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赫作品《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右手运弓技巧之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430.58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小提琴演奏音色作者:宋庆善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摘要:小提琴的音色明亮、细膩、秀美、柔和、丰满,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及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
它特有的音质接近人声,非常富有歌唱性,是小提琴所具有的基本个性音色,这种个性音色成为演奏者头脑中的音色意识,它能指导演奏者头脑中对音色的想象与音色定型。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音色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096-01在小提琴丰富多彩的音乐调色板上诸如:柔和、强烈、纤细、粗糙、暗淡、明亮、轻盈、浓重等音色中,选择什么样的音色,必须根据作品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恰到好处。
离开具体作品而空谈音色,只能是“隔靴搔痒、南辕北辙”。
因此,懂得产生不同音色的关键因素,掌握获得音色美的正确演奏方法,对于提高小提琴演奏水平、深化艺术造诣至关重要。
在小提琴演奏中,“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相应的音色、力度变化要求,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对音色、力度的要求也相异。
这就要求演奏者根据对音乐的理解,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表现出不同的音色。
通常人们在用改变弓速a、弓压等技术手段时,也会采取改变接触点的位置来达到这一艺术目的。
”小提琴音色的产生和控制主要取决于发音本体的质量、泛音的多少、琴弦振动、力度变化、弓速变化、运弓角度、触弦点、左手运指、揉弦、等等。
本文在这里主要论述由演奏者的演奏所产生的音色。
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分弓、连弓、跳弓、顿弓和左手的按弦、揉弦、换把等。
这些技法的密切配合,能让演奏者自如地抒发喜、怒、哀、乐的内心情感,表现各种不同的音乐内容。
小提琴的分弓、连弓、跳弓、顿弓等都是以弓子触弦而发出声音的。
而弓子触弦的点、力度、角度、面积和左手按弦速度等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音质、音量、都会有明显的差别。
可见,影响小提琴演奏音色的因素主要有点、角、速、力、面、揉、准等七个方面。
小提琴演奏中的右手运弓探析作者:陈敏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演奏基础是持弓,表现形式是弓法,承载音色是运弓要想把小提琴演奏的更加完美就要掌握各种技巧和正确的右手运弓。
然而,在小提琴的演奏过程中大部分的人都比较重视左手的技巧,没有对右手进行充分的重视,事实上左手和右手需要相互配合,因为发音的关键在于掌握右手技巧,也是演奏者技术水平和水准的展现。
然而在演奏小提琴时,作品的表现力最直接的展现在于右手的技巧,如果演奏者想让作品内涵更好的表现出来,就要对右手的技巧加以重视。
关键词:小提琴;右手运弓;探析前言:在西方,小提琴是弓弦乐器中广泛受大众喜欢的一种,它不仅演奏时需要丰富的技巧而且它演奏出的音色即优美还美妙,被称誉为“乐器皇后”。
几百年来作曲家都为之育睐,并为他们创作出数以百计、琳琅满目的伟大作品。
在小提琴演奏中,需要两只手协调并用,左手的任务是改变音高也就是按弦;演奏时发音技术的关键还是在于右手。
有人认为,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生命所在在于右手的运弓技术;还有人认为,演奏过程中右手运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先不评论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是否,但都能展现出右手的运弓重要性一、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右手运弓的意义右手运弓说的是小提琴演奏中,演奏家通过弓法的熟练运用,结合技巧,使得琴弦和琴弓两者间相互摩擦,从而产生共鸣,发出聆听悦耳的音色,让观众从中感受到艺术的激情和技巧所传发出的美感。
所以说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右手技巧的提升和弓弦音色的控制。
然而在小提琴学习和教学中,对于右手运弓的技巧也有着重大实际意义。
二、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右手运弓的技巧(一)运弓的基本表现姿势如果演奏家想更好的从小提琴演奏中让自己的情感有所表达,不仅要从乐曲表现出,还要从肢体的表现中体现出,然而肢体的表现最主要的形式便是运弓。
运弓要领中最基本的就是“直、平、稳”这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林耀基提出的。
其中说的“直”指的是码子在小提琴运弓时与弓始终平行‘“平”指的是运弓时的七个基本平面;“稳”指的就是在演奏过程中的稳定性。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浅析及演奏研究作者:陈小玮来源:《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于1866年举行首演,很快就取得成功。
乐谱出版时,布鲁赫把它题献给小提琴的一代宗师约阿纪姆,由于约阿纪姆的演出推广,这首协奏曲很快就被许多演奏家接受,并列为自己的保留曲目。
从那时起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部协奏曲从来没有衰微过。
本文主要对这首协奏曲的结构及其演奏技巧作分析。
【关键词】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演奏一、布鲁赫生平及作品马克思·布鲁赫(Max Bruch),是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1938年6月生于科隆。
布鲁赫学音乐的机缘始于歌唱家的母亲,他在童年便开始作曲,7岁时作了一首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管弦乐七重奏,19岁时已在故乡科隆担任音乐教授,25岁时推出歌剧《罗蕾莱》。
他曾在科不伦士担任管弦乐团指挥,为期两年,这期间他完成了他的代表作《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他42岁时担任利物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54岁起在柏林音乐院任教直到退休。
他的一生都在持续地创作。
在那个时期他是最受人尊敬和钟爱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超过了200部,包括歌剧、交响曲、小提琴和管弦乐作品器乐协奏曲、室内乐、合唱、歌曲和一些钢琴曲。
根据研究他作品的学者表示,他最主要的作品是清唱剧《Odysseus》,但是在近百年已经很少有机会听到了,其苏格兰幻想曲及大提琴和管弦乐的《Kol Nidrei》偶尔还会被演奏。
《g 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布鲁赫唯一还活跃在世界各音乐厅的作品,这是他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代表作。
二、关于《g 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布鲁赫的代表作,《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爱好者圈定的“十大小提琴协奏曲”里占有一席,与门德尔松的e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表情方式上同属一类,优美而浪漫,旋律性强,此曲的旋律多少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名演奏家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许多。
巴赫《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分析与演奏心得——以第一乐章为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巴洛克时期伟大的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
其音乐创作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创作类别主要有两个载体:第一是宗教音乐,第二是世俗音乐。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创作于1720年的复调音乐———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小提琴曲目,为小提琴教学和演奏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是当时的欧洲乐坛被意大利作曲家以及意大利风格的作品统治着,显然这部作品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的遗忘了这位伟大的人物。
”伊扎克·帕尔曼曾经说过,他一生曾带学生参加过很多的世界级小提琴比赛,多个国际小提琴比赛几乎毫不例外地把《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作为规定演奏曲目,借此来衡量演奏者在音乐上和技术上所达到的水准和取得的成就。
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柔板,是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速度较慢。
与其他作曲家创作的奏鸣曲有所不同,它不是由小提琴启发,而是作者纯灵感和艺术构思的结晶,因此在构思和创作中并没有考虑演奏的技术性、局限性问题。
演奏技巧较难,所以对演奏者的基本功要求很高。
和弦的理解和表达、多声部旋律的体现都需要对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曲式分析在演奏时,做好曲式分析对于演奏者理解曲目、背诵以及更好地诠释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
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属于古奏鸣曲式结构,由于在巴洛克时期的所有器乐曲目被通称为奏鸣曲,所以巴赫的这一套小提琴作品被称为“奏鸣曲与组曲”。
《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柔板乐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小节———第8小节为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3小节为第二部分,第14小节———第21小节为第三部分。
关于巴赫《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的演奏探析作者:张嘉慧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6期【摘要】巴赫《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传世之作,也是我们在小提琴学习过程中必练的曲目。
本文将从和弦及单旋律音的演奏、保留旋律音和注意接触点的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柔板的演奏探析。
【关键词】巴赫;柔板;旋律音;接触点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63-01巴赫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BWV1001-1006),大约于1720年完成,其中包括三首奏鸣曲和三首组曲,使用了小提琴复调演奏法,达到了巴赫小提琴作品创作的巅峰。
这六首作品在全世界各大比赛中几乎成为必拉曲目,这也体现了巴赫无伴奏作品的重要性。
《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作为开篇曲目,受到重视。
笔者从学习和演奏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关于柔板的演奏探析。
一、和弦及单旋律音的演奏从谱面上看,柔板由大量和弦和单旋律音构成。
由于创作时意在模仿管风琴,且受当时演奏使用的巴洛克弓的影响,演奏者在演奏和弦时虽然分两次拉,但是听起来要像一次完成的。
开始就是一组七和弦,要先确保弓子放好、放平稳再出声。
大量的和弦需要注意音准问题,不仅和弦中的每个单音要准确,而且要注意每个和弦发音的和谐度,平时练习需要慢练、清拉,让耳朵保持良好的状态,辨识音准。
在衔接处弓子不要离开弦,否则音乐将呈现断断续续的感觉,在衔接下一个和弦的时候,演奏者的头脑中要提前且清晰地反映出左手手指的变化,确保和弦平稳进行。
单旋律音成为和弦之间的过渡音,出现了很多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在节奏上更难以把握。
如果我们按照平常的4/4拍来练习,很多复杂的节奏型不容易弄清楚,如果按照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方式来打节奏,也就是8/8拍来练习,会更加直观和准确地演奏。
当然在最初期的练习时,某些复杂的乐句也可采取以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为一拍的方式来拉奏。
《制琴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制琴记》,完成 18-21 题。
(共 11分)制琴记木匠胡三和琴行老板韩五决定一起制琴。
那年,胡三五十知天命,韩五三十而立。
念头起自胡三四十九岁那年召开的首届国际小提琴节,胡三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给镇住了,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
胡三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有些谢顶。
胡三出身木匠,手巧心细,喜欢琢磨。
三十岁上就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
木匠做琴,隔着山,但架不住胡三的执着与投入。
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逐步分解,归纳笔记。
二月初二,取料、晒料、刨料,打眼、锯榫头、组装,不分昼夜。
吃起饭来也是心事重重,个把月瘦了整十斤。
当做到他人生中第五把琴的时候,胡三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搭档,于是想起了开琴行的韩五。
与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瘦高个,食草动物的眼神,一张书生白面。
韩五自小跟爱拉琴的祖父生活,耳濡目染,对音质音色特别敏感。
大学毕业以后,他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代理各种机械琴。
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有时侍弄琴入了神,彻夜难停。
没几年,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
唯知音难逢。
大多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
胡三的提议,让韩五欣然应允。
半年后,琴作坊开了张。
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武一文,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
木匠出生的胡三,对木头有着一种由来已久的情怀。
在他眼里,好的木头一旦成了一把好琴,那简直是灵魂的重生。
用什么木头,韩五绝对听胡三的。
受韩五影响,胡三也开始参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
读书让胡三的工艺洁癖更严重了。
胡三在做琴,韩五也在做琴。
木匠与琴行老板在音乐里做琴,久而久之,他们在音乐中发现了另一个隐形的自己。
在木头的清香里,怯生寡言的韩五是放松的,甚至是亢奋的,他不停说话,说肖斯塔科维奇对恐惧与压抑的诉说,贝多芬穿过苦痛之门面对上帝召唤的谦卑,巴托克的孑世孤傲像极了巴塔哥尼亚的山峰⋯⋯胡三接不上话,但他明显放慢了手上的速度。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探析作者:于颖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66年脱稿于科布伦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
它的旋律充满新意;形式自由,曲式严谨自然,音响效果纯美。
它不同于普通协奏曲,在协奏曲交响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歌剧中的宣叙调。
初次演奏或欣赏时,让人觉得新鲜罕见、但却无凌乱之感。
第一乐章在整个协奏曲中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它简短而有力,形象突出。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布鲁赫《g小调》作品概述和第一乐章的演奏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g小调第一乐章一、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的概述《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布鲁赫作品中值得赞赏的不朽之作。
作品能获崇高的荣誉是因为它具有一种不多见的颇具概括性的史诗般的抒情能力。
这种史诗般的抒情,在布鲁赫的协奏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此曲的旋律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演奏家们所喜爱的演奏效果。
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得多,因而大家时常把本曲的第一乐章当作前奏曲。
第一乐章,正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探析论述的[2]。
第一乐章被看作整个协奏曲的引子。
深受世人的喜爱。
在众多的演出和比赛时都能显现出它的身影。
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虽然不很容易,却也不至于过分艰深,而在表达旋律的美感方面才是演奏者应当注重的问题。
二、第一乐章的演奏方法:揉弦与运弓的配合揉弦与运弓的配合之所以会成为第一乐章的演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第一乐章做了形式上的改变:类似歌剧,并不像莫扎特协奏曲,或巴赫协奏曲那样非常的交响乐话,而它以融入了舞台的对话。
具体体现在:在本乐章开始的引子部,作曲家用独奏小提琴音乐代替了歌剧中的宣叙调,比较自由,但它们又是在一定的格式当中进行,所以记谱还是比较严谨的,我们可以在每个音的张力上做文章。
这里就要应用到揉弦与运弓相配合的原理,首先是渐强的用法:开始的第一个连弓要表达一个渐强的感觉。
制琴记阿占话说那天下午,胡三背着琴,像侠客佩剑一样,行于当街,去琴行与韩五见面。
胡三亮出了琴——一把手作小提琴。
琴体的造型和构造比照了欧洲制琴巨匠鼎盛时期的风格,整体弧度圆润。
雕工很有自信。
琴腰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
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位置不偏不倚。
琴表油漆均匀,不太硬也不太软。
琴箱内部处理得同样细致,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的痕迹……真是一把有样貌的手作琴,韩五心中暗暗叫绝。
“爷们儿,你代理的那些机械琴不利于天才琴童形成个人风格,机械琴看上去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饰物,手工琴却是艺术品。
我有匠人手艺,你有音乐资本,不如我们一起做琴吧。
”是年,胡三五十初叩天命,韩五三十恰逢而立。
胡三看上去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头顶是谢的,常见油光,一张凡夫黑脸。
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
四十九岁那年,首届国际小提琴节在家门口举办,胡三走了进去,结果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镇住了,太美了!他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那年春节,他用两瓶茅台换回来两摞小提琴图纸,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满地,逐步分解,归纳笔记。
二月初二,开凌梭鱼上市的时候,胡三取料、晒料、刨料,继而打眼、锯榫头、组装,把自己放在半成品、木屑和工具之间,一边琢磨一边敲打,不分昼夜。
终于,樱花盛开的时候,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
当然,第一把琴的音色不均、不圆、不润,自然也就不美,胡三很不服气,他决心一把一把地做下去,于是便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
到了第五把,胡三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搭档了,于是想起了韩五,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当街背琴疾行。
与野生的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不高,偏瘦,食草动物的眼神,一介书生的白面。
大学毕了业却没脱下满身的学生气,韩五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
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知道如何顺着琴的性子捋。
没几年,琴行就有了口碑。
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性格孤僻,音乐学养却是极高的,侍弄乐器很有道道儿。
小提琴的运弓姿势与持弓要领对于初学者来说,小提琴的运弓姿势和要领尤为重要。
小伙伴知道么?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小提琴的运弓姿势和要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提琴的运弓姿势和要领持弓右手抬起,自然放松,垂放在弓上,小指尖立在弓杆上方的平面上,然后将弓杆的外侧放在右手食指的第二关节末端。
拇指和其他指保持原状,自然放松。
最后把拇指指尖斜放在弓毛箱的头部和弓杆的交接出,中指与拇指反响对齐,中指和食指与弓的接触点一般在中间关节部,无名指在第一关节部分,拇指握弓自然弯曲,小指在弓杆的上面也要自然弯曲。
整个手指、手掌、手腕始终保持者自然放松状态。
小提琴持弓注意,持弓时手指是活动的,而不是僵硬。
为了使弓走得均匀,平直和连接自如,各种手指有很小的调节活动。
弓运行在弓尖部位时,食指持弓位置较深,其它手指稍伸直(不是完全伸直)。
弓在弓根部位时,食指位置较浅,但不得离开第二关节,其它手指较弯,这种手指的变化活动是在弓的运行中,尤其是在做换弓动作前逐渐完成的,而不是突然的、生硬的动作变化。
右手小指的作用:小指始终自然弯曲地立在弓杆上,不要离开弓杆,运弓在弓根时,弓的重量一部分传到弦上,另一部分由小指顶住,这样才能保持弓在每条琴弦上的水平面运行。
小指的作用从弓根到弓尖逐渐减少,从弓尖到弓根逐渐增加,初学者特别注意小指不要僵硬伸直,不要离开弓。
还有些初学者容易产生手指逐渐往弓杆上方滑动位置的毛病,要随时注意纠正,还原到原来的持弓位置上。
小提琴运弓运弓运弓的动作是由肩骨开始的,通过大臂带动小臂、手腕和手指,将臂的力量放在弓上,传到弦上。
弓是手的继续,应当感觉到是长在手上一样的运用自如。
弓运行时走直线,与弦成十字形不要前后倾斜,只有将弓走直才能充分摩擦,发出好的音响。
下弓时,臂和肘部有下垂的感觉,自然带动右手往下运弓。
臂、肘、腕、指都要注意放松,保持灵活的弹性。
上弓时,由臂带动,肘部稍有内在“抬起”的感觉,带动手腕和手指往上运弓。
不论是上弓或者是下弓都应该随时感觉到右臂本身的自然重量,而且要善于运用这种自然重量,把它传到弦上发出优美而浑厚的声音。
浅谈布鲁赫及其《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阐述了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演奏过程中技巧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乐曲音乐风格的展现及把握。
标签:布鲁赫;协奏曲;分析布鲁赫在这首《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创作,使得第一乐章就像是后两个乐章的前奏曲一般,正因为如此,乐队在第一乐章中以庄严、柔和的情绪开始,为演奏者铺垫情绪,从而使之能在第一个G音上充分尽情的发挥。
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在拉第一个音(G弦的空弦)时,为避免空弦的下涩和单调,可在D弦上的高八度G音上加以揉弦,从而创造出一个空弦G上和谐的揉音。
紧接着而来的乐句情绪比较庄严,但注意其间强弱的反复变化而烘托出的内在节奏的搏动和情绪上的起伏。
到了第15小节,也就是A段,乐队的情绪变得非常强烈,而一直延续到了36小节。
在第34小节的第3拍到了36小节有一段连续的下弓和弦,在演奏这一段时,手和小臂应该同时用力,保持整个手臂的角度,如此的方法能使音色集中却不会晰哑。
进入广板(Largamente)后的情绪和前面稍有不同,不如前段那么激动夸张,但仍充满激情,富有戏剧性。
乐曲进入第46小节后,风格又有所改变。
用作曲家自己的评价就是“一种祝福殷的神圣感”。
在这一段中要特别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呼吸及断句,右手对换弓也要特别谨慎,要优美连贯饱含情绪的进行。
从字母C开始,主题再现一遍。
但较之前的mf加强至了现在的ff,所以你的力度与节奏要与乐队相吻合。
在第100-106小节中每个琶音的最低音,都要有一个右手时部轻微发力的动作。
这个轻微的发动不仅能使你自己听得更清楚,也能让你握弓的手臂有所控制而更有把握,同时还能扩大乐句的戏剧效果。
在这一乐章最后,又回到了开篇时的主题。
但情绪较开篇时更加激烈,结束时以一串强烈的音阶辉煌的完成独奏部份。
乐队接过去以后用17个小节把情绪以ff带至pp,然后又以作曲家喜爱的方式,以一个单音降B平和柔美的进入二乐章。
小提琴弓法在管弦乐队中的应用作者:李妍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6期摘要:管弦乐队很好的把音乐的统一美、协调美、整体美和综合美展现出来,这也是管弦乐队的魅力所在。
在管弦乐队中,小提琴是非常重要的乐器。
在小提琴演奏艺术中,弓法是小琴演奏的核心技巧,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小提琴弓法使用得当,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声部,把音乐作品的内容完美的展现出来,进而影响到整个乐队的表现力。
本文介绍了小提琴弓法的基本类型和小提琴运弓的基本方式,分析了小提琴弓法在管弦乐队中应用。
关键词:小提琴弓法管弦乐队应用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音乐。
音乐是上帝的语言,人们通过音乐可以感知世间万物。
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史上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乐器,正是不同的乐器才构建出音乐这个宏伟的大厦。
在世界上,乐器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三种被称为世界三大乐器,分别是钢琴、小提琴和吉他。
其中小提琴被人形象的称赞为乐器中的皇后,可见小提琴在乐器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小提琴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魅力,听小提琴演奏是一种难得的音乐享受,在历史上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们推动了小提琴的发展。
在小提琴演奏艺术中,弓法是小琴演奏的核心技巧,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小提琴的弓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把小提琴的优美音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小提琴是最主要的乐器。
管弦乐队很好的把音乐的统一美、协调美、整体美和综合美展现出来,这也是管弦乐队的魅力所在。
小提琴在管弦乐队实现音乐效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提琴弓法使用得当,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声部,把音乐作品的内容完美的展现出来,进而影响到整个乐队的表现力。
因此,小提琴弓法在管弦乐队演绎音乐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小提琴弓法的基本类型(一)上弓和下弓小提琴弓法有多种类型,但上弓和下弓是它的基本弓法,也是小提琴演奏中最基本的技巧。
要用小提琴演奏一个音乐作品,不管它是什么风格的,都离不开上弓和下弓。
运用上弓时,用右手压弦的强度要加大,可以使演奏力的强弱与音乐的表现力很好的协调起来,获得很好的演奏效果。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者:游丹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5期【摘要】布鲁赫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
它感情丰富,浪漫抒情,深受人们喜爱,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本文就作曲家、乐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及其特点和演奏难点分析三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曲式,技术难点【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一、布鲁赫的生平布鲁赫,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8年1月6日生于科隆,1920年10月20日卒于柏林。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音乐老师,也是著名的歌唱家。
布鲁赫12岁时谱写了他的第一首交响曲。
14岁便获得了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奖学金。
他一生写了很多部作品,大都没有出版。
所以这位多产的作曲家的作品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除了《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之外,只有《苏格兰幻想曲》和《晚祷》等少数作品。
1866年4月24日,布鲁赫亲自指挥《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由小提琴家奥托·柯尼斯罗首演。
乐曲是献给约阿希姆的,首演之后不久,布鲁赫又做了修改,现在通行的演奏版本就是此修订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这首曲子的名气太大,以至于布鲁赫的其他作品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
渐渐地,布鲁赫有些怨恨《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二、《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曲式分析如下:第一乐章,前奏曲,中庸的快板,g小調,4/4拍,奏鸣曲式。
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1-74小节 75-108小节 109-171小节乐章开头以g小调主三和弦的分解作为动机展开,之后继续沿用主和弦的音,并加入七音,进行展开。
之后出现的双音仍采用主和弦音。
整个呈示部多采用主和弦,节奏简单,多双音与和弦。
展开部开始大量出现节奏的变化,多以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为主,其间包含各种连音,及大量的十六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小提琴运弓的技巧方法弓在运行过程要求与琴弦垂直,实际运弓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情况,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小提琴运弓的技巧方法,一起来看看吧!小提琴运弓的技巧对一首乐曲是否演奏得优美动听以及能否恰当地表现乐曲内容,是和运弓的好坏分不开的。
运弓在小提琴演奏中起关键性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运弓的练习和掌握一些相关技巧。
运弓时,整个上肢都在运动,主要环节是下臂的伸曲运动,同时上臂、腕与指要协调配合。
有些初学者在运弓时,特别是在拉到下半弓时,大臂夹着,这是一种毛病,拉G弦时,大臂应抬得于肩同高,因右臂随着拉奏各条弦的活动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拉D、A、E弦时可顺序略为放低,但肘部不能抬得高过手腕。
拉全弓时如何把声音拉得平均呢?关键在于运弓时食指要掌握好力度的变化(中指是配合食指的)。
也就是拉上半弓,食指按弓的压力要大,小指应很松驰地放在弓杆上面;拉下半弓;食指对弓的压力要小,小指应适当顶着弓杆。
只有这样来控制弓的力度变化,全弓拉出来的声音才能平均。
在运弓中,无论是往弓根走,还是往弓尖走,各种运弓动作都要自然地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的总体,要把每种成分平衡得恰如其分。
小提琴的开音方法1、空弦起步。
所谓空弦起步,就是以空弦的声音作为基点,开始声音培养的漫长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个“足下”不是别的,就是刚刚买到手的新琴所能发出的原始声音。
新琴的木料材质声学品质选择不同,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不同,声音的优劣当然也就有所不同。
材质的优劣决定其振动性能的大小,制作的优劣决定其材质振动性能的发挥,而开音成效的快慢决定前两者能否物尽其用并将提琴的价值有所提升幅度的大小。
一把小提琴基本成型之后,很多程序都是从空弦开始判断和调整的。
配件的安装、琴弦的架设、音准的调整工作完毕之后,就可以基本得知整个琴体的振动是否充分(用以判断音量),是否有序(用以判断音质),是否和谐(用以判断音效),以及振动是否达到模式化的程度(用以判断音色)。
根据以上验证的结果,制琴师就可以对其面板进行声音测定与必要调整,接着的是调琴师(很多时候制琴师与调琴师即为同一个人)配件的安装与调试(琴码和音柱等)。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的演奏分析郑浩阳(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 布鲁赫,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创作的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作为他为数不多的小提琴作品在众多协奏曲中备受欢迎。
想要演奏好这首作品,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演奏技术,更要考虑到这首作品在演奏时的情感表达,要注重音乐性。
本文以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第一协奏曲的演奏技法和音乐表达为研究对象,对创作背景、乐曲结构进行介绍和阐述,对演奏技法及其音乐表达进行分析。
【关键词】布鲁赫g小调协奏曲;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3-0028-03【本文著录格式】郑浩阳.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的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20,12(23):28-30.引言布鲁赫,1838年生人,于1864年至1868年在科隆完成这首g小调协奏曲,于1866年科布伦茨完成首演,由康妮格劳斯担任小提琴独奏,布鲁赫担任指挥。
1872年,这首作品在柏林首次出版。
因并未涉及太多过于复杂的小提琴演奏技术,而且旋律优美,形式相较于其他作品又更自由,所以非常受演奏家的青睐,成为演奏家的必奏曲目,因此该作品是也被演奏次数最多的协奏曲之一,堪称布鲁赫的代表作。
作为一首“最缠绵、色彩最丰富“的协奏曲,笔者对这首协奏曲进行分析,作为参考,希望对大家在演奏这首曲目时能够有所帮助,能够有新的理解。
一、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的创作布鲁赫在最初的时候跟随母亲学习音乐,母亲是一名著名的歌唱家、音乐教师,在母亲的培养下,布鲁赫在14岁时便获得了法兰克福莫扎特基金奖,而后曲科隆跟从希勒学习作曲,同时跟从莱内克学习钢琴。
布鲁赫后来作为指挥家和作曲家均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在后来,布鲁赫前往欧洲各地旅行,在多地担任过指挥在所音乐学院担任作曲课主任。
布鲁赫在创作这首协奏曲期间,征求过大量的小提琴家的意见,前后经过了至少6次的修改,在布鲁赫在写给希姆洛克的信中看到,在创作这首协奏曲时对其曲式花费了大量的心思。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及演奏法要点冯巍玮【摘要】《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布鲁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在"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对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调性布局做了细致的分析.在演奏技法部分,对乐曲进行了逐段分析,阐述了在联系和演奏各段时的左、右手技法以及情绪特征.【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演奏法【作者】冯巍玮【作者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正文语种】中文马克思·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38年1月6日生于科隆,1920年10月20日卒于柏林,享年83岁。
布鲁赫童年时便开始作曲,七岁时创作了一首管弦乐七重奏,十九岁已担任音乐教师,二十五岁时推出歌剧《罗蕾莱》,他曾在科不伦士担任管弦乐团指挥,为期两年。
在这期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42岁时担任利物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
54岁起(1890-1910)在柏林音乐院任教直到退休。
晚年获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及普鲁士艺术与科学荣誉勋章,是最受人尊敬和钟爱的作曲家之一。
布鲁赫19岁时便已开始构思《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但完成却是在九年之后。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于1866年首演,取得很大的成功。
乐谱出版时,布鲁赫将它题献给了当时的德国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
由于约阿希姆的演出推广,这首协奏曲很快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
它甜美浪漫,蕴含丰富的情感,深受演奏家及听众的喜爱,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前奏曲,中庸的快板,g小调,4/4拍子。
古往今来,器乐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而布鲁赫却出人意料的以“前奏曲”命名第一乐章,无疑决定了这一乐章紧凑的曲式结构以及与第二乐章间的连贯性。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0与活力,这些情感表现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
(四)主部、副部结构表达就传统的小提琴音乐追求进行分析,大都是更加注重音乐的品质。
在小提琴音乐作品的表达过程中,需要保障小提琴音乐作品的观感与音乐品质,对主部与副部结构进行真奇怪的处理。
在此过程中,创作者要明确取材以及结构范围,构建完善的结构主体[3]。
布鲁赫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也会面临主次之分的选择,将不需要的东西剔除,以此形成更加分明的主次原色,将需要表达的情感、景象与事物呈现出来。
以选择结构表达符号为例,需要合理的运用传统符号,并与语言进行融合表达,将整个音乐作品的完美特性凸显出来。
二、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布鲁赫g小调第一协奏曲的引子,由两句自由上行乐句构成,音色比较沉重厚实,两句之间互相关联,但是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句在F力度上从空弦G开始,经过四个拍子之后逐渐减弱,并且向上扬起,在G大调的主因D上结束。
然而,与第一句不同的是,这次并没有进行减弱的处理,而是一鼓作气地上行,逐渐增强,在G小调的G主音上结束。
在结束的时候,对导音进行反复的强调,还要加深其中的调性。
由于这两句之间的节奏比较自由。
所以,可以在速度上做好一系列的处理,使得音乐具有张力。
在演奏第二句的时候,速度、情绪以及力度都需要高出一个层次,才能使整首乐曲更加动人、深刻。
在主部主题出现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演奏有力,音准准确,并在运弓的过程中,保证弹奏的力度,发出的声音也要更加饱满。
在第35-36小节中,需要使用连续的下弓与连续的方式,对串柱式和弦进行演奏。
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也就对运弓技术与左手的音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左手手指换音速度需要更加准确,还要找到右手和弦的平面,发音也要更加饱满,并不断加快回弓的速度[4]。
在练习的过程中,采用先分后合或是由快到慢的方式。
在主部的旋律结束之后,保证三连音的准确性,还要注明富有内涵与情感的进行乐句演奏,并尽可能使用更加宽阔的分弓,在G旋上进行演奏,左手也需要加上较大的揉弦幅度,保证音色的浑厚性。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THE NEW VOICE OF YUE—FU(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1]杨园(1961~)女,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构特征及演奏随着小提琴音乐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小提琴音乐也突破了传统的创作形式和表达方法,使得欣赏小提琴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乐趣,成为了社会大众的广泛乐趣。
下面本文主要对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音乐作品的结构、演奏方式等方面倾注的情感表达加以简单介绍。
一、作品结构特征(一)整体曲式布局在这首音乐协奏曲当中,第一章也是比较重要比较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作品灵魂的体现,通过采用奏鸣曲式的方法完成了第一乐章的创作,这是一直以来《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所坚持的音乐表达方式,但是布鲁赫在创作过程中,却将第一乐章这个核心部分命名为前奏曲,这样大胆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将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变得更加完整,同时通过第一乐章结尾处的完美表现,使得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连接都变得非常紧密,相辅相成,承前启后。
这一章表演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自由的奏鸣方式,通过将古典奏鸣曲式作为坚持的结构原则,以整体的奏鸣式的布局为基础,形成了比较自由的乐章结构,这也是布鲁赫本人的音乐艺术创作特点,加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二)结构特点艺术作品或者其他的小提琴音乐作品都必须通过良好的音乐表达和艺术创作的形式,才能够形成小提琴音乐艺术的完整性。
在整个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完成过程中,没有固定的音乐表达设计模式,完全依赖的是作曲家个人独有的音乐表达设计和艺术美感的呈现,但是要想要成为音乐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呈现概念和音乐表达设计,不是盲目的胡乱捏造,只有自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美感,再加上自身的音乐表达设计水平,才能够将良好的协奏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体现和音乐内涵紧密联系,创作出完整且完美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