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微生物学:第1章第5节 介绍几种细菌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31
《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指南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及其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由于微生物(包括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体而又具有高等生物的基本生命过程,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模式生物,并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重大理论和技术的突破和证实大多来自对微生物的研究,因此微生物学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今天的学生,如果不懂得、不熟悉微生物学,不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想要学好其它生命科学专业课程是不可想象的。
微生物学课程也因此成为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学系及医、药、农、林、食品等有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由54学时的理论教学和54学时的实验教学二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其中理论教学将指定教材中15章的内容融汇为12讲,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实现有机结合,牢固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
使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并使他们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全面的提高。
这里只介绍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和学习要求理论课教学一共54学时,由12章组成,每章的学习重点或者学习要求用蓝色字体标注第一章绪论(4个学时)一、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二、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三、微生物与我们(简要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重点掌握巴斯德、柯赫对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贡献,同时了解其他著名科学家的工作)(一)微生物的发现(二)微生物学的奠基1.巴斯德2.柯赫(三)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五)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点)1.微生物是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中的理想实验对象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五)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六)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五、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简要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3-4个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整个课程学习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重点掌握在各种条件下分离并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的方法及原理、为什么说无菌技术和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一、无菌技术(重点,结合实验课相关内容学习)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2. 接种操作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重点)1. 稀释倒平板法2. 涂布平板法3. 平板划线法4.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了解)四、单细胞(孢子)分离(了解)五、选择培养分离(重点)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2. 富集培养六、二元培养物(了解二元培养物的概念,它虽然由二种生物构成,但也是微生物纯培养的一种形式)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结合实验课内容掌握各种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样品制备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2. 暗视野显微镜3. 相差显微镜4. 荧光显微镜5.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7. 扫描隧道显微镜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结合实验课内容及显微镜的原理,这部分内容在理论课上可以省略不讲)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10-11个学时)本章由教材上的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以及第十三章的部分内容组成第一节细菌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一)个体形态与排列(细了解菌的形态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区分细菌的正常和异常形态)(二)大小(三)细胞的结构()1、细胞壁(重点)2、细胞膜(重点)3、细胞质和内含物(应知道有哪些内含物及其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比如说,贮藏物,能够举例就可以,不必将所有的全部背下来)1)概念2)贮藏物3)磁小体4)羧酶体5)气泡6)载色体7)核糖体8)质粒4、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胞(重点掌握芽胞的基本特性和耐热机制,为什么可以利用伴胞晶体作为生物杀虫剂。
微生物学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1、微生物定义:形态微笑、数量众多、结构简单。
2、三大类微生物:(1)非细胞型微生物:仅含有一种RNA或DNA,包括病毒、朊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用细线次旋支衣”,包括细菌、线粒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或称粘肽,肽聚糖为细菌特有,肽聚糖β-1,4糖苷键为抗生素作用部位。
(2)细胞膜:形成中介体(参与细菌分裂繁殖)(3)细胞质(4)核质2、细菌细胞壁结构差异在医学意义:PG和头孢抑制G+菌肽聚糖的五肽交联桥;溶菌酶可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发挥抗菌作用;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抑制四肽侧链的连结;磷霉素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
3、质粒由闭合环状双链DNA构成,具有自我复制,是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主要有耐药性R质粒、编码性菌毛F质粒。
异染颗粒用于细菌鉴别诊断。
4、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1)荚膜具有粘附宿主细胞核抗吞噬等致病作用,具有侵袭力。
(2)鞭毛是运动器,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
(3)菌毛:普通菌毛可促使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而致病;性菌毛是噬菌体吸附于F+菌,并使后者获取致病物质。
(4)芽胞:抵抗力强,耐高温。
内含生命物质,可以再生。
通常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指标。
第三节细菌的生理1、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并向不同平面分裂而形成细菌排列方式的不同。
细菌的分裂周期所需时间,称为代时。
2、热源质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如脂多糖。
3、细菌素: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只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
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第四节消毒与灭菌1、消毒:杀灭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杀灭芽胞2、灭菌:指杀灭所有微生物,“一锅端”3、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1)巴氏消毒法:加热62℃30分钟、71.7℃15~30秒。
第一篇微生物的基本知识第一章细菌第一节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了解这些特性,对于细菌的分类鉴定、疾病的诊断、细菌的致病性与抗原性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的形态(一)细菌的大小细菌的个体微小,须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乃至数千倍才能看到。
通常使用显微测微尺来测量细菌的大小,以微米(μm)作为测量单位。
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很不一致,即使是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的生长繁殖阶段其大小也可能差别很大。
一般球菌的直径约为0.8~1.2μm;杆菌长1~10μm,宽0.2~1.0μm;螺旋菌长1~50μm,宽0.2~1.0μm。
细菌的大小,是以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中的青壮龄培养物(指对数期)为标准。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具有明显特征,可以作为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同种细菌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如动物体内、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其大小会有所变化,测量时的制片方法、染色方法及使用的显微镜不同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测定细菌大小时,各种条件和技术操作等均应一致。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排列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并据此将细菌分为球菌(图1-1,图1-2)、杆菌(图1-3,图1-4)和螺旋菌(图1-7)三种。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简单的二分裂,不同细菌分裂后其菌体排列方式不同,有些细菌分裂后单个存在,有些细菌分裂后彼此仍通过原浆带相连,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
1.球菌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根据球菌分裂的方向和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将其分为:双球菌沿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两两相连,其接触面扁平或凹入,菌体有时呈肾形,如脑膜炎双球菌;有时呈矛头状,如肺炎双球菌。
链球菌沿一个平面分裂,分裂后三个以上的菌体呈短链或长链排列,如猪链球菌。
葡萄球菌沿多个不同方向的平面分裂,分裂后排列不规则,似一串葡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微生物学教程(第四版)知识点——周德庆绪论微生物与人类一.什么是微生物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不是一切微生物都是肉眼不可见的。
例:费式刺尾鱼菌,大小:75μm(宽)X200~600μm(长)纳米比亚珍珠硫细菌,大小:直径100~300μm,最大750μm 3.微生物的定义:是对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细胞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解析:形体微小:一般小于100μm结构简单: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无细胞结构低等生物:进化地位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生物。
微生物并非分类学术语,而是根据生物体的大小而被人为的划分在一起。
4.微生物类群:①原核生物: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蓝细菌、细菌、古菌。
(支衣立放蓝细古)②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生物(藻类、原生生物)③非细胞生物:(真)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脘病毒)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要考)1.个体小,面积大:比表面积大(产生其余四个共性)2.吸收多,转化快:代谢能力强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或代谢调控机制5.分布广,种类多:“无孔不入,随遇而安”微生物多样性的体现①物种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③代谢产物多样性④遗传基因多样性⑤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三.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1.史前时期:微生物感性的认识时期2.初创时期:微生物形态的认识时期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首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
3.奠基时期:微生物生理学发展时期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微生物学之父(提出胚种学说,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巴斯德消毒法、分离出引起蚕病的微生物、创立免疫学原理和预防接种方法)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原则。
(发明固体培养皿,建立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实验技术,利用平板分离法寻找并分离到许多病原菌——发现结核病原菌)3.发展时期:微生物生物化学发展时期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提出酶的概念费莱明——发现青霉菌产生抑菌物质—青霉素4.成熟时期:微生物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主要对象。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检测方法,机体抗感染免疫,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细菌学 总论部分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广义范畴的细菌是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范围则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结构的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测量单位:微米μm细菌按照其外形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三大类。
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约1μm 。
根据菌体分裂时的平面和菌体间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 双球菌 eg 脑膜炎奈瑟菌 链球菌 eg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四联球菌 eg 四联加夫基菌 八叠球菌 eg 藤黄八叠球菌杆菌 双歧杆菌、球杆菌、链杆菌、分支杆菌 螺形菌 弧菌、螺菌、螺杆菌上述均为细菌在适宜条件下表现出的典型形态,当细菌衰老或环境中存在不利于细菌生长的因素(如抗菌药物过高的盐分等)时,细菌可出现对中不规则的多形性,称为衰退型。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菌毛、鞭毛、芽孢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 cell wall 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紧贴在细胞膜外,是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 +和革兰阴性菌G-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细菌结构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细菌固有外形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④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⑤某些成分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即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在普通环境中不能生存,但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革兰染色阴性。
G+菌肽聚糖结构受损,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绕,称为原生质体G-菌肽聚糖结构受损,其细胞膜外还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2.细胞膜cell membrane 位于细胞壁内侧,为紧密包绕着细胞质的半渗透性薄膜,占细胞干重10%-30%,结构与真核细胞基本相同,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不含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