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海上油污损害赔偿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船舶碰撞致油污损害相关责任赔偿的承担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壮大的今天,海洋运输一方面以其运量大、效率高而成为经济腾飞的强有力助推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海船碰撞事故也是直线上升,由此引发的油污损害事件此起彼伏,侵害了包括海洋动植物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侵害了从事海洋产业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对于上述侵权行为,我国海商法并没有系统明确的法律进行保障。
一、船舶碰撞与油污损害的分别法律关系界定(一)船舶碰撞法律关系与归责原则船舶碰撞的法律关系主体是发生“碰撞”的船舶所有人及船舶上的货物所有人、人员,有时还会牵涉到遭受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第三人;客体是发生损害的船舶、遭受损失的货物、以及伤及的人身权利;具体内容是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的获得赔偿的义务和权利。
当船舶因不可抗力或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的原因或不明原因而发生碰撞时,我国《海商法》第167条和《1910年碰撞公约》第2条均规定,碰撞各方均不负他方赔偿责任。
单方过失造成船舶碰撞的,根据我国《海商法》168条、《1910年碰撞公约》第3条均规定,由过失方承担全部责任。
双方均有过失造成船舶碰撞的,我国《海商法》第169条规定:“碰撞的船舶互有过失的,按照过失程度的比例负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双方按照比例承担责任。
由上述三种方式总结我国的船舶碰撞规则原则即是典型的“过错责任原则”。
(二)船舶油污损害1.船舶油污损害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船舶油污损害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受害人,即因为船舶油污而受有损失的一方的财产所有人、管理人、经营人,或者是人身受损害的自然人;另一方则是发生船舶油污泄露的船舶所有人、责任保险人和财产保证人等。
[2]客体是遭受污染的财产例如海滨浴场、海洋养殖物等等。
内容是侵权责任人的赔偿责任和油污受害人的索赔权利。
2.船舶油污损害的归责原则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所适用的原则是“无过错原则”,同时为了防止航运人承担过重的赔偿责任,同时有规定了责任限制。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船舶油污环境损害的赔偿范围针对我国船舶油污的损害赔偿实践,探究船舶油污的环境损害赔偿范围。
明确船舶油污造成的“海洋环境损害”的法律概念,当前公约体系、《美国油污法》体系及我国法律体系下船舶油污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相关规定。
一、船舶油污海洋环境损害的法律定义本文研究的侧重点是在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下一类特殊的类型——船舶油污造成的海洋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因此,如何界定研究的范畴是首要任务。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的一些概念直接与相关法律统一口径,本文中的“船舶”与我国《海商法》中的船舶含义相同,“油类”的含义囊括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中的油类和《2001燃油公约》中的含义,既包含了油轮装载的货油,也包含了船舶的燃油,性质上既包含持久性油类,也包含非持久性油类,因为从环境赔偿的角度来看,虽然各种油类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不同,但是毕竟都有损害的发生。
本文的重点将放在海洋环境及海洋环境损害这两个法律定义的阐释上,这也是需要重点予以分辨而绝非仅仅望文生义的两个概念,同时这两个概念直接影响到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
(一)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的区分通常认为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中存在“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三个概念并存的现状。
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中同时出现了“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字眼,第七条同时出现了“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的字眼,而且整部法律也未对这三者做出明确的解释。
在法律同时使用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三个概念的情况下,有必要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划定研究的范围。
在理论上,多数学者认为环境的概念包含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笔者也认为自然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所描述的环境的特定部分,强调这一部分对人类的有用性;而环境则主要强调整体性和包容性,是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自然因素的集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1年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五月四日法释〔2011〕1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9次会议通过)为正确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船舶发生油污事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造成油污损害或者形成油污损害威胁,人民法院审理相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当事人就油轮装载持久性油类造成的油污损害提起诉讼、申请设立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由船舶油污事故发生地海事法院管辖。
油轮装载持久性油类引起的船舶油污事故,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造成油污损害或者形成油污损害威胁,当事人就船舶油污事故造成的损害提起诉讼、申请设立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由油污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油污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两艘或者两艘以上船舶泄漏油类造成油污损害,受损害人请求各泄漏油船舶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按照泄漏油数量及泄漏油类对环境的危害性等因素能够合理分开各自造成的损害,由各泄漏油船舶所有人分别承担责任;不能合理分开各自造成的损害,各泄漏油船舶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但泄漏油船舶所有人依法免予承担责任的除外。
各泄漏油船舶所有人对受损害人承担连带责任的,相互之间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泄漏油船舶所有人支付超出自己应赔偿的数额,有权向其他泄漏油船舶所有人追偿。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规范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行为,根据《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负责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机构及其所属机构(以下简称海事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实行专款专用。
第四条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征收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征收第五条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征收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接收的从海上运输的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
第六条征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以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的重量吨为计费单位。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征收标准为0.3元/吨,不足1吨的以1吨计。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最低收费额为1元,尾数不足1元的按四舍五入取整。
第七条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义务缴纳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接收从海上运输的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的所有人或其代理人(以下简称缴纳人)。
第八条从海上运输的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且其卸载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的,缴纳人应当向货物卸载地的海事管理机构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如果货物卸载地没有海事管理机构的,缴纳人应当主动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第九条海事管理机构应根据征收工作需要确定负责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部门,并公开本机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征收地点、联系电话、监督电话等。
第十条缴纳人应当在办理船载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运申报手续时,经海事管理机构预审通过后,按照船舶卸载持久性油类物质的数量及相关征收标准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海事管理机构在审批船载污染危害性货物适运申报时,应查验缴纳人是否缴讫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我国沿海运输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兼评“闽燃供2轮”案件审理邹 令鸟(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文章通过对“闽燃供2轮”案件审理中法律适用问题的评述,对我国沿海运输船舶油污损害应适用什么法律做出分析,得出结论是:目前非含有涉外因素的油污损害案件应适用我国国内法,同时应尽快建立我国相应的油污损害民事法律体系和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关键词]闽燃供2轮;沿海运输;油污损害赔偿;法律适用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航运的发展,船舶对海洋的污染特别是油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作为沿海国家,外国和本国的船舶对我国海域造成的油污事故时有发生。
鉴于海上油污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国际公约和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对油污损害的民事责任作了区别一般海事责任的特别规定。
我国虽然先后参加了1969年和1992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以下分别简称1969C LC和1992C LC),但对无涉外因素的沿海运输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我国却无专门适用的法律。
不具有涉外因素的此类案件,司法实践中有的适用了国际公约,有的适用了《海商法》,还有的适用了《民法通则》和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
理论界对此问题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
一、中国船舶污染损害民事赔偿法律现状在国际公约方面,我国仅加入了1992年C LC公约(作为国际油污赔偿机制中与C LC公约相配套的基金公约我国却没有加入),燃油公约和H NS公约我国尚未加入。
在国内立法上,我国尚没有关于船舶污染损害赔偿的专门立法,涉及这方面的规定仅散见于不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并且一般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明显地可操作性不强。
主要的有关国内立法有以下几种:(1)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①但《民法通则》仅对污染损害赔偿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2)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海商法》没有对油污损害赔偿做出专门的规定,仅在第11章“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中提及有关油污损害赔偿问题。
公司诉讼理由是什么?【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全文)【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颁布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 2010 年第 3 号【颁布时间】2010-8-19【实施时间】2010-10-1【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已于2010年7月9日经第6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部长李盛霖二0一0年八月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机制,建立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载运油类物质的船舶和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
承担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和互助性保险机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全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工作。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全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工作。
沿海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职责负责具体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工作。
第二章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及额度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应当按照以下规定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其他财务保证:(一)载运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二)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非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和燃油造成的污染损害;(三)1000总吨以上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燃油造成的污染损害;(四)1000总吨以下载运非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船舶,投保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其保险标的应当包括非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害。
海上平台油污损害赔偿国际立法实践海上平台渠道油污损害赔偿国际立法实践本文关键词:油污,损害赔偿,立法,海上,实践海上平台油污前项国际立法实践本文简介:一、海上平台油污损害字义海上平台是一种用于海上石油勘探作业的设施,从其构造来看可分为:折叠式海上平台和固定式海上平台。
其中移动式可携式平台包括半潜式平台(具有一定的自航自主性)、自升式平台、钻井船、沉没式平台(又称坐底式平台)。
目前在海上石油勘探中主要以自升式平台和半潜式平台为主。
(一)海上平台海上平台淤泥油污损害赔偿国际立法实践本文内容:一、海上平台油污损害释义海上平台是用于海上石油勘探作业的设施,从其构造来看可分为:移动式海上平台和固定式海上平台。
其中移动式平台包括半潜式平台(具有一定的自航能力)、自升式平台、钻井船、沉没式平台(又称坐底式平台)。
目前在海上石油勘探中主要以自升式平台和半潜式平台为主。
(一)海上平台油污判别损害内涵界定海上平台油污损害是油污指海上装置在正常营运或发生事故之时,出水口或排放油类货物、燃料油或其他油类物质,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渔业生产、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减损环境质量。
《1969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CLC1969)将“油污损害”限定在采取预防措施以及而产生的损害费用;《2021年末的月末燃油损害民事责任国际公约》(BC2021)则增加了实际损害的内容。
海上溢油事件发生后,除了吸取教训,加强防范意识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由此带来的损害赔偿问题。
海上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和在溢油事件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产生的费用以及由此导致的进一步损害赔偿费用。
海上油污损害赔偿能否合理、到位、及时,不仅关系到海洋生态环境能否及时得到恢复和受害人的权益能否得到及时救济,以求更关系到全球经济社会能否稳定、有序的发展。
(二)海上平台油污损害的特征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是一项高风险的作业行为,由开放平台引发的石油泄漏所产生的损害具有性形态的跨界损害、损害后果严重性以及赈济的复杂性等特征。
第十一章 海上油污损害赔偿
海上油污损害在海商法领域是一种特殊的海上侵权行为。随着海上运输事业和海上石油开采业的发展,海上油污损害频繁发生,损害后果日益严重,对于海洋环境构成重大威胁。这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内法、国际公约、民间协定中出现了有关防止船舶污染及其损害责任的规定,形成了海上油污损害赔偿这一新的法律制度。我国政府亦颁布了一系列防止海洋污染的法律规范。构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我国于加入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第一节 海上油污损害的概念和种类 一、海上油污的概念 海上油污,是指船舶或者其他海上装置在正常营运或者发生事故时,溢出或排放油类货物、燃料油或者其他油类物质,对海洋环境产生的污染。
二、海上油污的种类 1.航海活动引起的油污 (1) 因船舶发生事故。世界上绝大多数开发或进行加工的石油都通过船舶运输,由此,油轮日益增多,且吨位越来越大,船舶在航行中难免发生事故,而油轮一旦发生事故,油污后果十分严重。
(2) 因船舶排放。船舶在正常航行中也会引起油污,例如,油轮因排放压舱水和洗舱水、船舶因排放机舱各管系和阀门中的污油、船舶因装卸不慎等造成油漏或燃油的跑、冒、滴、漏等,导致油污。
2.勘探开发引起的油污 (1) 因发生井喷或溢油事故。在勘探和开发石油过程中,由于油气层压力过大,钻井中操作不慎,或油井控制装置发生故障而导致井喷或溢油事故,使大量石油流入海洋。例如,1978年,我国渤海18号油井发生了持续一周的井喷,严重污染了渤海海域。
(2) 因钻井船和钻井平台的排放。钻井船、平台机舱和机器在作业中不断排放出的含油污水、含油泥浆以及管道运送中的漏油等,都会造成污染。
第二节 有关海上油污损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 一、1954年防止海洋油污国际公约及其修订 1954年《国际防止海止海洋石油污染公约》是第一个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该公约于1958年生效。公约规定 ,禁止150总吨位以上的油轮和500 总吨位以上的其他船舶在离岸50海里以内排放油类或油类混合物 。1962 年修正案将50海里扩大到100海里 。该公约又于1969年、1971年进行了修改。但是,由于船旗国尤其是方便旗国既未严格遵循公约的标准,也未严厉惩罚造成油污的船舶,因此,公约在实践中难以奏效,油污情况仍然严重。此外,该公约并未涉及因船舶发生事故造成油污应如何处理的问题。
二、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修订 1.《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于1975年生效。1980年,我国参加了该公约。到目前为止,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公约。公约的主要内容有:
(1) 适用范围。公约适用的船舶是指实际载运散装油类货物的任何类型的海运船舶和海上船艇 。公约不适用于军舰 、国有的公务船舶、内河船、平台和海上石油存储设备等海上装置以及非海运船舶,甚至载运桶装油类货物或空载的油轮等。
公约适用的油类是指任何持久性油类,例如,原油、燃料油、重柴油、润滑油以及鲸油。公约不适用于非持久性油类,例如,汽油、轻柴油等。
公约适用的地理范围仅包括缔约国的领土和领海。在此范围以外的油污损害赔偿,适用其他国际公约或相关的国内法。
(2) 责任主体。责任主体为船舶所有人,包括以下公司和人员:①登记为船舶所有人的人;②没有登记的,则为拥有该船舶的人;③船舶为国家所有而由在该国登记为船舶经营人的公司所经营的,则为船舶经营人。
(3) 民事赔偿责任与免责。只要船舶溢出或排放油类并污染了缔约国领土、领域,船舶所有人即应赔偿。船舶所有人证明损害是下列原因造成的 , 不负赔偿责任:a.战争行为、敌对行为,内战、武装暴动,或特殊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b.完全由于第三人故意的作为或不作为;c.对灯塔或其他助航设施管理的政府及其主管当局在履行职责时的疏忽或过失;d.受害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船舶所有人对受害人故意引起的损害不负责任,对受害人过失引起的损害可全部或部分免责。
(4) 赔偿范围。公约规定的油污损害赔偿范围包括:a.由于船舶溢出或排放油类而直接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b.采取预防措施而支付的费用。它不包括在船舶溢出或排放油类之前采取的任何预防措施而产生的任何费用;c.由于采取预防措施而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例如,使用热水冲洗或化学分解等方法清除油污,导致某些海洋生物死亡,或在作业过程中某些人员中毒等的损害。 (5) 责任限额与限制基金。船舶所有人有权将其对任何油污事故的赔偿总额限定为按船舶吨位计算每吨2000法郎。
(6) 强制保险与保证。缔约国登记运载运2000吨以上的散装油类货物的船舶所有人必须进行保险或取得其他财务保证,以便按公约规定承担其对油污损害的责任,并向每一船舶签发证书以证明其已进行保险取得其他财务保证的有效性。对油污损害的任何索赔,可向保险人或财务保证人提出。
(7) 时效、管辖权、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油污损害赔偿请求时效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算。但无论如何不得在引起损害事件发生之日起六年后提出诉讼。
在一个或若干缔约国领域内发生油污损害事件,或已在此缔约国领域内采取防止或减轻油污损害的预防措施,赔偿诉讼只能向上述一个或几个缔约国提出。任何诉讼的适当通知应送达被告人。各国应保证它的法院具有处理上述赔偿诉讼的必要管辖权。基金设立后,基金所在国法院是决定有关基金分摊和分配的一切事项的惟一可以管辖的法院。
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所作出的任何判决,如果可在原判决国家实施而无须通常的复审手续,则应为各国所承认。
油污损害赔偿请求时效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算。但无论如何不得在引起损害事件发生之日起六年后提出诉讼。
油污损害赔偿请求时效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算。但无论如何不得在引起损害事件发生之日起六年后提出诉讼。
2.1969年责任公约议定书 (1) 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76年特别提款权议定书。该议定书于1981年生效。我国于1986年加入该议定书。截至1996年6月,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该议定书 。该议定书将1969年责任公约规定的金法郎改为特别提款权 ,按1特别提款权等于15金法郎计算,将赔偿责任限额改为每一船舶吨位133特别提款权 ,但总额不得超过1400万特别提款权。
(2) 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84年议定书。该议定书经修正后称为《1984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但它从未生效,而且也不再生效。
(3)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 三、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及其修订 1971年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是对《1969年责任公约》的补充。它于1978年生效。至1996年9月, 已有72个国家加入了该公约。我国至今未加入该公约。公约共48条,中心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对污染受害人的赔偿以及对船舶所有人的补贴;二是关于赔偿基金的设立与分摊。具体规定如下: (1) 赔偿范围与免责事由。赔偿范围包括:①受害人按照责任公约未能取得全部和充分赔偿的部分;②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以外的部分; ③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以内的应赔部分 ,因船舶所有人无力支付,而在受害人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后仍不能得到赔偿的部分或余额。
免责事由包括:a.战争、敌对行动、内战或暴动;b.军舰或政府非商用船舶溢漏或排放油类;c.全部或部分因受害人有意作为或不作为。
(2) 补贴范围与例外。公约对船舶所有人包括其保险人和财务保证人的补贴范围是:按船舶吨位计算,船舶所有人按每吨超过1500至2000金法郎之间计算赔偿的金额部分 ,或赔偿总数在12500万以上和2100万金法郎以下的部分;由于特殊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而造成的油污损害。
(3) 限额。国际油污赔偿基金对每一事故赔偿和补贴的金额合计不超过4.5 亿金法郎。 (4) 基金组成。国际油污赔偿基金的款项由缔约国中在其领土内的港口每年接受海运石油15万吨以上的任何人摊款组成;如果同一缔约国内接受摊款石油总量超过15万吨时,任何接受摊款石油的单位或个人 ,即使接受石油的数量不足15万吨 ,也应按实际收到量交付摊款。
四、国际海事委员会油污损害指南 油污损害索赔基本上都可根据责任公约和基金公约机制通过协商解决。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国际公约具有不确定性,加上各国出现不同立法,人们越来越关注油污损害的赔偿问题。为了统一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方面的国际法律 ,保护海洋环境 ,国际海事委员会于1994年通过了 《油污损害指南》。 该指南遵循了如下三个原则:其一确定油污损害赔偿范围时,参考了大多数国家法律认为可以受偿的请求范围, 同时适当考虑国际油污赔偿基金确立的标准; 其二,使用的术语要考虑在不同法律传统的国家都能被理解和接受;其三,既要使请求事项具有很强的明确性,又要保留请求事项的足够灵活性。指南具体规定了除人身伤亡以外的油污损害的请求范围和计算方法。指南包括三部分,一是总则,它要求受害人采取合理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二是经济损失,包括相继经济损失和纯经济损失;三是预防措施、清除及复原费用。
五、其他国际公约 除了以上国际公约外,国际海事组织等还拟定和通过了以下涉及海洋污染的公约: (1)《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件公约》; (2)《1972上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3)《1973年国际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 (4)《1994年海上运输有毒有害物质赔偿责任公约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