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县工业新型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9•【字号】晋政办发[2012]103号•【施行日期】2012.1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2〕10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2月19日山西省“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2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属于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经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已建成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48座,形成了每日12775吨的处理能力,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3.58%,比“十一五”初提高了56.9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省仍有半数以上城市尚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部分建成投入运行的处理设施,运行水平不高,存在污染隐患,加之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活垃圾逐年增加,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
“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运营水平。
临汾市“十二五”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第一章成品油零售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期间发展变化情况1、成品油销售量变化情况据监测统计,2005年,全市成品油市场销售量约为60万吨,其中加油站销售约48万吨。
到2010年,全市成品油市场销售量增加到约81万吨左右,其中加油站销售约63万吨左右,分别比2005年增长约35%和31.3%。
“十一五”时期,全市成品油市场销售量和加油站销售量均持续稳定增长。
2、加油站发展变化情况2005年末,全市加油站保有量为562座(含农村加油网点10座),其中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521座,无证加油站41座。
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加油站保有量为581座(含农村加油网点22座、高速路服务区加油站8座,不含已拆除的有证加油站和关闭取缔的无证加油站30座),其中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加油站517座(全市共有538座加油站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其中21座有证加油站因各种原因已拆除待迁建或已注销经营资格);申报规划确认且获省批复新建、但尚未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加油站50座;申报规划确认待批复的加油站4座;未申报规划确认的无证加油站10座(不含关闭取缔的无证加油站9座)。
加油站布局渐趋合理,总量有所增加,等级规模提升较大。
按性质分:中石化所属加油站258座(含租赁站),中石油所属加油站42座(含租赁站),社会加油站281座,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4.41%、7.23%和48.36%。
与“十一五”相比,中石化系统经营的加油站市场占有率提高0.61个百分点;中石油系统经营的加油站提高0.63个百分点;社会经营的加油站降低1.24个百分点。
按行政区划分:尧都区加油站保有量为86座,与2005年底相比,有增有减,净增加3座;侯马市35座,减少2座;霍州市35座,增加1座;曲沃县34座,增加4座;翼城县61座,减少3座;襄汾县56座,减少4座;洪洞县76座,减少13座;古县20座,增加5座;安泽县21座,增加4座;浮山县14座,增加2座;吉县16座,增加5座;乡宁县47座,增加1座;蒲县25座,增减持平;大宁县4座,增加2座;永和县6座,增加1座;隰县11座,持平;汾西县25座,增加5座;高速路8座,均为增加。
进入“十二五”以来,面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滞后影响以及国内外形势环境的不确定性的重大挑战,全县上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坦诚直面问题,主动适应新常态,转换思维,创新路径,努力在怎样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上下功夫,对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以及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源的自身结构弊端的严酷现实,主动找出路,寻找突破口,全县经济始终保持稳中求好求快,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盂县经济总量由“十五”末的31.1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80.41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到“十二五”末,实现124.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十一五”末增长66.1﹪,年均增长10.7﹪。
2015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3%、61%和36%,与“十一五”末(3.2%、64.1%和32.7%)比较,第一产业回落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表明从2013年开始,国内外能源市场需求萎缩的大环境下,呈现新老产业的断档以及“依赖资源、煤炭独大”的发展格局在遭遇煤炭需求减弱、吨煤价格大幅下滑的状态下的体制机制弊端。
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努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盂县是一个农业县区,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三农”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全县上下关注的焦点问题。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的转型提质。
抓好农业基础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29000公顷左右,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都保持在13万吨以上,2015年达到141415吨,较“十一五”末年均增长4.1%。
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发挥龙头引领,走出一条具有盂县特色的现代农业路子。
到“十二五”末全县蔬菜、水果、核桃和食用菌种植分别达到479公顷、241公顷、7238公顷和8.3公顷,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清徐徐沟东南坊最新规划
徐沟镇东南坊村是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地势平坦,经济繁荣,环境优越,有较好的工农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961亩,住户530户,人口2000人。
2007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25万元,人均纯收入6325万元。
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该村拟建设生态文化广场项目。
经我委审查,现将《清徐县徐沟镇东南坊村生态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批复如下:
一、主要建设内容:文化广场建设、村内绿化、环村绿化带、排污沟铺设工程等。
二、建设期限:2007年6月-2008年6月。
三、建设地点:清徐县徐沟镇东南坊村。
四、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81.1万元,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投资15万元,村自筹66.1万元。
五、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请接文后,抓紧施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内容。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4.01•【字号】晋政办发[2013]40号•【施行日期】2013.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3〕4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4月1日山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24号)精神,进一步做好山西省“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工作,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环境公共基础设施。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正常运行”的目标,经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建成投入运营13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305.9万吨/日,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县县有”,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新增132.6万吨/日的处理能力的目标,为圆满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我省仍存在着污水配套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多数污泥尚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处置、部分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达不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的A类标准、污水再生利用程度低等问题。
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运营水平,推动污水处理事业再上新台阶。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二五”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12.08.21•【文号】发改办环资[2012]2313号•【施行日期】2012.08.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原材料工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二五”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2〕23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墙体材料革新主管部门,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为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节约能源资源,有效保护耕地和环境,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2005〕33号)精神,我委印发了《“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1〕2437号),提出开展“城市限粘、县城禁实”,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思路在巩固全国城市城区“禁实”成果基础上,开展“城市限粘、县城禁实”工作,推广应用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新型墙体材料行业节能降耗。
到2015年,全国30%以上的城市实现“限粘”、50%以上县城实现“禁实”,有序推进乡镇、农村“禁实”工作。
二、重点工作(一)推进城市“限粘”。
在全国城市城区开展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工作,逐步淘汰粘土成分20%以上的墙体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城市城区使用量逐年下降,防止出现实心粘土砖使用反弹现象。
东中部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城市禁止使用粘土制品工作。
(二)开展县城“禁实”。
在全国县城城区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坚持疏堵结合、禁产和禁用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心粘土砖厂关停、转产。
工作重点由禁止使用向禁止生产转移,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建筑结构需求,能够替代实心粘土砖的优质新型墙体材料。
山西水利清徐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设计续卫国(太原市敦化扬水工程管理处,山西清徐030400)[摘要]清徐县位于太原市南端,区内共有耕地0.6533万hm 2,农业人口70454人,农民种植以粮食、蔬菜、葡果为主,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用水占全县总用水量80%以上。
通过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设计,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高标准节水工程,以解决用水总量控制下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实现水资源采补平衡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水源工程;节水灌溉;高标准管灌;清徐县[中图分类号]S279.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7042(2018)04-0033-021项目概况清徐县位于太原市南端,是省内农业大县,农业用水占全县总用水量80%以上。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十二五”总体建设方案》(发改农经[2013]337号),清徐县从2013年—2015年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项目。
项目涉及集义、徐沟、孟封、东于、马峪、清源、街道办共六个乡镇一个街道办,39个自然村。
区内共有耕地0.6533万hm 2,农业人口70454人,农民种植以粮食、蔬菜、葡果为主,属于典型的农业村。
地下水是区域内唯一的灌溉水源,全部采用机井灌溉,每井控制面积在6.67hm 2左右,共有农业灌溉机井577眼,全部安装用水计量控制设备。
机井出水量在15~40m 3/h 、配套动力在9~37kW 之间。
2项目可行性清徐县具有良好的农业种植结构,各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实施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调动了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
管理上,河灌区以工程受益户为主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小型水利工程,全县共有农民用水协会46个,涉及2万多农户。
井灌区以村集体为单位成立由受益户村民代表参与的用水管理站,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
清徐县xx制造加工项目投资计划方案参考模板摘要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208国道、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和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4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92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34万。
清徐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中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家马泉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葡萄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素有“葡乡”、“醋都”之称。
全县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4个、市级6个。
清徐县基本形成了以清洁能源、绿色食品、高新技术、精密铸造、新型建材、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新格局。
2018年10月22日,清徐县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3.66亿元,同比增长14.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6.88亿元,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4.36亿元,同比增长2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18亿元,同比增长4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84亿元,同比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61.1%。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407元,同比增长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43元,同比增长7.6%。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9510.2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479.3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8.13%;流动资金3030.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1.87%。
达产年营业收入21938.00万元,总成本费用17436.55万元,税金及附加162.15万元,利润总额4501.45万元,利税总额5284.49万元,税后净利润3376.0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908.4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33%,投资利税率55.57%,投资回报率35.50%,全部投资回收期4.32年,提供就业职位369个。
晋源区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经过五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造纸、医药、机械装备、化工四大行业为支柱,并有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十余个行业的工业体系。
同时,工业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区域发展战略和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西山地区综合整治、重大项目的建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推进。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区绿色转型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
根据并政办发[2010]36号《关于做好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晋源区工业经济基本情况(一)全区工业经济基本情况截止2009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94户,职工人数2.2万人,工业企业资产总额38亿元,负债22亿元,负债率57.9%。
09年实现工业产值45.7亿元,销售收入39.3亿元,利税总额1.6亿元,上交税金0.98亿元。
按隶属关系分,民营企业280户;区属工业企业共有14户,其中:国有9户,集体5户;共有在册职工2670人,离退休职工1321人;合计总资产23724万元,总负债24466万元,负债率为104%。
区属及以下重点监控企业19户,从业人数3300人,09年实现工业产值8亿元。
从行业结构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区的部分传统产业逐渐萎缩,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滑,煤炭及煤制品制造业、建材、冶金在经济总量所占比重由“十五”未的19.3%、6.44%、5.9%下降到“十一五”未的4%、3%、2%左右。
但以医药、机械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为主的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成长和以造纸、化工为主的传统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以2009年产值计算),造纸行业占17.5%,医药行业8.75%,机械装备业占5.5%,化工行业占13.2%,四个行业占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45%。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1、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经历了波浪型三个发展阶段,06、07年为经济平稳增长期,08、09年为经济迅速下滑期,2010年为经济恢复性增长期。
榆神工业区十二五总结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成就(一)工业区实现了扩区升级。
由过去的8平方公里扩区升级、拓展板块,已征储土地面积132平方公里。
同时,工业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区入围全国化工园区20强,园区经济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全面提升。
(二)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完成了榆神工业区的总体规划、清水工业园和大保当组团的总体规划以及多个专项规划;园区的供热、供水、供电、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三)配套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
按照“围绕项目、适度超前、逐块配套”的思路,“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约50亿元,清水工业园和大保当组团主要道路基本完成,地下管网(通信、电力、供水、排水等)、污水处理厂、排渣场全面建成。
府谷岩溶水引水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清水工业园采兔沟水库供水工程建成投运。
万镇引水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水源井工程开工建设。
园区已建成一座330KV变电站和一座110KV变电站,临时施工用电10KV线路已全部进入厂区,企业施工用电、生产用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创业广场、创业大厦和5万平方米的移民安置房工程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6.2亿元。
(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区累计引进项目43个,引资额1120.18亿元,累计到位资金达219.66亿元。
神华榆林综合利用、神华MTO、陕煤煤炭分质利用、延长煤盐综合利用等四个百亿元以上的项目和西湾煤矿、大保当煤矿、甲醛甲缩醛、针状焦、天然气液化、玻璃钢夹砂管、太阳能光伏等一大批中小项目入驻园区,投资总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
同时,积极引进新疆天业集团乙二醇项目、内蒙古易高集团粉煤干馏项目、碳谷(中国)有限公司50万吨/年碳素、碳纤维项目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延伸范围广的项目。
截至目前,入区企业达到372户,规模以上企业65户,产值上亿元的企业30户,累计招商引资2300亿元,完成投资550亿元,清水工业园完成投资210亿元。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市大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市大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政发〔2010〕41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为加快推进我市大县城建设进程,全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县一市”为重点,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为目标,以“八大功能区”、“十大产业板块”为依托,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我市城市化水平。
二、主要任务(一)高起点科学编制大县城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大县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大县城的重要依据。
“三县一市”在编制大县城发展总体规划时,要按照经济社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行政区划“四划合一”的思路,合理定位大县城规模和功能,因地制宜制定大县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区域体系;按照中心村、小城镇、大县城发展布局,在现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做细、做精、做实大县城发展规划;全面把握大县城建设发展规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加快完善大县城产业发展规划。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依托八大功能区,构建十大产业板块,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的战略举措,结合“十二五”规划,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城经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各县(市、区)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逐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形成产业集群,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县域经济。
某某矿瓦斯综合治理五年1、总那么编制目的以瓦斯完全治理为目标,统筹矿井生产布局,实现“四量〞平衡开展,建立瓦斯治理的长效机制,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治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矿井瓦斯灾难预防和综合保障能力,实现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状态下生产,建成国家级瓦斯治理示范型矿井,确保矿井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开展。
编制原那么平安第一,预防为主的原那么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那么总体,分步实施的原那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那么依据,周密组织的原那么编制依据煤矿平安规程?〔2021年版〕;国家“一通三防〞AQ标准的相关;1.3.3山西焦煤、西山煤电两级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21-2021年“抽、掘、采〞瓦斯综合治理?的通知;某某矿“十二五〞期间矿井生产开展。
2、矿井全然情况矿井概况矿井地理位置某某矿位于西山煤田,太原市西南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行政区划属太原市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及古交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5′41″~112°24′26″,北纬37°41′50″~37°49′30″。
其范围井田北部以杜儿坪断层与杜儿坪煤矿为界,东北部以三家庄断层组与白家底断层、瓦窑村断层及9号煤层露头线为界,西南部以矿井延深水平确定的技术边界为界,井田面积104.4974 km2。
主井〔二号平硐〕井口坐标为:X=4188027.05,Y=37623224.57,H=1047.60。
建设历程某某矿于1960年建矿,初期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边生产边建设,不断开展壮大。
1972年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通过四次改扩建,1984年生产能力为330万吨/年;1987年建成现代化矿井;2005年核定矿井生产规模为毛煤500万吨/年。
2021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批准的核定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晋煤行发〔2021〕418号文〕。
煤炭储量截止2021年底,某某矿工业储量111455.9万吨,可采储量71475.3万吨,可采年限101年。
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序言 (1)第一章发展回顾和发展环境 (2)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2)(一)主要成就 (2)(二)基本经验 (9)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13)(一)国内外环境 (13)(二)优劣势分析 (15)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8)一、指导思想 (18)二、基本原则 (19)三、主要目标 (20)第三章推动产业升级 (24)一、巩固提升三大支柱产业 (24)(一)汽车产业 (24)(二)钢铁产业 (26)(三)机械产业 (27)二、培育壮大两大新支柱产业 (28)(一)化工产业 (28)(二)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 (30)三、改造升级四个传统优势产业 (32)(一)食品产业 (32)(二)建材产业 (32)(三)造纸产业 (33)(四)日化产业 (34)四、大力发展三个新兴产业 (35)(一)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 (35)(二)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 (36)(三)生物和制药产业 (37)第四章优化工业布局 (39)一、突出一轴:工业向东发展主轴 (39)二、完善两区:两个老工业集中区 (43)三、打造两带:统筹城乡发展南北工业带 (44)第五章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49)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49)(一)着力打造两大千亿产业集聚区 (49)(二)大力发展特色园区 (50)(三)不断完善园区建设 (50)(四)加快中心城区企业搬迁改造 (51)二、促进企业升级发展 (51)(一)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 (51)(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52)(三)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52)(四)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53)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3)(一)提高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3)(二)建立技术创新投入新机制 (54)(三)强化“产学研”联合 (54)(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54)四、努力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55)(一)加强节能管理 (55)(二)推进清洁生产 (55)五、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56)(一)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56)(二)加强“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 (57)(三)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57)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8)(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58)(二)积极发展研发服务业 (58)(三)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59)(四)推动发展中介服务业 (59)(五)培育发展会展服务业 (59)(六)培育发展总部经济 (60)第六章加速信息化发展 (61)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61)(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 (61)(二)加快全市性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体系建设 (62)(三)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62)二、完善政务信息化 (63)(一)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63)(二)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门户服务体系 (64)(三)推进高效协同的城市管理信息化 (64)三、推进社会信息化 (65)(一)加快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 (65)(二)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 (65)(三)持续推进教育文化科技信息化 (65)(四)切实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 (66)(五)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 (66)第七章完善支撑体系建设 (67)一、加强用地保障体系建设 (67)(二)提高用地集约化水平 (67)(三)加强城市用地储备 (67)二、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68)(一)加大电源开发 (68)(二)完善电网建设 (68)(三)加强用电管理 (69)(四)加快油气管网设施建设 (69)三、加强交通保障体系建设 (69)(一)推动铁路交通建设 (69)(二)大力发展公路交通 (70)(三)加快水路交通建设 (70)(四)积极发展民航交通 (70)(五)优化市内交通体系 (70)四、加强工业投入保障体系建设 (71)(一)加强对企业融资的服务与协调 (71)(二)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 (71)(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71)(四)鼓励社会民营资本投资 (72)五、加强工业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72)(一)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72)(二)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72)(三)建立一支优秀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73)(四)建立一支优秀的技术工人队伍 (73)第八章强化对策措施 (74)一、着力推进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 (74)(一)加强组织领导 (74)(二)实施重点突破 (74)(三)加大支持力度 (74)二、加大招商引资 (75)(一)以项目为核心统领招商策划 (75)(二)围绕三个方面转变招商模式 (75)(三)突出四个重点创新招商方式 (75)三、扩大对外开放 (76)(一)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76)(二)推动产品出口转型升级 (76)(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77)四、加强政策支持 (77)(一)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 (77)(二)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77)(三)制定完善政策 (78)五、营造良好环境 (78)(一)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78)(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78)(三)创造和维护诚实守信市场 (79)六、加强规划实施 (79)(一)加强组织协调 (79)(二)健全规划管理 (79)(三)完善责任机制 (79)序言《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依据国家“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纲要、《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等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