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代用茶和固态含茶制品
- 格式:pdf
- 大小:240.83 KB
- 文档页数:5
ICSDBS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S 45/006—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和调味茶2013-12-20发布2014-03-01实施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规定的格式编写。
本标准代替DB45/T 554-2008《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本标准与DB45/T 554-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感官、铅、总砷、镉、菌落总数、霉菌指标;──增加了多菌灵、啶虫脒、吡虫啉、哒螨灵、联苯菊酯、硫丹、噻嗪酮、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指标;──删除了总汞、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五氯硝基苯指标;──调整了标准的结构、代用茶产品分类、原辅料要求、标签、标志内容;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一清、黎德勇、宋刚、叶梁银、莫佳琳、吕仕军、郭盈岑、缪璐、周红尖、莫富治、段玉林。
代用茶和调味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和调味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产品,和以茶叶为基本原料,配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或(及)其水提取物,或(及)添加食用香精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调味茶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36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5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76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85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GB/T 5009.188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GB/T 5009.218 水果和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8979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 20769 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23204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6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380 水果、蔬菜中多菌灵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584 水果、蔬菜中啶虫脒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Y/T 761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1453蔬菜及水果中多菌灵等16种农药残留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NY/T 1680 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117 进出口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969 进出口食品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2432 进出口食品中哒螨灵残留量的检测方法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附件:糕点、豆制品等新纳入市场准入管理的其他28大类食品范围1.糕点糕点产品指以粮、油、糖、蛋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调制、成型、熟制、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食品。
分为烘烤类糕点,油炸类糕点,蒸煮类糕点,熟粉类糕点等。
2.豆制品豆制品是指以大豆或其他杂豆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产品。
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发酵性豆制品、非发酵性豆制品。
发酵性豆制品是指以大豆或其它杂豆为原料经发酵制成的豆制食品,包括腐乳、豆豉、纳豆等产品。
非发酵性豆制品是指以大豆或其它杂豆为原料制成的豆制食品。
包括豆腐、干豆腐、腐竹、豆浆等产品。
3.蜂产品蜂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蜜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结合后,经过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原料蜜),经过滤、脱水(根据需要)、灌装加工而成的产品。
蜂王浆(别名:蜂皇浆)指工蜂舌腺和上腭腺分泌的,主要用于饲喂蜂王的浆状物质,经过滤、加工制作而成的蜂王浆及蜂王浆冻干品产品。
4.果冻果冻产品是指以水、食糖和增稠剂等为原料,经溶胶、调配、灌装、杀菌、冷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胶冻食品。
5.挂面挂面产品指以小麦粉、荞麦粉、高粱粉、绿豆(或绿豆粉、绿豆浆)、大豆(或大豆粉、大豆浆)、蔬菜(或蔬菜粉、蔬菜汁)、鸡蛋(或蛋黄粉)等为原料,添加食盐、食用碱或面质改良剂,经机械加工或手工加工、烘干或晾晒制成的干面条。
包括普通挂面、花色挂面、手工面等。
6.鸡精调味料鸡精调味料产品指以味精、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
7.酱类酱类产品指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各种调味酱,以及以调味酱为主体基质添加各种配料(如蔬菜、肉类、禽类等)加工而成的酱类产品,包括甜面酱、黄酱、豆瓣酱等。
8.其他粮食加工品其他粮食加工品是指以谷物为原料加工制作未经熟制(或不完全熟制)的食品。
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代用茶是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
叶类产品有苦丁茶、绞股兰、银杏茶、桑叶茶、薄荷茶、罗布麻茶、枸杞叶茶等;花类产品有菊花、茉莉花、桂花、玫瑰花、金银花、玳玳花等;果(实)类(含根茎)产品有大麦茶、枸杞、苦瓜片、胖大海、罗汉果等;混合类是指以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拼配加工而成的产品。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叶类: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花类:杭白菊:鲜花→拣剔→杀青→干燥。
贡菊:鲜花→拣剔→干燥。
其他花类:鲜花→拣剔→干燥。
果(实)类:鲜果(实、根茎)→拣剔→(切片)→干燥。
混合类:原料→拣剔→拼配→(打碎)→包装分装加工:原料→拣剔→包装(二)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1. 鲜叶、鲜花、果(实)、根茎等原料中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2. 鲜叶、鲜花、果(实)、根茎等原料的劣变或混入其他杂物。
3. 产品在加工、运输、储藏的过程中受到污染。
(三)关键控制环节:原料验收、干燥、产品仓储。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1.生产场所应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2.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
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至少应为水泥地面),墙面无污垢。
3.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
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
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1.叶类生产必须具备杀青、揉捻、干燥、包装设备。
2.杭白菊生产必须具备杀青设备、干燥设备视生产工艺而定、包装设备。
3.贡菊及其他花类、果(实)、根茎类、混合类生产的设备视具体生产工艺而定,必须具备包装设备。
4.分装加工必须具备包装设备。
四、产品相关标准GB 18862-2002《原产地域产品杭白菊》;GB/T 20358-2006《地理标志产品黄山贡菊》;GB/T 20353-2006《地理标志产品怀菊花》;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范文范文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工作,保障代用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对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工作。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代用茶产品,是指以非茶类植物、食用菌、水果、果皮、花草、动物性成分等制作的茶饮料和茶制品。
第二章审查依据第四条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依据包括以下文件:1.《食品安全法》2.《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3.《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表》及相关附件4.《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试点实施方案》第五条合格的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须包含以下内容:1.申请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
2.申请产品的名称、规格、配方等详细信息。
3.样品照片及相关检验报告或认证证书。
4.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原料供应链等生产条件的描述。
5.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的证明文件。
6.其他法定要求的材料。
第三章审查程序第六条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程序包括以下步骤:1.提交申请。
申请单位根据相关要求,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交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
2.材料审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包括申请单位的基本信息、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等。
3.检查现场。
审核人员对申请单位的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检查,包括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原料储存等情况的核查。
4.抽样检验。
从申请单位生产的代用茶产品中,抽取样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5.评估审查。
审核人员根据材料审查、现场检查和抽样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是否符合许可证发放条件。
第七条申请单位应根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要求,配合现场检查和抽样检验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四章审查结果第八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根据审核结果,作出以下决定:1.同意发放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
2.暂时不发放许可证,要求申请单位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并在规定期限内重新申请。
3.拒绝发放代用茶产品生产许可证,并告知申请单位理由。
代用茶二氧化硫不合格(原创版)目录1.代用茶简介2.二氧化硫不合格的原因和影响3.相关规定和标准4.如何避免二氧化硫不合格的代用茶5.结论正文1.代用茶简介代用茶,又称代用品茶,是指用一些非茶叶原料制成的具有茶叶形态、色泽、香气和滋味的制品。
这类产品通常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但其质量往往无法保证。
近年来,关于代用茶的质量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二氧化硫不合格问题。
2.二氧化硫不合格的原因和影响二氧化硫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生产企业为提高产品色泽、香气和保质期,过量使用二氧化硫进行熏制。
然而,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长期摄入可能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
因此,二氧化硫不合格的代用茶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3.相关规定和标准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符合相关标准。
根据 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茶叶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不超过 0.05g/kg。
然而,部分代用茶产品未遵循这些规定,导致二氧化硫含量严重超标。
4.如何避免二氧化硫不合格的代用茶为了避免购买到二氧化硫不合格的代用茶,消费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甄别:(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价格过低的产品;(2)查看产品包装,选择信誉好的品牌和生产商;(3)关注产品标签,了解其原料、生产工艺等信息;(4)品尝茶叶,二氧化硫含量过高的茶叶口感刺鼻,汤色浑浊。
此外,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茶叶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代用茶的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茶叶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5.结论总之,二氧化硫不合格的代用茶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应引起广泛关注。
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要提高警惕,学会甄别质量好的茶叶。
平糖仙草代用茶降糖降脂降血压[本刊记者]于艳秋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
糖尿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无力等。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引发合并症。
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重要器官,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急性并发症不及时处理,严重可危及生命。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10%,照此推算也就是大概超过1亿人。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居全球首位。
长春市延寿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04月26日,主要经营范围包括药罐研发、生产、技术推广、转让;消杀用品、食品、药灸用品、药灸仪器、竹制品、化妆品、茶叶、茶制品生产;中医保健技术研发、技术推广、转让;重要知识研究、技术推广、转让;保健食品、一类医疗器戒、消杀用品、化妆品、日用百货、中草药及茶、茶制品、糖果经销;会议服务;网络技术开发等业务。
了解了糖尿病的危害性和广泛性,在大健康产业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前提下,长春市延寿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专家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款平糖仙草代用茶,用于降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经常饮用,降低血糖,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省去吃药打针之苦。
平糖仙草代用茶,是在2017年下半年投放市场的。
产品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仔细想一想,喝喝茶,就能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不用打针,也不用吃药,不伤肝、脾、肾,无任何毒副作用,这实在是再理想不过的产品了。
平糖仙草代用茶是由平卧菊三七、酵母β—葡聚糖、仙草(凉粉草)、显脉旋覆花(小黑药)、菊芋、贡菊主要成分组成。
先来说说各种成分的功效。
平卧菊三七:《中国中草药汇编》下册记载:其味甘淡,性平,温,通经活络,活血生肌,具有清热解毒、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可以补钙、泻火、凉血、消炎、消渴生津等功效。
复合代用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代用茶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荷叶、决明子、薏苡仁、金银花、菊花、百合、桔红、鱼腥草、罗汉果、乌梅粉、甘草中的数种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乌龙茶,经粉碎(或不经粉碎)、复配、装袋、包装等主要工艺加工制成的复合代用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480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480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GB/T5009.19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5009.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19618甘草GB/T24690袋泡茶GB/T30357.1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NY/T1884绿色食品果蔬粉WM/T2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3要求3.1原料要求3.1.1荷叶、决明子、薏苡仁、金银花、菊花、百合、鱼腥草、罗汉果: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的要求。
ICSDBS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S 45/006—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和调味茶2013-12-20发布2014-03-01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发布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规定的格式编写。
本标准代替DB45/T 554-2008《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本标准与DB45/T 554-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感官、铅、总砷、镉、菌落总数、霉菌指标;──增加了多菌灵、啶虫脒、吡虫啉、哒螨灵、联苯菊酯、硫丹、噻嗪酮、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指标;──删除了总汞、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五氯硝基苯指标;──调整了标准的结构、代用茶产品分类、原辅料要求、标签、标志内容;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一清、黎德勇、宋刚、叶梁银、莫佳琳、吕仕军、郭盈岑、缪璐、周红尖、莫富治、段玉林。
代用茶和调味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和调味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产品,和以茶叶为基本原料,配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或(及)其水提取物,或(及)添加食用香精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调味茶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36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5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76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85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GB/T 5009.188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GB/T 5009.218 水果和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8979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 20769 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23204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6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380 水果、蔬菜中多菌灵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584 水果、蔬菜中啶虫脒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Y/T 761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1453蔬菜及水果中多菌灵等16种农药残留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NY/T 1680 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117 进出口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969 进出口食品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2432 进出口食品中哒螨灵残留量的检测方法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附件6:代用茶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5版)5.1适用范围本审查细则适用于企业申请以可食用植物(除茶树外)的叶、花、果(实)、根茎等为原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所要求的条件,加工制作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产品时,对企业生产条件的审查及其许可生产产品的检验.代用茶的申证单元为1个,其类别编号为1405。
生产许可证产品名称须注明“代用茶”. 同时,注明获得生产许可的产品类别名称,即叶类、花类、果实类、根茎类、混合类中的一类或几类.生产许可证附页注明获得生产许可的具体品种明细。
代用茶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本细则适用以下分类和定义:叶类代用茶:以可食用的植物叶片制成的代用茶产品,包括荷叶、桑叶、苦丁茶等。
花类代用茶:以可食用的植物花朵制成的代用茶产品,包括菊花、重瓣红玫瑰、金银花等。
果实类代用茶:以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制成的代用茶产品,包括大麦茶、荞麦、枸杞、柠檬片。
根茎类代用茶:以可食用的植物根茎制成的代用茶产品,包括甘草、人参(人工种植)、牛蒡根等.混合类代用茶:用以上几种产品中的两种(或多种)混合而成的代用茶产品,包括荷叶玫瑰茶、枸杞菊花茶等.本细则中引用的文件、标准通过引用成为本细则的内容。
凡是引用文件、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
5.2生产许可条件审查5.2。
1管理制度审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GB 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等规定,对企业建立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情况进行审核。
主要审核以下制度: 5。
2。
1.1 人员要求管理制度(1)制定生产、质量、技术、检验等各部门职责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责及其任职资格规定。
(2)制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
(3)制定定期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加工技术、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计划.(4)制定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标准目录国家标准(110项)GB 276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2013 茶取样GB/T 8303-201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2013 茶水分测定GB/T 8305-2013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13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07-2013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2013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13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2013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2013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2013 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4-2013 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 9833.1-2013 紧压茶第1部分:花砖茶GB/T 9833.2-2013 紧压茶第2部分:黑砖茶GB/T 9833.3-2013 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GB/T 9833.4-2013 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GB/T 9833.5-2013 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GB/T 9833.6-2013 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GB/T 9833.7-2013 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GB/T 9833.8-2013 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GB/T 9833.9-2013 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GB 11767- 2003 茶树种苗GB/T 13738.1-2017 红茶第1部分:红碎茶GB/T 13738.2-2017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GB/T 13738.3-2012 红茶第3部分:小种红茶GB/T 14456.1-2017 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14456.2-2008 绿茶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GB/T 14456.3-2016 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GB/T 14456.4-2016 绿茶第4部分:珠茶GB/T 14456.5-2016 绿茶第5部分:眉茶GB/T 14456.6-2016 绿茶第6部分:蒸青茶GB/T 14487-201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照杀菌工艺GB/T 18625-2002 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GB/T 1865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GB/T 18665-2008 地理标志产品蒙山茶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GB/T 18795-201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 18797-201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 18798.1-2017 固态速溶茶第1部分:取样GB/T 18798.2-2008 固态速溶茶第2部分:总灰分测定GB/T 18798.3-2008 固态速溶茶第3部分:水分测定GB/T 18798.4-2013 固态速溶茶第4部分:规格GB/T 18798.5-2013 固态速溶茶第5部分:自由流动和紧密堆积密度测定GB/T 18957-2008 地理标志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GB/T 1946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黄山毛峰茶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T 19691-2008 地理标志产品狗牯脑茶GB/T 19698-2008 地理标志产品太平猴魁茶GB 19965-2005 砖茶含氟量GB/T 20014.12-2008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20354-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GB/T 20360-2006 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GB/T 20605-2006 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GB/T 21003-2007 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GB/Z 21722-2008 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GB/T 21726-2008 黄茶GB/T 21727-2008 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8-2008 砖茶含氟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33-2008 茶饮料GB/T 218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永春佛手GB/T 22109-2008 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4710-2009 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GB/T 26530-2011 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GB/T 22291-2017 白茶GB/T 22292-2017 茉莉花茶GB/T 22737-2008 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GB/T 23193-2017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4614-2009 紧压茶原料要求GB/T 24615-2009 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24690-2009 袋泡茶GB/T 30357.1-2013 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0357.2-2013 乌龙茶第2部分:铁观音GB/T 30357.3-2015 乌龙茶第3部分:黄金桂GB/T 30357.4-2015 乌龙茶第4部分:水仙GB/T 30357.5-2015 乌龙茶第5部分:肉桂GB/T 30357.6-2017 乌龙茶第6部分:单丛GB?T 30357.7-2017 乌龙茶第7部分:佛手GB/T 30375-2013 茶叶贮存GB/T 30376-2013 茶叶中铁、锰、铜、锌、镍、磷、硫、钾、钙、镁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T 30377-2013 紧压茶茶树种植良好规范GB/T 30378-2013 紧压茶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T 30483-2013 茶叶中茶黄素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GB/T 31740.1-2015 茶制品第1部分:固态速溶茶GB/T 31740.2-2015 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GB/T 31740.3-2015 茶制品第3部分:茶黄素GB/T 31748-2015 茶鲜叶处理要求GB/T 31751-2015 紧压白茶GB/T 32719.1-2016 黑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2719.2-2016 黑茶第2部分:花卷茶GB/T 32719.3-2016 黑茶第3部分:湘尖茶GB/T 32719.4-2016 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GB/T 32742-2016 眉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3-2016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4-2016 茶叶加工良好规范GB/T 34778-2017 抹茶GB/T 34779-2017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供销合作行业标准(17项)GH/T 1070-2011 茶叶包装通则GH/T 1071-2011 茶叶贮存通则GH/T 1076-2011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GH/T 1077-2011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GH/T 1090-2014 富硒茶GH/T 1091-2014 代用茶GH/T 1115-2015 西湖龙井茶GH/T 1116-2015 九曲红梅茶GH/T 1117-2015 桂花茶GH/T 1118-2015 金骏眉茶GH/T 1119-2015 茶叶标准体系表GH/T 1120-2015 雅安藏茶GH/T 1124-2016 茶叶加工术语GH/T 1125-2016 茶叶稀土含量控制技术规程GH/T 1126-2016 茶叶氟含量控制技术规程GH/T 1127-2016 径山茶GH/T 1128-2016 天目青顶茶ISO标准(24项)ISO 1572:1980 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磨碎样制备ISO 1573:1980 茶 103℃时质量损失测定水分测定ISO 1575:1987 茶总灰分测定ISO 1576:1988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7:1987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8:1975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ISO 1839:1980 茶取样ISO 3103:1980 茶感官审评茶汤制备ISO 3720:2011 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ISO 6078:1982 红茶术语ISO 6079:1990 固态速溶茶规范ISO 6770:1982 固态速溶茶松散容重与压紧容重的测定ISO 7513:1990 固态速溶茶水分测定ISO 7514:1990 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ISO 7516:1984 固态速溶茶取样ISO 9768:1998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ISO 9884.1:1994 茶叶规范袋第1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的标准袋ISO 9884.2:1999 茶叶规范袋第2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袋的性能规范ISO 10727:2002 茶和固态速溶茶咖啡碱测定(液相色谱法)ISO 11286:2004 茶按颗粒大小分级分等ISO 15598:1999 茶粗纤维测定ISO 14502.1: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1部分:福林酚(Folin-Ciocalteu)试剂比色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ISO 14502.2: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2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茶中儿茶素ISO 11287:2011 绿茶定义和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