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丰州地方史校本课程4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22.0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开发建设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丰州地处晋江下游沿岸,丘陵约占72%,平原约占28%。平原大多为冲积平原,境内有双溪、金溪流过,利于灌溉,适宜农耕经济发展。

六朝时期,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定居丰州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铁农具、牛耕、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还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丰州进入全面开发时期,成为福建南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从丰州“六朝古墓“出土了大量的六朝时期的陶器、瓷器、铜铁器,说明当时丰州地区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出土的大量稻谷残余物和出土墓砖上刻划的各种鱼形图案,可以看出,当时丰州农业耕和渔业都相当发达。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丰州地区

人口剧激增加。耕地由平原向丘陵扩展。适应高处旱田

生长的占城稻1开始引进和推广。

清康熙版《南安县志》载:宋代南安人口达58802

户,82257丁。

丰州主要粮食作物还有粳稻、糯稻和早稻。明朝时

传人中国的番薯(甘薯)也是丰州人的"半年粮"。

为解决新增田地的灌溉问题,丰州人修建了一些水 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南安县令张夔修筑的万石陂2,全长约五公里,可灌田万余顷。明嘉靖时乡绅黄养蒙组织民众疏浚,使万石陂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

占城稻:北宋时从越南占城(胡志明市)引进,先在福建普遍种植,后推广到江淮地区。 2 万石陂:在金鸡至庙下江中筑陂,开渠引水绕九日山、丰州城由招贤入晋江。因筑陂用巨石上万而得名。

二、古代工商业的繁荣

从唐末到宋末400年间是丰州封建文明的黄金时期,物质和文化都有空前的

发展,其中最辉煌的一页就是丰州金鸡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金鸡桥就是

在宋宣和年间(1119-1125)建成的。

当时丰州及其辖区的丝绸、瓷器、茶叶、糖等产品生产质高量大,成为出口

的主要商品。再加上晋江上游腹地大量商品汇集金鸡港,丰州成为“海上丝绸之

路”大宗出口商品的集散地。

曰翁绢。有蚕杂用江浙之法,所出尤多。

新中国版《南安县志》载:南安陶瓷业历史悠久,

遗留的古瓷窑有53处,其中五代以前的有3处,宋元

时47处,明清时3处。

东晋时,丰州桃源莲花峰上已出名茶,峰上留有摩

崖石刻"太元丙子(376年)莲花茶襟"。到宋代,莲花

峰石亭绿茶闻名海外,清道光皇帝御赐"上品莲花"。

1955年,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听华侨赞誉,回国后,

批示重视发展石亭茶,1962年,石亭茶被列为国家出口名茶。

三、近代丰州经济的状况:

近代丰州经济,依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鸦片战争后,随着沿海

开放,丰州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流到东南亚谋生。再加上政治动荡、统治黑暗,

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发展缓慢。

据1993年版《南安县志》载:1916年,全县(丰州为县治)粮食总产量7

万吨,1936年(丰州为县治),发展至8.5万吨左右,20年间增长21.4%,平均

年增长0.95%。

传统农具也发展得较为齐全。主要农具可分为:耕作类:犁、锄头、锄锥等;

收获类:摔谷桶、连枷、镰刀、风鼓等;灌溉类:龙骨水车、吊乌等;运输类;

板车、斗笼等。畜力主要有黄牛、水牛、马、骡、驴等。

1919年,地方军阀强逼农民种鸦片烟,并设烟苗局,征烟苗捐,全县年征额

达百万元。

随着闽南沿海的开放,丰州传统的纺织、制糖等手工业受到进口洋纱、进口糖的冲击,手工业作坊破产;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不断商品化。

1993年版《南安县志》载:泉之糖,南安最多。后受进口糖影响而生产锐减;一些小作坊,由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在洋货冲击下,年年亏损而相继停业。

对外开放也促进丰州近代经济的兴起。1905年,丰州开设邮政代办处,隶属厦门邮务局。1918年,在金鸡设泉州统税局。1924年,爱国华侨王辟尘等人开筑丰州至泉州的公路,经营汽车运输。1925年,由县政府修建金鸡至霞美公路,同年,丰州黄汉忠等人创办“”南安汽车公司。

1937年,南安县治迁到溪美镇,使丰州的工商业发展更是日渐衰退。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实行的"焦土抗战"政策,自毁公路而使交通阻塞,生产萎缩,市场疲软,民不聊生。

三、现代丰州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1951年初,丰州开展并完成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起,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展开,至1956年完成了合作化。

政府不断组织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并大力开荒造田,增加耕地面积,实行土壤改良。同时,注重科学种田,引进新作物品种,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建成了甘蔗、花生、蘑菇生产基地。

1950年后,使用上了双轮双铧犁;1958年,开始推广拖拉机等农业机械;60年代应用电动农业机械。在水利方面,先后于1956年和1958年建成官坑水库、桃源水库等。1967年,金鸡拦河闸及南北渠建成。

1980年夏收后,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造了过分集中统一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建国初,粮食平均亩产约150公斤。到1994年,平均亩产973公斤,粮食总产量20218吨,农业总产值0.8亿元,人均收入2308元⑤。

新中国成立初,丰州只有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1958年起,办起了农机厂、轴承厂等集体小企业,工商业总体上还相当落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丰州工商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相继建成武荣、金鸡、桃源等工业区,出现华利电子、海涛皮革、长江机械实业、燕京啤酒等较大企业。到1994年,已办企业上千家,总产值超十亿元。丰州成为全省经济百强镇。

石板材加工是丰州的支柱产业,石砻石是国内外闻名的国家甲级建材。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