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中国古代改革史料
- 格式:docx
- 大小:15.22 KB
- 文档页数:2
选修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识梳理】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3.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重点知识点拨】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
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
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比封建制度强大得多的技术力量;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
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迫于资本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
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文明冯太后的改制承明元年六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魏书·高祖纪上》)魏高宗之殂,显祖方年十二,冯太后临朝称制,……至次年,太后归政。
今既鸩显祖,而高祖尚幼,故复临朝。
(《资治通鉴》卷134宋纪苍梧王元徽四年胡三省注)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
……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
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
(《魏书·皇后传》)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令百官举才堪干事、人足委仗者。
(《魏书·苟颓传》)太和元年(477年)正月辛亥,诏曰:“今牧民者,与朕共治天下也。
宜简以徭役,先之劝奖,相其水陆,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勤。
若轻有征发,致夺民时,以侵擅论。
民有不从长教,惰于农桑者,加以罪刑”。
三月丙午,诏曰:“朕政治多阙,灾眚1屡兴。
去年牛疫,死伤太半,耕垦之利,当有亏损。
今东作2既兴,人须肄业。
其敕在所督课田农,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庸于余年。
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
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
八月丙子,诏曰:“工商皂隶,各有厥分,而有司纵滥,或染清流。
自今户内有工役者,推上本部丞,已下准次而授。
若階藉元勋、以劳定国者不从此制”。
九月乙酉,诏群臣定律令于太华殿。
太和二年(478年)五月,诏曰:“……迺者,民渐奢尚,婚葬越轨,致贫富相高,贵贱无别。
又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与非类婚偶。
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
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例,著之律令,永为定准。
犯者以违制论”。
1灾眚(sheng):皆指灾害。
2东作:春耕生产。
十有一月庚戌,诏曰:“……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兹甚,奸宄之声屡闻朕听。
……有司明为条禁,称朕意焉”。
太和三年(479年)四月,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有罪赐死。
第1讲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识点1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①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具体原因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作用(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
(3)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4)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4.影响(1)积极影响①对秦国: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百代犹得秦政法”。
(2)消极影响①变法施行的苛刻的法律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2)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3)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2.措施(1)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2)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知识点3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①“三冗”问题,阶级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古代历的改革下含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预习导引1.“三冗”问题(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的弊端。
(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及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局面(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图解历史]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危机加深知识点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理财(1)内容①青苗法: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
④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作用: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兵(1)内容⎩⎨⎧ ①省兵: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②强兵: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2)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科举官制(1)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②反对“恩荫”,要求对官员子弟同样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2)作用:保证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深化认识]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欲富国,即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首先就要理财。
为此,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措施。
这些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地方官执行不力,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结果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点一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理主干1.时代, 背景错误!2。
变法的准备与成功条件错误!错误!4.影响——秦国崛起错误! ♦引史料 史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二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
解读 史料体现的是实行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三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
解读 史料体现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力3.两次变法 的措施(强的提高。
史料四(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卷六十八解读史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讲要点1.图解商鞅变法的要点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八个要点:政治上,定法律、行县制;军事上,奖军功;经济上,重小农、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思想上,焚诗书、改习俗。
其影响宏观上要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2.商鞅变法的特点(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3.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内容(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这就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一 商鞅变法♦理骨干 一、时期背景 1.时期特点2(1)春秋时期⎩⎪⎨⎪⎧①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 的政策。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
(2)战国时期⎩⎪⎨⎪⎧①李悝在魏国变法: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②吴起在楚国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奖励军功,整顿吏治。
二、方法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舞贵族成立军功。
3.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
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1)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2)推行秦律。
5.社会风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评判1.踊跃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引史料史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去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仆)。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衡量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解读史料要紧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如下方法: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气宇衡。
选修一 中国古代改革史料
商鞅变法:
材料一: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
不休,逐敌危而不卻,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
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 ——《韩非子•定法》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
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
及得用,刑公子度,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
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
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史记•李斯列传》
(1)春秋时期,变法改革非秦国一家,各国不约而同地开展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说“国富而兵强”的原因是什么?“秦法未败”又是为什么?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
如何?
(4)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5)综合四则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后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
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魏书·帝纪第一·序纪》
材料二 ①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年号),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
--《魏书·志第十五·食货六》
②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孝文帝)宪章旧典,始班禄。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
③乡饮礼废,则长幼之序乱。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
兄友、弟顺、夫和、妻柔。 -- 《魏书·帝纪第七·高祖纪下》
④高祖(即北魏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列传第九上·献文六王》
材料三 ①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
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②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及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然
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北)周。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北魏孝文帝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4分)
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
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
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
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
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6分)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2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4分)