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格式:pdf
- 大小:741.64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战况。
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回顾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将本课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目相联系,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
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难点为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对于三大战役的学习,采用分总结构,先分别介绍各个战役的时间、指挥、战术、意义等,再以表格形式汇总。
以一名参加了几大战役的通讯兵的口吻,以日记的形式回忆战争经过,贴近历史,创设情境。
对于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通过敌我双方各战场力量分布和材料,强调东北作为首战之地的必然性,各大战役的战术,挖掘其中核心字,如关门打狗的“门”在哪里?中间突破,各个歼灭的中心是哪一城市?先打两头,再取中间的“两头、中间”分别是哪里?同时,运用地图,展示战役经过,直观上感受战术运用。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是我在本课中的一次尝试。
从始至终,创设了一个参战士兵的回忆录的大背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亲身经历,贯穿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史实,如故事般展开历史篇章,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与“我”一同回顾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
倒叙的运用是第二点尝试,本课先从图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展开,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设置疑问,这一幕的实现经历了哪些伟大的战役?从而回顾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丰功伟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历史》第12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第五节,详细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战略意义以及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其主要战役及过程。
2. 使学生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认识到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及其胜利原因。
难点:理解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历史》第12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2)主要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3)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4)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解放战争中某一战役的胜利原因。
4. 例题讲解:以辽沈战役为例,讲解其胜利原因及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 内容:(1)解放战争历史背景(2)主要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3)胜利原因:人民力量、战略战术、党的领导等(4)胜利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解放战争中某一战役的胜利原因及意义。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法分析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教师: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的第四章第五节,详细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战略原则以及战争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其主要战役和战略原则。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战略原则以及胜利意义。
难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战争过程中的战略战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地图、挂图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战略原则等内容。
(1)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外形势,强调解放战争的必然性。
(2)主要战役:介绍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战略原则:阐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如运动战、游击战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主要战役发生的地点,并简述其意义。
六、板书设计1.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 内容:(1)解放战争背景(2)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3)战略原则:运动战、游击战等(4)胜利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2)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3)列举三个解放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并说明其意义。
2. 答案:(1)历史背景:国内外形势、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等。
(2)胜利原因: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3)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国的历史发展。
(2)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和英雄事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
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怎样的意义?讲授新课一、解放区土地改革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施的减租减息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了,将其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标志: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3.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意义:1947年中共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一节讲述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和胜利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和胜利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解放战争胜利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过程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七律•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问:毛泽东创作的这首气势如虹的诗句和哪个战役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蒋家王朝的呢?二、讲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讲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
提示:抗战胜利后,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措施是什么?提示: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3.讲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结果。
提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启发学生思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何影响?提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讲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提示: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
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
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
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
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
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
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
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
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
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
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
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
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
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
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
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
—111948.11——1949.1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野战军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47万余人
55万余人52万余人意义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6.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
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
湾。
8.教师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
了根本变化。
9.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
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课堂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
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
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
❸板书设计➷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总路线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❹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