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 格式:docx
- 大小:13.97 KB
- 文档页数:2
“大语文”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内容的变革尹洪森【摘要】“大语文”时代为小学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要求不断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
为此,教师要以“大语文”观的思维格局来重塑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无缝对接,切实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需求,进而创设“多元化”的语文教学内容。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内容知识空间生活元素情感体验【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910(2019)05B-0018-02教育部出台的最新高考改革方案,突出了语文的基础地位及分数的“大科”地位。
这预示着未来对学生及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习惯认为“语文就是背背念念,谁都能带”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大语文”时代已经到来。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是由特级教师张孝纯创立的一种语文教育思想。
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在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重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核心素养的生成,重视听、说、读、写、思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目标一经明确,就在很大程度上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组织指明了一个基本的方向。
“唯课本”的教学内容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拓展知识空间、融入生活元素、丰富情感体验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将成为“大语文”时代的主旋律。
一、拓展知识空间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文本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过分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规范管控着整个课堂。
这样,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认知发展的全面性要求。
教师应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针对学情勇于创新,大胆超越,沟通读写,多方整合,打破教材和学科束缚,构建全新的“大语文”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内容的知识空间。
1.深研教材文本。
“大语文”时代要摒弃“唯课本”论,但绝不代表课本无用。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阅读与作文主讲吴芙蓉何谓“大语文观”?所谓“大语文”是语文教学领域、范畴的广泛化、扩大化、社会化。
语文教学就是“一体两翼”。
“一体”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主题,“两翼”是指语文课外学习、社会、语文教育。
具体地说,“大语文”教育从横向看,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三个课堂”,其中,课堂教学是“轴心”;从纵向看,可包括学前、学龄和继续教育。
也可以说,“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的教育,而绝非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
一、现代大语文教学观的几个特点(一)、“大语文”教学观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1、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2、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统一,突出德育的统帅地位。
3、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配合。
4、加强语文课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听、说、读、写、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
5、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和生活化。
6、实现教师教学的指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二)“大语文”教学观它突出强调社会性。
(三)“大语文”教学观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创造了开放性。
(四)“大语文”教学观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固定性,体现了选材的现实性、时代性。
(五)“大语文”教学观它有利于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我的“大语文”观(一)、我的“大教材”观1.读有字之书2.读无字之书(1)科学观察(2)科学实验(3)游戏活动(4)手工制作(5)新闻媒体(二)、我的“大课堂”观1、阅读教学与运用A、一篇带一本(1)、课前初步阅读(2)、课堂讨论探究(3)、课后拓展阅读B、学一篇写一篇2、诗词教学与运用A、学一首带一类(1)、课前查阅资料(2)、课上散点渗透(3)、课后阅读专题拓展B、学一首改一篇3 、语文园地与拓展A、学一项拓展一项经典诵读具体做法如下:(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2)整合资源,搭建平台(3)变换方式,安排时间(4)开展活动,展现自我获得成效如下(1)陶冶情操(2)改变行为(3)提高能力B、学一项创新一篇(三)、我的“大教法”观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贵在“授之以渔”。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其基础的打造对于学生后续学习乃至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无疑是推进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我们需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语文教育观,即在语文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语文知识本身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人格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观念下,教师需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和开展适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语文教学活动。
其次,我们需要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学习。
语文是一门重视听、说、读、写的学科,而小学阶段又是孩子语文学科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
教师要从孩子的兴趣爱好、认知发展等出发,构建适合他们的语文学习模式。
课堂学习中,要注重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口语交流机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
二是阅读教育。
阅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以及塑造健康心态和人格的途径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有效阅读,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情感体验。
三是写作教育。
写作是语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写作不仅仅是对语言的表达,更是对个人能力的培养。
四是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需要着重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形成逐步完善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让我们的孩子在语文学科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适应这一改革,语文教学也必须改革旧的完全依靠教科书的模式,代之以一种全新的“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狭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考试内容又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学生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只教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对考查的内容重点讲,其他内容粗讲或干脆不讲,加上考试手段的单一,使语文教学走入一个误区:重知识,轻能力;重基础,轻写作。
许多学生学习了九年语文不会写一个“合同书”、一个“民事诉状”,甚至连个人总结都写不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我们现实生活不相适应,怎能不令人对语文教学表示担忧呢?实施“大语文教育”则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可语文的渠道,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都是学语文的好机会,如交谈、致辞、开会、打电话、看电视、看书报、写信……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用报纸作学习语文的第二教材首先,报纸有利于架设从小语文教育到大语文教育的桥梁,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要形成一种内存的语文素质,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训练,还要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社会生活的海洋中去学语文,而报纸是反映社会、报道生活的,恰好能负担起从“应试语文”到“生活语文”的转化任务。
报纸肩负着传播政治、经济、文体、科教、军事等信息的重任。
学生通过读报,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一种实际语文交际能力。
2013-11理论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育教学功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赋予了语文教育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它还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和方式的变革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初级中学)•编辑代跃先一、树立“大语文”观的必要性1.树立“大语文”观是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需要叶圣陶说:“尽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语文教育的内容贯穿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的每个环境无不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把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与发展其他能力(诸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公关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能力与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些能力都不可能仅靠课堂教学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中长期积累、修炼,逐渐内化为个人素质的。
2.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的需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
3.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教材所选的文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教师要整合教育资源,教学内容要注意到生活化、实用化、现代化,及时补充与学生的思想、生活联系密切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成果和社会生活的名篇时文,组织有益于提升学生能力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教师提升职业素养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下,提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满足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才能让教师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凭借德才兼备的个人素养和规范的教育行为,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过程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至关重要。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1. 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审美情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位,他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强调实践性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要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
实践性教学可以包括语文阅读、写作、演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1. 倡导综合素养教育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时,首先要倡导综合素养教育。
综合素养教育是指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通过综合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大语文教课观与小学语文教课【纲要】传统语文教课向来囿于高耗低效的怪圈中。
怎样跳出这一怪圈,以一个新的视角来对待小学语文教课?本文试着从大语文教课思想出发,从语文讲堂教课和课外阅读的关系;语文学习和不一样学科学习的关系;语文学习和大众公共传媒的关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等几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提升语文教课效率的新门路。
希望以此拓宽我们的视线,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课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综合修养。
学习【重点词】大语文教课观大众公共传媒生活小学语文教课课外阅读不一样学科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大家十分关怀的话题。
很多专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大批的探究,获得了很多好的经验,但“从现实说:语文教课在小学阶段课时多,师生为之付出的艰辛的劳动,但总得不到满意的回报,投入和产出不可以比率,费时多而见效微的善到现在未获得根本的改变,而阅读效率更是低下。
”(崔峦语)究其原由,这与传统的语文教课观不没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课观把语文教课截然分为课内的和课外的两大块,或按第一或第二的次序排队,仿佛是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要绝对保证,课外则没关紧要。
事实上包含课外阅读在内的语文课外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有实实在在的利处的,有时甚至能起到比语文讲堂教课更大的作用。
基于此,只有建立大语文教课观,拓宽语文学习视线,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增强联系,才能真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一,从学生学习母语的特色来看。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小学生学习母语,和学习第二语言不一样,母语的学习不是以全无所闻开始的。
事实上少儿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四周的文化(含语言)的影响,在入学前已有必定的语言和思想的基础,这就为此后的语文学习确立优秀的基础。
入学后,他们一方面凭已有的语言基础学习语文,另一方面又在学习语文基础长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语言。
其次,从学生四周的生活环境来看。
四周的生活环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类环境包含学校的、党旗的和社会的环境。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
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
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
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
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
”②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
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语文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热点。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1.强化文化传承的意识。
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必须思考如何将古代文化内涵有效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经验和艺术成就,培养爱国、尊敬、孝顺、诚信、勤奋等核心价值观。
2.发展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技能的发展,把学生视为主体,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
3.强化阅读教育。
阅读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
阅读是对于成长和变化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对于孩子的认知、表达、思维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提升效果。
4.创造性思维训练。
语文学习是思维能力的锻炼,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形成勇敢尝试、积极进取的态度。
1.以“读-写-说”为核心。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读-写-说”为核心,加强对读、写、说的训练。
2.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巩固,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体验和技能并重。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体验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能力,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
4.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指标,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阅读教育,改变繁琐枯燥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乐于阅读,认真思考理解。
5.注重复习和检测。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复习和检测,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6.强化家校合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家长可以多关注孩子的语文学习进展,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教师也可发送家校联系卡,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学习的情况,同时有助于家长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
综上所述,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摘 要:现实让语文学习走入了误区,更多时候,人们是为了学语文而学语文,为考语文而学语文。这就让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孤立甚至盲目。这里来浅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 关键词:语文;语文学习;大语文观 一、语文及生活,生活有多宽广,语文领域就有多宽广。语文的学习不能囿于书本,也不能囿于教室 长期以来,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也可能是考试的指挥棒使然,封闭式管理成了人们推崇的管理模式。殊不知,这与语文的学习背道而驰。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的目的不只为了考,更应为用。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会更有趣、更有效。所以,学语文需我们走向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的学习不能囿于书本,读书是走向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读古人的书,我们走向了古人的生活;读外国人的书,我们走向了外国人的生活;读年轻人的书,我们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读书让我们走进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生活。因此,除了我们的教材外,我们一定要广泛地阅读,读杂志,读名著,读身边一切健康的、有价值的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反之,生活也是读书、学语文。所以,学语文要求我们走向生活。搞语文活动要走向生活,做生活观察要走向生活,阅人生百态更要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生活中掌握了学语文的方法,在生活中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在生活中获得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应挣脱种种束缚,走出校门,到辽阔的现实生活中学习。 二、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而不只是考试时的读与写。所以,语文的学习要始终灌输听说读写的训练 课文的讲解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听、说、读、写的机会。语文阅读强调的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就能训练学生的听和说,要寻求答案,也就必然要读与写,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形成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学生要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明白题意,认真地去读课文,通过思考找到答案或答案的暗示,然后整理书写答案,最后通过说实现问题的解答。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更需要听说读写的训练。如“自我介绍”的语文活动,要强调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怎样去写,作何要求,去听同学是如何介绍,他的介绍好在何处,存在什么不足;自己说之前要理清思路,写好提纲,这就要训练好写与说。然后,让学生去写、去修改,形成文章,必须强调读与写的训练。 平常,要让学生多听:用心听别人讲话,认真听老师讲课,坚持听新闻报道;多说: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活动中多参与发言,生活中多交往;多读:多读课本,多读报纸杂志,多读名著,读一切健康有价值的书;多写:坚持写日记,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积极主动向报纸杂志投稿。 三、语文学习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为目的的 因此,语文学习要与其他学科取得联系,实现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的目的;同时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语文学习要注重理解,读懂题意;要注重分析、提炼、筛选信息;注重归纳,文从字顺的表达,简明扼要的总结。只有这样全方位的训练,才能服务于其他学科。试想,一道理科题我们连题意都无法读懂,又如何去解答;一篇创新的学术论文,由于表达不清,别人无法看懂,又怎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语文学习还应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筹安排。以《爱莲说》的学习为例。对于知识层面要掌握:蕃、濯、蔓、亵、鲜、植的音义;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活用字、古今异义字的理解。作为能力的层面掌握:结合重点字翻译句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莲的形象描写,在掌握托物寓意手法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中心。作为过程与方法的层面应掌握:是怎样来描写莲的外形的,具体是怎样起到烘托作用的,把什么与什么做了对比,是如何通过托物寓意来表现中心思想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作者力赞“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力赞君子行为,强调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不贪图荣华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为人正直不苟。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贪图荣华富贵世风的抵制。这样来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身边的不良风气,讲正义,走正道,树正气。 这样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拥有了能力,掌握了方法,树立了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这不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自己也会终生受益。 总之,我们要还语文学习的本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去学习,为生活去学习,为未来去学习。 (作者单位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中学)
大语文教学观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阐述,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阶段。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固而,小语《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强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大纲》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
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
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素质教育的要求提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还是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施行,语文教育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突破传统观念,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即使在一直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科举取士时代,我国传统教育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作为科举取士的经典著作《论语》,其中的很多章节都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要渗透在其他各种活动中。
这或许就是大语文教学理念所说的“渗透性”“隐含性”。
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素养不单是过去的“听说读写”,而应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种内涵的综合素质。
如此,只有运用大语文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样活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大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语文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
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就是以教材为范文,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其他文字材料,包括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可以是古典名著,可以是中外佳作,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美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跳出课堂教语文”,将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同时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提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还原阅读材料所创设的独特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是无处不在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去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的知识都是彼此相关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在一节数学课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数学中的语文美——一幅几何图、一道应用题,甚至解题过程的逻辑关系。
运用语文知识学好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就会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作者:李姗姗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3年第11期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李姗姗【摘要】传统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大语文观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近年来,“大语文观”这个词在各种媒体、杂志上频频出现。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能令人满意,这些话题已老生常谈。
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怎么了?人们往往以为是教材、教法出了问题。
其实问题出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上。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活动似乎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殊不知这教学体系已经太落后了,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阐述,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阶段。
“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它的提出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实践性意义。
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学校所学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如鱼得水。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做才能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提高我们语文老师的自身素养要想树立大语文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必须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
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作用,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位教师,那也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师其实就是一本鲜活的语文书。
比如,语文教师的粉笔字很漂亮,普通话很标准,感情很丰富,性格很开朗,等等,这些都将影响着学生。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听了古燕琴校长“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的讲座,深受启发,深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应该有大语文观。因为语文的教与学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一方面,社会
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对学习语文来说,时时能学,处处能学;另一方面,语文
教学较其他学科具有更多更大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特殊的意义。由于语
文教育内容、功能的特殊性,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教育观。
一、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要组织语文学
习的全过程,还要对语文学习成效进行测评。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故事一: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
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牶“走马灯,灯走马,
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
飞虎旗出对牶“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
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
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故事二:《施氏吃狮子的故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
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
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既要引导学生爱语爱国爱民族,又要帮助学生
健全人格求发展。
再次,语文教师应该是民族语言的示范者。既要认真掌握、模范执行、广泛宣传语文政
策,又要躬行实践,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
最后,语文教师应该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经师不易做,人师更难为。无德无以为师。
精师易求,人师难为。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二、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
爱生,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
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三、大语文观下怎样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首先,要做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每天关注新闻,关注时事政治,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去
关注。
其次,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给自己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自己每天坚持做
到;读书看报时事报告;美食美心保健康;购物逛街领略时尚;出去走走四处跑跑。
再次,要善于总结经验,又善于创新,既要勤学好问又能吃苦耐劳,认准方向,苦练基
本功,永不言输。
最后,要有把语文与生活链接的意识与敏感。教师要教会孩子感受生活,善于捕捉生活
中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活,善于提供生活素材,让其享受生活
的甘甜。
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世
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学习
“游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