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ACCP9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76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前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1,2]。
HIT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结局等方面均显著不同。
HIT Ⅰ型为良性过程,发生率为10%~20%,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的1~2 d,血小板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在不停用肝素类药物的情况下可自行恢复,不需要停药和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与其他类型血小板减少症相鉴别(详见下文鉴别诊断)。
HIT Ⅱ型为免疫相关性,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不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其中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尽管现有治疗已经明显改善了临床结局,但因HIT导致患者截肢及死亡的比例仍高达20%~30%[3,4]。
除非特别说明,目前文献中、临床上和本共识所指的HIT是HIT Ⅱ型。
为更好地规范HI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组织国内专家,成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称《共识》)编写委员会,在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共识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HIT的防治现状,撰写了本《共识》。
期望本《共识》中所提出的指导性建议,有助于提升中国心血管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对HIT的认知、诊断与治疗水平,促进HIT临床干预更加科学与规范。
本共识为国内首部。
考虑到我国HIT流行情况不详,相关研究不多,临床报道比较有限,本共识所有建议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指南推荐及权威专家意见,并经专家组充分讨论形成。
流行病学由于诊断手段不足,HIT的确切发生率尚不清楚,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ACCP 9)汇总的数据为<0.1%~5.0%(表1)。
肾功能不全患者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止血与抗凝方案调整徐瑞娟;张雪琴;葛卫红【摘要】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患者止血与抗凝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方法在医师给药方案基础上,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关注患者的生理病理特征,通过血药浓度及效应的监测,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止血与抗凝方案.结果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总失血量为360 mL,凝血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后无静脉血栓形成.结论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特征及药物作用特点,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给药建议,保证了围手术期止血与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3页(P572-574)【关键词】抗凝方案;个体化给药;关节置换手术;肾功能不全;止血;静脉血栓【作者】徐瑞娟;张雪琴;葛卫红【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南京 210008;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南京 210009;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南京 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3.3;R969.3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17.05.025髋关节置换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的极高危因素,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指南第九版》(ACCP9)[1],行髋或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均优先推荐使用抗血栓药物进行静脉血栓的预防,包括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
另一方面,为避免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和输血,同时促进患者手术后快速康复,止血药物氨甲环酸的使用越来越得到关节骨科临床医师认可[2-3]。
为平衡抗凝与止血矛盾,同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药师对于某些特殊人群的剂量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介绍1例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期间,临床药师参与的围手术期止血与抗凝方案调整。
患者,女,73岁,身高160 cm,体质量37 kg。
因“右股骨颈骨折”于2015年3月25日入院。
患者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双肾结石。
入院体检:体温36.5℃,脉搏 82次·min-1,呼吸18次·min-1,血压143/69 mmHg(1 mmHg=0.133 kPa)。
ACCP-7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
解读ACCP-7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责任编辑: | 发布日期:2005-7-23 10:54:10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简称ACCP)从1986年发布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以来,大约每3年更新一次,该指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权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
它涵盖了所有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以及所有与血栓栓塞相关的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和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肿瘤科、儿科、妇产科等。
2004年9月第七届ACCP会议期间,由87位美国医师组成的专家组推出了第七届ACCP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称ACCP-7),包括约500条分级建议。
新指南既是对前一版指南(2001年版)的更新,也是对正在研发和已经取得初步临床证据的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展望。
ACCP-7全文发表在Chest2004年9月增刊上。
概述该指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采用了新的证据级别推荐方法,更加细致、明确。
指南中1A级建议所占比例不大,而1C至2C级建议较多。
一方面说明在血栓栓塞防治领域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另一方面表明指南采取了更加稳妥的原则,谨慎提出治疗建议,同时为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灵活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与2001年版指南比较,ACCP-7主要变化有:指南纳入了大量近年来新增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补充了23个部分,如血管外科、腔镜手术、膝关节置换术和长途旅行等相关的静脉血栓预防,对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溶栓、抗栓建议进行了修改。
指南新增230项分级建议,首次发布了长途旅行血栓栓塞预防建议,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各适应证中的推荐级别均增强。
强调新型抗凝药物合成戊糖—戊聚糖钠(fondaparinux)的适应证更加广泛。
・综述・内科疾病抗栓防治指南的解读杨芳*,王鸿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200025)关键词:内科疾病;血栓;防治;指南中图分类号:R543.31文献识别码:C文章编号:1673-6087(2008)03-0193-06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
因此,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指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CCP)的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权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
2004年9月第7届ACCP会议期间,推出了新一版的指南(简称ACCP7),该指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全面总结,强调了在临床中更好执行指南的综合需要。
结合这一指南,本文对内科疾病抗栓防治指南进行解读。
ACCP7采用了新的证据级别推荐方法[1],根据临床获益和(或)危险性是否清楚的原则制订2个推荐级别:级别1(推荐)和级别2(建议)。
根据支持证据的方法学力度分4级:强(A级,无严重局限性随机研究)、中(B级,有局限性随机研究)、弱(C级,观察性研究)和设计力度弱,但结果力度强(C+)。
同时强烈推荐进行分层血栓预防[2],包括①个体预防:对血栓栓塞个体进行危险性评估,根据危险性制订血栓预防方案;②分组预防:根据患者特点分入不同组别,对各组患者进行血栓预防。
内科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3]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部静脉血栓栓塞(deepvenous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
VTE是严重威胁内科住院患者生命的常见、严重并发症。
在没有接受抗凝治疗的内科住院高危患者中,高达l5%的患者发生DVT。
据统计,约75%住院患者的致命性PE发生在非手术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