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一”的成语典故一诺千金的典故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
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
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
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成语一丝不苟故事】明朝时期,朝廷下令禁杀耕牛,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去拜访高要县汤奉知县,席间有老者送来50斤牛肉。
汤奉问张静斋如何处置。
张静斋要他把送牛肉的老者抓起来。
如果上司知道这样办案一丝不苟,那么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出处】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解释】苟:苟且,马虎。
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成语里的数字含义成语里的数字含义三茶六礼:三茶:下茶、受茶、送茶;六礼;六礼: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亲六故:三亲:宗亲、外亲、妻亲;六故:指父、母、岳父、岳母、自己、妻子方面的熟人。
三生有幸:三生:前生、今生、来生。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五谷不分:五谷:稻、黍、稷、麦、菽。
四维不张:思维:礼、仪、廉、耻。
四海为家: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牲五鼎:三牲:猪、牛、羊;五鼎:羊、猪、肤、鱼、腊。
四大皆空:四大:地、水、风、火。
四时八节: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东至。
五毒俱全:五毒:蛇、蝎、蜈蚣、蜥蜴、蟾蜍。
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肥、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尘不染: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道轮回: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六根清净:六根:眼、耳、鼻、舍、身、意。
六合之内:六合:天、地、东、南、西、北。
六经三史: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三史:《史记》、《汉书》、《观汉记》。
六亲不和:六亲:诸公、诸舅、兄弟、姑姊、婚媾、姻娅。
六神不安:六神:心、肺、肝、肾、脾、胆。
七情六欲:七情:喜、怒、忧、惧、爱、憎;六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八音选奏:八音:金、石、丝、匏、竹、土、草、木。
十恶不赦: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大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与数字有关的典故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和象征,有时候甚至成为了典故的来源。
我们来看一些与数字有关的典故。
首先是“三人成虎”。
相传,有一个国王听说山中有虎,便命令人去确认。
有人回来说见到了老虎,有人回来说没有见到。
国王不知道谁说的是真话,于是大臣告诉国王:“有句俗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即使是一件事情没有发生,只要三个人都说发生了,那么它就变成了事实。
”于是国王震惊不已,深思熟虑后,宣布从此以后,只要三个以上的人提到同一个事情,就会加以重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的议论并不一定正确,我们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盲从。
其次是“九牛一毛”。
这个典故源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九头牛耕田的贫农,他苦心经营,每天辛勤劳作,但是仍然只能收入微薄。
有人劝他,如果能够将九头牛的毛卖掉,一毛就能够得到一大笔财富。
然而,贫农却迟迟不肯卖。
他说,自己只是收获九牛的力量和耕作的成果,却不能破坏牛的毛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贫农对动物的尊重和情感的价值观。
还有一个与数字有关的典故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传,八仙决定过海去参见蓬莱仙岛的仙帝。
八仙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神通:慢性子的韩湘子骑着竹筏,因为太慢,所以被别人追上了;李铁拐用李子枝做成了杖,一下子过了海;何仙姑骑着扫帚划水;张果老用花桶装满了水,当作船帆;曹国舅什么也没有带,结果溺水了;蓝采和扔下一叠纸钱跨海;鲁智深骑着老虎一跃而过;铁扇公主偷偷把别人成仙的书烧了,因而变成了曹国舅。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方法,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以上是与数字有关的一些典故。
这些典故都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和人生的智慧,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加以参考和思考。
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符号,它们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面对这个世界。
让我们保持对数字故事的好奇心,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智慧和美好。
古人对数字的称呼
在古代,人们对数字有很多不同的称呼,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 一:一直被视为数字的起始,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它可以表示统一、整体、根源等意。
- 二:在古代文化中,二通常表示成双成对的意思,如“一箭双雕”“二人同心”等。
- 三:在古书中,三往往表示多数、多次的意思,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缄其口”等。
- 四:四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四方、四季等,比如“四面八方”“四季如春”等。
- 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被视为吉利的数字,有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美好的寓意。
- 六:六通常代表着顺利、吉祥,有六六大顺、六畜兴旺等说法。
- 七:在古文化中,七一般表示阴阳与天地的交互变化,比如七擒孟获、七星高照等。
- 八:八常用来指代事物的多样性,比如八面玲珑、八仙过海等。
- 九:九有“久”的谐音,象征着长久、持久,比如九九归一、九五之尊等。
数字的古称丰富多样,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描写数字的成语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数字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的阅读。
一夜十起东汉初期,有名清官会稽太守第五伦为官十分清廉,他甚至亲自铡草喂马,别人问他是否有私心,他毫不掩饰地说有,举例说侄儿生病时,他一夜十起去看望,每次都能安然入睡,而自己的儿子生病时,他一夜十起,心中有所牵挂就通夜难眠。
一夜十起的意思是:心里惦挂事情,一晚上起来十次,不得安睡。
二桃三士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
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
比喻借刀杀人。
举一反三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三令五申三令五申,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
人们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屡次告诫食品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三令五申的意思是: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多次命令和告诫。
[描写数字的成语故事]。
数字成语里的中国数文化Chinese numbers have been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They are filled with rich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aily life.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中的数字占有重要地位,以一个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一二三四五,上善若水”为例,它蕴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指改变前天,“二”是朝向新的节头,“三”是新的起点,“四”就是中庸之道,而“五”是直指“以柔克刚”的真理。
这样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字,使得中国人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数学信仰,它们几乎被视为一种神性的力量。
In ancient China, numbers have also been related to yin-yang theory. Numbers from 1 to 9 and the totals of ninth powers have been used in Chinese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since the Han Dynasty. In addition,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certain numbers represent luck and good fortune, such as the number 8, which sounds similar to “wealth” in Chinese, and the number 6, which means “good luck” in Chinese.此外,数字传说也流传于中国文化中,常遇数字传说一说,“一山不容二虎”,“三只白鹭不落窠”,其实是借用物象论证智慧所至,逻辑思维拘束的中国传统观念,强调的是凡事有限,与无限抢夺利益的竞争属性。
有关数字的成语俗语
数字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用于计算和量化,还被广泛应用于成语和俗语中。
以下是一些与数字有关的成语和俗语:
1. 一举两得:一次行动实现两个目标,比喻效率高。
2. 三心二意:指一个人心思不定,犹豫不决。
3. 四面八方:形容从各个方向或角度来的事物或人。
4. 五颜六色:形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5. 六亲不认:指一个人背叛自己的亲戚、家人或朋友。
6. 七嘴八舌:指众人争相发言,嘴巴多而杂乱。
7.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容各自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
8. 九牛二虎之力:形容非常大的力量。
9. 十全十美:形容完美无缺。
10. 百年树人:指需要长时间耕耘培养才能成材。
以上是一些与数字有关的成语和俗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数字的重视和运用。
- 1 -。
成语里那些美丽数字背后的密码五音不全唱歌走调儿,被笑为“五音不全”,但今人多不懂“五音不全”之“五音”是哪些音。
那是咱古人唱歌的调式,可称“五声音阶”,以“宫、商、角、徵、羽”五字标示,相当于洋文“do、re、mi、sol、la”。
咱先人本事何其大,虽说五音是全的,但比洋人少俩音,即“七音不全”,却照样唱出悠扬动听的歌来。
一文不值古人说一件事毫无意义,是用“钱”衡量的,即“一文不值”。
“一文”多少钱?古时以铜铸钱,造得扁而圆,中留方洞,俗称“孔方兄”;钱的一面铸有当时皇上年号加“通宝”二字,如“乾隆通宝”,通宝即通用之宝,拿它买什么都行——因钱上铸着文字,故一枚钱曰一“文”钱。
一文不值的东东,是垃圾。
家财万贯“万”是数目;“贯”是绳子通过“孔方”把钱串在一起的意思。
1贯钱,是1000枚面值1文铜钱的串儿。
家财万贯,以铜钱计,乃是天文数字。
史载,宋代一个冬季连下大雪,朝廷为东京(汴梁,今开封)市民补贴,每户日最低标准15枚铜钱,以每户5口人计,每位3文,每顿饭1文钱,饿不死。
昆曲《十五贯》,说的是苏戍娟和熊友兰被诬偷15贯钱并杀失主的故事,时在宋代。
有心人以当下物价换算,1贯等于人民币1.2万元,15贯就是18万元,挺大一笔钱啊。
无锡知县过于执,主观臆断,错将苏熊二人判成死刑,上级官僚知府、巡抚之流,又皆轻信原判,草率定案。
后清官况钟巧计把错案翻了过来,甚幸。
咱们看这戏,至少须知15贯是多少钱,以便明明白白给况大人点赞。
寸阴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阴”,指的是日晷上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耗费的时间。
针之影在晷盘移动,次第走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刻度,即一天光阴。
晷盘圆周若干尺,特别地长,而针影走1寸长度所用光阴极少。
这极少的光阴,乃是千金难买的。
千金是一个什么概念?是500,000g (50万克)黄金。
金子没了可以再炼,光阴逝者如斯夫,宝贵异常,浪费了就无法挽回了。
[闲来看看]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闲来看看]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七情六欲,四书五经,三令五申,五花八门,六亲不认。
很多很多类似的成语俗语,这些数字应该不是随口就说出来的吧,于是我大体进行了一下调查,总结一下,免得万一有人问我,我却一问三不知。
对了,是哪三不知?三教九流. 古代指儒教、道教,释教为“三教”;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九家为“九流”。
后来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7 大痛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七情六欲《礼记& 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佛家所说“四大皆空”指哪“四大”,“六道四大:坚硬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
四书五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它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 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
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
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
五湖四海
五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道教,释教;九流: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六道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因焚书坑儒《乐经》失传,从此只有四书五经】
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花八门
五花:
金菊花——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喻酒楼的歌女
火棘花——喻玩杂耍的
土牛花——喻挑夫
八门:
一门巾——算命占卦的
二门皮——卖草药的
三门彩——变戏法的
四门挂——江湖卖艺的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
七门调——搭棚扎纸的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六亲
父、母、兄、弟、妻、子
三令五申
三令:
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
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
五申:
一申赏罚以一其心
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
三申画战阵旌旗
四申夜战听火鼓
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
过五关斩六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
五毒俱全
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壁虎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其实壁虎无毒】。
为⼤家整理的《关于数字⼆的成语典故》,供⼤家参考。
只知其⼀,未知其⼆〖解释〗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
同“只知其⼀,不知其⼆”。
⼀则⼀,⼆则⼆〖解释〗形容说话⽼⽼实实,毫不含糊。
同“⼀是⼀,⼆是⼆”。
⼀佛出世,⼆佛⽣天〖解释〗死去活来之意。
出世,⽣;⽣天,死。
⼀佛出世,⼆佛升天〖解释〗死去活来之意。
出世,⽣;⽣天,死。
⼀⽽⼆,⼆⽽⼀〖解释〗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三〖解释〗由⼀⾄⼆,由⼆⾄三。
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百⼆⼗⾏〖解释〗犹三百六⼗⾏。
指各种⾏业。
市不⼆价〖解释〗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
形容社会风⽓好。
同“市⽆⼆价”。
⼆者不可得兼〖解释〗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不能兼⽽有之。
⼆⼼三意〖解释〗想这样⼜想那样。
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
同“三⼼⼆意”。
⼆话不说〖解释〗不说任何别的话。
指⽴即⾏动。
⼆⽸钟惑〖解释〗⼆:疑,不明确;⽸、钟:指古代量器。
弄不清⽸与钟的容量。
⽐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道理。
一二三的典故"一二三"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它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和典故。
以下是我对这个词语的一些理解:一:在古代,一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数量单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个”或“只”。
此外,一还可以表示开始或第一的意思。
在许多文化传统中,“一”常常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如“一统”、“一致”等。
二:在古代文化中,“二”通常被视为一对夫妻或一对朋友的象征,表示两个人的关系。
此外,“二”也可以表示数量上的第二个单位,或者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分类或分级的第二级。
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常常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完整、圆满和和谐。
三也常被视为宇宙中重要元素(如地、水、火)的集合,以象征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关于"一二三"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中。
在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常常有关于"一二三"的故事情节,如《山海经》中的"三神山"传说,以及《封神演义》中的"一二三仙姑"传说等。
这些故事中,"一二三"常常被用来象征某种神秘的力量或神明,代表着天地间的吉祥与美好。
此外,"一二三"在中国的诗歌、歌曲和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
比如在一些传统的对联、成语和诗词中,"一二三"常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深刻的含义,如"一鸣惊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等。
总的来说,"一二三"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基本的数量单位和事物的分类分级,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代表着吉祥、圆满和和谐。
成语中的数字典故“一问三不知”人们常常说“一问三不知”这句俗语,而且都知道它是指问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是你知道“三不知”的来历吗?“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军队攻打郑国,而当时占据霸主地位的是齐国。
齐国不希望有别的国家可以和它相提并论,当然就不希望晋国扩张自己的领土,于是就派遣了陈成子带兵去援救郑国。
陈成子下面有个部将叫苟寅。
齐军出发前,苟寅就对主帅陈成子说:“一个刚从晋国回来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国家的军队将会派出大批的人马来袭击我们,而且扬言要把我军统统消灭。
”一般的将领听了这句话肯定会对苟寅非常感谢的,但是陈成子则不然,他对苟寅说:“咱们的军队在临行的时候,国君就对我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要记住千万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现在你听说晋军要来打我们,我对你说,即使他们来的人再多,我也不会害怕,也不能避而不战。
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是不是想让我把你的话报告给国君啊?”苟寅便知难而退,感慨而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一定要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有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才向上报告;但是这次我对晋军的人数、行动时间等都不了解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
“一问三不知”即来源于此。
“一字千金”“一字千金”是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而不是指一个字值一千两黄金。
“一字千金”的由来涉及了这样一个典故。
传说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赌注不是什么物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个人当然不是什么碌碌无为之辈,他身上流着秦朝王室的血液,这个人就是秦异人。
这个秦异人是谁呢?他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他的儿子却是赫赫有名。
其儿子不是别人,正是日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秦异人曾在赵国当人质,在大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之下、他登上了秦国的王位,是为庄襄王。
数字成语中的典故成语中包含典故,有趣的数字成语就属于这一类,现举数例,以飨读者。
一字之师,宋·陶岳《五代史补》载:“郑谷在袁州府,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己不觉投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后用“一字之师”指能够给别人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三:“杨诚斋与同舍谈及于宝。
一吏进曰:‘乃干宝,非于也。
’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
’诚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师。
’”二桃杀三士,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
齐相晏婴欲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三人,使三人论功争食,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
后用“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
尤喻借刀杀人,贬义。
诸葛亮《梁父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李白《惧谗》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东周列国志》七一回:“一朝中阴谋,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者?相国齐晏子。
”三盈三虚,见王充《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
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说明当时孔丘的讲学很不受学生的欢迎。
而少正卯的讲学,由于他大力宣传了革新思想,却很有吸引力。
因而,在孔丘的私塾里,除了最顽固的颜渊以外,三次招徕的学生,三次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
对此,孔丘一直怀恨在心。
后来,当孔丘摄行鲁相职务时,就迫不及待地杀害了少正卯,这完全是一种恶霸作风。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处境。
叶圣陶《倪焕之》一二:“这几乎成了‘四面楚歌’的局面,开垦的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止。
为了商量对付方法,冰如召开教职员会议。
”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敬佩到了极点。
数字成语里的中国数文化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
而成语是历史典故的缩影。
散发着前人语言和文字运用的智慧之光。
承裁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研究成语也是研究一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在众多的成语中舍有数字的成语即“数字成语”为数不少且十分有趣在本文中笔者将“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在成语中的文化内涵作一探讨。
关键词数字成语内涵文化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那么我们町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正如克拉姆申在一书中的观点麟鹄成语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同定短语是历史典故的缩影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数字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数字的产生与应用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时至今日数字除了计数功能外还蕴含着种种文化内涵。
在众多的成语中含有数字的成语以下简称“数字成语”为数不少也十分有趣。
在本文中笔者将“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在成语中的文化内涵作一探讨。
翻开任何一部成语词典我们都能发现在如此众多的数字成语中。
最多的是含“一”的成语例如一元复始一团和气一路平安一帆风顺一登龙门一朝富贵一举千里一路荣华一本万利等等。
从含“一”的数字成语的数量之多可以看出汉民族对“一”重视。
老子认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笔者认为老子这句话中的“一”表达的是“最初”和“开始”的含义这表明了“一”至高无上的地位。
朱熹也认为“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成语“一元复始”中的“一”就是“始”之义。
二和双“二”的哲学思想来自阴阳对立相生的观念并促成了中国人对“对称”的偏爱由此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观。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对称认为成双成对的东两象征着和谐、吉祥《周易》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进一步衍生成六十四卦。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人们认为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李三衡几何梯级发展。
A : 在中国礼仪上,所谓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二.阿谀曲从,陷亲不义。
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赵岐《孟子注》: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B:人有三急:“心急,手急,性急”(楼主注:有几种说法:一说是人一生必须要的,“内急,性急,心急”——内急,即上厕所急。
性急,即结婚入洞房急。
心急,即老婆在里面生孩子你在外面等急。
二说就是人一天必须要的,即“尿急,屎急,屁急”。
其实尿急,屎急,屁急归根到底,都是内急的一种。
而今天写的,是内急中的屎急。
)C:七情六欲: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中医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一般地说,六欲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佛家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D:胡说八道: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胡说∶胡人说讲。
八道,而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
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在词语上可简作。
胡说八道。
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
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E:五大三粗:是指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腿粗,腰粗,脖子粗另附搞笑版:五十年代“五大三粗”的男人是;饭量大,力气大,嗓门大,拳头大,脚板大。
胳臂粗,声音粗,肉皮儿粗。
七十年代“五大三粗”的男人是;脑袋大,贡献大,脾气大,年纪大,牢骚大。
感情粗,心思粗,食物粗。
九十年代“五大三粗”的男人是;排场大,胆子大,面子大,房子大,大哥大。
言语粗,品位粗,链子粗,二十一世纪“五大三粗”男人是;学问大,架子大,规矩大,门路大,精神头大。
腰腹粗,脖子粗,喘气粗。
F:六亲不认:当今“六亲”泛指亲属。
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国学数字文化1一9数字解析一:一是最基本的数字,代表着“一个”,也是所有数字的起源,它象征着独立、遵循自己的道路和忠实的信仰。
在国学中,一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被认为是“道”的体现。
二:二在国学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代表了“夫妻”、“合作”、“事物的二面性”等含义。
在阴阳五行哲学中,二也代表着阴阳两极性,是事物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
三: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数字,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三才五行”等方面的含义。
在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有着三的表现形式。
四:四是中国文化中代表地上世界的数字,也因此被称为“地四”。
四在成语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数字之一,例如“四海”、“四通八达”等。
五: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同时五也代表了人的五官、五志等。
五在国学中也被赋予了很高的象征意义。
六:六是一个既代表着“完美”又代表着“劳动”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六道,六律,六艺等,都有着深刻的寓意。
七: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典故和寓言,代表“The Seventh Son” (第七个儿子),七擒七纵,七步成诗等含义。
同时七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被认为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代表着“吉祥”的意义。
八:八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八卦”,是通过阴阳哲学和五行哲学构成的八个基本元素,分别是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同时也被用来代表“繁荣”、“幸福”等含义。
九:九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九州”,即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九个大片土地。
九也代表着“最高的”,因此在成语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高山巍峨、高楼林立等。
同时九还有着“玖”、“久”等含义,代表着“长久”、“耐久”等意义。
成语俗语中数字的来历
七情六欲,四书五经,三令五申,五花八门,六亲不认。
很多很多类似的成语俗语,这些数字应该不是随口就说出来的吧,于是我大体进行了一下调查,总结一下,免得万一有人问我,我却一问三不知。
对了,是哪三不知?
三教九流. 古代指儒教、道教,释教为“三教”;儒、道、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
九家为“九流”。
后来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
7大痛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
七情六欲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佛家所说“四大皆空”指哪“四大”,“六道”
四大:坚硬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
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
四书五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为五经
它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
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
现在我们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难吗?
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三令五申的由来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的军令,即军事纪律的简称,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约束即布,乃设斧,即三令五申之。
”
关于它的内容,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对“三令五申”有明确说明。
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
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
“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三令五申”的含义有所改变。
诸如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三令五申”并不是指必须执行的具体内容,而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戒义。
三皇五帝
传说是中国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战国至汉代文献中有很多说法。
三皇: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常见的说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花:
金菊花——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喻酒楼的歌女
火棘花——喻玩杂耍的
土牛花——喻挑夫
八门
一门巾——算命占卦的
二门皮——卖草药的
三门彩——变戏法的
四门挂——江湖卖艺的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
七门调——搭棚扎纸的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哪十八般武艺?
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
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五颜六色,颜以人面色赤黄绿青紫。
色以衣形容多加兰。
(当时无橙色衣)
◎ 五行八卦的基本常識◎
(1)天干分陰陽
甲、丙、戊、庚、壬屬陽。
乙、丁、己、辛、癸屬陰。
(2)十二地支陰陽及生肖寅
子、寅、辰、午、申、戌、屬陽。
丑、卯、巳、未、酉、亥屬陰
子屬鼠、丑屬牛、寅屬虎、卯屬兔、辰屬龍、巳屬蛇、午屬馬、未屬羊、申屬猴、酉屬雞、戌屬狗、亥屬豬。
(3)天干五行及方位
甲、乙屬木,位東方。
丙、丁屬火,位南方。
戊、己屬土,位中央。
庚、辛屬金,位西方。
壬、癸屬水,位北方
(4)地支五行、四時及方位
寅、卯(辰)屬木,司春位東方。
巳、午(未)局火,司夏位南方。
申、酉(戊)屬金,司春位西方。
亥、子(丑)屬水,司各位北方。
辰、未、戌、丑屬土,司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位中央。
(5)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6)天干相沖
甲庚沖、乙辛沖、壬丙沖、癸丁沖、戊己位中央無方沖。
(7)天干五行相剋
甲、乙木剋戊、己土。
丙、丁火剋庚、辛金。
戊、己土剋壬、癸水。
庚、辛金剋甲、乙木。
壬、癸水剋丙、丁火。
(8)地支三會
寅卯辰三會東方木。
已午未三會南方火。
申酉戊三會西方金。
亥子丑三會北方火。
(9)地支三合
申子辰三合化水。
亥卯未三合化木。
寅午戌三合化火。
巳酉丑三合化金。
(10)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合化火。
(11)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
丑未相沖。
寅申相沖。
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
巳亥相沖。
(12)十二地支相刑
寅巳相刑。
巳申相刑。
申寅相刑。
丑戌相刑。
戌未相刑。
丑未相刑。
子卯相刑。
子午相刑。
卯未相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13)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未相害。
寅已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戊相害。
(14)五行生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15)地支藏干
子藏癸水。
午藏丁火、己土。
丑藏己土、癸水、辛金。
未藏己土、乙木、丁火。
寅藏甲木、丙火、戊土。
申藏庚金、壬水、戊土。
卯藏乙木。
酉藏辛金。
辰藏戊土、乙木、癸水。
戌藏戊土、辛金、丁火。
巳藏丙火、戊土、庚金。
亥藏壬水、甲木。
(16)十二月建
正月建寅。
二月建卯。
三月建辰。
四月建巳。
五月建午。
六月建未。
七月建申。
八月建酉。
九月建戌。
十月建亥。
十一月建子。
十二月建丑。
(17)十天干序數
甲數一、乙數二、丙數三、丁數四、戊數五
己數六、庚數七、辛數八、壬數九、癸數○
(18)十二地支序數
子數1、丑數2、寅數3、卯數4、辰數5、巳數6
午數7、未數8、申數9、酉數10、戊數11、亥數12
(19)五行旺、相、休、囚、絕
木:旺於春(最旺),相於冬(次旺),休於夏(衰),囚於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次衰),絕於秋(最衰)
火:旺於夏(最旺),相於春(次旺)休於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衰),囚於秋(次衰)絕於冬(最衰)
土::旺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天(最旺)相於夏(次旺),休於秋(衰),絕於春(最衰)
金:旺於秋(最旺),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次旺),休於冬(衰),囚於春(次衰),絕於夏(最衰)
水:旺於冬(最旺),相於秋(次旺),休於春(衰),囚於夏(次衰),絕於立春、立秋4立冬前各十八天(最衰)
五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從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者,「婦德,婦言,婦容,婦工」
“六亲不认”指哪六亲
人们常说:“秉公断案,六亲不认。
”六亲究竟指哪六亲呢?当今“六亲”泛指亲属。
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姐妹(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