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07.5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反应:及治疗目的无关甚至有害的作用。包含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畸作用等。

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及治疗无关的作用。

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时,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继发性反应:由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抑制,耐药菌过量增殖,而引起的新的感染。

激动剂:又称完全激动剂,及受体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及受体结合能产生最大效应(

E)。

max

拮抗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竞争性拮抗剂:及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受体的药物。

非竞争性拮抗剂:不及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受体,但可妨碍激动剂及特异性受体结合的药物。

量效关系:药物剂量及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增加或减少时,其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两者间有相关性。

最小有效量(阙剂量):是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极量:出现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能引起药物中毒的最小剂量。

最大效应或效能(

E):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

max

效应。

效应强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等效剂量的比较,是能引起等效效应(50%效应量)的

相对剂量和浓度。

量反应:指药理效应的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量和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t检验

质反应:药物的药理效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表示者,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2 检验

治疗指数: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数值越大越安全。

半数致死量

LD:可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的药物剂量。

50

半数有效量

ED:指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

50

应)的浓度或剂量。

安全界限

安全范围= 最小中毒量–最小有效量

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易扩散。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主动转运:需载体;耗;由低浓度或低电位侧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侧转运;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易化扩散(载体转运):需要载体,即通透酶;不需要;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小肠是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的理由:1、有绒毛,吸收面积大;2、蠕动快;3、血流量大;4、范围广;5、除简单扩散外,还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被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叫首关效应。

首关效应药物:硝酸甘油;

氯丙嗪、阿司匹林、喷他佐辛、异丙肾上腺素、普萘洛尔、可乐定、利多卡因

重分布(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量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称之为重分布。

血脑屏障():是位于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者之间的屏障,它可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由胎盘将母亲及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屏蔽性弱于。

肝微粒体药酶:药物在体内主要靠肝细胞微粒体的药酶。

酶的诱导:有些药物可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如常见诱导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甲丙氨酯,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酶的抑制:指某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的活性。常见抑制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等。

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可在肠腔重吸收,重新回到肝,形成肝肠循环。

生物利用度(F):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度量,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F A D

=⨯A: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D:服药剂量

/100%

影响因素:药物制剂;首过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及血药浓度的比值。

给药量*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

一级动力学特点:1、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及血药浓度正相关;2、半衰期恒定,及剂量无关。

半衰期(

t):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2t=0.693

1/2

半衰期意义:1、反应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以及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

2、了解

t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

1/2

的时间以及预计连续

给药后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

稳态血浆浓度():即用药量及消除量达到平衡时的血浆药物浓度。

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加强。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药理性拮抗:当以药物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剂及其受体结合。

生理性拮抗:两个激动剂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

杆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G+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细菌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G-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林病菌

抗菌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头孢类、万古霉素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

3、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

4、抑制核酸代谢:喹诺酮类

5、影响叶酸的合成:磺胺类

抗菌剂分类:1、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喹诺酮类

2、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3、快速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

4、慢效杀菌剂:磺胺类

青霉素类

抗菌作用机制:1、结合——转肽酶失活——胞壁缺损

2、活化胞壁自溶酶——菌体细胞裂解

临床应用:1、G+球菌感染 2、G+杆菌感染 3、G-球菌感染 4、螺旋体病 5、放线菌感染

不良反应:1、局部刺激 2、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