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关东军为什么叫关东军?是因为驻扎在关东吗
导语:在抗日战争中,关东军是日本侵略军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支队伍。
对于它的得名,有几种误解:一、因东北在山海关以东,我国又习惯称东北为关
在抗日战争中,关东军是日本侵略军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支队伍。
对于它的得名,有几种误解:一、因东北在山海关以东,我国又习惯称东北为关东。
二、日本人习惯上称其最大的岛屿本州岛的东京、横滨一带为关东,称京都、大阪、神户一带为关西,有人就以为关东的“关东”就是由目标的关东得名。
其实,以上两种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战胜了沙俄,日本在东北驻扎了“清国驻屯军”。
辛亥革命后,“清国驻屯军”改称为“中国驻屯军”,但其实质没有改变。
1919年,占据我国东北的“中国驻屯军”在旅顺口设立了关东总司令部,统一指挥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军队,所辖部队亦名为“关东军”。
关东军得名于我国辽宁的关东州。
日本军国主义者用我国的地名命名自己的军队,其用心是极其险恶的,他们的意图就是要永久占据我国的领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东军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略总预备队,是日军中的最精锐部队,最多时人数达百万。
1945年8月,在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和苏联红军的打击下,狂妄一时的关东军被全部消灭。
拓展阅读:日本王牌部队关东军覆灭记:最后沦为逃跑兵团
侵略中国的急先峰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挑起了日俄战争。
经过一年多厮杀,日本获胜。
长期觊觎我国东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南满铁路
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关东军概况:成立于公元1919年,解散于公元1945年8月,关东军是日本陆军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一支军队。
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以及伪满洲国部队等,共约120万人。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关东军被击毙3.8万人,被俘59.4万人。
战后,余下的关东军官兵作为俘虏被送到西伯利亚从事强制劳动。
1945年5月初,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的视线逐渐转向远东地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抗日武装也不断打击和消灭日军力量。
关东军只好重新扩充力量,进行备战。
为此,关东军将在东北的25万退伍的日本军人重新征集,并编成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1个坦克兵团和5个炮兵联队,作为临时部署兵力的补充。
经过迅速补充,关东军兵力一举达到24个师团,约70万人。
关东军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种表面的膨胀,武器装备和战斗素养仅仅相当于以前的8个半师团。
特别是由于日本在各个战场连遭惨败,士气低落,关东军往日的威风已经不复存在。
关东军武器装备情况根据战后苏联有关统计,关东军装备情况如下:步枪约70万支、轻机枪约11000挺、重机枪约3000挺、大炮约1800门、迫击炮约2500门、坦克约700辆、飞机约900架、军火库约800个。
附件1:关东军兵力变化情况附件2:关东军历任指挥官附件3:关东军详细资料附件:1关东军兵力变化情况:1907年 1个师团约2万人1919年 2个师团约4万人1931年 3个师团,约6万人1932年 6个师团约12万人1933—1936年保持5个师团的兵力约10万人1937年 7个师团约14万人1938年 9个师团约27万人1939年 11个师团约30万人1940年 12个师团约33万人1941年 31个师团,约85万人1942年10月,兵力达到顶峰,约120万人。
日本将关东军司令部升格为关东军总司令部,增设两个方面军司令部和装甲军、关东防卫军司令部以及第2航空军司令部。
9.18真相9.18事变关于张学良不抵抗放弃东北,一直以来,都引用郭维城的说法:9.18时张学良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
还说,蒋介石不抵抗的电文,至今还保存着。
由于郭维城的特殊地位,这种说法几乎成为国内现代史学界的普遍看法。
然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因为,首先,传说中的蒋介石不抵抗电文,至今未见,不能作为证据。
其次,就是有这样的电文,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张学良也完全可以对其置之不理,担负其自己作为边疆大吏守土抗敌的责任。
就后来当事人的表态似乎也可以证明把不抵抗的责任推给老蒋是“冤假错案”。
先看蒋介石。
最近披露出来的蒋介石日记是这样的:9.18当天蒋介石不在南京。
9月19日,蒋介石从上海和南京方面获悉九.一八事变发生。
在日记中有如下文字:“雪耻,余所持者惟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9月20日日记:“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9月21日日记:“雪耻,人定胜天,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从这些日记中,我们根本读不出蒋介石当时有“不抵抗”的心思——须知,这是1931年的事,蒋介石是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没有虚伪造作的必要,反映的应当是他的真实心情。
再看张学良。
张学良在世时,日本广播协会和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等,先后访问过张学良。
张学良的回答是(1)9.18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和平解决。
(2)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3)中央不负责任,我不能把9.18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而当问到:张学良把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电文随时放在身边的说法。
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根本没有这种事。
张学良在自述中澄清了所谓蒋介石有过不抵抗指示的传言(这并不意味着蒋当时的思路和张有本质的差异,也不能开脱蒋介石作为政府领导人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表示蒋介石当时对东北不拥有决定政策的能力,这是自述很有价值的部分,印证了包括新公开的蒋中正特藏档案等历史档案的有关记载。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由来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企图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重要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由来简介,欢迎参阅。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由来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
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
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
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
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
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_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
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
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
5万人。
关东军的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北朝鲜等地的日本关东军,是日本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素有“皇军之花”之称。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火还在广岛熊熊燃烧的时候,苏联军队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关东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关东军抵挡不住苏军强大的攻势,十余天后,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停止抵抗,东北全境随之解放。
远东战役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
此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斯大林下定决心斯大林对日作战的决心早在两年前就已经下定了。
一九四一年四月,当横扫欧洲的法西斯德军准备挥师东进的时候,斯大林已经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问题了。
斯大林看到,与德国的交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避免陷入德、日两线作战。
对苏联来说,其远东地区至关重要,只有稳住东线,才能无后顾之忧,全力在西线对付德军。
此时的日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欧洲战事正酣,世界的热点都集中在那里,美丽富饶的南太平洋地区出现了“真空”,于是它改变了原定北进的计划,而转向南进太平洋。
如此这般,各自的利益使然,首先日本主动提出与苏联修好,随之双方一拍即合。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苏联与日本在莫斯科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
《条约》规定,如果苏德发生战争,日本要保持中立;如果发生日美战争,苏联也不介入。
然而,条约从来就是为战争服务的。
为了需要,可以缔结条约,同样也可以废除条约。
随着苏德战场苏军进入反攻,斯大林开始考虑在什么时机废除与日本之间的条约了。
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有条件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
在其要求得到罗斯福、丘吉尔的基本认可后,斯大林答应在欧战结束半年后参加对日作战。
此后,随着德军的节节败退,斯大林的决心也更加坚定起来。
到了德国法西斯行将灭亡的一九四五年二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又一次走进雅尔塔的会议厅,三巨头共同签署了一份秘密协定。
协定规定,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
731部队全称满洲731部队(1941年8月使用此名),是日本侵略军细菌战制剂工厂的代号,为掩人耳目,先后叫过“加茂部队”(1933年)、“东乡部队”(1938年——1939年,此时的秘密番号为“满洲第六五九部队”,取名东乡部队是为了纪念石井四郎心中的偶像东乡平八郎)、“关东军防疫给水总部”(1940年8月改组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同年12月2日创立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支队,平房地区设施成为总部)、“满洲二五二零二部队”(苏联攻克柏林后,为了掩人视线,于1945年5月更为此名)。
731部队伪装成一个水净化部队,731部队把基地建在中国东北哈尔滨附近的平房区,建有占地300亩的大型细菌工厂,这一区域当时是傀儡政权满洲国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认为超过10000名中国人,朝鲜人,以及联军战俘在731部队的试验中被害.另外,据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在《恶魔的饱食》中称,通过“特别输送”进入到731部队的“马路大”需要进行编号,而从1939年以后,进行了两轮编号,每一轮编号极限为1500,于是在抗战结束时,共计有3000人死于此,但是对于数量的多少还存在争议。
日本投降前夕,匆忙撤退,为毁灭罪证将工厂炸毁,大批带菌动物逃出,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731部队是日军陆军产下的恶魔部队,他们把生物学和医学转用为武器,并实施国际法上禁止的细菌战,队员们对自己的经历严守秘密,其中许多人隐姓埋名地生活着。
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准备细菌战的特种部队,在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军人所谓的“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平房”,在某种意义上正说明了这一点,就其规模来说,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细菌工厂.就其地位来说,它归属日本陆军省、日军参谋本部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双重领导,人事配备是很强的,拥有从事细菌战研究工作人员二千六百余人,其中一名中将和四名少将级军官,80余名校级军官,判任官和技师达300余名。
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七月由石井四郎中将为部队长,一九四二年八月到一九四五年二月北野政次少将接任部队长,一九四五年三月到同年八月石井四郎又重任部队长,它的直属各个部以及各个支队都配备佐级军官负责,对一些重要部门都配备了少将级军官负责。
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
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16世纪的丰臣秀吉、18世纪前后的佐藤信渊、19世纪前后的山县有朋等人逐步细化对华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从1874年进犯台湾开始,日本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
近代历史上的日本,主要是靠侵略中国发战争横财致富的。
完全可以说,近代日本是一个战争暴发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由此使中国人民蒙受了一场巨大灾难和空前浩劫。
日本侵华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4年发动侵略中国台湾岛的战争开始,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
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
可以说,日本是世界近代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之一,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对外侵略、主要是对华侵略史。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近700年的武士统治时代,从而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日本的武士阶级崇尚"武家习气"与"弓矢之道",这也就是"武士道",它罩着儒雅而彬彬有礼的外衣,内心则凶残而杀人不眨眼。
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精神一直被日本统治阶级作为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加以宣扬,并受到广泛的崇拜。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由于不彻底性,最后导致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天皇制政体和武士道精神相结合的明治政权的产生,这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掀起学习西方的运动。
在政治思想领域,竭力推崇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历史时间概况以及名称解读作者:刘扬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10期【摘要】哈尔滨因其寒冷的气候环境和与前苏联地理位置上的关联,曾作为日本在东北细菌战的实验基地。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历史,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日本细菌战史的重要内容。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通过分析七三一部队1932年、1933年、1936年三个创建时间,对七三一部队的历史沿革进行探讨,并对七三一部队诸多历史名称进行考证,以供参考和探讨。
【关键词】七三一部队七三一部队创建时间七三一部队历史名称哈尔滨,一座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城市,然而在它美丽现代的外表下,也隐藏着一段残忍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前,日本关东军曾在这里强征数千名劳工,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建成七三一基地,之后用活人检验其研究出的各种细菌实际效能。
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作为“日本细菌战”的代名词,对研究日本细菌战意义重大。
一、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历史时间概况(一)七三一部队1932年设立说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早期的七三一部队创建于1932年。
研究七三一部队史的日本著名专家松村高夫主张:在1932年3月份,随着伪满洲国宣告成立,石井四郎的研究室被建立起来,此研究室是由东京陆军军校建立的,并由石井四郎、太田澄等在哈尔滨东南70千米的五常县背荫河防疫班进行细菌战的研究[1]。
关于1932年设立说,欧美国家的学者也提到过,如美国学者谢尔顿·哈里斯在其著作中写道:“1932年夏天,石井找到了背荫河——一个偏僻但交通理想的研究基地。
” [2]国内日军细菌战研究学者佟仲宇,也曾写过关于背荫河七三一部队创立的调查资料,内容是:1932年春天,有两个卡车的日本兵来到背荫河,武装完备,随后,大约又有一队的关东军来到了背荫河,其中的宪兵头带领军队在背荫河附近圈占了大约一里的土地,并且开始修建研究基地……后来当地百姓把这所大院叫做“仲马城”[3]。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原因2009-12-18 16:06:43| 分类:历史如镜|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共党史研究》198705五十年前的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挑起事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日本侵略军在七·七事变以后的八年侵华战争中,践踏了我国半壁河山,实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上千亿美元的财富毁于战火之中。
今天,我们在纪念这个饱蘸着血与泪的事件时,回顾历史,探讨日本军国主义者当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七·七事变的发生,战后,日本史学界有人认为仅是日本少数少壮派军人的行为,而不是日本的整个国策;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偶然事件,而不是日本预有布置、预有计划的行动。
甚至现在日本还有人根本否认日本侵略了中国。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不是一起偶然事件。
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恶性发展,长期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而国际绥靖主义对日本的侵略又采取姑息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
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其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由来已久。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天皇制的建立,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原料和市场的限制,日本便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并且逐步形成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
从明治维新初期起,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止,这70余年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不遗余力地推行大陆政策,对邻国实行野蛮的侵略。
日本的大陆政策的推行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明治维新初期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
日本军国主义者一面鼓吹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一面推行大陆政策、从入侵台湾、朝鲜着手,逐步染指中国大陆。
日本关东军沿革(-)日本关东军沿革(1931-1937)“9.18”时,日本关东军仅不足二万人,之后日军向东北不断增兵,当抗联出现在东北大地上时,他们所抗击的敌军在十数万到数十万之间(有书说1931年底,关东军增兵到四个师团又一个混成旅团,加空军和特种兵,总数十四万人,外加八万伪军。
另有书说是在1933年达到此数)。
关东军在1937年达到二十万,1940年为四十万,1941年达到七十余万人,还有十七万伪军、二十万伪警,此后一直大致维持在这个数字。
关于抗联所消灭的日伪军,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在十数万至二十五万之间。
这个数字也许是不准确的,但是抗联在东北的战斗,确实沉重地打击了日寇,并牵制了大量日军,大大减轻了关内抗日军民的压力,则是毫无疑问的。
据日伪统计,抗联部队1935、1936年作战次数分别为3.9150万次和3.6517万次,1938年为1.311万次,1939年为6547次,1940年为3667次。
抗联是一支以游击战为主的联合军,各部队之间虽有配合,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各自为战。
他们也许会在转战中相逢,但即使在一个军里,也可能终身无缘谋面。
也许当初抗联并没有特意给后人留下他们的战斗记录,所以今天我们除了其较大规模的战斗、较大的行动(如西征)、还有与特定敌人的长期较量(如一路军与伪“剿匪司令”邵本良部、与号称“剿匪之花”的索景清旅的长期作战等),还知道一点详情外,他们大多数的战斗情况已无痕迹可寻。
例如,一路军主力在1938年下半年改编为三个方面军,有书提供了下列数字:“仅在1939年的下半年,抗联第一路军与敌人战斗共276次,其中有167次是他们主动袭击敌人。
......属于总司令部的有49次,属于第一方面军的有23次,属于二方面军的有41次,属于第三方面军的有55次”(原书如此)。
这样多的小规模战斗,是无法一一胜记的。
又如,1936年6月底开始的一军第一次西征,其细节本无可考,由于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牺牲后日记落入敌手,抗战胜利后,从缴获的日伪档案中发现已被译成日文的李敏焕日记,又从日文译回,于是,后人才能知道此次西征的部分情节。
“独走”背后:九一八事变与“满洲事件费”武向平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①经过长期的酝酿与谋划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
在侵略扩张欲望无限膨胀的驱使下,日本天皇和军政高层不但没有对关东军的侵略行动进行阻止,反而使侵华战争向更为严酷的方向发展。
以此为起点,持续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发展轨迹。
由于九一八事变在近代中日关系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国内外学界围绕事变起因、发展过程、战争影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关于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军费来源和使用却鲜有研究。
本文根据日本原始档案资料,从九一八事变与“满洲事件费”入手,探讨关东军“独走”背后日本天皇和军政财三方的“契合”与“通融”,以此揭示日本预设关东军“独走”背后的政治“谋略”,即达到推卸天皇及政府战争责任之根本目的。
一、缘起:“终战诏书”与“独白录”的历史问题思考对九一八事变至日本战败投降14年侵华战争的追述研究,一直是中外学界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在侵华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军部、内阁政府的声讨从未间断。
然而,作为“万世一系”的昭和天皇不但在战后被免于追责,还在没世后被日本首相竹下登称赞“天皇在终战时做出英明决断”“战后奔走于废墟告慰国民,为国家复兴鼓舞人心”“心系世界和平与民生幸福”,此评价被《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媒体争相报道。
②昭和天皇在位期间,留下两份重要史料“终战诏书”和“独白录”,是彻底检证昭和天皇侵华战争罪责,以及日本在战后历史认识问题上引申出来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文献资料。
1945年8月14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终战诏书”。
8月15日正午12点,电台播放了裕仁天皇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以此向世界公告日本投降。
但是,该诏书通篇未提及“战败”和“投!系国家社科基全1大项9"近代X&在华资源'调查,及―绘图表整理与研4(18681945)"(18ZDA204)、国家社科基全一般项9“近代X&对华资源'调查'及-绘图表整理与研4"(18BZS090)的阶段性成果。
九一八九一八事变的军事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军事分析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也称为“九一八事变”或者“盘锦事变”。
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和侵略行动的开始,对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九一八事变的军事方面进行分析。
一、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日本军国主义意图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实施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进一步独霸亚洲。
其次,日本对于东北地区资源的渴求以及对于满洲和华北地区的战略利益的追求,也是导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日军九一八事变的军事行动九一八事变的军事行动主要由日本关东军实施,他们精密计划了一系列行动以确保成功侵占东北地区。
首先,日本军队伪装成中国军队,占领了沈阳,并逮捕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官员,以牢牢掌控局势。
随后,日军向锦州、丹东、辽阳等重要城市推进,使中国军队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在军事方面,日本军队采取了快速行动和集中优势的战术,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的许多城市和要点。
他们借助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先进的战术,对中国军队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日本军队还利用媒体宣传和威慑手段,对中国军队和民众进行心理攻击,以达到军事上的优势。
三、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面对日本军队的进攻,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抵抗和反击能力。
然而,由于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和指挥体系等方面的不足,他们没有能够有效抵御住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有限的战略行动以保护自己和平民的生命财产。
在军事方面,中国军队采取了分散作战和游击战术来对抗日本军队。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和人民支持,在有利时机进行袭击和反击。
虽然中国军队在人数上优势明显,但由于日军现代化装备和先进的战术,中国军队并未能够有效地阻止日军的进攻。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关东军的历史由来:在“九一八事变”中,一支日本部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行动中,它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是说关东军。
关东军的名号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它也几乎成为了侵华日军的代称。
1898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把中国旅顺和大连湾“租借”给俄国,即把这块租借地划为俄国的一个州——即称“关东州”。
日本关东军是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因侵驻中国东北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
说到关东军的来历,就必须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05年,这一年,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尽管战争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交战的双方却是刚刚崛起的日本与一贯穷兵黩武的沙皇俄国,这一战,史称“日俄战争”。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持续1年零5个月,最后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关于日俄战争的旧事,我们这里暂时就不详细说了,这里要说的是日俄之战刚刚结束之后发生的事情。
1905年,经过一年多的血战,日本打败了俄国,顺理成章的取得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根据双方讲和的《朴次茅斯和约》,第5、6两款中之规定:俄国“将旅顺、大连湾及附近领土领水租借权,与关联租借权”及组成的“一切特权”,以及租借地“效力所及地之一切公共房屋财产”,“长春、旅顺间之铁路及一切支线……无条件让与日本”。
由于攫取了俄国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一切特权,日本在亚洲大陆获得了殖民地。
南满铁路接连着长春和大连,是帝俄修筑的中东铁路的一部分,根据《朴次茅斯和约》,追加条款的第一条规定,日俄双方可以在东北境内设置守备兵,“保护满洲各自之铁道线路”,其中还详细规定了,守备兵的人数,每一公里不超过十五名之数。
据此,日本以保护南满铁路为名,组建了总兵力将近一万五千人的铁道守备队,另有驻留南满一个师团,这支部队,便是日后“关东军”的前身。
至此,日本军队顺理成甚至是“合理合法”地进驻了中国领土。
1905年明治37年10月18日,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满地区的殖民统治,在辽阳成立了关东都督府,由陆军大将大岛义昌任总督,都督府内设陆军部。
第5课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东北三省沦亡和伪满洲国建立。
《塘沽协定》。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
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兴起和迅速发展,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精神,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所学习的历史事件中归纳一下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步加深侵华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抗战难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具设备:投影仪、幻灯片、挂图、录音机(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过国民政府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
请大家回忆一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时间和结果。
(学生答略) 2.导人新课日本帝国主义乘蒋介石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的时候,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制造柳条湖事件,便开始大规模的侵占东北,一步步地入侵中国。
为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人和干千万万爱国军民不怕流血牺牲,与侵略者浴血奋战。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9月18日这一天,居安思危,勿志国耻。
那么“九。
一八”事变为什么能够爆发?蒋介石是怎样妥协退让的?中国军民又是如何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板书:本课标题)3.讲授新课一、制造“九·一八”事变(板书)1.原因:①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华。
1868—1873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对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对外开始不断地掠夺扩张。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腐朽的清政府,迫其签订了《马关条约》(师: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
关东军的由来
日本陆军不只包括关东军,中国人说的"侵华日军"指的是"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日本把"中国派遣军"叫做"支那派遣军". 按时间划分,七七事变时候,日本陆军可以分为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国内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增加一只"南方军"。
关东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取名来自于士兵组成主要来自于日本关东平原,"关"指的是一个地方,叫关原。
关原是关东和关西的分界线,以东为关东,以西就是关西了,日本之所以以这个地方划分地域,是因为1600年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决定日本历史的大战,日本称为"关原会战"爆发。
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与德川家康率领的东军(双方各约八万人),在关原摆开战场,德川家康的东军一举击败了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从此开创了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