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1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
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
《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
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
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
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解析:B 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开封月考)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 )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解析:A 《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适应市场需求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
注重社会新闻报道,是适应读者了解社会新闻的需要,与政治斗争无关,排除B项;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中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拍摄国产第一部电影B.电影传入中国上海C.电影最先出现于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解析:B 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末,即为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因此只有B项最为恰当。
4.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广播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广播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1.通过材料分析、图片表示、影片播放、讨论等方式,概括四大媒介的特点及其影响;2.通过讲述大众传媒的变迁史,认识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活发展史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史的长期性与艰难性体悟中国人民对于坚定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不懈努力及其中蕴含的饱满的为祖国建设发展拼搏的爱国情感;2.从大众传媒发展时期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中国人民灿烂的文化遗产,联系文化发展现状,激发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从大众传媒发展繁荣的原因分析中领悟现代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报刊的发展历程,广播影视的普及过程以及互联网的我们生活的利与弊。
难点: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了必修一的学习对于我国的近现代社会生活有了粗略了解,并且本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所创设的情境。
但相应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只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现代大众传媒了解,对其发展历史并不熟悉,且往往将其置于社会生活需要的层面来理解,缺乏历史感。
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然了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但是信息传播领域的变革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要求,除背景之外,影响也是一大重点,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精 品 1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变迁的有关史实。 2.理解大众传媒发展变迁的原因,认识它们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讨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高潮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 时间 作用 戊戌变法前后 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 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3.发展 (1)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精 品 2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
内容也较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思维点拨]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内因 (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图解识记]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思维点拨] 电影媒介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精 品 3 [易混易错]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易混易错]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种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主题 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变迁 1.报刊 史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史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史料解读] 两段史料分别分析了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史料一划线部分“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患之凭陵”,说明了外部原因,“清廷之腐败”说明其内部原因;史料二划线部分则强调了报刊业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精 品 4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示 (1)①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②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近代报刊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影视 史料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1909年《大公报》 [史料解读] 从划线部分信息“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和“1909年”判断“开眼界”描述的媒介。从划线部分信息“开眼界”“看欧美各国风土人情”归纳其 “比听戏强”的表现。 [问题思考] 史料中使人“开眼界”的是什么?“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 电影。 表现:可以直观感受各国风土人情,可以较快感受生活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3.互联网 史料一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①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
史料二 ②
[史料解读] ①用夸张的比喻说明互联网发展迅速。 精 品 5 ②漫画形象地说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负面影响。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反映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成本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结合史料二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提示 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
1.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入侵由外国人创办的。 ②“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纸,也包括各种期刊。 ③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因政治斗争需要而创办的。 (2)影响 ①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1)影响 ①积极方面: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②消极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 (2)应对之策 ①顺应世界潮流。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除负面影响。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教师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精 品 6 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
识界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 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1.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1895 7 3 1896 11 7 1897 49 45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表格是反映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而非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材料是考查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题凡是含③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 2.《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