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源强的计算
- 格式:docx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9
环境影响评价5.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2.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其扩散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
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扩散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稀释过程,用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报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研究物质在大气湍流场中的扩散理论主要有三种: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和统计理论。
针对不同的原理和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扩散数学模型。
由于数学模型建立时作了一些假设,以及考虑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对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而引入的经验系数,目前的各种数学模式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较多的是采用湍流统计理论体系的高斯扩散模式。
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污染物在湍流大气中的扩散模型。
假定从原点释放出一个粒子在稳定均匀的湍流大气中飘移扩散,平均风向与x 轴同向。
湍流统计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湍流脉动作用,粒子在各方向(如图中y 方向)的脉动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因而粒子的运动轨迹也随之变化。
若平均时间间隔足够长,则速度脉动值的代数和为零。
如果从原点释放出许多粒子,经过一段时间T 之后,这些粒子的浓度趋于一个稳定的统计分布。
湍流扩散理论(K 理论)和统计理论的分析均表明,粒子浓度沿y 轴符合正态分布。
5.2.1.1 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有风时( )点源扩散模式假定:烟羽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遵循高斯分布。
3.411ya y a X +=γσ15.222HX a z +=γσ c(x,y,z) ---- 空气污染物浓度, mg/m3; He----有效排放高度, 和 分别为烟囱的几何高度和抬升高度。
Q ---- 污染物源强, 即释放率, mg/s;u ----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速度, m/s; p 为风速高度指数, 为10m 高度的年均风速 σy 、σz ---- 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 γ1、α1、γ2、α2 ----称为扩散系数, 与大气稳定度有关. X---- 距排气筒下风方水平距离, m p 为风速高度指数,为10m 高度A. 下风向地面处(z=0)浓度:B. 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最大落地浓度及出现距离: 式中, ──稀释系数]}2)(exp[]2)({exp[)2exp(2),,(222222ze z e y z y H z H z y u Q z y x C σσσσσπ+-+--⋅-⋅⋅=H H H se∆+=sH H ∆10u )2exp()]2(exp[)(),,(2222zy z y He Y U Qz y x c σσσσπ-⋅-=z e z y Hu Q x C σσσπ-⋅⋅=P uH e Q C e m ⋅=πzy P σσ= z qz e m P H x =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小风:1.5m/s>0.5m/s 静风:<0.5m/s假设: , , ,Q =常数,u =常数 v =w =0, ,则污染物地面浓度 为 :式中,熏烟模式: 海岸线熏烟模式: 丘陵、山区扩散模式: 干沉积(颗粒物)模式: 湿沉积及化学迁移的修正: 线源、面源、体源模式: 长期浓度和日均浓度计算公式:烟气抬升公式:(1)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 >2100kJ/s , >35K式中, n0 ──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n1 ──烟气热释放率指数; n2──烟囱高度指数; Qh ──烟气热释放率,kJ/s ;H ──烟囱几何高度,m ,若>240m ,取H =240m ; pa ──大气压力; Qv ──实际排烟率,m3/s ;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烟气出口温度,K ;T a ──环境大气温度,K ;u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m/s 。
就像上证综合指数不代表股价、消费物价指数CPI不代表物价一样,AQI指数也只表征污染程度,并非具体污染物的浓度值.由于AQI评价的6种污染物浓度限值各有不同,在评价时各污染物都会根据不同的目标浓度限值折算成空气质量分指数AQI。
AQI范围从0到500,大于100的污染物为超标污染物。
例如PM2.5日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对应的分指数为50,75微克/立方米(就是通常所说的限值),折算为分指数是100,而500微克/立方米对应的IAQI值是500。
AQI就是各项污染物空气质量分指数中的最大值.当AQI大于50时,IAQI最大的污染物为首要污染物,若IAQI最大的污染物为两项或两项以上时,并列为首要污染物.而在6项污染物中,PM2。
5折算成IAQI为500的浓度限值,也刚好是500微克/立方米。
也就是说,一旦PM2。
5的日均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AQI随即达到500,无论浓度再怎么高,AQI也还是500。
因此,严重雾霾期间,PM2。
5日均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的地方,就“爆表”了.AQI计算与评价过程第一步是对照各项污染物的分级浓度限值(AQI的浓度限值参照(GB3095-2012),API的浓度限值参照(GB3095-1996)),以细颗粒物(PM2。
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各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其中PM2.5、PM10为24小时平均浓度)分别计算得出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简称IAQI);式中:•IAQI P—-污染物项目P的空气质量分指数;•C P--污染物项目P的质量浓度值;•BP H i—-表1([3]相应地区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及对应的污染物项目浓度指数表)中与C P相近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的高位值;•BP L o-—表1[3](相应地区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及对应的污染物项目浓度指数表)中与C P相近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低位值;•IAQI H i——表1(相应地区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及对应的污染物项目浓度指数表)中与BP H i对应的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 L o-—表1(相应地区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及对应的污染物项目浓度指数表)中与BP L o对应的空气质量分指数。
皮革厂废气源强计算
皮革厂废气源强计算是指对皮革厂排放的废气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浓度分析和强度计算的过程。
废气源强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排放废气的浓度,通常表示为某种污染物的质量浓度或体积浓度。
对于皮革厂来说,废气中可能包括有机挥发物、硫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多种污染物。
皮革厂废气源强计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废气采样:通过安装采样设备,将废气进行采样,采用合适的方法将采样气体浓缩到一定的体积范围内。
2. 分析测定:将采集到的废气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成分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等。
3. 数据处理:通过对成分分析结果的处理,得出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数据。
4. 强度计算:根据废气的浓度数据、排放口的面积和排放时间等参数,计算出废气源强。
值得注意的是,皮革厂废气源强计算需要准确的采样和分析方法,以及可靠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计算过程中还需要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确保废气排放满足环保要求。
大气源解析的方法一、采集大气样本大气源解析的首要步骤是采集大气样本。
采集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目标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在线采样和离线采样。
在线采样是指连续采样,适用于实时监测;离线采样通常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适用于对特定污染物的分析。
二、实验室分析采集到的大气样本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以确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
实验室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来源等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处理与解析提供基础数据。
分析方法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三、数据处理与解析数据处理与解析是源解析的关键步骤,涉及到数据的预处理、模式识别、源谱构建等方面。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等;模式识别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用于识别污染物的来源;源谱构建是根据已知污染源的排放特征,构建各类污染源的指纹谱图。
四、源贡献评估源贡献评估是对各类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模型模拟法等。
排放因子法是通过测量污染源的排放量,计算其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模型模拟法是通过建立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模拟各类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
五、污染源识别污染源识别是根据源解析的结果,确定各类污染物的来源。
常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源、交通源、农业源、生活源等。
通过对比源谱图和已知污染源的指纹谱图,可以确定各类污染物的来源。
六、源-受体关系建立源-受体关系是指污染物从排放源到受体(即人类和生态系统)的传输关系。
建立源-受体关系需要了解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传输机制,以及受体所处的环境状况。
通过建立源-受体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污染物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
七、源强计算源强计算是根据源解析的结果,计算各类污染源的排放强度。
排放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各类污染源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量。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的排放强度,可以评估污染控制的成效,为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依据。
八、源贡献率确定源贡献率是指各类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程度。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物源强核算要点研究摘要: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源强核算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整体评价结果确定性、针对性和精确性的关键。
为了避免大气污染物源强核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必须要进一步掌握科学的核算方法、收集方式,本文就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物源强核算要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源强;核算要点引言:随着我国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了进一步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相关企业和人员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全面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核算方法,掌握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收集方式,不仅如此,还要深入探究大气污染物源强核算优化策略,通过精确识别,保证核算方法正确,不断提高废气收集效率,确保取值适当。
1核算方法的选择大气污染是日常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油雾等废气污染,在使用到石墨等材料时,也会出现有机废气。
为了更好地处理大气污染物,必须要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中源强核算的作用和重要价值,其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源强核算中也需要把握整合物料衡与类比的多种方法。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当前,许多企业源强核算中一般会选择类比和产污染系数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生产原材料性质和企业自身的相关情况来综合分析的,企业的整体规模、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
通过类比和产污染系统分析核算,可以详细地了解现阶段生产的产污方式,能够使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工业原材料应用情况,更好地整合当前的生产全过程的产污情况,严格遵守行业统一的标准,对生产各环节的污染系数进行精确计算,以此来获得产污量[1]。
当企业在选择类比核算方法时,必须要保证生产项目能够达到较高的类比效果,才能有效地显示出同类企业的普遍污染情况,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类比方法在表示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短板,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当下的具体生产情况。
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生产原材料的相关性质、内容,更全面、真实地展示实际的产污情况,应选择物料衡算法的核算方法。
收稿日期:2015-05-11;修订日期:2015-07-31作者简介:吴丽芳(1981-),女,江西临川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科研与规划等工作。
第33卷 第4期2015年8月江 西 科 学JIANGXI SCIENCEVol.33No.4Aug.2015 doi :10.13990/j.issn1001-3679.2015.04.037无组织大气污染源强核算探讨吴丽芳1,张英剑2,游志华3(1.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330039,南昌;2.江西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330039,南昌;3.恒天(江西)纺织设计院有限公司,330096,南昌)摘要:无组织大气污染源强核算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个难点,其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仍需进一步完善。
结合经验公式法、排污系数法和浓度反推法等方法,并结合案例,核算无组织大气污染源强,探讨不同方法在核算无组织大气污染源强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及不确定性。
关键词:无组织;大气污染源强;环境影响评价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79(2015)04-619-04The Dicussion of Accounting for InorganizationAtmospheric Pollution SourceWU Lifang 1,ZHANG Yingjian 2,YOU Zhihua 3(1.Jiangx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330039,Nanchang,PRC;2.Jiangxi 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330039,Nanchang,PRC;3.Jiangxi Province Textile Industry Research &Design Institute,330096,Nanchang,PRC)Abstract :The accounting for inorganizati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source is a difficult du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and assessment method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perfected.The paper accounts inorganizati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source,with empirical formula method /effluent coefficient method and concentration method,with case analysis,and then dicusse the and the key factors and uncertainty during account⁃ing for inorganizati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source with different methods.Key words :inorganization;atmospheric pollution source;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0 引言无组织大气污染源强核算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一是无组织排放的产污环节多,二是无组织大气污染源强核算环境影响环评体系和评价技术尚未十分完善,无组织排放量的确定难度大,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给环境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工作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无组织排放废气污染物源强估算方法1.定义与来源1.1定义简单说,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或经高度小于15m排气筒的排放,属于面源污染类型。
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2来源无组织排放通常包括面源、线源和点源等,主要来自于医药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仓储以及其它露天堆放场所和交通运输等。
生产过程的无组织排放源主要包括管道、设备及连接处的跑冒漏以及原辅材料和产品储罐产生的无组织排放。
露天堆放的煤炭、粘土、石灰石、油漆件表面的散失物等,均属面源的无组织排放;汽车在有散状物料的道路上行驶时的卷带扬尘污染物排放属于线源污染;散状物料在汽车装料机械落差起尘量以及汽车卸料时的扬尘污染排放等都属于点状无组织排放源。
2.生产区无组织排放源强分析2.1无组织废气排放源分析无组织废气排放主要来自装置区、储罐区以及废弃物(料桶)堆场等。
装置区:无组织排放是指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间歇式的排放,在生产材料准备、工艺反应、产品精馏、萃取、结晶、干燥、卸料等工艺过程中,污染物通过生产加注、反应、分离、净化等单元操作过程,通过蒸发、闪蒸、吹扫、置换、喷溅、涂布等方式逸散到大气中,属于正常工况下的无组织排放。
储罐区:主要包括原辅材料和产品装卸、进出料泄露,储罐静态呼吸损耗等。
堆场:主要包括废气的原辅材料料桶堆放区域、废弃的固(液)态物料、危险废物堆放场所。
2.2装置区源强分析2.2.1经验系数法跑冒滴漏一般与工厂的管理水平以及设备、管道管件的材质、耐压等级和设备的运行状况有关,也与关键设备技术水平低有关。
与设备管线老化关系更为密切:在正常工况下,明显的跑冒、滴漏现象不会发生,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设备零部件的腐蚀,损耗增加,要完全消除物料的泄漏是不可能的。
因此,发生泄漏的随机性较大。
泄漏的发生又决定于生产流程中设备和管道管件的密封程度,以及操作介质和操作工艺条件,如操作的温度、压力等。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计算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A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A2.1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1+Q2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Q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下式计算H=)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h 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距原点为:x=a(Q-Q1)/Q=aQ2/Q式中: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 1、Q2、Q-同A2.1附录B(标准的附录)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最市允许排放速率;-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Qa-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Qa+1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a-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ha+1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bh-某排气筒的高度;-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hb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ch-某排气筒的高度;h-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c附录C(标准的附录)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C1 由于无组织排放的实际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故本附录仅对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设置进行原则性指导,实际监测时应根据情况因地制宜设置监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