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复兴汉服的忧虑》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西青区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调查试卷(二)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29分)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
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告罄(qìng)顷刻(qǐng)吹毛求疵(cī)B. 斡旋(wō)取缔(dì)接踵而至(zhǒng)C. 追溯(shuò)虔诚(qián)强词夺理(qiáng)D. 缅怀(miǎn)卓越(zhuō)锋芒毕露(1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B斡旋(wō)——wò;C.追溯(shuò)——sù,强词夺理(qiáng)——qiǎng;D.卓越(zhuō) ——zhuó。
故选A。
2. 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人生中有挫折,有失败,有________,那是很正常的。
________想要生活一片坦途,那么首先就应________心中的障碍。
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时不垂头丧气、________。
健康的心态,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力量、一份财富,让我们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A. 误解虽然删除杞人忧天B. 误会如果清除怨天尤人C. 误解虽然清除怨天尤人D. 误会如果删除杞人忧天【答案】B【解析】【分析】(1)根据“那么”可知,第二空应该选用“如果”,而不是“虽然”,可排除AC两项;(2)“障碍”与之搭配的词语是“清除”,而不是“删除”;可排除D;(3)第一空选填“误会”没有问题;第四空选用“怨天尤人”符合语境;故选B。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5月3日,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落下帷幕。
②十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③陪伴着动漫节一路走来的人们,见证了“中国国际动漫节”这个品牌的成长。
河南省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汇总五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用心读一读下面的名言,抄写时注意开头空两格,写字的速度及美观。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速度。
中国梦瞬间diǎn rán了中华儿女chén jì已久的对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chōng jǐng 和信念。
我们泱泱中华已重整雄风,一定能实现这一hóng wěi 目标,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诗意地栖居在祖国大地上,自由地穿行,yōu rán 自得地生活。
3.下列词语读音及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僧.人(sēng)汤匙.(shí)缰绳万像更新B.脉.络(mài)野蛮.(mán)敦厚焉知非福C.依偎.(wēi)褴褛.(lǔ)吞噬鄙夷不屑D.嘟嚏.(nang)徘徊.(huí)惊惶独出心栽4.下列成语使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草木皆兵何乐不为B.炮火连天伶牙例齿C.呆若木鸡旁若无人D.怒发冲冠一发千钧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A.纤纤擢.素手(伸出)B.孔子不能决.也(判断)C.泣涕零.如雨(零散)D.烈火焚烧若等闲..(平常)6.下列诗句中,与“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表达相同品格的一项是()A.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个星期天》中,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内心独白和融情于景等方法,细腻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房山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一)八年级语文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为迎接2024年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了“走近经典”主题学习活动。
你所在小组撰写了活动简报,请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修改。
1. 用正楷书写“阅读改变未来”六个字作为简报的标题。
第一部分阅读典籍获知识中国古代的书籍,简称古籍,一般指1912年前的书籍。
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
早在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书籍的“册”和“典”字。
《尚书•多士》也记载了“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中华民族是善用文字记载历史文化的民族。
孔子整理“六经”,其中《易》《书》《诗》《礼》《春秋》等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最早的“元典”。
中国古代军事、医学、农业、百科等实用著述未为大观,按类①、依丛编排,形成百科全书体系。
历代史官记录君臣言行、重大事件,形成史籍档案。
古代诗、文、小说等,在“崇文”传统中开出璀璨花朵,历代总集、别集等②。
学者们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构建起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的中华传统典籍文化体系。
2.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字形进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表达的是“把事情记录下来”的意思,所以“记载”中有错别字。
B. 因为表达的是“丰富多彩,汇聚成盛大壮观的景象”的意思,所以“未为大观”中有错别字。
C. 因为表达的是“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和材料”的意思,所以“档案”中有错别字。
D. 因为表达的是“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的意思,所以“博大精深”中有错别字。
3. 在文段中横线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聚集②浩如烟海B. ①聚集②屡见不鲜C①汇集②浩如烟海 D. ①汇集②屡见不鲜.第二部分珍视瑰宝明价值①承载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珍贵典籍,映照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①汇聚起自信自强、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2023~2024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高三语文2024.4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年少时读书,特别热衷于寻找某个“简单的结论”,觉得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千头万绪,归结为一句话”。
书读多了,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要不得的肤浅读书习惯,是带着中学时代“总结中心思想”“找关键结论”的应试惯性。
真正的读书,需要戒除那种“找简单结论”的简化诱惑,而是要读到复杂性。
深刻的读书过程,应该总能在掩卷之余在脑海里盘旋这句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那么,问题又来了!所谓认知肤浅,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冻结于某个简化的结论。
读一本书,如果读到的仅是某个简单的结论,说明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知仍停留于薄和浅的“表层”,没有对“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种冲撞、侵犯、挑战,它只是既有认知区中某种“熟悉而愉快的确证”“未增加新知的浅阅读”,没有在冲撞已知上飞跃到“未知的未知”。
很多时候我们貌似读书和思考了,实际上只不过是重新整理了一下既有的偏见、狭隘,强化了一种闭环中的偏执。
这个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就是一个“越过简单结论”的过程,抵制某种未经思考、未经论证之结论的思维行动。
劝学一、积累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认为穿汉服能更好地激发民族情怀,有人热衷于汉服文化,也有人只是单纯觉得汉服好看。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系主任鲍怀敏分析人们喜欢汉服的原因时说,不仅汉服是衣服,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担着民族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汉服大致形成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时,其主流________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
直至明代,汉服一直是主流服饰。
清朝实行满族服制、剃发易服等规定。
后又因引进西方文化等原因,汉服文化出现________,后续也没有被恢复。
汉服逐渐被淡忘。
进入21世纪后,因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了更多交流、古装剧展现汉服等传统服饰等原因,民众开始反思和注意到,( ) 。
直至现在,汉服已成为服装行业中的一个产业,其产业链(包括面料、配饰、辅料等)在不断丰富完善。
当前,汉服在年轻人中的发展呈“________”。
年轻人更热情、积极、努力,影响力更大。
有人认为,“90后”现在做的是科普工作,让更多人知道汉服的存在。
“00后”可能会把汉服带入生活,让它成为现实生活中________的一部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服不仅是衣服,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担着民族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B.汉服不仅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担着民族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C.汉服不仅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D.不仅汉服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制断裂爆炸式必不可少B.体制断层井喷式缺一不可C.形制断层井喷式缺一不可D.形制断层爆炸式必不可少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且汉服极其辉煌灿烂B.汉服极其辉煌灿烂,且汉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C.汉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且汉服极其辉煌灿烂D.汉族不仅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且汉服极其辉煌灿烂二、阅读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九年级语文独立作业(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4央视春晚《年锦》一经播出,短短5分钟,将历代汉服纹样之美展现在几十亿观众面前,不少网友说,不kuì()是文化自信之崛起。
那么《年锦》到底惊艳在哪呢?由刘涛、刘诗诗、李沁、关晓彤领衔演绎的《年锦》,展现了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锦绣华章,四套华服每个细节都【甲】:汉代深衣古朴大气,腰带上的云纹为非遗刺绣工艺,外层薄纱参考马王堆出土的方孔纱;唐代襦裙鲜艳华丽,款式参考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狮子纹、雁纹若隐若现;宋代背子清新淡yǎ(),运用非遗工艺苏罗,多位大师亲染手绣;明代袄裙秀丽温wǎn(),马面裙、非遗绒花与上衣的刺绣纹样【乙】。
这些精美的纹样,作者是被称为“敦煌女儿”的93岁敦煌艺术研究专家常沙娜之手。
常沙娜曾经说过,她看到过许多不同的文明,但是中国的文明却是最hóng()伟的,它让我们看到,文化自信不再是一个抽象词,而是随着时光流转,生动、温情地留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暗藏玄机【乙】熠熠生辉B.【甲】暗藏玄机【乙】交相辉映C.【甲】精益求精【乙】熠熠生辉D.【甲】精益求精【乙】交相辉映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由刘涛、刘诗诗、李沁、关晓彤领衔演绎的《年锦》,展现了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锦绣华章”,这个句子的主干:《年锦》展现华章。
B.“这些精美的纹样,作者是被称为‘敦煌女儿’的93岁敦煌艺术研究专家常沙娜之手”,这个句子有语病。
C.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转折复句。
D.“古朴大气”“敦煌女儿”“时光流转”“留在心中”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8分)翻开历史长卷,无数自强不息的身影浮现于眼前。
“人有悲欢离合,①,此事古难全”是苏轼仕途失意、思念家人时的豁达;“②,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追求精神愉悦的情感;“沉舟侧畔千帆过,③”是刘禹锡给予友人最真挚的谢意与共勉;“莫说相公痴,④”是张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⑤,⑥”(《行路难(其一)》)是李白面对困境的乐观豪情;“⑦,⑧”(《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流芳百世的忧乐观,也是他的政治抱负。
2023学年浙南名校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6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挑条马面裙,配上素色衬衣,做个发簪盘发,在古风景点打卡,同烂漫山花合影……这个春天,中式穿搭受到青睐,成为游园踏春的一道风景。
提起中式服装,人们可能会想到立领、对襟、盘扣等设计,棉麻、真丝、夏布等面料,提花、扎染、刺绣等工艺……这些经典元素,共同成就其典雅端庄。
如今受欢迎的中式服装,多保留了传统服饰的大体形制和诸多元素,但却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当代审美和着装习惯进行了改良。
比如,有的设计师对旗袍的腰线和下摆做宽松处理,方便人们日常穿着;有的厂商对马面裙面料组织和压褶工艺进行调整,使其便于机洗。
在传承基础上融入现代风格和技术工艺,既不失复古优雅的质感,又更添时尚活力、好看又好穿,赋予了中式服装新的生命力。
一段时间以来,在消费市场上,以汉服为主要代表的中式服装一直不乏拥趸。
近期,随着马面裙等走红、出圈,“新中式”服装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旅游景点到城市商圈,从婚礼仪式到朋友聚会,中式穿搭愈发常见。
这体现在供给端——订单源源不断,厂商开足马力、加紧赶工;反映在销售端——在商场门店、线上直播间,相关产品成为畅销款。
有数据显示,在山东曹县,今年以来汉服网上销售额超12亿元,1—2月马面裙销售额超5亿元。
从款式设计、材料选择,到生产加工、包装营销,中式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款式更时尚、价格更亲民,实现了销量、口碑双丰收。
“新中式”走红,为文旅融合打开了新思路。
以汉服为例,除了汉服生产销售,汉服租赁、写真拍摄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还与剧本杀、演绎剧目等有机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
比如,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汉服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化妆造型、跟拍摄像等全套服务;在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打造演艺剧目《唐宫乐宴》,游客不仅可以换上汉服体验诗、乐、茶、礼等传统文化,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剧中人。
阶段二理清思路,批判认知同步练习文本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急”。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
“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板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
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新中式”的流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含答案◎围绕“新中式”这个热点,同学们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①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
②在南京市秦淮汉服文化协会理事孙强看来,“新中式”其实并没有精确的定义,那些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统统可以归为“新中式”。
当代审美为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着色,而细腻古朴的中式质感也为日常服装提供更为高级的穿着体验。
③“新中式”的风还吹到了美妆、美食、养生和家居等多个热门赛道。
④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以往被视作“父母辈审美”的新中式家居,正吸引不少“95后”“00后”群体“入坑种草”;翻开一些年轻人的手机,不仅歌单中收藏着大量古风歌曲,就连手机壁纸的主题也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材料二】①数据显示,2023小红书护肤、彩妆和身体护理领域,“新中式”相关种草笔记数较2022年同期增长超48%,月均点赞高达40万+,备受用户认可。
众多品牌纷纷加码,商业笔记数增长115.44%,商业互动增长101.15%。
②多个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新中式”服饰成为新年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③“新中式”服装的兴起,带动着汉服企业遍地开花。
(图1)(图2)【材料三】“新中式”的流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①来自辽宁的张女士就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尝试“新中式”穿搭。
“我是被社交媒体上的博主种草了‘新中式’,上身后觉得好美,款式真的很适合中国人。
”张女士说。
“‘新中式’穿搭和传统节日的适配度太高了,我在春节就选择了汉服作为‘拜年战袍’。
”在北京就读研究生的周同学说,“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新中式’穿搭包含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既贴合传统节日习俗,又非常喜气。
广东省大亚湾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一)(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启用前注意保密2024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一)语文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5小题,共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七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
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
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清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
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
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墙约九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门。
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
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
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宗庙和军政机构所在地,其中太庙与太社位居东南与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
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附答案)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现代诗歌开始不断后退,诗歌越来越成为世俗的琐碎表演、欲望的赤裸展示。
除去诗人的日益边缘化、读者群的日益缩小,诗歌语言乏味、精神萎靡空虚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中国现代诗歌经历近百年流转,却始终无法建立一种能够与中国古典诗歌相媲美的诗歌形式以独立于世界诗歌之林。
②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诗歌代表作家之一,张枣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本质及出路同样关注,并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张枣看来,严肃的现代汉语写作者都应该是在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参照与借鉴中融合古典诗歌的优秀元素,由此进行谨慎的诗歌创作,以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内涵,比如鲁迅、闻一多无不如此。
可以说,现代性是张枣所主张的衡量诗歌创作优劣的一个标准。
“现代性”在张枣这里不能仅仅片面地被理解成时间性的、技术性的、理性的等等内容,现代性最根本的指向是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所关注的也恰恰是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对人性的忽视与压制。
作为一个诗人,应该保持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在诗歌中体现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反思与超越。
这是张枣诗歌现代性最根本的内涵。
③但张枣对诗歌现代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他排斥传统。
相反,他认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固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对于生存的消极性的处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远远没有中国古典诗歌做得好。
(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学校积极创新,把体育与艺术有机融合,把传统的课间操变得生动、活泼、各具特色,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学生走出教室,与阳光做伴、与同伴为伍,尽情地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课间操大变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也搭建了学生释放个性的舞台。
现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体育锻炼氛围浓厚,社会上丰富多彩、适合青少年参与的运动形式,无形中为课间操大变样提供了更多资源。
学校课间操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德育,让锻炼形式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精气神,形成了独特、向上的体育健身氛围。
大课间的很多锻炼形式就来自学生的灵感。
有的地方,为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学校主动向学生们“问计”。
不少学校想方设法丰富学生们的运动“菜单”。
项目越多、选择范围越广,学生们就越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项,进而展示风采,获得自信与成长。
课间操大变样,校园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学生们才能更充分地感受运动的魅力,这有利于体育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特别是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无形之中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课间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家长好评,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期待更多学生可以享受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福利,换着花样动起来、跳起来,在运动中健康成长。
【材料二】某地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N”指人数)表1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态度(N=10)重视程度个数百分比非常不重视2 20%不太重视1 10%一般重视3 30%比较重视3 30%非常重视1 10%表2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态度(N=10)重视程度个数百分比非常不重视14 4.7%不太重视31 10.3%一般重视45 15.0%比较重视78 26.0%非常重视132 44.0%【材料三】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复兴汉服的忧虑
①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
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
现出一种高度信仰,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这
让我很惊讶。同时让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一套衣服的问题,
背后藏着一个个密码,解读这些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
人的文化心理。
②先说说服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
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对象征和
仪式的敬服,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
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
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它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
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
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
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
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
③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
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因此,每个朝代的更换,一个民
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改
服易冠 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新政权的臣服,
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
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得多、尖锐得多。于是在服饰的
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血腥味,“留发不留人”才会变成别无
他途的选择。据说,满清入关后,“大约屠杀了6000万汉
人,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可见,服饰关乎国之大运,
关乎对新君的臣服与统治的秩序,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
单!
④可是毕竟满清王朝覆灭了,随着满清王朝覆灭的还有两
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封建专制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随
之立即覆灭。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内心里有没
有那么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
文主义,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或思
想的复辟。
⑤然后说说汉民族。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被消亡或削弱,
“ , ”,分散的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一个
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服饰等等,
并出现了整体排他性心理,比如当时出现了“四夷”、“胡
虏”的指称,这就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形成一个族类——汉
民族,同一个族类就有同心向一的价值取向,“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⑥此后中国至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及
满清四个大阶段的民族大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既是其他
各民族被“汉化”的过程,也是汉民族被“夷化”、“胡
化”、“蒙化”、“满化”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谓的“化”
绝不只是温情脉脉的潜移默化,也包括血与火的斗争。但是,
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汇聚成中华传
统文化,各民族都为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⑦有网友说,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
后成了他们的国服,不明就里的人,见人穿汉服竟误以为和
服,这也是他们痛心疾首要复兴汉服的原因。在我看来,一
方面,这不仅有在国内重树权威的心思,对外,特别是对日
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更深层的则是全球化背景
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全球化相应地需一些世界标准,必
然会在政治、经济、宗教、观念、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各个文
化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
性。因此,我们所说的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对日益被世界同
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汉服被一些
人视为蕴涵着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也就具有了显示和保存
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故而被力挺而出。
⑧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演进绝不只是对立与隔绝,
比如佛教传入中国,曾引发过残杀与血腥,但佛教与儒、道
也有交流与融汇,催生出新的文化。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
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独特性,用和平的方式接纳别人,这是全
球化下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汉服的复兴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容不得别人评说,一评说就恼羞成怒,实际上就从文化
焦虑走上了文化暴力。
7
.结合全文看,第①段中“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是指
______
。
8
.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9
.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10
.第⑤段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书同文,车同轨
C.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11
.下列对“复兴汉服”的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
.国人对汉服有一种高度信仰,欲借汉服复兴传统文化。
B
.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
的国服。
C
.汉服具有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
D
.重构社会秩序,扬我大汉风范。
12
.除了本文提到的服饰与佛教外,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
化的演进与融合的看法。
【答案】
7
.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
虑心理。或者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
8
.通过引用来说明服饰作为一种手段,对建构一种社会秩
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垂衣而治”的象征系
统。
9
.既,又(既……也;一方面……一方面)。
10.B
11.C
12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
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
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
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
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
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中国与西
方国家的差别在于中国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整体意识。由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
意识形态演变的不同,造成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也导致了东西方人的价值观相差较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