类号:F 276。
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402-0087-060引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日益受到国内外企业资本与技术的挑战。
研发(R&D投入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因而体现企业科学技术进步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共3篇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1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量化分析,评估企业的价值创建能力并指导企业管理决策。
在国外,许多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而推动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和创新。
一、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绩效评价是通过量化指标的方式对企业进行评估,因此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工作中的重点。
国外学者通常将企业绩效指标划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
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评估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经济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来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这些指标包括回报率、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
其中,投资回报率因其能够直接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已成为国外许多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
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和效果进行衡量,以及对企业内部各要素的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估,包括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品牌价值、创新能力、环境与社会责任等。
这些指标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二、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是对指标体系的定量分析工具。
国外学者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层次分析法模型等。
这些模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多种企业和多种行业的需求。
例如,回归分析模型能够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为企业提供决策信息;层次分析法模型则能够通过对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层次化分析,更好地评价指标对绩效的影响,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三、企业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企业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是评价工作的最终目标,国外许多企业已经将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
这些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采用适合自己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通过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估,推动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和优化。
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社会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已从单一生产作业指令性管理逐步过渡到研发、生产、经营、服务多层次的价值链管理阶段,“战略管理”的构想和实践便在企业追求长期性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战略层面上提出来。
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政策背景下,企业被要求更加融入社会,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单单是满足社会其他成员对企业所生产产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企业往往被要求和谐、有序、负责地参与社会活动,西方学者更是提出了“社会企业”这一概念。
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考虑长期战略管理,不断营造和谐安定的企业发展环境,追求共赢,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存续的,与企业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在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相互协同相互竞争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然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不得不促使企业家充分发挥各自企业家才能经营企业,经营的一体化和规模化促使这样的经营向战略经营转变,经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企业不断建立各种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评析企业发展的效率和效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立和谐全面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显得异常重要。
二、历史与现状:绩效评价从财务指标到综合评价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
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
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
企业绩效评价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价制度,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
绩效评估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
绩效评价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
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使得企业绩效评价的机制得以发展。
在很早之前,合伙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企业管理者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目标。
基于EV A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对EV A 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1)理论研究国外的主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EV A 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其中,Stephen O’Byrne(1996)认为,EV A 对公司市场价值的解释力,远远大于NOPAT 对公司市场价值的解释力;S R Rajan(1999)对美国1998 年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EV A 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最强;Maja Llic(2010)通过对几家成功运用EV A 的企业进行相关性分析,对EV A 实施现状进行了概述。
(2)应用研究国外的研究集中在EV A 评价业绩可行性研究和价值管理应用性研究两个方面。
Desai(2006)利用了一个完整的公司案例,比较了会计调整前和调整后的EV A,并且介绍了公司可以采用的一些基于EV A 的奖金计划。
虽然大部分研究显示,基于EV A 的管理薪酬体系对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是积极的,但EV A也并非完美无缺。
Lokanandha(2006)的研究显示,它不能使管理者和股东达成利益同盟,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利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调和。
我国对EV A 的研究与国外类似,也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方面,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有实际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关于EV A 在理论上的研究主要有:刘会敏(2009)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主张采用EV A 指标,认为这个指标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等,为我国企业大规模应用EV A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王晓丽和冒乔玲(2011)从资本市场、公司内部治理等方面,分析并肯定了中国企业实施EV A 的可行性,认为EV A 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诊治中国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侵犯投资人利益的痼疾,同时,他们也提出,中国企业推行EV A 管理体系既要考虑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征,又要适应企业自身及所在行业的特点的若干举措,从而实现EV A 的本土化。
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研究综述作者:王东清吴博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7期摘要:近年来对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主要可以分为即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
本文回顾了不同的绩效评价模式,对具有代表性的绩效评价模型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基于不同理论新的绩效评价模式。
关键词:绩效评价模式杜邦分析模型 BSC 绩效棱柱 ABPA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指出:“不能考评也就不能管理。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绩效的管理和评价自然成为西方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由于各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企业管理层对绩效评价的目的和要求也存着在很大的区别。
基于各时代不同的理论基础以及管理特点,国内外学者及管理者相继提出了不同的绩效评价模式。
以杜邦分析模型为代表的财务评价模式开创了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先河,随后各国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以经济增加值(EVA)为代表的价值模式以及以平衡计分卡(BSC)为代表的平衡模式。
虽然上述经典的绩效评价模式在企业管理的研究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也表现出了局限性,针对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国内外学者又开始对现行的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新的绩效评价模型。
一、财务模式及价值模式分析(一)财务模式财务评价模式是在杜邦公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期,美国杜邦公司引入了著名的“杜邦公式”,即“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并且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通过各个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了层层分解,将净资产收益率用企业所熟悉的财务指标表示,构成了著名的杜邦分析模型。
与衡量企业绩效的独立财务指标不同,杜邦分析模式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将各种财务指标相结合,明确地展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在联系,并且逐层向上共同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每个指标对于公司的整体业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外企业绩效评判进步综述及比较探究一、绪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绩效评判在国外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综述和比较国外企业绩效评判的进步现状,从而探讨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二、国外企业绩效评判进步的模型及方法1. 财务指标模型财务指标模型是最为传统和常见的企业绩效评判方法之一,主要关注企业财务数据和指标,如利润率、业务收入、净资产回报率等。
美国和欧洲国家在绩效评判中广泛应用财务指标模型。
2. 市场绩效模型市场绩效模型将市场因素归入企业绩效评判,主要关注企业市场占领率、市场份额、品牌价值等指标。
市场绩效模型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得到广泛应用。
3. 综合模型综合模型是将多个指标和方法结合起来评估企业绩效的一种方法,如布尔三维模型以及包含来自财务、市场和运营方面指标的综合评判模型。
这些综合模型在德国和法国等国广泛运用。
三、国外企业绩效评判体系的特点比较1. 指标选择差异国外企业绩效评判体系的指标选择存在差异。
以财务指标模型为例,美国侧重于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德国更重视企业运营效率指标;而日本则更关注市场份额和产品质量指标。
2. 评判方式差异国外企业绩效评判体系的评判方式也存在差异。
美国和欧洲国家更倾向于定性评判,重视制定目标和进步战略;而日本常接受定量的绩效评判方式。
3. 绩效评判结果利用的差异不同国家在绩效评判结果的利用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企业更重视绩效评判结果对薪酬和晋升的影响;而欧洲国家更重视绩效评判结果在企业治理和改善进程中的应用。
四、国外企业绩效评判的启示1. 定制化评判体系企业应依据自身特点和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定制化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绩效评判体系。
2. 综合评判绩效评判不应仅限于财务指标,而应结合市场表现、产品质量和员工满足度等多个维度评估企业绩效。
3. 强化结果应用企业应更加重视评判结果的应用,并将其作为管理决策和改进的重要依据。
五、结论本文综述和比较了国外企业绩效评判的进步模型和方法,并分析了国外企业绩效评判体系的特点差异。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引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研发投入不仅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更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其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通过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结构、研发投入效果等多个维度的数据分析,揭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特性下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体系,还能为中关村及类似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汇聚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表现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于理解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研究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而且对于指导企业合理配置研发资源、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中关村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分析与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分析与评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分析1. 技术创新水平较高。
高新技术企业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注重研发创新,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应用的发展。
这些企业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具有较大的投入和先发优势,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并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2. 思维方式与传统企业不同。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开放的创新思维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高新技术企业更加灵活和敏捷。
3.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差异化程度较低。
技术创新的门槛较高,但是市场份额的争夺较为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4. 资金需求大。
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需要在技术研发阶段面临长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投入风险。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应对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的挑战。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价1. 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衡量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创新能力体现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模式等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不断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垄断能力。
2. 市场适应力。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能够快速调整和适应,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资源管理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具有良好的资源管理能力,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
科技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企业应当有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
4. 品牌价值。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重视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受到广泛重视。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武器,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本文阐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目的、涵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及绩效评价困难的解决方法等。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企业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创造有效的决策依据和衡量工具,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操作,实现对公司的重大战略调整和技术创新投资的有效监管,从而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同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包括市场评价指标、财务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服务评价指标、管理评价指标等。
如市场评价指标,可以考虑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满意度、市场份额、收入和利润、产品及服务销售量、品牌影响力及创新性等。
财务评价指标,可以考虑企业技术创新的节约成本、投资回报率、财务收入和利润等。
技术评价指标,则可以从技术创新的可实施性、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有效性等方面考虑。
此外,服务评价指标和管理评价指标也可以考虑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运行团队的胜任程度和责任感等。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也有一些困难。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管理思路,业务流程更加复杂难以管理,技术创新项目的目标、里程碑和投资流程时刻变化,绩效目标容易受外部变量影响。
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决策机制,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实现绩效评价的可衡量化,从而克服绩效评价的困难。
本文得出结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合理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价值目标。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 (1)(2)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 (1)(3)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 (2)(2)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 (2)(3)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4)全聚德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3)1.3 文献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外研究现状(1)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Ahmad和Dhafr(2014)[1][34]为了考察相关公司财务绩效,设置了一系列的关键指标,例如客户满意度、交货时间等等,以此提出了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的财务绩效评估方法。
Torkamani Etal(2012)[1][35]建立了一套公司专属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除了财务指标外,同时在体系中纳入了部分非财务指标,构建了一个新的指标体系,最终得出了财务绩效评价结果。
Moujib Balr(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主要研究制造行业中小企业的财务绩效,不同于其他方式,他是先选取指标,而后根据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重点衡量盈利能力,以此来判断指标与企业财务绩效是否有关联。
Ditz Daryl等(1998)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研究环境绩效时,主要选取了成本投入、污染物排放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2)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国外相关研究中,Hung-Yi Wu(201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使用决策实验和评价实验的方法来确定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
Bentes等(20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创新性地结合了平衡记分卡法与层次分析法这两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指标优先度和绩效维度,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3)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在国外的研究中,Hadi Ghadimi Sina Nematizadeh(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共3篇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1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企业绩效评价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对企业的各项关键业绩进行分析、衡量和比较,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掌握优势和劣势,优化管理,提高效益。
本文将介绍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一)传统方法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采用财务指标,如收入、利润、资产收益率等。
这种评价方法简单、直接,容易衡量和比较。
然而,它忽视了许多非财务因素,如员工福利、市场占有率、企业形象等,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绩效状况。
此外,财务指标常常被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者作弊和调整,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绩效管理方法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绩效管理方法应运而生。
这种方法把绩效评价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通过设定目标、制定方案、培训教育、激励考核等手段,来促进员工绩效的提高。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综合了各种因素,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升级。
缺点在于,实施难度较大,需要全员参与和长期管理,成本高。
(三)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评价模式。
它综合了传统方法和绩效管理方法的优点,以多元化的维度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估。
一般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方面。
这种方法考虑了贵重客户和亏损客户、企业制度和流程的协调配合、员工能力和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绩效贡献。
它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优点在于评价维度更全面,缺点在于评估方法不够标准化和可比较,需要不断改进。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一)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绩效评价也开始向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的绩效评价方法通过等技术对绩效数据进行归类、汇总和分析,可以大大减轻人工工作量,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速度,有利于管理决策和优化。
(二)环境化企业绩效评价不再只是关注企业内部的绩效表现,还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
企业要逐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和高收益特征,智力资本对其发展影响大。如何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绩效评价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绩效评价 特殊性 有效性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知识和智力等无形资产为主要经营资源,但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没有考虑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构成、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不能客观考核其业绩与发展潜力,对公司高管的经营战略制订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如何合理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给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带来了巨大难题。自卡普兰和诺顿(1992)首次在其平衡计分卡评价(balance scorecard,bsc)模式中提出用学习与创新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之后,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分析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特殊性;二是对各种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二、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特殊性研究 ( 一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传统企业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因此,国内外研究 者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应涉及多方面,特别要体现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grkki k.laitinen(1999)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财务绩效和竞争,内部因素是成本、生产流程、工作效率、产品和收入。fang mei tseng et. al(2007)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财务业绩、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供应链关系等方面,共17个财务和非财务指标。chia-chi sun(2010)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生产能力、供应链能力、创新能力、财务运作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服务质量能力等方面。陆正飞和施瑜(2002)认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与传统企业应用不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因为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具有稳定的高盈利能力和低风险性,而“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通过对投资者发放调查问卷,发现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倾向于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 二 ) 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特征的指标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可以从财务数据进行判断,如销售规模和利润的快速增长。但高风险性体现在技术上高投入却不一定带来高的回报。而研发和创新能力是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和保持高成长性的源泉,应是绩效评价的关键内容。就此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评价标准。除了grkki k.laitinen(1999),fang-meitseng et. al 2009),chia-chi sun(2010)等学者在指标体系中提出专门设 置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外,john hagedoorn和myriam cloodt(2002)发现更多的指标能够较好体现企业创新业绩,如研发投入、创新行为规模、新产品的质量和推广水平,组织电子系统效率和沟通程度指标也可以辅助说明。游达明、杨文峰(2003)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体现,具体指标包括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技术领先度和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估能力等指标。梁莱歆、刘建秋(2004)认为高新技术企业r&d也可以反映其技术创新情况。r&d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投入和产出方面,投入方面包括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比重等指标,产出方面包括企业拥有专利数等指标。骆珣、张振伟(2007)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企业家综合能力、企业组织文化、员工综合水平、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环境及营销能力等方面,具体指标包括企业精神文化和研发效率等。这类研究都考虑使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绩效评价。我国高新技术认定政策里特别强调考核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有学者建议在考核体系内直接设定反映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的指标。赵天翔、李晓丽(2003)认为投资者会关心高新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应设置成长性评价指标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种子、初创阶段进行评价,包括人力资本和产品与市场两方面因素,建议设置管理者和员工素质、产品技术特性和市场销售能 力方面指标;对成长、扩张阶段进行定量财务分析。周志丹(2007)以宁波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设置成长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包括发展状况、盈利水平、经济效率、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管理能力方面指标。 张俊瑞、李彬(2009)建议运用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股东回报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屈文彬(2012)针对湖北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问题,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包括业务扩张性指标、盈利增长性指标和资金运用潜力指标方面具体指标。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原动力。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对企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这些贡献不可能全部形成当期的生产能力,对当期利润有贡献;相反,智力资本转化成生产能力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现金流出。因此,国内外学者建议在考核体系中增设创新能力指标。如fang-mei tseng et. al(2007)在bsc评价指标体系中专设创新能力方面指标;chia-chi sun(2010)也专设了反映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能力方面的指标。王光杰、钟裕敏、刘国新(2002)在bsc中的内部业务流程指标中设置了包括创新过程及创新能力评价等具体指标;在学习与成长能力指标中设置了有关科技人员的具体指标。也有学者采用模型方法将有关指标作为变量对样本企业进行评价。崔总合、杨梅(2012)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4个维度。张俊瑞、李彬(2009)的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包含了企 业发展能力指标。这类研究多从不同维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但指标体系不统一,在实践中难以运用。同时,指标的过度细分给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披露带来新的压力。 三、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研究 ( 一 )指标的有效性 指标能否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取决于各指标与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之间的驱动关系。国外学者较多地关注bsc的综合反映能力。grkki k.laitinen(1999)以芬兰中小科技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在绩效评价时关注员工创新、顾客满意度、产品盈利、公司利润和流动性及资本结构等层面,证明竞争、生产流程和工作效率指标能够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john hagedoorn et. al(2002)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创新行为规模、新产品的质量和推广水平,组织电子系统效率和沟通程度指标都可以说明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fang -meitseng et. al(2007)认为财务业绩、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供应链关系方面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可以全面地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进行评价。chia-chi sun(2010)运用ahp和topsis方法检验了生产能力、供应链能力、创新能力、财务运作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服务质量能力方面指标,认为该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harel eilat et. al(2008)、teresa garca-valderram et. al(2009)认为dea方法与平衡计分卡融合,可以合理全面地评价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效果。但这些研究没有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缺乏具体指标,无法引领信息用户关注企 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eddy cardinaels et. al(2010)的实验说明这一问题。第一个实验发现: 当企业绩效差异主要体现在财务方面时,相对于未使纳入bsc的指标,评价者会更多关注在bsc中的财务指标;相反,当绩效差异在非财务方面时,无论指标是否纳入bsc内,对评价者进行绩效评价都没有影响。第二个实验发现,当绩效考核标准指标加入bsc后,相比未纳入bsc的指标,评价者会侧重于采用任何一项反映业绩差异的bsc指标进行评价。研究说明企业应慎重组织和表达绩效评价指标才能得到预期的考核效果。hao chen huang et. al(2009)对台湾的高新技术企业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学习和成长能力、客户层面和财务层面之间存在着积极驱动;内部业务流程调整了学习和成长能力先行与财务层面滞后之间的关系。这说明时间滞效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有强烈的影响,并影响公司整个战略运行过程。 ( 二 )指标权重分配 在运用各种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各种指标的权重分配对评价的结果有重大影响。学者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研发和创新能力各类指标重要性的不同理解决定权重分配的差别。这是导致评价结论不可比的重要原因。但目前的文献中没有专门涉及指标权重分配问题。而且在指标应用的研究中,即使涉及权重分配问题,也笔墨不多。国外的文献显示,指标权重分配基本遵守bsc原理,认为研究权重分配问题显得老调重弹。在国内的文献中,对于权重分配的关注主要出现在新的评价模型构建研究中,采用较多权重赋值方法是德菲尔法、熵值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