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32
中国宏观政策调控政策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转变,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总结归纳中国宏观调控理论和宏观政策在改革开放后的演变历史。
1978年至今,中国的宏观调控理论经历了四个探索发展的阶段:1.1978年至1992年:中国宏观调控理论从“综合平衡”转变向“宏观调控”;2.1993年至1997年:中国宏观政策调控理论思想基本形成;3.1998年至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两次经济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4.2013年至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新特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从“综合平衡”转向“宏观调控”(1978—1992年)(一)“综合平衡”的宏观调控理论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第一步,摆脱了对经济发展束缚较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推进。
计划经济体制,大到矿产资源,小到柴米油盐,政府部门决定国家的各项资源配置。
因此,国内经济没有宏观、微观之分。
在当时,一般称宏观层面的政策为“计划管理”,称微观层面的政策为“经济体制管理”。
“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国家经济的平衡,使国内各产业、各区域平衡发展。
度量国家经济是否综合平衡的指标通常是财政平衡、物资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当时国内的经济学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的研究存在争论。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调控综合平衡是为了解决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综合平衡的效果不只是解决社会矛盾,还要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学家存在很多讨论,基本围绕着“综合平衡”即宏观平衡还是也包括微观效率。
刘国光所认为的“国民经济平衡不仅要实现经济内部的平衡,还要结合自然环境的平衡”。
这是一种超前的政策思想,与现在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环境”“生态平衡”有关联,进一步拓展了问题探讨的范围。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曾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综合平衡”产生过讨论,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不平衡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要保持经济的相对平衡性,以主观能动性干预经济不平衡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属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套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属需求管理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经历了五个阶段,总结历次宏观调控经验,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日趋丰富,调控的理念和技术也日趋成熟,调控实践的科学性越来越强。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套运用整和资源配置方面;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调控社会需求总量。
3.调节弹性不同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直接,力度大,弹性差;而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伸缩性、灵活性,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间接,弹性好。
4.政策时滞长短不同财政政策内部时滞长于货币一步一步,但其外部时滞短于货币政策。
但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同属于国家需求管理政策,因此二者需要相互协调,配合用使用方能达到宏观经济目标。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一)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分所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的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财政信用、财政立法和执法、财政监察。
(二)货币政策的含义广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稳定特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稳国际收支等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方针和措施的总合,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总结2024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和变革的时期。
本次报告旨在总结2024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对其影响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与推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首先,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政府加大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减税降费和适度的货币供应,有效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
GDP增速在合理区间内保持平稳增长,就业形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其次,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
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政府大力推动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2024年宏观经济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不利因素增多。
这对我国的外贸和对外投资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包括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产能过剩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但改革的难度较大。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此外,2024年也是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一年。
人口结构的变动将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政府需要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口的养老福利和医疗服务水平,同时推动人口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和推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创新能力,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
同时,政府应加强产业转型和升级,解决一些结构性问题,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一、前言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一场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浩大改革。
这个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社会则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在此,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探究中国二十世纪末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列举相关案例,希望可以全面、准确地刻画这一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经济结构逐步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体来说,取而代之的是对外开放、市场计划和私有化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方面,是对外开放的改变。
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外贸发展一直稳步增长。
1980年-1990年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从201.6亿美元增长到了3072.9亿美元。
几乎是原来的15倍。
而在19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较高知名度扶植和对外贸易环节的技术升级,外贸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第二个方面,是市场计划的改变。
市场计划是经济计划体系逐步废弃后出现的一种混合经济计划模式,合理规范的市场竞争对于发展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7年中国经济危机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构想,就是寄希望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收入的逐渐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
市场改革方案包括贸易、债券、股票、房地产、金融和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领域的改革。
第三个方面,是私有化的改变。
随着社会变革,国企改革也越来越深入。
从零售商店到银行、工厂,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均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国有外,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合资企业以及个人创业,这些都使得中国经济更加活跃、多元化。
三、抑制通货膨胀: 造就新的市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推出,中国经济走出了通货膨胀的阴影。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1994年后中国政府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增值税、营业税、社会保障等,都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前沿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具体举措及效果分析◎文/任若楠摘 要: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调控和干预经济的主要工具。
在西方,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了市场雏形,1640年开始盛行市场自由理论,直至垄断主义和经济危机出现,人们才意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当政府运用经济理论做出决策就产生了宏观经济政策。
不同于西方,中国至1956年还是计划经济,直到改革开放,才正式提出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理论,这对中国当时的经济转型尤为重要。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举措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改革开放;效果分析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呈周期性波动,而经济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也决定了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实施举措及其效果的差异性,但总体体现了相机抉择的原则。
1 1978-1983年:紧缩的财政政策到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1978年以前,国家一直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下,经济长期失衡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足,想要发展经济,必须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周期性波动,所以开始出现了经济周期。
1.1 财政政策的具体举措及效果分析1.1.1 1978-1980年:紧缩的财政政策1978年,国家经济相对过热,出现通货膨胀。
因此,政府实行了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降低财政支出的方式抑制经济,如减少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增加税收,发行公债;抛售农产品,抑制价格上涨等[1]。
但这一时期预算和决算不一致,预算安排从紧,实际贯彻力度却不强,使支出超支。
(1)政府安排:政府预算低于决算水平。
以g为例,在不考虑挤出效应的情况下,若政府购买g减少Δg个单位,则相应的产出y将减少kgΔg个单位,总产出会降低,进而使国民收入和总需求下降,抑制经济过热,以起调节作用,促进均衡效果。
(2)实际情况:决算支出增加,收入减少,财政赤字。
实际执行时,由于执行力度不够,没有使政府安排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调查数据上看,1979年决算总收入1,103.3亿元,比预算短收16.7亿元,而决算总支出1,273.9亿元,比预算超支153.9亿元,赤字170.6亿元。
浅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经过了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由于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严重影响中国出口行业及经济增长,为了保持有效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用大量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是目前看来保增长的短期目的达到了。
可是由此产生了这种模式的副产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地持续地高通胀。
中国政府发现流通性过剩的严重情况后,在今年采取了经济转型措施,但是转型的过程总是痛苦的过程,未来数年我们将承受经济增速下降、CPI上升、汇率上升、数亿农民进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压力。
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速度总体水平下降,出口主导的经济高烧逐渐退却,投资将维持在高位。
可以预测“中国经济运行将温和放缓;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明显放缓,2011年的增速将达到非常低的水平”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事实上,未来数年中国GDP有可能下降到个位数,只有中西部、东部欠发达地区因为投资的关系,还会维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在经济下行的同时,CPI在4%以上成为常态,货币购买力下降。
到目前为止为26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CPI受三个方面的重压。
一是输入性通胀,全球货币未能协调,宽货币与高通胀成为常态,目前包括欧美等地,刨除房价因素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并不低。
二是内源性通胀。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还上以往社会保障体制不足、收入分配失衡的欠帐。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
社会保障与提高最低工资需要有人买单,当社会财富不足以支撑时,惟一的办法就是通胀。
三是未来中国CPI有可能维持在4%以上的高位。
如果说今年汇率、出口、房地产刚开始调整,今后一段时期会出现大洗牌。
特别是房地产,只要房地产继续调控,房产税的推出,支撑高房价的投资者一旦撤出市场,靠刚性需求也可能会被抑制,加之融资难度加大,已为地产商们敲响的重新排队的钟声。
经济结构调整,忍受高通胀低增长是必要的成本。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经济繁荣时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和减少货币供应来约束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过热;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经济疲软时期,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提振经济;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需求,调整经济结构。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发展特定产业来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政策。
产业政策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和技术创新等方式来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发展规划是指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的规划。
发展规划一般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战略定位、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内容。
发展规划的制定可以围绕全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工作重点来制定,以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宏观经济政策的恰当调控可以稳定经济运行,防止经济过热或衰退,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
发展规划的合理制定可以确保经济发展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然而,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国内外经济环境、政策协调性等,协调各种政策的关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需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调整措施。
最后,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一、宏观经济形势概述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国家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势头明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国内经济形势分析1.经济增长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实现了6%左右的增长率。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和出口,消费增长依然相对较弱,表明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2.产业结构转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下,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下降,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转型。
同时,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升级。
3.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也在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的风险、债务风险等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宏观经济政策建议1.做好结构性调整要实施积极的结构性调整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要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2.加大消费力度通过减税优惠和扩大社会保障等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促进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
这样的政策可以刺激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金融监管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此外,还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防范金融风险。
四、政策效果评估通过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制定的政策措施,可以预见,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结构性调整政策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加大消费力度的政策可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可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然而,也要注意到,这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计量!模型∀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金玉国 [副教授 山东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 济南 250014][内容摘要]1978~1999年间我国宏观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扩大四个方面。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设计了四个制度变量,对我国的制度变迁进行了量化测度;计算比较了各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小;最后测定了各制度变量的边际影响率和弹性系数。
[关键词]制度变迁 制度变量 关系度 制度弹性[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1)02-0024-05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经济从此进入了一个体制转型时期。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中国的体制转型不但没有付出经济衰退的代价,反而带来了即期的经济增长。
体制转型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这在世界上应该算是一个奇迹。
所以,这期间的经济增长除了要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外,卓有成效的宏观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也功不可没。
本文拟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出发,对1978 ~1999年间我国宏观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度分析。
一、宏观制度变迁的内容从宏观角度看,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宏观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产权制度多元化产权制度多元化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内容,即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又包括微观层面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本文讨论的是前者。
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完全是由经济体系的内部决定的#内生变量∃,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决定,所以,我们将其列入外生的#制度∃的范畴。
在计划体制下,我国长期以国有经济为主,在许多领域甚至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以来,上述格局开始发生变化,非国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
以工业为例,1978年非国有工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2 8%,1988年增至43 9%,1998年更增至71 9%,20年间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对比正好倒了过来。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2024—2024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梳理(一)2024年1、经济背景1)2024年,在持续的宏观调控下,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主动改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GDP年均增长11.9%.2)20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3)2024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主动进展,初步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4)2024年期间,世界经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进而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5)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从过快偏热快速下滑,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0.6%快速回落到第三季度的9.0%,为2024年其次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
2、经济目标2024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
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限制在4.8%左右一一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限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
3)城镇新增就业100O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限制在4.5%左右。
4)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化为明显通货膨胀。
5)年中,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状况下,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限制物价过快上涨”。
3、经济政策D政策名称与方向年初规划: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坚决实施主动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政策工具稳健的财政政策:A.变动政府支出:财政支出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削减国家建设型支出,缓解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B.加大保隙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C.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再就业政策体系,实施主动的就业政策。
D.实行措施,抑制物价持续上涨。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四个文件,概括起来有10个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宏观调控制度本文认为,中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市场基础和制度条件方面的新问题。
文章从宏观调控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制度布置的观点出发,通过比较内生布置和外生布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同绩效,给出了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政策边界的明晰界定,从理论上揭示了短期的总量稳定和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新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布置制度基础政策效应政策边界和2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中国的宏观调控也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
假如说1997年以前,面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形还能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压制总需求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话,那么,1997年以后,面对在市场机制功能不断扩大基础上形成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宏观总量非均衡情形,尽管政府实施了更为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三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和预期结果仍相距甚远。
对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和政策的规范探究业已引发出大量的探究成果。
然而,目前学术界大多数有关宏观调控的探究往往因暗含宏观调控政策能完全解决经济衰退的假定前提以及由此演绎的逻辑推论而陷入了宏观调控熟悉的误区。
本文基于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一种制度布置的观点,依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础和边界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作为一种制度布置的宏观调控政策:内生和外生的绩效当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摒弃制度是外生或中性的新古典假设从而将经济运行分析由“无摩擦”的新古典框架转向“新制度”的框架下进行时,市场被描绘成一种为降低交易成本而选择的制度布置(Coase,1937,1960;North,1981,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