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释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根源,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把商品当作神明般崇拜和迷信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是经济交换的载体,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人们往往把商品当作超越世俗的神明来崇拜,忽视了商品的实质和来源。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实际上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迷信和歪曲,是对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的错误理解。
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扭曲认识,使人们陷入了对物欲和物质的盲目崇拜之中,剥削和压迫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常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源。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源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扭曲和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通过私有制和市场交换产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被市场关系所替代,使人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者和生产关系。
这种异化的生产关系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使人们陷入了对物质财富和享乐的迷信之中。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还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加剧,少数人通过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获取巨大财富,而大多数人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对物质财富和金钱的迷信,使人们把金钱当作生活的中心,而忽视了人性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还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被决定于市场需求和供给,而不是人们的真实需要和社会价值。
这种市场化的生产关系导致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迷信,使人们把商品当作生活的中心,而忽视了人性和社会价值。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拜物教现象在中国社会中愈发突出。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商品视为生活的中心,甚至愿意为了购买商品而做出牺牲。
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愈发普遍,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现状和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道。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网上购买商品变得更加容易,网购成瘾的人群也逐渐增多。
他们在网上购物时犹如饥饿的人面对美食,往往无法自拔,最终造成了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
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商品拜物教的原因分析1. 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文化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节俭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攀比和炫耀的消费观念。
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将物质视为衡量幸福的标准。
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造成了人们对商品的过度迷恋。
2. 广告和媒体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和媒体对商品的宣传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他们打造出的经典广告语、鲜艳图片等,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商品的向往和迷恋。
广告中的美好生活、奢华享受,使人们不自觉地把商品作为了实现这些美好生活的工具。
3. 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通常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比如打折促销、虚构商品的价值、制造人为的炒作等手段,都会加剧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
1. 浪费资源商品拜物教导致人们追求奢侈品和名牌,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这种过度消费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加剧资源的枯竭,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 造成心理问题过度崇拜和迷恋商品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负担,尤其是那些为了购买商品而陷入负债的人,往往会产生自卑感、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
3. 损害健康过度迷恋商品还会导致人们忽视了对健康的重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最终导致了身体健康的恶化。
《主题先行》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商品拜物”是马克思从黑格尔、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处借用而来、在《资本论》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的一个概念。
“商品拜物”原指原始部落对山川树石有灵的崇拜投射,(后又指女巫所赐的护身符)。
它指的是宗教给物赋予超自然的力量,也指之后人们对物的崇拜。
《资本论》的第一章指出,商品拜物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
马克思首先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区分了商品拜物与宗教崇拜的区别:宗教崇拜是人们创造一种宗教,然后赋予其人自身没有的能力。
而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
演变到后来商品就等同于了价值本身。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商品拜物的阐释,我们必须认清商品的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
商品的属性是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获得的,并非与生俱来的。
这就是要认清的商品拜物的第一层虚幻。
其二,产品的价值不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而是由它的交换其他商品的能力来决定。
同样,人的劳动也不是由他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大小来决定,而是由它的交换能力来决定。
其三,人的劳动也因此变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
各种不同的劳动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衡量,看它能换取多少物品。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这是商品拜物教给人们带来的又一层虚幻意识,它掩盖了商品是人生产出来的这样一个事实。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将具体的劳动变成了抽象的劳动,因而也把个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
在商品社会中,物具有控制人的力量,而人却往往缺乏控制物的力量。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的劳动所赋予的,如果人不赋予物以力量,物本身是没有任何力量的。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一、引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把物质追求置于精神追求之上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商品拜物教现象逐渐在社会中暴露出来。
本文将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1. 追逐名牌、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消费者开始疯狂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把高档商品当作自我价值的象征。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和奢华,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明星同款、名牌包包等奢侈品,甚至在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借贷购买,导致消费过度。
2. 盲目追求消费享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过度追求消费享乐,买买买成为一种习惯。
看似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内心的精神需求,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
3. 把商品当作快乐源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的狂轰滥炸,许多人开始相信“买到就是快乐”的观念,把购买商品当作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演变成一种拜物教现象。
1.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 广告宣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无处不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诱导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从而导致拜物教的产生。
3.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节俭和朴素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消费观念取代,物质享受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
1. 弘扬积极的消费观念政府应该加大对积极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杜绝盲目追求,避免过度消费。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对广告宣传进行监督管理,遏制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避免对消费者的过度引导和诱惑。
3. 提高人民的消费素质加大对人民的消费素质教育,培养人们对商品的正确认识和消费管理技能,提高人们的消费理性和自控能力,避免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这一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1. 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将商品与人的关系逆转,使人们把自己的社会关系看作是货币关系、商品关系,从而忽略了生产者与被生产物的实际关系。
这种拜物教状况导致了人们对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极度迷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使社会关系被物质关系所统治。
2.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对当前社会核心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经济价值所替代,使人们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性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削弱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分裂。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社会的错,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也应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时,才能真正跳出商品拜物教的蛊惑,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在本文中,我首先对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然后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影响。
我也共享了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的更深入思考,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它揭示了人们追逐物质财富、忽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
我想进一步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他们通过和拥有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这种对商品的追逐和崇拜,导致了他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的付出。
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因为不分析商品的历史性,因而使他们也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观念。
这种观念在他们提出的许多经济范畴中都有所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界不是停留在商品生产方式之中,而是去考察其他生产方式,那么商品的神秘性质就可以立即消失。
第一、孤立的个人的劳动产品,没有神秘性。
马克思在这里也利用了鲁滨逊的故事。
(鲁滨逊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迪福(1660—1731年)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鲁滨逊是一个贪婪的奴隶贩子,靠贩运非洲黑奴发了横财。
有一次,当他再次到非洲贩运黑奴时,中途遇难,漂流到一个无人烟的孤岛,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
他为了生产,就严格按比例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从事他所必须的各种生产。
20年后,他才获救离开了这个孤岛。
——唐)马克思指出:“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
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
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薄、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
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事业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须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鲁滨逊和构成他自己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连麦·维尔特(麦·维尔特(1822——1900年),德国庸俗经济学家,美国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宣扬者凯里的信徒。
他在经济学上以无知而著称,曾著书(《商业危机史》)立说,说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与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不足危机是一回事。
——唐)”先生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
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括在这里了。
(同上,P94)在这种简单明了的关系中,不可能产生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崇拜。
因此,对物不可能产生崇拜,不可能产生拜物教。
另外,此时劳动产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释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也就是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由于这种转换,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了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三卷中,具体表现为“生息资本”以及“三位一体公式”。
由于利息形式的产生,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关系让位于两类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
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的商品结构——对象性形式(劳动的结果)与主体性形式(劳动力本身)——两个方面来窥测资本主义社会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以商品分析开篇,相应以《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作为第一章的结束。
“庞大的商品堆积”的确是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观印象。
以商品拜物教作为结束具有重要意义。
既对第一章起总结性的作用,尤其是加深了对价值概念的理解;也为以后的拜物教理论的展开做了理论铺垫。
商品形式——货币形式——资本形式,是其逻辑展开的具体形式。
到第三卷中,具体表现为“生息资本”概念以及“三位一体公式”,这层层加厚的物质外衣,使得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变得更加困难。
“但是商品拜物教的揭露,并不等于它的消除。
那种拜物教既是由商品形态产生的,要人们在更高度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统治下,在万花筒似的商品交往关系中,看透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现象运动背后的秘密,那是很难做到的。
对商品如此,对货币还更多一层障碍。
货币是由商品转化过来的。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作为货币商品,它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质,不了解它在交换中由一般商品分化出来的全过程,就要因黄金白银放射的光芒而更增大对于它的迷惑。
”从而,“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特别是资本拜物教,就被根深蒂固地形成了”。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首先明确了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进一步阐述了后者,价值规定的内容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均不是商品神秘性质的来源。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导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其当作一种神圣的存在而对其进行过度追求和崇拜的现象。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品拜物教现象愈发明显。
人们对于名牌、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等的追求和崇拜愈发热衷,一些人甚至把消费当成了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分析1. 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实用主义逐渐演变为虚荣主义,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崇拜和迷恋,竞争压力使人们更加追求外在的奢华和豪华。
2. 媒体和广告的影响随着媒体和广告的不断发展,对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日益炽热,消费者在媒体和广告的大肆渲染下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进一步加剧。
广告中所呈现的奢华、美丽、时尚等元素,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和购买欲望,从而加深了对商品的拜物教情结。
3. 社会价值观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开始将物质财富作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和追求。
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对商品进行拜物教式的追求和崇拜。
1. 消费过度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过度,消费行为也因此变得不可控制,导致了消费过度的问题。
人们为了追求名牌、奢侈品等而不顾一切,导致消费过度的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对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在市场经济中的超越物质属性,成为人们的信仰和追求的现象。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不仅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存在,也在公司和政府层面上反映出来。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拜物教进行深入探讨。
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商品拜物教也随之而来。
例如,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需求”,会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买名牌、豪车等奢侈品,追求炫耀价值。
这些人将物品的价值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等挂钩,随着物品的升值,这些人的身价也会随之提高。
但这些追求奢华的人可能无法真正享受到生活所带来的真正的乐趣和幸福感。
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过度信仰。
人们常常将产品与某种信仰捆绑在一起,这种信念会引导人们作出对于特定品牌的偏爱。
这种信仰有可能是商品本身带有的精神内涵,也有可能是市场宣传营销带来的效果。
无论是哪种方式,它都为商品带来了长期的客户。
消费者的商品拜物教表现为强烈的忠诚度,他们会将同一品牌一直使用,不会轻易地转换。
公司层面在公司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企业对于形象的追求。
企业将自己的形象与产品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公司的品牌形象来强化客户对于其产品的信任和好感。
一些公司甚至会将自己的品牌形象作为营销活动的核心,希望能够通过强大的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的快速,企业应该在兴起的生态意识中加强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府层面在政府层面上,商品拜物教表现为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率。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一直将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但这种目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空气和水污染、能源资源短缺等。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等因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通过合理的政策制订和执行,引导企业遵守环保法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摘要: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拜物教现象。
必须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努力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拜物教现象。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市场经济,马克思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1。
即商品充满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受劳动者支配,反而劳动产品支配着劳动者,主体和客体颠倒。
马克思将此与宗教相比,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富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2。
在商品世界中,人崇拜人手的产物——商品,认为商品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商品从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了,于是就出现了商品拜物教。
此外,一旦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谜一样的性质就产生了: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表现为物的天然属性;于是,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人与人的关系,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基本含义。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8二、商品拜物教的来源马克思认为,商品的神秘性质即商品拜物教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从使用价值来说,不论是从它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角度,还是它是劳动产品的角度,都不过是人们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的结果,没什么神秘的地方;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在量上,以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量,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地同劳动的质区别开来,因而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
商品拜物教及其根源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
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
因此,要比喻宗教世界的幻境,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
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
由于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表现出来。
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含义: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通过商品的运动、价值的运动、货币的运动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使商品生产者认为商品、价值乃至货币似乎是物的自然属性,而这种所谓的自然属性又似乎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性。
商品生产者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听凭商品、价值、货币运动的摆布,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①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②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
③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的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教性质。
现实中商品拜物教的体现及其应对措施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对于指导我们在经济生活中针对拜物教现象采取必要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阐述了拜物教的主要内涵,描述了商品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体现以及对此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物质消费应对措施拜物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把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神秘化并加以顶礼膜拜的信仰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从商品价值形成和实体的研究中发现了隐藏在商品中的这种神秘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中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①马克思用宗教世界的语言把它形象的比作商品拜物教理论。
一、商品拜物教的主要内涵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
商品是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产物。
“从商品本身来看,它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但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
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纯粹是生产者私人的事。
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适合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从而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破产或亏损的威胁。
这样,商品变成了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东西,市场运转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由此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中对拜物教做出定义:“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③。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难以认识清楚。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是19世纪西方社会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其他著作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从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入手,分析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
在这种拜物教中,人们不再直接与其他人联系,而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社会关系。
商品成为了人们之间交往的中介,而人们的劳动则变成了商品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商品看作是神圣的物品,赋予它们超越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商品的拜物教观念渗透到了整个社会,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指出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误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混淆在一起,认为价值高的商品就是好东西,而忽视了生产者的劳动和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
这导致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扭曲认识,失去了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实理解。
商品拜物教削弱了人们的人性。
在这种拜物教中,人们把货币和商品的交换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联系和互助。
这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利己主义和竞争心理盛行,使人性和人情关系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商品拜物教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拜物教导致了生产者与商品之间的分离,导致了生产者的剥削和贫困。
这种不平等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要摆脱对商品的拜物教观念,正确认识商品和金钱的本质。
商品和金钱只是社会生活中的工具和手段,而不应成为我们生活的核心。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作为近现代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是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和压迫的体现,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陷入迷信和崇拜之中,把物质享受和物质财富当作生活的终极目标。
这种对商品的过分崇拜和迷信,使得人们开始失去对自身实际需求的追求,而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拥有。
商品拜物教还让人们忽略了商品的实质,而把商品当成了拯救自己的神灵,这就是所谓的拜物教。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关系的必然产物,而这些必然产物正是对人性和自由的压制和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拥有者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利润,从而实现对他人和自然的控制和剥削。
而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
人们开始把物质财富看作是自己生活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对自身需求的追求。
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自由和人性的压抑和异化。
在商品拜物教的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和自由放弃,而去追求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实现对自己的解放。
商品拜物教还让人们开始忽略了自身的真实需求,而去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享受。
这种对物质的无尽追求,既让人们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也让人们开始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也让人们开始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也让人们开始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
商品拜物教纵横之谈摘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拜物教理论的本质、根源以及如何对拜物教思想进行了理论探索。
通过对拜物教理论来源的历史追溯来认识和克服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拜物教现象, 商品拜物教观念在我国社会经济市场下突出表现为:物质崇拜;商品货币关系的泛化;拜金主义。
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和反对拜金主义思想的蔓延,明确市场交易的边界,防止和纠正商品货币关系的泛化,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神秘性历史追溯现实价值正文:拜物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往往把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神秘化并加以崇拜。
人们对那些被自己神圣化和神秘化的物品加以顶礼膜拜和祈祷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拜物教。
简单地说, 拜物教就是人们把某种物体或现象神秘化并赋予其灵性当作神来崇拜, 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从商品价值形成和实体的研究中发现了隐藏在商品中的这种神秘性。
也就是说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必然带上拜物教性质,而且这是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具有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私人劳动必须对社会有用,能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即社会有用性;另一方面,一种私人劳动必须和别的私人劳动相等,从而能互相交换,即社会等同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有用性表现为劳动产品必须有用并且是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中,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有用性,表现为劳动产品具有的共同价值性质的形式中。
商品神秘性的来源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相互隔开,他们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商品生产者无法精确了解社会的供求状况,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他并不清楚;对于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他是没有把握的。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对商品和拜物教的理论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概括性表述,它贯穿于《资本论》全书。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具有的神秘属性和虚幻性,以及社会成员对商品的崇拜和迷信。
这种崇拜和迷信使得人们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真实关系,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的过程中,忽视了生产和交换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一种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包含的为了交换而产生的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被混淆了,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物质和外在的交换价值,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
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在于将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转化为了与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断裂开来的商品关系。
人们开始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标志。
这种迷信和崇拜导致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疏远和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
二、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和流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商品拜物教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本质。
通过神秘化商品,资本主义制度隐藏了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阶级矛盾。
人们只看到了商品的外部形象,而忽视了不平等和剥削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的片面和局限。
商品拜物教助长了消费主义和无节制的消费观念。
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过度消费和浪费。
这种消费主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利润追求的推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商品拜物教削弱了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摘要】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其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定义,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包括物化关系和异化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金钱形式以及商品关系的假象。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关系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解放劳动者的思想。
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背后的本质,在揭露其虚假性的同时也呼吁人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对当代社会生活有着启示,也为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物化关系、异化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金钱形式、假象、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重要性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拜物教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是一种虚幻的意识形态,它使人们将商品当作神圣的东西来崇拜和追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剥削关系。
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认为,透过商品拜物教的外表,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可以揭示出人类社会中的物化关系和异化劳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人们理解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定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与信仰宗教一样崇拜和迷信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人们交换的媒介,已经远远超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
人们开始将商品视为神圣的存在,甚至认为拥有更多的商品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
这种现象导致人们的欲望无限膨胀,劳动变成了为了获取更多商品而不断劳累的手段,而忽视了劳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马
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
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
的。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
(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马克思在这
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
教。”(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
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
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
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
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
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
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
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
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在他看
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
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
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货币所起的中介作用日益扩大,它所执行
的职能日益复杂。社会现实中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必须通过由商品货币关系所
构成的巨大中介体系才能发生,这其中有客观规律起着调节作用。于是社会历史
中原本是人的关系的产物, 现在随着商品生产形式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脱离
人的物的世界的规律,物的关系掩蔽了人的关系,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的关系完
全被颠倒过来。
二、商品拜物教性质特点
(一)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生产者的私人
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90)这表明了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特点之一,
即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质在商品上的表现,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由
于抽象劳动的同质性,人们将自己各自生产的产品按照抽象劳动量决定的价值进
行交换,这些私人劳动的产品通过交换与社会发生接触。私人劳动在生产满足他
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通过交换满足生产者本人多方面的需要。实际上,
私人劳动就取得了两重的社会性质。正如马克思指出“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独
特的社会性质在于它们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并且采取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
的形式——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生产形式才具有的这种特点”。(91)
(二)马克思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
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
(92)这表明了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第二个特点,即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
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初级阶段,商品还只是通过与没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人们还比较容易看出这种交换实质上是由价值量决定的。
但是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时,商品交换的实质就很难被发现了。而到了这
一阶段,人们对商品的崇拜也就集中的表现为对货币的崇拜,也就是货币拜物教。
这种形式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在存在的,即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脱离这个条
件,“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
妖术,就立刻消失了。”
三、正确认识和运用商品拜物教
虽然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也是
有影响的。现在我们生活在商品关系无所不在的社会里,商品拜物教对我们的影
响是十分深刻和广泛的,正确看待商品拜物教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怎样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思想。
人生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仅仅为了物质满足
而生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价值
不是仅仅依靠物质条件就能实现的。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后,我们更应该追
求的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摒弃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等拜金主义思想,反对金钱至上的观念对我们的人生具
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辩证地看待商品拜物教,努力将商品拜物教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商品拜物教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阶段性。
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导,既看到它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它
的消极影响。一方面,作为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商品拜物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并增加了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将商品
拜物教作为要打倒,要消除的对象,而应该正视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另一
方面,由于商品拜物教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人们陷入
对商品拜物教的迷惑之中找不到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揭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面
纱,看清背后掩盖的人与物的关系,明白人支配物的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
确的认识和运用商品拜物教。
通过阅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我对商品的本质以及商品的拜物
教性质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资本论》作为经典名著,能给予我们非常
多启示和理论指导,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