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0.88 KB
- 文档页数:1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抗菌药物的定义本制度所称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第三条抗菌药物管理原则(一)合理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二)严格审批: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经过医生处方,并经药师审核。
(三)监测耐药:定期监测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四)教育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第四条抗菌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细菌耐药性及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第五条抗菌药物采购(一)采购抗菌药物应遵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选择具有生产或经营资格的供应商。
(二)采购抗菌药物应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生产企业和产品规格进行。
(三)采购抗菌药物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药物质量。
第六条抗菌药物储存(一)抗菌药物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
(二)抗菌药物应按照有效期进行分类存放,确保药物质量。
(三)抗菌药物的储存应严格执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
第七条抗菌药物使用(一)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应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并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二)药师在审核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检查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等,确保处方合理。
(三)护士在执行抗菌药物注射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药物安全。
(四)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药。
第八条抗菌药物监测(一)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病原菌耐药监测体系,定期监测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二)医疗机构应将病原菌耐药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医疗机构应将病原菌耐药监测结果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治疗效果下降、不良反应增多等严重问题。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监督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基本原则1、安全有效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为首要目标。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2、分级管理原则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遵循相应的管理规定。
3、个体化治疗原则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机构及职责1、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由医疗管理、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负责具体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工作,包括监督检查、培训教育、评估反馈等。
3、临床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督促本科室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规定。
4、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规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
四、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5篇第一篇: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院药品临床应用监测,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合理用药,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特制定我院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一、工作原则建立健全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工作制度,有计划、有重点、连续性的进行监测,掌握药品使用动态,分析药品使用合理性,查找用药中的异常现象,建立药品动态用量发布渠道和超常预警公示渠道,做好监测和超常预警公示记录。
二、动态监测对象:本院内使用的所有药品均为动态监测对象,其中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新特药、中成药注射剂及辅助用药为重点动态监测对象。
三、药剂科负责每月对使用数量、总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品(重点是抗菌药物,溶媒及电解质类药物不在统计范围之内)和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大于30%的药品进行排序统计,重点实施监控。
按科室、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上报药事部及纪检监察部门。
四、药事部负责根据药品用量动态,对超常用药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建议,提交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
并在科主任会议上进行反馈。
五、根据每月药品使用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情况,具体措施如下:1、预警:对近两个月内用量及使用金额排名前三名、对院内个别科室异常使用情况被列入预警、监控的药品,医院将在药事委员会上提出口头预警并密切监测,对药品供应商予以警示。
2、限量采购:对连续3个月药品使用量增长幅度过大、临床又必须使用的品种,经药事委员会讨论,报分管院领导批准,限制该品种的采购量。
3、暂停使用:(1)对药品用量连续3个月使用排名前3位的针剂(抗菌药物另计)、抗菌药物前3名、口服药品(包括中成药)前3名的药品,经药事委员会讨论,报分管院长批准,报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后,予以暂停使用;(2)对有投诉举报的药品,在调查期间暂停使用;(3)药事管理委员会对前10名的药品中连续3个月出现超常增长、有可疑促销行为的品种,经报分管院长批准及纪检监察部门备案后,对药品供应商给予严重警告,并暂停使用;4、停用:对有违规行为的一经发现,立即停用该药品,库存药品一律退货。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XX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为了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如下:一、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控制抗菌药物的品种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控制在35种以内,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品种的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头霉素类抗生素不得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抗菌药物口服制剂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二、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限定处方医师用药级别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级进行管理。
1.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3.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谨慎使用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等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须严格控制使用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分级选用;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及评价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及评价制度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评价制度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医院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力口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二、医院应当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
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医院不得采购。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锄酶抗B≡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曷旨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Ξ)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板、安全防面的临床资料妙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五、医院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同一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齐理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六、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和理由。
抗菌药物使用细菌送检制度
1. 引言
这份文档旨在建立一套抗菌药物使用细菌送检制度,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的控制。
2. 抗菌药物使用细菌送检的目的
- 确定细菌感染的种类和特性
- 了解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 评估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
- 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3. 抗菌药物使用细菌送检的范围
该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包括住院和门诊患者。
4. 送检程序
4.1 医生的责任
- 根据患者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细菌送检。
- 填写送检申请单,并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 将送检申请单交给相应的实验室。
4.2 实验室的责任
- 按照送检申请单上的要求进行细菌检测。
- 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
- 提供细菌感染的类型、敏感性和治疗建议。
5. 结果解读与应用
- 医生根据细菌送检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剂量。
- 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 制度执行与监督
-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制度执行机制,对抗菌药物使用细菌送检制度进行监督和评估。
- 组织定期培训,提高医生和实验室人员的意识和技能。
7. 结论
通过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细菌送检制度,可以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原则,优化治疗方案,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注意:本文档仅为范例,具体制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抗菌药物监测方案一、监测对象(一)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二)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三)抗菌药物的销售和使用情况;二、监测指标(一)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1.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按照科室、病区、病种等细分进行统计,计算每次就诊或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
2.抗菌药物的种类和谱效:统计医疗机构内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广谱和窄谱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分析其使用频率和比例。
3.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因:调查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例如是否经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二)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1.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分离到的耐药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各菌株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抗性情况。
2.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途径:调查耐药菌株的发生原因,比如是否因为抗菌药物滥用等;追踪耐药菌株的传播途径,对病人、医护人员、病房等进行采样分析。
(三)抗菌药物的销售和使用情况:1.药店抗菌药物销售情况:调查不同药店抗菌药物的销售数量和销售比例,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药店销售情况的差异。
三、监测的方法和步骤(一)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1.在每个科室设置专人负责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每月进行统计和分析。
2.收集并整理医疗机构的就诊记录和住院信息,提取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
3.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制作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二)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1.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与相关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收集分离到的耐药菌株。
2.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记录并分析耐药菌株的抗性情况。
3.对耐药菌株的传播途径进行调查和研究,建立传播途径的追踪机制。
(三)抗菌药物的销售和使用情况:1.收集不同药店和兽药店的销售记录,制作销售数据统计分析表。
2.对销售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地区、不同药店的销售情况,找出滥用情况。
3.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如加强对禁用抗菌药物销售的监管。
四、监测结果的应用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规范。
为规范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用药。
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允许。
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三、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
需要联合应用,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
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四、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
使用3 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者留门诊观察室治疗。
五、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者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者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
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者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者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一、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要,未列入本院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院可以启动暂时采购程序。
二、医院严格控制暂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符合医院《暂时新药采购制度》要求者方可申请暂时抗菌药物。
三、暂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抗菌药物暂时采购申请报告,说时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
四、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相关部门审核允许后由药学部门一次性购入使用。
五、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暂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 次。
六、如果超过5 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将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暂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七、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若引起抗菌药物品种总数超标,则必须清退相应数目其他抗菌药物品种。
为了保障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监督临床合理使用药品,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特制定我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
1、每月统计全院药品用量的原始数据,由临床药学人员负责数据的分类整理2、药品用量数据统计项目有:全院药品用量排名前10 名、全院用药金额前10 名、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5名、全院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20 名、门诊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20 名、门诊大处方排名排名前20 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
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丰矿总医院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
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_诊所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篇一:医院抗菌药物的工作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
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
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丰矿总医院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1.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80%。
2.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检验科每月及时开展感染病例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及时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上报院感科,院感科每季度通报1次,以指导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检验科每月进行全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并列出细菌耐药谱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小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小组定期向全院公布,以指导临床用药。
检验科按要求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上报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3.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4.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5.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6.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7.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委员会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